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斜颌鲴在我县桃园河水库已形成了一个自然种群,占该水库渔获物总重量的8%,有相当大的经济价值。1973年起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桃园河水库管理处协作对斜颌鲴的生物学,人工繁殖技术和苗种培育进行了研究,了解到斜颌鲴以腐植质,有机碎屑及底生藻类为食,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的饵料资源。    相似文献   

2.
斜颌鲴是一种重要的野生经济鱼类,分布于我国黑龙江、长江、珠江流域(伍献文等, 《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目前多数水库里没有斜颌鲴,天然湖泊中也不多见,这是由于斜颌鲴要求特殊的生态条件呢?还是这些水域中没有引种或繁殖保护不力呢?    相似文献   

3.
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以下简称斜颌鲴)。俗名:黄条、黄尾、沙姑子等。原系野生鱼类,七十年代经水生生物研究所驯化繁育,已成为淡水养殖新品种。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有十九个省、市、自治区试养成功,鄂、赣、湘、苏等省还取得生产性效果,深受群众欢迎。 斜颌鲴疾病较少,初步了解,国内发现的有  相似文献   

4.
斜颌鲴在我国分布很广,它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并常以其较发达的下颌角质边缘在石面或泥表刮取食物。据有关资料记载,斜颌鲴是以水生高等植物的枝叶及硅藻、丝状藻类为主要食物(伍献文等,《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    相似文献   

5.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7,6(2):117-118
斜颌鲴在我国分布很广,它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并常以其较发达的下颌角质边缘在石面或泥表刮取食物。据有关资料记载,斜颌鲴是以水生高等植物的枝叶及硅藻、丝状藻类为主要食物(伍献文等,《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在乌苏里江、兴凯湖、松花江等水域中,  相似文献   

6.
1975年,本站从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第一次引进斜颌鲴夏花、鱼种和亲鱼。夏花培育成鱼种后,1976年发放到五个点作成鱼放养试验,鱼种留在本站饲养,作为后备亲鱼。同时,我们1976年进行人工繁殖,也初获成功。现将斜颌鲴的人工繁殖和成鱼饲养试验小结于下。    相似文献   

7.
鲴亚科(Xenocyprininae)鱼类多为中小型鱼类,常见于江河湖泊等较宽阔的水域中,我国长江、黑龙江、黄河及珠江诸流域皆有分布,共有10种,隶属4个属(伍献文等,1964)。迄今尚未见有该亚科鱼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报道。本文是对其中三属四种鱼的染色体组型的观察结果。这四种鱼是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和逆鱼(Acanthobrama simoni)。其中黄尾鲴和细鳞斜颌鲴均为新的淡水养殖鱼(沈德长等,1981;陈楚星,1979)。  相似文献   

8.
龙窝湖斜颌鲴生态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7,6(2):122-127
斜颌鲴是一种重要的野生经济鱼类,分布于我国黑龙江、长江、珠江流域(伍献文等。《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  相似文献   

9.
1974年以来,我们在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连续三年进行了大水面放养斜颌鲴的试验,以及与此有关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推广工作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指环虫属十一新种,它们寄生于我国下列几种淡水经济鱼类:密鲴 xenocypris argentea,细鳞斜颌鲴 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逆鱼Acanthobrama simoni,鳤鱼Ochetobius elongatus,鯮鱼 Luciobrama macrocephalus,鳑鲏 Rhodeus sp.。 文内量度均以毫米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学院生物系。  相似文献   

11.
几种鲤科鱼类及杂种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14种鲤科鱼类和4个杂交种的肌肉、心脏、晶状体、脑和肾脏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根据LDH酶谱的异同可将雅罗鱼亚科的5种鱼分成两组:草鱼、鳡和鳤;青鱼和赤眼鳟。鳊亚科中青梢红鲌的LDH谱形与长春鳊、团头鲂和红鳍鲌相似,而与(歺又鱼)条有明显的区别。鲢亚科中的鳙与鲢的谱形相似。密鲴亚科中的细鳞斜颌鲴与黄尾密鲴的谱形也非常相似。将谱形相似的鱼类进行杂交,如细鳞斜颌鲴♀×黄尾密鲴♂、鳙♀×鲢♂,不仅杂种的成活率高而且可繁殖后代。谱形相差很大的鱼类进行杂交,如草鱼♀×团头鲂♂及草鱼♀×鳙♂,杂种的成活率都很低。这些结果和酶谱所显示的关系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斜颌鲴养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7,6(2):127-131
1974年以来,我们在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连续三年进行了大水面放养斜颌鲴的试验,以及与此有关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推广工作等。现将主要试验和研究的结果综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的教导,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同协作单位积极开展了斜颌鲴的科学研究和生产性推广试验。    相似文献   

14.
细鳞斜颌鲴的人工繁殖与饲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鳞斜颌鲴,俗称沙姑子(见附图)。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以水底腐植质和底栖藻类为主要食物,既不与家鱼争食,又可充分利用家鱼不能利用的腐植质及底栖藻类,从而增加鱼产  相似文献   

15.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7,6(2):134-135
1974年开始,我局和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协作在我县十月公社十月大队,将斜颌鲴在塘堰里进行了试养,通过三年的反复试验,获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1976年又进一步向其他社、队及水库、湖泊进行了推广,也得到了可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1974年开始,我局和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协作在我县十月公社十月大队,将斜颌鲴在塘堰里进行了试养,通过三年的反复试验,获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1976年又进一步向其他社、队及水库、湖泊进行了推广,也得到了可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我国淡水养殖渔业的混养组合及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湘臣 《生物学通报》1994,29(3):26-27,21
我国淡水养殖渔业的混养组合及品种邢湘臣(上海市水产养殖公司200080)鱼类混合放养,是提高经济效益,达到高产、优质、低耗的目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混养又增加了许多新内容。除增放鳖、鳗鲡、龟等外,又开拓出荷元鲤、丰鲤、异育银鲫、银鲴、细鳞斜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淡水鱼类寄生粘孢子虫碘泡科一新属及二新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3年4月20日和1976年6月8日,我们先后在河北省怀来县官厅水库和安徽省繁昌县龙窝湖采集的白鲢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Cuvier et Val eaciennes)以及细鳞斜颌鲴 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Bleeker)中发现两种粘孢子虫,经研究鉴定为粘袍子虫一新属二新种。 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和特异性染色方法分析了细鳞斜颌鲴脑、肾脏、肝脏、肌肉、心脏和眼6种组织的LDH同工酶,结果表明酶谱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酶带共由三个基因座位(Ldh-a、-b、-c)编码,在6种组织中共检测到7条带,其中脑、肾脏、心脏和眼四种组织中均发现3条带,肝脏中7条带,肌肉中1条带且为超显性,在PAGE胶趋向阴极侧检测到4条肝脏组织所特有的Ldh-c基因编码带;各组织中酶带活性顺序为脑LDH-1>LDH-2>LDH-3,肾脏LDH-3>LDH-l>LDH-2,肝LDH-3>LDH-5>LDH-2>LDH-6>LDH-1>LDH-4>LDH-7,心脏LDH-1>LDH-2>LDH-3,眼LDH-3>LDH-1>LDH-2,肌肉仅有LDH-3;由迁移率Rf(LDH-A4)A;对酶谱进行扫描分析及亚基计算得到了一致的结果:脑和心脏两种组织中Ldh-b基因表达占优势而肾脏、肝脏、眼和肌肉中Ldh-a基因表达占优势.  相似文献   

20.
鱼类寄生六鞭毛虫五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鞭毛科(Hexamitidae)属动鞭纲(Zoomastigophorea)、双体目(Diplomonadida).自Moore首次报道寄生于鱼类的六鞭毛虫始,到目前为止,已报道寄生于鱼类的六鞭毛虫,共计30余种,分别隶属于六鞭毛虫属(Hexamit a)和旋核鞭毛虫属(Spironucleus).作者发现五新种,它们是寄生于细鳞斜颌鲴(Xenocypris microlepis Bleeker)的关桥六鞭毛虫(Hexamit a guanqiaoensis sp. nov.)、寄生于黄尾鲴(Xenocypris dividi Bleeker)的梁子湖六鞭毛虫(Hexamita liangzihuensis sp. nov.)和微小旋核鞭毛虫(Spironucleus mi nutus sp. nov.)、寄生于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 Günther)的多形六鞭毛虫(He xamita varformis sp. nov.)和粒状旋核鞭毛虫(Spironucleus granularis sp. nov.).采用蛋白银染色方法,对寄生于鱼类的六鞭毛虫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