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亚飞蝗二型的形态测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飞蝗的群居型、散居型,不仅在生物学特性上有显著差异,而且在形态学上也有显著不同。由于二型的发生特点不同,在研究飞蝗的发生规律时,必须弄清二型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首先从形态学来区别二型。国外对沙漠蝗及亚洲飞蝗二型的形态研究已做了很多工作,对不同蝗虫种类所采用的指标是不同的,除了普通所采用两个比较明显的区别特征——体色及前胸背板以外,还采用其他部分的测量指标。关于东亚飞蝗二型的形态测量比较,前人研究较少。作者自1958年开始,从蝗区采集了部分标本进行测量,并以在不同密度饲养下的成虫进行形态比较。现将初步研究结果简单报导,以供参考。 一、工作方法 野外材料采自河北漳河蝗区,饲养的材料分别来自室内及田间。窒内饲养时温度控制30℃,饲养笼容积39×39×39厘米,分别置放蝗蝻6头、54头。田间  相似文献   

2.
<正> 黄星蝗Aularches miliaris scabiosus Fa-bricius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四川仅分布于西昌、宁南、会理3县。我们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发现该虫在西昌地区每年发生一代,每世代历期214天。 在室内,4月上旬(2~8日)卵开始孵化,4月中下旬(15~27日)为盛孵期。在野外,4月中旬可见到蝻,蝻体色黑褐,腹部有黄色及红色斑点。初孵蝻活动范围极小,3天后其范围扩大,并出现群体迁移现象,寻找可取食的农作  相似文献   

3.
翟永键 《昆虫知识》1991,28(4):244-246
作者研究了班角蔗蝗的寄主、生活史和习性。该虫在当地1年1代。幼蝻盛发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成虫大多在9月中下旬产卵。卵的孵化率与土壤湿度有关,在土壤含水量30%时左右,孵化率可达78.7%。蝗蝻通常5龄亦有6龄、7龄个体。成虫和蝻嗜食禾本科植物,成虫有较强的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4.
防治蝗虫自采用查卵、查蝻、查成虫的三查方法以来,掌握了蝗情,迅速控制了蝗害。但有些蝗区在面积大、虫口密度稀的情况下,由于侦查技术跟不上,蝗情底码摸不透,常造成了盲目防治的浪费。1963年作者等在黄骅县进行了查蝻方法的试验,突出的抓住了三  相似文献   

5.
东亚飞蝗大发生与干燥气候有直接的联系。干燥对飞蝗的生长及发育究竟有什么作用或影响,过去几年在蝗卵发育与湿度及土壤含水量的关系方面已做了许多研究。在蝻与成虫方面,由于在通风条件下的低湿控制技术未获解决,室内试验未能较好的开展,因而累积的资料不多。本文介绍了一种在保持通气和正常饲养状况下的低湿控制装置,以及用这种装置进行试验所获得的初步结果,以供有关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 Pic幼虫取食与生长发育关系,在室内人工气候箱内,恒温条件下,采用杯养法,对扁角豆芫菁幼虫的取食习性进行试验观察。结果表明:1龄幼虫寻食期长短与蝗虫卵块埋藏深度有关,与蝗卵量多少无关。幼虫取食多少与羽化后成虫个体大小、体重有明显的关系,取食1/2块蝗卵的幼虫提前入土化蛹,继续发育为成虫,但成虫体形瘦小;而取食1块蝗卵的幼虫正常发育,成虫体形肥大。幼虫无再取食习性。建议在扁角豆芫菁饲养中,供给卵量为1块完整的蝗卵,鲜重约为0.6 g最合适。  相似文献   

7.
黄曲条跳甲室内饲养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饲养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的改进新方法,采用分隔式养虫笼饲养成虫和萝卜"凹"型孔饲养幼虫,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进行饲养,卵的成活率可达89.3%,1~3龄幼虫的存活率为65.0%~70.0%,蛹的存活率达80.0%,可以有效实现黄曲条跳甲的室内饲养。  相似文献   

8.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为我国产竹地区的重要大害虫,分布于我国湖南、四川、江西、云南、广西、广东等10个省份,严重威胁竹林生产。作者于1957年在湖南耒阳地区对黄脊竹蝗生物学特性作了观察,与此同时对蝻期各龄外部形态亦作了记录和描述,本文材料主要取自室内饲育之新鲜标本和浸制标本,目的在于从蝻期各龄外部形态的变化来识别龄期,为大  相似文献   

9.
贺春玲  嵇保中  刘曙雯 《昆虫知识》2011,48(6):1751-1758
长木蜂Xylocopa tranquebarorum(Swederus)属于多访花性昆虫。本文报道了长木蜂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幼虫和成虫的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该蜂在南京地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巢室内越冬。翌年的3月下旬成虫开始外出活动,主要是筑巢、采集粉蜜、酿贮蜂粮和产卵。6月中旬至7月下旬新一代成虫羽化,新羽化的成虫群集在蜜源植物青桐树上补充营养,并在青桐的附近空中婚飞、交配。室内观察长木蜂的卵期9~11d,平均(9.97±0.76)d;幼虫期19~22d,平均(20.30±1.18)d,预蛹期8~9d,平均(8.53±0.51)d,蛹期19~21d,平均(19.67±0.66)d。雌雄比为2.17∶1。雌蜂酿制蜂粮的盛期在5月上旬,采集蜂粮的最佳时期在5月上中旬。该蜂的卵产在块状的蜂粮上,卵长10.06~13.34mm,腊肠形或香蕉形,略弯曲,两端钝圆,头部略窄与尾部,尾部最宽,重(0.0438±0.0122)g。  相似文献   

10.
飞蝗黑卵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庆文 《昆虫学报》1985,(2):153-159
飞蝗黑卵蜂在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蝗区均有分布,对蝗卵寄生率一般在10%左右,个别年份在50%以上,局部地区可达90%以上。它在江苏泗洪一年发生三代,在寄主卵内越冬。幼期在22—30℃之间的发育天数为22—34天,发育起点温度为16.3℃,积温平均为309.34日度(95%置信范围为253.72—364.96日度);成虫羽化温度在20—30℃之间(以25℃为最适)。第一代幼期为25—29天,第二代24天、第三代260—280天;成虫最长寿命为34天。雌蜂喜在新产的飞蝗卵块内产卵,每头可寄生2—3个卵块(约80—130粒),亦可寄生大垫尖翅蝗及中华蚱蜢的卵内;能孤雌生殖,其后代均为雄性。本文也介绍了对飞蝗黑卵蝗蜂人工饲养与繁殖释放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