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宗明   《广西植物》1985,(3):227-243
大瑶山是广西有名的大山,北纬23°40′—24°24′,东经109°50′—110°27′,面积约2080平方公里。 大瑶山起源于二迭纪,是一座古老的山体。大瑶山生物种类丰富多彩,区系植物213个科,2335种;陆栖脊椎动物69科,281种;昆虫176科,836种;森林植被四个植被型,34个群系。大瑶山生物地理成份复杂,植物区系有热带东南亚、东亚、北温带、旧世界热带和泛热带的成份;昆虫区系有东洋种、古北种和本地特有种。古老、孑遗和特有、珍稀种类不少,蕨类植物250种,裸子植物7科22种,木兰科4属16种,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有桫椤、白豆杉、福建柏、猪血木、大果木五加、伞花木、南华木、紫荆、金莲木等35种;珍稀动物有瑶山鳄蜥、猕猴、短尾猴、大鲵、山瑞、红腹角雉等12种。大瑶山具重要经济意义的种类较突出,如:灵香草、八角、玉桂、罗汉果等。因此,大瑶山是广西中部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是广西重要的和理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之处;是广西非常重要的自然物种基地;是广西重要的木材和土特产基地。大瑶山今后主要是保护起来,建立自然保护区,同时,大力发展木材和土特产。  相似文献   

2.
成桂仁   《广西植物》1986,(4):305-308
<正> 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 Makino)又名七叶胆,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该属植物全世界约13种,我国有11种,广西有3种。绞股蓝为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在我国分布于秦岭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在广西有丰富的资源,据调查在龙州、大新、南丹、都安、平南、蒙山、容县、大苗山、大瑶山、环江、那坡、灵川,临桂、龙胜等地都有分布。饺股蓝喜阴湿是其特点,多生长于水旁河谷疏林和山谷阴处,适于我区山区气侯条件生长和繁殖。  相似文献   

3.
广西热带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地域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泓  黄仕训   《广西植物》2006,26(6):670-674
对广西热带稀有濒危植物在广西及邻近省份植物园的引种保育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树种在热带和南亚热带可以正常生长,通过适当的保护措施,部分树种在中亚热带的桂林可以保存。低温和霜冻是广西热带稀有濒危树种能否成功保存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在引种保存过程中要注意防寒和树种的选择,以提高迁地保护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广西大青山地处广西西南部,对该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林,而对其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种间联结性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该研究基于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1 km2固定样地的调查数据,用方差比率法( VR)和基于2×2联列表,通过χ2统计量检验、共同出现百分率( PC)、联结系数( AC),对广西大青山主要乔木层17个树种、灌木层8个树种、草本层12个树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研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的总体种间联结性表现为显著正关联,灌木层的总体种间联结性表现为不显著负关联,草本层的总体种间联结性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不同检验结果表明,该区域植物群落主要乔木树种间具有正联结性的种对较多,大多数乔木树种的种间联结性较紧密;主要灌木树种的种间联结性较松散,草本层主要种间表现为弱联结性。物种生态习性、群落演替阶段等因素可能是造成这一特性的主要原因。未来应加强对其自然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如果有必要,可适度人工干预,促进天然次生林的演替。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维持和保护其物种多样性奠定基础,也可为该地区人工林的树种选择与配置提供数据支撑,进而对其人工林的近自然经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南亚热带森林24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膨胀珍珠岩为基质,在光和暗的条件下,对24种南亚热带森林乔木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进行了研究。种子的形态和重量与种的演替阶段有关,种子的重量也与不同的种有关。不同种的萌发率差异较大,种子较大的种,萌发率较高。肉质果实的种子,开始萌发的时间较长。光和暗条件对萌发率和萌发速度无明显影响。幼苗高度和种子重量呈正相关,这一相关在光条件下比暗条件下更明显。暗条件明显地引起群落演替早期的树种的茎徒长,限制根的生长,而对演替后期种无显著的影响。幼苗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的分配与种的演替阶段有关,也与不同的科有关。幼苗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的分配也受光暗条件的影响,而不受种子重量的影响。根和叶的生物量分配和种在其群落演替阶段有关。幼苗的生物量与种子重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幼苗的相对生长率相差较大,在没有营养供应的生长基质中,以演替中间阶段的种的相对生长率较大。幼苗从种子的物质利用效率与种子重量呈负相关,而与种的演替阶段无明显的相关。  相似文献   

6.
木波罗     
木波罗又名波罗蜜(图1),是一种生长在热带的大树木。原产于印度-马来群岛一带;我国在一千多年前即引种栽培,现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和台湾等省均有种植;其中,以广东的海南岛栽培为最广泛。木波罗的经济价值很高,它的树形端整,树冠庞  相似文献   

7.
热带珍贵树种——擎天树北移引种抗寒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才华   《广西植物》1993,(2):193-193
<正> 擎天树(Shorea chinensis)为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主要分布于广西南部、云南南部和东南闻的北热带季雨林地带,在广西,生于海拔250—750米的石灰岩及带钙质的砂页岩山地,是我国典型的热带常绿高大稀有珍贵的龙脑香科植物。自五十和六十年代,我区林业和植物科学研究工作者先后在龙州、都安、巴马、那坡和大新、田阳等地发现了这一野生珍贵树种以来,不少地方都积极进行引种试验,但多局限于北热带季雨林地带内,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引种试验还未见有报道。  相似文献   

8.
魏秉刚   《广西植物》1983,(2):90-94
<正> 本文是广西担子菌名录(一)的续篇,记载了82种、2变种,分属2个亚纲,6个目,18个科,47个属。这批标本绝大部分是笔者1979年垒1982年2月期间在广西龙州,宁明两县的(山王丌)岗自然保护区和桂林市郊雁山地区及金秀县所采集的。其中为我国新记录的有一种,以“**”符号表示;为广西新记录的有29种,以“*”符号表示。  相似文献   

9.
丘华兴   《广西植物》1988,(1):61-63
<正> 广西生长的大戟科植物,国内、外学者曾予研究;作者编写中国植物志过程,查阅广西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室(IGB)和广西中医药研究所植物标本室(GXMI)收藏的近年在广西石灰岩地区采集的一批标本,其中一些种类,对广西植物区系的探讨,具有一定意义。现报道广西石灰岩山地生长的3个我国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0.
锡兰肉桂(Cinnamomum zeylanicum)为樟科肉桂属的常绿乔木。主产斯里兰卡、印度、马耳加什、巴来西亚、毛里求斯等热带国家和地区。我国在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等地有少面积引种栽培。锡兰肉桂的桂皮是一种古老的香料,最初发现  相似文献   

11.
白云山林区四种乔木幼苗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白云山林区4种常见乔木马尾松、荷树、鸭脚木、华润楠的的幼苗的生长特点、生长速度及基与生态适应性的关系。研究表明,阳性树种比耐阴性树种的幼苗地上部分及叶的生物量比例较高,而根系生物量的比例较低;株高生长较快,而根长增长较慢;生长速度一般较快。整个生长过程均呈幂函数增长。  相似文献   

12.
赵瑞峰  马世发   《广西植物》1982,(4):201-204
<正> (山王丌)岗通城虎(Aristolochia longgangensis C.F.Liang)系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于1979年由广西(山王丌)岗综考队调查发现,是广西热带北缘岩溶森林下的一种藤本药用植物,性味功能与广西著名民间草药通城虎相似,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民间用于痛伤、蛇伤、高热等疾病的治疗。近年来,我所植化室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其根茎含马兜铃酸(Arist  相似文献   

13.
植物分布与土壤和区域气候关系有规律结合的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的分布和组合与所在地土壤和区域气候有着密切关系。从广西阳朔县高田乡沙子溪村后山所记录到的翻白叶树+瓦山栲-红皮-罗伞树+九节木-汝蕨群丛充分反映出这一点。群落中在南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种类最多,无论从种数或林木重要值指数拥有量来看,它都占据一半以上,在中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种大约也占到近1/3,充分说明群落的南亚热带性质明显,并具有向中亚热带过渡的特点。总的说来,喜欢生长在石灰岩土和酸性土的植物总数及其林木重要值指数拥有量几乎处于相差无几的地位,但前者种数稍少,但林木重要值指数拥有量和幼树、幼苗与灌木株数稍多。由于地表土壤大多呈酸性反映,因此,喜欢酸性土的草类较多,真正好钙性的草类很少。  相似文献   

14.
濒危植物狭叶坡垒的迁地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玲  肖春芬  王坚 《广西植物》2001,21(3):277-280
濒危植物狭叶坡垒 (H opea chinensis)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原产我国广西十万大山、大青山。 1 990年 1 2月引入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以下简称植物园 )栽培 ,9年来生长良好 ,树高年平均增加 0 .84m,地径年均加粗 1 .1 3 cm,比广西植物所种质园的植物生长快 ,树龄 3~ 5 a即开花结果 ,花期 5~ 7月 ,果熟期 9~ 1 0月 ,我园保存的 1 5 0株狭叶坡垒中有 1 0 0株已开花结果 ,种子发芽率极高 ,可达 94%± 6.0 % ;种子含水量与种子萌发的试验结果表明 :种子含水量与发芽率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与播后首萌时间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多年观察 ,未见任何寒害和严重的病虫害 ,说明狭叶坡垒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迁地保护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种植物物候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迁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前期的植物引种研究呵为迁地保护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通过对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不同来源的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的4个物候期(萌叶期、落叶期、开花期和果熟期)分布格局及其气候影响因子进行对比,阐明引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策。结果表明,引种植物比本地植物萌叶生长盛期更长,但对低温和干旱更加敏感的引种植物,在旱季其落叶比例明显高于本地植物,而3、4月由于气温的回升,使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在雨季之前就进入了萌叶盛期。而在繁殖物候方面,由于受气候因子影响较小,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的开花期和果熟期格局季节性表现都不明显。且规律性不强。总体上,各来源地的引种植物能根据环境的改变形成相应的生长与繁殖适应对策,可较好地适应西双版纳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种植物物候特征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迁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前期的植物引种研究可为迁地保护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通过对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不同来源的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的4个物候期(萌叶期、落叶期、开花期和果熟期)分布格局及其气候影响因子进行对比, 阐明引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策。结果表明, 引种植物比本地植物萌叶生长盛期更长, 但对低温和干旱更加敏感的引种植物, 在旱季其落叶比例明显高于本地植物, 而3、4月由于气温的回升, 使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在雨季之前就进入了萌叶盛期。而在繁殖物候方面, 由于受气候因子影响较小, 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的开花期和果熟期格局季节性表现都不明显, 且规律性不强。总体上, 各来源地的引种植物能根据环境的改变形成相应的生长与繁殖适应对策, 可较好地适应西双版纳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红毛毡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毛毡(Ardisia mamillata Hance)属于紫金牛科(Myrsinaceae)紫金牛属(Ardisia),主产于我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等省。生长于密林下阴湿的地方。红毛毡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全草有清热利湿、活血止血、去腐生肌之功效(云南植物研究所,1977);同时,花粉红色,每花序有花7~15朵,果实球形,宿存,鲜红色,也是一种很好的花果兼具的观赏植物。  相似文献   

18.
茂兰奇景多     
在我国的大西南,贵州高原南部与广西交界的万山丛中,有一块神秘而又奇特的原生性森林,它就是被誉为地球绿色明珠的茂兰喀斯特森林。 喀斯特森林,是指生长在喀斯特(岩溶)地貌上,以碳酸盐岩为着生基岩的一种森林植被。这类地区,即常说的石灰岩地区,绝大部分已没有森林植被覆盖,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进行人工造林恢复植被亦很困难。但是在茂兰,地表虽也是山坡陡峭、基岩裸露、怪石嶙峋、土壤极少,其上竟生长着2万公顷郁郁葱葱的原生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因而又被称为“石头上的森林”。 茂兰的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喀斯特形态多种多  相似文献   

19.
广西棕榈科植物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发南   《广西植物》1997,17(3):193-205
笔者近年来在编研广西单子叶植物志棕榈科过程中,对我所历年来收集到的馆藏标本及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研究,订正,发现广西的棕榈科植物种类相当丰富,野生和主要栽培的一起,计有22属,约50种,占全国总种数的近1/2,与广东所产的种数近相等。在园艺上享有很高声誉的国外种,例如王棕、假槟榔、散尾葵、金山葵等,广西南部及东南部普遍栽培;热带著名水果海枣及椰子和油料植物油棕等,广西亦有引种。经济价值高的野生种类为数也不少,颇受园艺界青睐的棕竹类,全国有5种,广西全产,而且广布于全区各地,产量大宗;濒危植物棕,在广西西南部及西部的石山区成片生长,长势旺盛,姿态优雅,构成独特景观,十分引人注目。本文报道研究结果的一部分,共记载8个属,25个种,并有广西产各属的分属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兜兰属植物生态地理分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英强   《广西植物》2000,20(4):289-294
分析了国产兜兰属植物的生态地理分布特点和发展趋势及兜兰属植物的系统演化趋势与生态地理环境的关系。国产兜兰野生种共有 18种 ,主要分布于热带过渡地区 (南亚热带 ) ,主产西南各省区 ;大多数种类生长于石灰岩山地 ,多为半附生兰 ,呈丛生生长 ,另一部分生长于酸性砂岩面的腐叶土上 ,多为地生兰 ,呈单株生长或分蘖状散生 ;大部分兜兰分布于较高海拔地区 ;国产兜兰属中最原始的短瓣亚属绝大部分种类仅分布在滇东南地区与贵州、广西连成一片的岩溶地貌的石灰岩地区 ,而兜兰属中较进化的兜兰亚属大部分种类在本区皆有分布。以上说明滇东南的石灰岩地区可能是兜兰属的起源中心和演化中心 ,中国的南亚热带地区是兜兰属植物的生态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