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急诊护理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采取急诊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好转率和死亡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中有24名患者好转,好转率为96.0%,另外1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0%;对照组中有21名患者好转,好转率为84.0%,另外4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6.0%,观察组患者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好转率,降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李伟兰 《蛇志》2014,(1):59-61
目的观察快捷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外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以后采用快捷护理程序救治的42例患者为观察组,选择2012年10月以前采用传统抢救流程救治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急救时间、急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存活率为95.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死亡率4.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观察组平均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快捷护理程序可明显缩短救治时间,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同时也规范了护理操作,尤其是对低年资护士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术急诊救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2年3月至9月期间本院或者院前进行心肺复苏术急诊救治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次研究的66名患者中,复苏救治成功的有44例,成功率为66.67%,另外死亡22例,死亡率为33.33%。结论急诊救治中采取心肺复苏术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并发症以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将1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60例对照组患者传统急诊护理流程,给予66例观察组患者实施急救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心肌梗死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急救时间、急诊室到球囊扩张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别。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心肌梗死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救时间、急诊室到球囊扩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可为进一步诊治赢得时间,并可显著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陆倩 《蛇志》2017,(2):218-220
目的观察个性化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接诊救治行溶栓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诊护理,观察组实施个性化院前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院前急诊救治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急救时间和转运入院时间、护理干预后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改善幅度以及患者院前急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救治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时间和转运入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改善幅度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可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时间,降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邓上勤 《蛇志》2013,25(1):32-34
目的探讨昏迷患者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抢救室→各专科病房或ICU)一体化救治模式及效果。方法对我院出诊收治的166例昏迷患者由急诊急救人员于院前采用呼吸与循环管理、镇静、脱水降颅压、途中转运及监护等措施急救,并与院内急诊、ICU或各专科急救的无缝衔接等急救措施。结果 166例患者抢救成功137例,抢救成功率82.53%。结论昏迷患者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可明显缩短就诊时间;院内积极配合开通绿色通道,各病区急救无缝衔接,可显著提高院内的抢救成功率。规范院前处置、途中转运、监护与院内急救无缝衔接一体化救治是提高昏迷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任果  蓝洲  李金鹏 《蛇志》2014,(2):186-188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2005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其中溶栓治疗34例,常规治疗68例,并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溶栓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非溶栓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内溶栓治疗死亡率为8%,超过6h溶栓治疗死亡率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有效、安全的,早期溶栓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蛇志》2015,(3)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90例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出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急救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焦虑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症状,提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蛇志》2019,(4)
目的对眼镜蛇咬伤急诊救治及护理经验进行总结。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被眼镜蛇咬伤患者47例,均给予急诊救治及护理,观察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本组41例患者中,痊愈出院41例,占87.23%;5例患者经抢救症状缓解后出院,占10.64%;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占2.13%。结论对眼镜蛇咬伤患者及时有效实施急诊救治和积极护理干预,对提高救治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救治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2月到2015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0例,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为患者进行治疗,对出现所有并发症的患者进行抢救治疗。首先为患者镇痛吸氧,然后让患者镇静之后对其进行看护,严格观察患者的体征,对于一些没有出现相应并发症,或者只是心律失常的患者采用溶栓治疗的方式进行诊治。结果:在80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采用溶栓治疗的方式成功诊疗的患者有59例,占到总例数的73.7%,病情明显没有好转的为21例,占总例数的26.3%。接受观察的患者当中没有发生死亡的。然而,把患者往住院部转移的途中有两例患者死亡,占到总例数的2.5%,两例患者之中,有一例患者的死亡原因是顽固性心力衰竭,另外一例的死亡原因是心源性休克。结论:在临床上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诊疗时,早期可以对患者采用静脉溶栓的治疗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将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也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中实施危机管理对提高护理效率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将我院实施危机管理前后2年的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实施危机管理前1年的患者132例作为对照组,实施风险管理后1年的患者143例作为观察组,分析我院实施危机管理前后急诊患者住院期间危机事件的发生率、抢救成功率、病例书写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例书写合格率100.0%,对照组病例书写合格率89.4%,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8.6%,对照组抢救成功率92.4%,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8.6%,对照组患者满意度87.1%,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危机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按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急诊快速护理流程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从接诊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等方面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分别为8.3%、1.7%,对照组分别为23.3%、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干预的效果显著,有利于缩短患者急诊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果,降低致残率、致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的救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0年1月至2008年5月急诊抢救的556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2.88%;其余患者均经紧急抢救及行必要实验室检查,病情稳定,好转率达97.12%。平均抢救时间为(1.37±1.05)h。结论强化多发伤的急诊科早期救治,树立创伤急救"黄金1 h"观念,是提高多发伤患者生存率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给予临床分组治疗,从而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院前急诊治疗效果,为提高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方法:院前急救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于接诊后且未入院前给予现场急救措施,;院前未处理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于接诊后直接转运至院内接受治疗,现场并不进行任何急救措施。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致残率、死亡率及抢救成功率,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院前急救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死亡率为13.33%、抢救成功率为86.67%、未死亡患者中致残率为15.38%,均明显优于院前未处理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死亡率为33.33%、抢救成功率为66.67%、未死亡患者中致残率为35.00%,且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院前现场急救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其死亡率与致残率,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蛇志》2019,(3)
目的探讨基于指南的急性心衰护理干预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CCU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02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5例急性心衰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原有的急性心衰处理流程进行管理,观察组根据成人急性心力衰竭护理实践指南中的急性心力衰竭护理流程指导临床护理实践,分析比较两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治疗转归情况、CCU住院时间、干预前后pro-BNP值、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2.80%,对照组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9例(7.20%)、转普通病房108例(86.40%)、自动出院8例(6.40%),对照组死亡17例(16.67%)、转普通病房75例(73.53%)、自动出院10例(9.80%),两组患者治疗转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住CCU时间为(144.77±54.43)h,对照组患者为(172.21±42.98)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pro-BNP值比较,观察组为(6667.84±1650.44)pg/ml,对照组为(9721.51±3921.8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CCU医护救治满意率为96.80%,对照组为89.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急性心力衰竭护理实践指南对急性心衰患者的护理干预具有较好指导意义,应在临床工作中遵循实践指南,以最新理念指引实践,提高急性心衰患者的抢救质量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蛇志》2019,(3)
目的探讨优化流程管理在院内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月我院实施优化流程管理后顺利完成治疗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5月进行优化流程管理前的7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优化流程管理前后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优化流程管理后的观察组患者在确诊时间、球囊扩张(D-to-B)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流程管理可明显缩短AMI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强化了护理人员的沟通、AMI诊断和心理护理技能,提高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效率,为今后更加快速、高效救治AMI患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唐利平  罗丹  黄宵 《蛇志》2012,24(1):88-8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死亡率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已成为早期再灌注抢救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将我科2010年8月~2011年12月行PCI术成功抢救15例AMI病人的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入住我院CCU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我院CCU的2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于发病12小时内行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急诊手术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的靶病变,均植入药物洗脱支架,评价手术成功率、并发症、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再狭窄率等.结果:200例患者急诊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植入支架数量为1.41±0.711枚,未发生与介入治疗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2例,非心源性死亡1例,无院内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心梗,临床随防7.3±1.9(5-15)个月,136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造影随访率72.3%,随访终点内死亡5例(死亡率2.66%),含心源性死亡3例,非心源性死亡2例,其中再发心肌梗死1例,6例患者进行了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3.19%).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中安全可行,且院内、术后7个月随访观察显示疗效显著,并明显降低靶血管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1月~2011年12月完成的127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5例,稳定性心绞痛62例。结果:手术总成功率为95.3%(121/127例),A型病变成功率98.8%(80/81例);B型病变成功率为93.3%(28/30例);C型病变成功率为75.0%(12/16例),共置入169个支架。失败6例,其中2例死亡,发现心肌桥12例(9.4%)。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确切,成功率高,并发症低,且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蛇志》2015,(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应用替罗非班静脉泵入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011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住院行PCI术的24例患者在术前、术后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患者穿刺部位出血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1例患者术口渗血,2例痰中带血,1例牙龈出血,其余无出血现象,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替罗非班的抗凝治疗效果可靠,护理上应加强术前、术后的护理巡视和病情观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