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讨影响成人口腔黏膜念珠菌病发生的因素,选取口腔黏膜念珠菌病、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扁平苔藓、舍格伦综合征、白斑、天疱疮、类天疱疮患者及口腔黏膜健康者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731个样本的年龄、性别、吸烟、口腔卫生情况、抗生素使用、义齿、口腔黏膜疾病、全身疾病,对结果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影响口腔黏膜念珠菌病发生的因素有4类,分别为发病前使用抗生素、口腔卫生情况、口腔黏膜疾病、全身疾病,即多种因素的作用导致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口腔念珠菌病( oral candidiasis,OC)是HIV/AIDS患者中最常见的口腔疾病,研究其临床表型及病原学特点对AIDS相关性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和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将70例确诊为HIV/AIDS且初步诊断为AIDS相关性口腔念珠菌病患者使用棉拭子在其病损区取材,接种至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检验。结果 HIV/AIDS患者念珠菌感染的病例为52例,临床表型以假膜型和红斑型为主,其中假膜型最为常见(56%)。 HIV/AIDS患者口腔念珠菌病各致病病原菌以白念珠菌的检出率最高(60.32%),热带念珠菌次之(19.05%),光滑念珠菌为(12.70%),克柔念珠菌(7.94%)。有9例HIV/AIDS伴口腔念珠菌病患者,检测出病原菌的混合感染,其中2例为3种病原菌感染。结论 HIV/AIDS患者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表型复杂且可以伴发,单纯通过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常不准确,且病原菌的准确分型可以指导临床用药,降低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是在口腔微生态环境中常驻的一种革兰阴性专性厌氧菌,近来研究发现F.nucleatum不仅与口腔感染性疾病如牙周病、根尖周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早产低体重儿、结直肠癌、呼吸道感染等全身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对F.nucleatum生物学功能及与口腔感染、全身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HIV基因结构及其疫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危及全世界,成为本世纪难以治疗的病毒病。病原体是反转录病毒科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l。immunodeficiencyvirus,HIV)。AIDS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于机体感染HIV后造成细胞免疫缺陷,抗感染能力下降,以致伴有机会感染、恶性肿瘤及神经障碍等症候群的统称。HIV感染到AIDS发病为止,大约需5~15年。这期间大致经过四个过程。无症状带毒者(aspoptomaticcarrier,AC)、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persistentgeneralliedlpophodenopathy,PGL)、AIDS相关症候群(AIDS…  相似文献   

5.
报道l例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患者女,16岁.1岁开始发病,持续存在口腔、皮肤、甲板损害,真菌镜检阳性,真菌培养为白念珠菌,皮损组织病理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在角质层中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随着深部真菌感染率的上升,白念珠菌病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白念珠菌之所以能引起全身播散性的感染,黏附并侵袭黏膜屏障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总结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白念珠菌黏附、侵袭黏膜屏障相关的机制做一综述,为更好的了解和治疗念珠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报道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例。表现为口腔和皮肤损害,真菌镜检可见大量假菌丝,真菌培养为白念珠菌;皮损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在角质层中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免疫缺陷和内分泌异常。口服氟康唑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与探讨中国大陆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CMC)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诊疗情况。方法检索分析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PubMed等数据库中1980—2020年中国大陆确诊为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相关文献资料。结果共纳入文献24篇,病例61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38岁,本病以反复发作的皮肤(57.38%)、口腔黏膜(95.08%)、甲(63.93%)念珠菌感染为特点。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子1功能获得性突变(STAT1 gain-of-function,STAT1 GOF)为最常见病因,治疗以唑类药物最常用,复发率高。结论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是一种少见的免疫缺陷病,临床表现多样,可有多器官和系统的异常,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在HIV-1致病机制研究以及抗AIDS药物和疫苗研发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缺乏HIV-1直接感染的动物,SIV/SHIV猕猴模型是目前AIDS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动物模型。虽然SIV/SHIV猕猴模型与人AIDS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SIV/SHIV与HIV-1间的遗传差异较大,致使SIV/SHIV猕猴模型存在很多局限性。创建合适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仍然是HIV/AIDS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平顶猴是目前唯一可以被HIV-1感染的旧大陆猴,在HIV-1静脉传播和性传播模型研究中具有许多优势。该文综述了SIV、HIV、SHIV和HSIV通过静脉和黏膜途径感染平顶猴的特征,并简要介绍了病毒在平顶猴细胞中复制的分子机制以及建立平顶猴AIDS模型的限制因素和前景。  相似文献   

10.
白念珠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原真菌,常引起黏膜、皮肤的感染如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口腔黏膜念珠菌感染,以及深部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如念珠菌血症等,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尿道炎并不常见。我们在工作中遇到1例实施膀胱造瘘术后发生的尿道念珠菌感染,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男性,54岁,因"尿道分泌物并疼痛1个月余",于2010年4月26日就诊于我科。查体:体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