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百色六怀山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百色六怀山遗址位于右江右岸第四级基座阶地。2005年10—11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000m^2,出土石制品136件,砾石37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断块和砾石等。古人类选择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手镐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古人类多在砾石一端采用锤击法打制石器。石器面貌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主工业的鲜明特点。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2.
汉中盆地梁山龙岗寺遗址地处秦岭南麓汉水上游,是我国发现较早的一处旧石器地点群。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位于汉江右岸第四级阶地之上。2014年2~6月,为了配合国家大遗址保护和龙岗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从根本上廓清龙岗寺旧石器遗存的石器工业面貌,我们对该地点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6m2,出土不同类型的石制品4441件。龙岗寺第3地点石制品原料为来自于遗址附近河流阶地及河漫滩中的砾石,以石英为主,火成岩次之,石英岩、细砂岩和燧石等偶有使用。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存在少量砸击技术产品。石制品尺寸以小型为主。工具类型主要是以石片为毛坯加工而成的刮削器,有少量的尖状器和雕刻器。石器加工方向多为正向或反向。从出土石制品的情形看,龙岗寺第3地点石制品的面貌更接近于更新世期间华北地区常见的小型石片和修理小石片工具为主体的石器工业类型,这与以往对汉中盆地旧石器工业面貌为华南砾石石器传统的认识有较大的差距。遗址相关的地层年代学研究工作表明,龙岗寺第3地点埋藏石制品的地层堆积形成于距今120~70万年间,属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阶段。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及其出土的石制品为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汉中盆地旧石器遗址群的地层埋藏状况、遗址年代和石器工业内涵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埋藏实验是伴随曙石器之争而形成的一种辨别石制品真伪的重要途径。玉米洞遗址是重庆巫山县近年来新发现的以石灰岩石器著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该遗址出土的石灰岩石器因其原料劣质、埋藏环境复杂、加工程度浅而在人工性质的认定上存在一些争议。本文根据玉米洞遗址的地层堆积成因而设计了踩踏实验和滚动实验两种形式,对石灰岩石器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实验标本在人与动物踩踏和滚动作用下发生改变的情况和规律,进而对比出土石制品面貌,为石制品人工属性的认定提供依据和参考,重新审视石灰岩石器。  相似文献   

4.
贺存定 《人类学学报》2017,36(4):499-511
埋藏实验是伴随曙石器之争而形成的一种辨别石制品真伪的重要途径。玉米洞遗址是重庆巫山县近年来新发现的以石灰岩石器著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该遗址出土的石灰岩石器因其原料劣质、埋藏环境复杂、加工程度浅而在人工性质的认定上存在一些争议。本文根据玉米洞遗址的地层堆积成因而设计了踩踏实验和滚动实验两种形式,对石灰岩石器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实验标本在人与动物踩踏和滚动作用下发生改变的情况和规律,进而对比出土石制品面貌,为石制品人工属性的认定提供依据和参考,重新审视石灰岩石器。  相似文献   

5.
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裴树文  关莹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8,27(2):95-110
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遗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土台乡彭家河村三组,埋藏于汉水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的红色黏土层中。2006年11月—2007年1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600m2,出土石制品184件,砾石80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和断块等。石制品总体以大型居多,但也存在少量小型石片和碎屑。古人类选择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手镐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古人类多在砾石或石核一端采用锤击法打制石器。石器面貌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主工业的鲜明特点。发掘显示彭家河遗址为原地埋藏,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6.
东梁峁遗址是山西吉县清水河流域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该遗址于2009~2010年发掘,发掘厚度约10~16m,揭露面积约1000m2,出土石制品22件,动物化石2682件。石制品以石英岩、燧石和石英砾石为原料,硬锤直接打击法进行剥片和石器加工,石制品类型有石片、断块和石器,其中石器类型为小型石片石器,包括刮削器和尖状器。动物化石数量多,可鉴定化石种属包括梅氏犀、马、牛、肿骨鹿、野猪、鼠兔、鼢鼠和一些小型食肉类动物,是中国北方中更新世的常见种属,反映了疏林草原的生态环境。黄土地层和动物群对比分析显示,该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阶段。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面貌及其分布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河南新郑观音寺镇黄帝口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2006年调查发现后经过当年和2009年两次发掘。2009年发掘出土了76件石制品及75件动物化石,分别出自第3、4、5层,其中以第5层的发现居多。石制品原料以石英为主,个体较小, 砸击法与锤击法并用,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及断块等。其中石器3件, 分别为刮削器和尖状器。石制品面貌属北方小石器工业传统。动物化石以鹿类、食肉类和啮齿类居多, 其中少数具有人工痕迹。遗物和堆积状况表明, 黄帝口遗址为一处人类的短暂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8.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发现于2002年,位于水洞沟遗址核心区,2003年至2005年共进行三次系统发掘,揭露35个水平层,面积25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鸵鸟皮及装饰品等文化遗物上万件。遗址埋藏在边沟河左岸第二级基座阶地,文化层为灰白-灰黄-灰绿色粉砂及黏土质粉砂,厚度在3m以上,遗址堆积后期局部受到小规模水流改造,但石制品组合基本保留了制作完成后的总体面貌。石制品原料取自附近的河流和湖泊成因的砾石;石制品是一个包含石核、废片、石器、砸击品和打制工具但以废片为主体的组合,个体以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的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偶尔使用,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为锤击法简单修理而成。石器工业总体显示北方小型石片石器传统。光释光年代初步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27~25ka 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9.
西白马营遗址是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重要遗址。本文报道的87件石制品均发现于西白马营遗址同一文化层,类型有石核、石器和废片等,其中废片包括完整石片、破碎石片、碎片与断块等。石制品原料以燧石、石英以及硅质白云岩为主,个体以小型居多,剥片技术主要为硬锤锤击法,偶用砸击法。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修理采用硬锤锤击法。文化面貌属于华北小型石片石器工业传统。  相似文献   

10.
高家镇旧石器遗址1998年出土的石制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家镇遗址是三峡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埋藏于长江右岸第Ⅲ级基座阶地内。1995年和1998年经过两次发掘,揭露面积456m2,出土石制品2500余件,其中1998年在B区发掘出土石制品719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和断块等。古人类选取河卵石为原料运用锤击法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毛坯多为石核和完整石片,砍砸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加工较简单,多数单向加工。石器工业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鲜明特点。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可能与冉家路口遗址同时,处于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1.
舒家岭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丹江口库区丹江口市,2012年3~7月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面积2784m2,出土石制品1954件;另采集石制品51件。古人类就地取材,选择河卵石为原料,石制品以大、中型为主。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石锤、断块和备料。石器多以砾石为毛坯,由锤击法加工而成,制作相对粗糙、简单;大部分为正向加工;类型主要为砍砸器、刮削器和手镐。该遗址表现出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的鲜明特点,为研究晚更新世古人类在汉水流域的适应生存、开发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水牛洼遗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是汉水流域一处同时具有旧石器早期与晚期文化层的重要遗址。2010年3~4月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675m2,共获石制品301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工具等。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遗址年代大致为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晚期。遗址可分为上、下两个文化层。上文化层出土石制品246件,属晚更新世;下文化层出土石制品55件,处于中更新世。下文化层石制品特点显示了中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特点,而上文化层却出现了中国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三峡地区枣子坪旧石器遗址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枣子坪旧石器遗址埋藏于三峡地区长江右岸的第Ⅱ级基座阶地内。2000和2002年经历了两次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000m2,出土石制品101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石锤和断块等。古人类选取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中型为主,毛坯多为完整石片,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加工较简单,多数单向加工,且以正向为主。石器工业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鲜明特点,同时蕴含了向长宽等比小型化发展的趋势。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可能与井水湾遗址同时,属旧石器时代中期。  相似文献   

14.
肖沟遗址位于湖北省郧阳区安阳镇钟家河村,埋藏于丹江口库区汉江左岸第二级堆积阶地,遗址所在地三面环水,北靠低山。2010年10月-12月对该地点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近1500 m~2,出土石制品413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断块断片和碎块碎片等。古人类利用河流砾石,就地取材加工石制品;硬锤锤击是主要剥片方法;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边刮器为主要类型。石制品特点显示石片工业特点。石制品类型以石片类和断块类为主体,石制品拼合率近10%,是一处原地埋藏的古人类遗址。通过与丹江口库区相关旧石器遗址的比较,结合地貌地层特点,推测该遗址形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5.
丹江口库区宋湾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宋湾村三组, 埋藏于丹江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的红色黏土层中。2009年3~4月对该地点进行抢救性发掘, 揭露面积800㎡, 出土石制品353件。石制品包括石器、石核、石片类和断块等。古人类选择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 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 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和中型居多; 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 刮削器是主要类型; 石器多由古人类在石片的两侧采用锤击法加工而成。石制品特点显示中国南方砾石工业的面貌, 同时石制品组合中出现了小型刮削器和石片等北方石片工业的元素。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地点形成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16.
井水湾旧石器遗址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井水湾遗址是三峡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埋藏于长江右岸的第Ⅱ级基座阶地内,在1998—2002年间经历了5次系统发掘,揭露面积2121m2,出土石制品910件,动物化石58件。古人类因地制宜地选取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石锤和断块等;剥片技术为锤击法;石器以大型和中型为主,石器毛坯多为完整石片,砍砸器和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加工较简单,多数单向加工,且以正向为主。石器工业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鲜明特点。环境分析显示古人类生活在温暖湿润的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原环境条件下。光释光年代测定表明,井水湾遗址使用者生活在距今约8万年前,属旧石器时代中期。  相似文献   

17.
丹江口库区贾湾1号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贾湾村,埋藏于丹江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前缘的红色黏土层中。2011年4-5月对该地点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000m2,共获得750件石制品(发掘527件,采集223件)。石制品组合包括石核类、修理类、废片类和石锤等,以废片类为主体。石制品以阶地底部砾石为原料,以小型和中型者居多;剥片主要采用硬锤锤击法;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采用锤击法多在石片远端或两侧进行单向加工,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工业面貌属于以石核和石片为主体的技术类型(模式1)。地貌、地层及石制品组合特征显示该地点可能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8.
许家窑遗址74093地点1977年出土石制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宁  裴树文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1,30(3):275-288
许家窑遗址74093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中部, 发现于1974年, 出土了早期智人化石以及大量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该地点进行过多次发掘, 其中1977年在U3等探方共出土石制品共1765件, 类型包括石核、石器、完整石片、不完整石片和断块等。石制品原料取自梨益沟流水带来的河卵石, 以石英岩和脉石英为主。石制品以小型居多, 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 砸击法应用较少。石器毛坯以片状居多, 占63.6%; 石器类型多样, 以刮削器和石球为主; 石器由锤击法加工而成, 加工部位多集中分布在毛坯的单侧或者单端, 单向加工占72.4%, 且以正向为主; 双向加工占27.6%, 多以复向加工为主。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地点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晚更新世早期。石器组合属于华北小石器工业传统, 大量石球的发现对于研究早期人类的剥片技术和生存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