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异格局是异质生境条件下物种性状、种间相互作用等生态学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其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群落构建进程。本文基于金沙江流域干旱河谷116个样点562个样方的植物群落调查数据, 采用自适应仿射传播聚类的方法进行群落数量分类, 运用莫兰特征向量地图, 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影响群落结构的空间和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自适应仿射传播聚类将金沙江干旱河谷的植物群落分为30组, 可归为7个植被型, 23个群系, 以稀树草原(30.0%)、暖性落叶阔叶灌丛(55.7%)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2)年均温和干燥指数是限制金沙江干旱河谷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稀树草原、肉质灌丛、常绿阔叶灌丛是典型的干热河谷植被类型; 暖性落叶阔叶灌丛、常绿硬叶林是干暖河谷植被的优势类型; 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则主要在干温河谷环境占优势。(3)纯环境因子可以解释群落物种组成变化的5.5%, 纯空间因子可以解释的物种组成变化为22.5%, 有空间结构的环境因子部分为6.6%, 未解释的部分为65.4%。在诸多环境因子中, 年均温及干燥指数的不同显示了不同群落生境的重要差异, 并显著影响到群落的分布格局。大尺度的空间因子则主要通过地理隔离对群落结构的差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该文调查了准噶尔盆地东部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植被类型, 通过对54个样地的样方数据分析, 量化描述了这一保护区的主要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这一地区植被主要分为梭梭群系(Form. Haloxylon ammodendron)、驼绒藜群系(Form. 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刺木蓼群系(Form. Atraphaxis spinosa)、红砂群系(Form. Reaumuria songarica)、准噶尔沙蒿群系(Form. Artemisia songarica)、刺旋花群系(Form. 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盐生假木贼群系(Form. Anabasis salsa)、沙生针茅群系(Form. Stipa glareosa)和白茎绢蒿群系(Form. Seriphidium terrae-albae)等9个主要群系, 并进一步划分出16个群丛。  相似文献   

3.
灌丛是贺兰山最主要的植被组分, 但关于该地区灌丛群落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为了解该地区灌丛资源的分布及生长状况, 该研究对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主要的山地灌丛群落进行样方调查, 通过分析样方数据, 量化描述了各群落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沿海拔梯度主要有准噶尔栒子群系(Form. Cotoneaster soongoricus)、紫丁香群系(Form. Syringa oblata)、小叶金露梅群系(Form. Potentilla parvifolia)、虎榛子群系(Form. Ostryopsis davidiana)、小叶忍冬群系(Form. Lonicera microphylla)、银露梅群系(Form. Potentilla glabra)、山生柳群系(Form. Salix oritrepha)和鬼箭锦鸡儿群系(Form. Caragana jubata) 8种主要的山地灌丛群系。  相似文献   

4.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10):1050
灌丛是贺兰山最主要的植被组分, 但关于该地区灌丛群落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为了解该地区灌丛资源的分布及生长状况, 该研究对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主要的山地灌丛群落进行样方调查, 通过分析样方数据, 量化描述了各群落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沿海拔梯度主要有准噶尔栒子群系(Form. Cotoneaster soongoricus)、紫丁香群系(Form. Syringa oblata)、小叶金露梅群系(Form. Potentilla parvifolia)、虎榛子群系(Form. Ostryopsis davidiana)、小叶忍冬群系(Form. Lonicera microphylla)、银露梅群系(Form. Potentilla glabra)、山生柳群系(Form. Salix oritrepha)和鬼箭锦鸡儿群系(Form. Caragana jubata) 8种主要的山地灌丛群系。  相似文献   

5.
广西金钟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钟山自然保护区计有种子植物101科273属514种,落叶栎林分布面积最广。随海拔升高,植被依次呈现出4个分布带:沟谷落叶阔叶林、沟谷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山地苔藓矮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该区主要有4个分布区类型: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其中热带分布占总属数的75.21%,表明本保护区的植物分布具有热带性质。其天然植被类型可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含暖性针叶林、暖性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和草丛,2个植被亚型含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山顶阔叶矮林,以及33个群系。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通过三峡库区8个植被类型370个样地的群落调查和土壤分析,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海拔对表层土壤有机质及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全氮平均含量规律为阔叶林>竹林>针叶林>灌丛>草丛,森林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平均含量丰富;速效磷平均含量表现为草丛>落叶阔叶林>灌丛>暖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竹林>常绿阔叶林,草丛与其他植被类型差异显著;速效钾平均含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针叶林>竹林>草丛>常绿阔叶林,竹林、草丛、常绿阔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针叶林差异显著.(2)不同土壤类型养分含量差异显著,黄棕壤中有机质、全氮含量高,分别为6.83%、0.44%,紫色土中速效磷含量高,达到54.24mg/kg.(3)随海拔升高,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明显增加趋势,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通过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同乐大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可划分为5个类型,8个亚型,15个群系,21个群丛,其中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并有暖性针叶林、暖性竹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灌丛、草丛等类型。此外,文中还较详细地分析和阐述了各个植被类型的代表群丛。  相似文献   

8.
复杂的自然条件导致面积仅为36 000多平方公里的台湾兼有热带和寒温带的群落类型,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植被之缩影.它的植被分类也是对中国乃至世界植被分类的补充.台湾植被分类采用的是外貌-区系原则,分类单位和系统自上而下是:植被型纲、植被型目、植被型、群团组、群团和群丛.高级单位(植被型纲、植被型目和植被型)以群落的生态外貌为依据;中、低级单位主要依据种类组成,兼顾优势种和标志种的指示意义.在中级单位中(群团组、群团),重视优势种的作用,在低级单位中(群丛)更重视特征种(或标志种)的意义.按此原则将台湾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纲(森林、灌丛、草本植被、岩原植被、沼泽和水生植被),29个植被型目(寒温性针叶林,凉温性针叶林,暖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苔藓林、常绿硬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海岸林、暖性竹林、常绿针叶灌丛、革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阔叶灌丛、刺肉灌丛、竹灌丛、草甸、疏灌草地、干热早生草地、岩屑堆稀疏群落、石隙植被、木本沼泽、草本沼泽、藓类沼泽、淡水水生植被和咸水水生植被),53个植被型.列举了各个植被型中的重要群团.  相似文献   

9.
台湾植被分类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杂的自然条件导致面积仅为36000多平办公里的台湾兼有热带和寒温带的群落类型,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植被之缩影。它的植被分类也是对中国乃至世界植被分类的补充。台湾植被分类采用的是外貌-区系原则,分类单位和系统自上而下是:植被型纲、植被型目、植被型、群团组、群团和群丛。高级单位(植被型纲、植被型目和植被型)以群落的生态外貌为依据;中、低级单位主要依据种类组成,兼顾优势种和标志种的指示意义。在中级单位中(群团组、群团),重视优势种的作用,在低级单位中(群丛)更重视特征种(或标志种)的意义。按此原则将台湾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纲(森林、灌丛、草本植被、岩原植被、沼泽和水生植被),29个植被型目(寒温性针叶林,凉温性针叶林,暖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苔藓林、常绿硬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海岸林、暖性竹林、常绿针叶灌丛、革叶灌从、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阔叶灌丛、刺肉灌从、竹灌丛、草甸、疏灌草地、干热旱生草地、岩屑堆稀疏群落、石隙植被、木本沼泽、草本沼洋、藓类沼泽、淡水水生植被和成水水生植被),53个植被型。列举了各个植被型中的重要群团。  相似文献   

10.
为便于了解青藏高原植被特殊物种组成、群落特征及分布格局, 该文利用2018-2021年在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内调查的338个样地、共758个样方的数据, 分析了高原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和植被分类, 整合形成青藏高原植物群落样方数据集。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高寒和温性植物群落758个样方中, 共有植物65科279属837种; 其中, 物种数最多的5个科依次是菊科(134种)、禾本科(88种)、豆科(75种)、蔷薇科(43种)和莎草科(40种), 物种数最多的5个属依次是蒿属(Artemisia, 29种)、马先蒿属(Pedicularis, 27种)、风毛菊属(Saussurea, 25种)、黄耆属(Astragalus, 23种)和早熟禾属(Poa, 23种)。植物区系主要由温带(145属)和世界广布(36属)的成分所组成。物种的生长型以草本(83.51%)和灌木(10.87%)为主, 草本和木本的生活型分别以多年生草本(88.23%)和落叶灌木(83.67%)为主。338个样地可以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 10个植被型, 20个植被亚型, 78个群系组和117个群系, 其中草原群系34个, 草甸群系33个, 荒漠群系33个, 灌丛群系14个和针叶林群系3个。该数据集覆盖青藏高原绝大部分高寒灌丛、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温性草原和温性荒漠植被区域, 可为研究高原植被特征和地带性分异规律,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高原植被的影响及其生态恢复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同时为下一代中国植被图的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对植物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长江中游(湖北、湖南为主)的植物区系、植被、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保护对策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根据两省土著种子植物名录统计,本区共有202科1476属7037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裸子植物7科30属64种;被子植物196科1445属6973种。以鄂湘为代表的华中区分布类型复杂、物种丰富、起源古老,而且特有的科、属、种多,特有度高。北温带木本植物属高度集中,体现了长江中游具有古第三纪.泛北极植物区系的代表性。拥有众多的东亚特有属、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和中国特有属,它们既是本地植物区系的特色,也代表了中国植物区系的核心。本地中山以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为主的阔叶林系第三纪.泛北中生落叶阔叶林的后裔。在植被区划上,本区属于常绿阔叶林区域,包括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及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两个植被地带。后者分为北部典型常绿阔叶林亚地带,南部含华南植物区系成分的常绿阔叶林亚地带。本区主要的自然植被类型(以原生类型为主)有171个类型(相当于群系formations)。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三个层次上(物种、群落、景观)对保护现状、特点、保护方针和策略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This contribution aims to improve our knowledge of the structural peculiarities of natural forest communities in southern Chile,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leaf lifespan and morphology. Species are classified into 17 life-form categories. Using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Braun-Blanquet relevés, the relative frequency of the life-form categories, based on quantitative importance such as cover degree (not mere species numbers), is calculated for 26 natural forests. Communities are categorized as belonging to six different types: (A) evergreen forests; (B) forests with mixed laurophyll-deciduous canopy; (C) forests with mixed canopy of sclerophyllous or small / needle-leaved evergreens and deciduous species (specifically C.1 with dwarf-shrub or grass field layer, and C.2 with laurophyll and mesophyll shrubs and a relatively sparse field layer); and (D) deciduous forests (specifically D.1 with laurophyll undergrowth, and D.2 with a herbaceous ground cover). In the gradient from warm and dry to cool and wet, the characteristic composition of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reflects climatic site properties, reveal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vegetation units. This gradient represents a gradual retreat of evergreen elements from top (upper tree layer) to bottom (undergrowth), which always follows the order from laurophyllous to sclerophyllous elements, and from small or needle-leaved to deciduous elements. Finally, this retreat terminates in the rare structural type characterized by purely herbaceous ground cover beneath a deciduous canopy. Shifts between structural types do not necessarily involve variation in species composition. These units, reacting rapidly even to slight changes in site conditions, seem to be especially well-suited to monitor changing climatic effects. Human impact on forests, resulting in community shifts towards vegetation of warmer and drier habitats, causes structural changes, as does natural disturbance.  相似文献   

13.
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是陆地碳循环与气候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关键参数。尽管已有大量关于不同类型森林Q10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的研究, 但是对Q10在区域尺度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仍认识不足, 已有结果缺乏一致结论。该研究通过整合已发表论文, 构建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年尺度Q10数据集, 共包含399条记录、5种森林类型(落叶阔叶林(DBF)、落叶针叶林(DNF)、常绿阔叶林(EBF)、常绿针叶林(ENF)、混交林(MF))。分析了不同森林类型Q10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与地理、气候和土壤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 1) Q10介于1.09到6.24之间, 平均值(±标准误差)为2.37 (± 0.04), 且在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 2)当考虑所有森林类型时, Q10随纬度、海拔、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和土壤全氮含量(TN)的增加而增大, 随经度、年平均气温(MAT)、平均年降水量(MAP)的增加而减小。气候(MATMAP)和土壤(SOCTN)因素间存在相互作用, 共同解释了33%的Q10空间变异, 其中MATSOCQ10空间变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3)不同类型森林Q10对气候和土壤因素的响应存在差异。在DNF中Q10MAP的增加而减小, 而其他类型森林中Q10MAP无显著相关性; 在EBF、DBF、ENF中Q10TN的增加而增大, 但Q10TN的敏感性在EBF中最高, 在ENF中最低。这些结果表明, 尽管Q10有一定的集中分布趋势, 但仍有较大范围的空间变异, 在进行碳收支估算时应注意尺度问题。Q10的主要驱动因素和Q10对环境因素的响应随森林类型而变化, 在气候变化情景下, 不同森林类型间Q10可能发生分异。因此, 未来的碳循环-气候模型还应考虑不同类型森林碳循环关键参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七目嶂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类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东省七目嶂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主要由5个植被类型、15个群系和26个群丛组成。代表性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其优势科为壳斗科、樟科、茶科、金缕梅科、紫金牛科等,以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占优势,现状植被有较强的次生性特点。马尾松林是常见的类型,它逐渐过渡到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5.
《植物生态学报》1958,44(6):687
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是陆地碳循环与气候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关键参数。尽管已有大量关于不同类型森林Q10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的研究, 但是对Q10在区域尺度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仍认识不足, 已有结果缺乏一致结论。该研究通过整合已发表论文, 构建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年尺度Q10数据集, 共包含399条记录、5种森林类型(落叶阔叶林(DBF)、落叶针叶林(DNF)、常绿阔叶林(EBF)、常绿针叶林(ENF)、混交林(MF))。分析了不同森林类型Q10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与地理、气候和土壤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 1) Q10介于1.09到6.24之间, 平均值(±标准误差)为2.37 (± 0.04), 且在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 2)当考虑所有森林类型时, Q10随纬度、海拔、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和土壤全氮含量(TN)的增加而增大, 随经度、年平均气温(MAT)、平均年降水量(MAP)的增加而减小。气候(MATMAP)和土壤(SOCTN)因素间存在相互作用, 共同解释了33%的Q10空间变异, 其中MATSOCQ10空间变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3)不同类型森林Q10对气候和土壤因素的响应存在差异。在DNF中Q10MAP的增加而减小, 而其他类型森林中Q10MAP无显著相关性; 在EBF、DBF、ENF中Q10TN的增加而增大, 但Q10TN的敏感性在EBF中最高, 在ENF中最低。这些结果表明, 尽管Q10有一定的集中分布趋势, 但仍有较大范围的空间变异, 在进行碳收支估算时应注意尺度问题。Q10的主要驱动因素和Q10对环境因素的响应随森林类型而变化, 在气候变化情景下, 不同森林类型间Q10可能发生分异。因此, 未来的碳循环-气候模型还应考虑不同类型森林碳循环关键参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  相似文献   

16.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的遥感分类与制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Landsat-TM多时相数据,采用非监督分类方法,对浙江省天童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进行分类。并利用野外实地调查的数据进行检验和校正。结果表明,天童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的景观可分为常绿阔叶林、成熟常绿阔叶林、次生常绿-落叶阔叶林、山脊常绿-落叶阔叶林、谷地常绿-落叶阔叶林、林缘灌丛、次生灌丛、针叶林(杉木)、竹林、生长作物的农田/菜园地、旱地、裸土、居住区、水体14个类型,这14个景观类型,根据植物群落学分类的群落复合体(cammunity complex)和群落复合体的地-综合群落学(Geo-synsociology)的方法,归并为山坡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人工林(针叶林、竹林)、农田、水体、居住区6个景观单元。在景观分类和合并的基础上,对天童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进行了制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