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4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术中相关问题。方法:自2004年8月至2011年2月,收治23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龄31.0±8.2岁(17-51岁)。车祸伤17例,坠落伤5例,压砸伤1例。伤后就诊时间1.0h-3d。按照Tile骨盆骨折方法分型:C1型6例,C2型10例,C3型7例。按Denis等(1988)分类标准,Ⅰ区(骶骨翼区)骨折4例,Ⅱ区(骶孔区)骨折2例,Ⅲ区(骶管区)骨折2例。根据Matta评分系统及Majeed评分系统对患者的手术疗效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28.5月(8-49月)。术中失血量380 mL(50 mL-1100 mL)。手术时间112 min(35-155 min)。按Matta等复位标准:优16例,良7例,所有骨折均愈合。Majeed功能评分:优14例,良7例,一般2例。结论:对于Tile C型骨盆骨折,根据其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及固定方式,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Tile B、C型骨盆骨折患者共6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将纳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观察组)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每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住院时间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此外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优良率(Matta优良率)、Majeed骨盆骨折功能评分(Majeed评分)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另记录术后6个月时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天VAS评分、术后7天VAS评分、住院时间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时Matta优良率和Majee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并发症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方法仍保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而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具有低并发症发生率,更利于提升术后早期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骶髂关节复合体是骨盆后环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双侧髂骨,骶骨,骶髂关节及髂前后韧带等组织,将躯干的力传向下肢.在骨盆后环的稳定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能量暴力的损伤越来越多,其带来多发伤中骨盆骨折的发生率很高,而不稳定的骨盆骨折多由于骨盆后环骶髂关节复合体的损伤引起.因此,在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时,必须强调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重要性.本文就骶髂关节复合体的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对比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骨盆后环骨折的疗效及对血清应激因子和疼痛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0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骨盆后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50,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和B组(n=50,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情况、Majeed功能评分、血清应激因子和疼痛相关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B组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年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短于A组,但X线暴露时间长于A组(P<0.05)。B组术后1年Majeed功能评分高于A组(P<0.05)。B组术后7 d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高于A组,皮质醇(Cor) 、肾上腺素(E)水平低于A组(P<0.05)。B组术后7 d 5-羟色胺(5-HT)、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水平低于A组(P<0.05)。A组、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骨盆后环骨折患者相比,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疼痛减轻、应激反应轻等诸多优势,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环经皮内固定架(Infix)固定联合后路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8月到2018年2月诊治的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61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前环经皮Infix固定联合后路固定,记录与观察两组预后。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与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与术中透视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钉道感染、神经损伤、静脉血栓、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5%vs.33.3%,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Majeed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3.5%和73.3%,骨折复位优良率分别为96.8%和7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环经皮Infix固定联合后路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能减少创伤,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骨盆复位质量与骨盆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采用患髋蛙式位C臂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三枚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78例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手术疗效,总结经验.结果:78例病例平均随访3.5年,股骨头坏死4例,骨折不愈合3例,其中螺钉松动1例.参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优59例,良7例,可5例,差7例.优良率为84.6%.结论:患髋蛙式位C臂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三枚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可靠、费用低等优点,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一种较理想的、微创的且较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锁定加压钢板(LCP)微创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骶骨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前后联合入路按照杜明奎等方法[1]采用LCP固定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5例:L5神经根损伤2例,骶丛神经损伤3例。前方入路暴露骨盆前环重建钢板固定,后方入路经皮下锁定加压钢板骨折复位固定术,椎管探查减压以MRI显示有无神经压迫为据。结果:5例均获随访,时间3~20(14.8±7.2)个月。2例L5神经根损伤和3例骶丛神经损伤者Frankel分级由C级恢复至E级,术后功能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3例,良2例。结论:前后联合入路LCP微创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骶骨不稳定骨折是一种简单微创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基于CT影像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讨论CT影像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以及患者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的变化。本研究对我院诊治的90例腰椎爆裂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三维CT检查和X线检查,并设置术中CT观测组和X线检测组,其中A组术中基于CT三维重建对手术复位进行判断评估并在CT导航引导下使螺钉置入;B组术中依据传统的X线正侧位对手术复位评估,并采用X线透视技术对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治疗。研究表明,进行间接复位治疗,以及后续的调整治疗或者矫正治疗,患者均有较大程度的恢复,根据ASIA评分标准A组中有32.1%的脊髓损伤病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达到了E级水平,而B组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仅为22.1%。说明CT影像技术辅助诊断和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明显要优于X线,并且CT导航技术对A3型的3个分型也均有良好的效果。采用CT导航技术验证的准确度约为1.6 mm,其中A组置入螺钉的准确度约为98.8%,B组置入螺钉准确率约为96.5%。说明CT影像技术对复杂性胸腰椎骨折的诊断、分型以及术前、术中模拟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可吸收螺钉结合克氏针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可吸收螺钉结合克氏针对17例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按Sanders分型[1]:其中Ⅱ型6例,Ⅲ型10例,IV型1例。结果 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1.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疗效优6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2.4%。结论可吸收螺钉结合克氏针用于治疗跟骨骨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临床手术治疗记录,探讨总结其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案及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从某年某月到某年某月时间段内收治的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共75例,其中前环骨折的患者利用接骨板进行固定,后环骨折的患者利用骶骨棒、接骨钢板以及经皮中空松质骨螺钉及拉力螺钉等固定。结果经手术治疗后,随访结果显示所有75例患者均可以进行自主下地行走,且没有出现患肢缩短以及疼痛等术后并发症。结论对于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术方案,找到科学合理的入路和固定方法,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空心钉固定治疗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骶骨骨折患者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按照Denis分类法,Ⅰ型22例,Ⅱ型14例,Ⅲ型14例,36例采用空心钉固定治疗,14例采用非手术保守治疗。结果:治疗后,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其中空心钉组优10例,良18例,可8例;非手术组优1例,良7例,可6例。全部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骨折均愈合,未出现断钉现象。结论:空心钉固定治疗骶骨骨折较保守治疗有更好的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空心钉固定具有术后恢复快,避免神经损伤,患者可尽早行功能锻炼,促进骨质愈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are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high impact energy trauma. As to surgical procedure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methods are open reduction and inner fixation (ORIF), the other methods of stabilizing the unstable posterior pelvic ring are percutaneous iliosacral screw fixation under fluoroscopic control and CT-guided percutaneous fixation. The last mentioned procedure eliminates some of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surgical treatment: prevents excessive blood loss during manipulation of the fracture hematom, lowers the possibility of infection, allows more accurate screw placement with direct measuring of the screw length and decreases the possibility of nerve injury. The CT-guided fixation is a delicate procedure and its result depends among others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operating room and CT room personnel. The radiologist and CT technologist have to know the operation technique and have to understand surgeon's requirements. In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only a little was written and mentioned about the exact role of radiologist and CT technologist in the team.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esent the operation technique according to authors' own experience with two operated patients and to mention the surgeon's requirements on CT tea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建钛板及记忆合金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3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实施重建钛板联合螺钉固定治疗(对照组)和重建钛板联合记忆合金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内固定松动和内固定断裂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建钛板及记忆合金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行可以获得较重建钛板联合螺钉固定治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告BOLD钉治疗Mason II型、未累及桡骨颈的Mason III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对25例Mason II型,12例Mason III型桡骨小头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BOLD钉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肘关节功能评分:Mason II型平均分94分(88-98分),其中,优20例,良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2%;Mason III型平均分91分(80-95分)其中,优9例,良1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3.3%。结论:BOLD钉治疗Mason II型及未累及桡骨颈的Mason III型桡骨小头有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稳定,允许早期活动等优点,可以作为这类骨折治疗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侧入路结合大粗隆截骨治疗Pipkin IV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髋关节后侧入路结合大粗隆截骨治疗Pipkin IV型股骨头骨折患者共8例。其中男5例,女3例。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为18~58个月,平均36个月。按照采用Thompson-Epstein疗效评定标准,优:3例;良:3例;可:2例。结论:髋关节后侧入路结合大粗隆截骨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可获得充分的显露,并为股骨头的复位、固定提供极大方便,损伤相对较小,对股骨头血运影响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了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不同分为两组,前路组(46例)采取前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路组(44例)采取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术前术后下腰痛功能、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随访12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结果:后路组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上均明显少于或短于前路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值均明显降低(P0.05)。与术后同时间前路组相比,后路组ODI值均明显低于前路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两组神经功能分级整体有所提高(P0.05),但两组间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疗效显著,术中出血量少,预后较好,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陈晓华  冯世龙  张友  李楠  刘峰 《生物磁学》2014,(8):1542-1544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以便能够获取更好的功能康复。方法:2007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51例,其中采用外支架撑开复位外固定5例,后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23例,前路钢板固定17例,前后路联合固定6例,术后均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结果:51例均获得随访,X片提示均已骨性愈合。采用Gartland和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其中外支架固定,优1例,良1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40%;后路固定,优12例,良6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78-3%;前路固定,优9例,良6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88.2%;前后路联合,优2例,良1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50%。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正确的手术策略能够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其中前路手术固定效果优于后路固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骨折伤椎置钉和不置钉对疗效的影响,以期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5年6月80例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伤椎不置钉治疗,观察组41例,伤椎置钉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和相关指标变化。结果:两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上比较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在后凸Cobb角、椎管侵占率上较术前明显下降,椎体高度恢复较术前明显升高,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在手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拆除内固定时后凸Cobb角、椎管侵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椎体高度恢复上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而手术后1周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腰椎骨折患者伤椎置钉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