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建华 《古生物学报》1995,34(2):152-170
研究的磷酸质无铰合构造的腕足类化石采自湖南慈利奥陶系牯牛潭组和大田坝组,共描述9属15种,其中6新种,2未定种,并介绍了磷酸质无铰合构造的腕足类的处理方法,分布特征,腕足动物的分类方案,以及磷酸质无铰合构造的腕足类的一些形态术语。  相似文献   

2.
有铰纲腕足动物的壳壁疹孔,具有分类及生态方面的意义。十九世纪中叶,M.D.Carpenter(185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穿孔贝类的壳壁穿孔。以后,K.M.Hatai(1940)、P.E.Cloud(1942)以及A.Williams(1956,1965)等,对此类构造均作过描述,并称之为内疹(Endopuncta)。1968年Williams利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现代穿孔贝内疹的超微形态,并对其成因和功能作了较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大的1个门。按新的分类系统,本门分三叶虫亚门(已灭绝)、螯肢亚门、甲壳亚门、六足亚门和多足亚门等5亚门。六足亚门相当于以前分类系统中的昆虫纲(广义的), 是最重要的一类节肢动物;此亚门分原尾纲、弹尾纲、双尾纲和昆虫纲(狭义的)等4纲;昆虫纲分3亚纲30目,包括了前昆虫纲“有翅亚纲”中的各目。为便于读者了解新、旧系统的异同,文中列举前人的代表性系统加以对照。同时,对学术界关于节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的一些新观点予以必要的说明,对现时流行的“泛节肢动物”、“泛甲壳动物”等概念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乌海市以南约25km的桌子山地区中奥陶世(earlylateArenig)三道坎组底部产一种原始的扭月贝类腕足动物,经笔者鉴定,为中华西方贝(新种)(Hesperiniasinensissp.nov.),系统切片研究证实其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的一种扭月贝类,其双叶型主突起略突伸于铰合缘的后方、低而较弱的铰窝脊向侧后方延伸靠近铰合缘等特征都表明该种属于扭月贝科(Strophomenidae)。实现从褶脊贝类向扭月贝类的演化需要在背壳内部建立这样一些形态上的演化新质:双叶型主突起,一对朝后侧方略弯曲的铰窝脊,横肌脊,以及侧隔板,所有这些构造特征,Hesperiniasinensissp.nov.均已具备,因此,这表明了扭月贝类与褶脊贝类的分化要早于晚Arenig。除H.sinensis外,世界其它地区也有早期扭月贝类的报道,但多产于Llanvirn或更新的一些地层中,如发现于挪威Whiterock组的TrotlandelalokiNeuman(NeumanandBruton,1974),英国威尔士中部Llanvirn地层中的Murinelasp.,‘Macrocoelia’landeiloensiselon  相似文献   

5.
弗拉期是了解泥盆纪弗拉-法门灭绝事件之前古代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关键阶段.贵州南部的独山地区因其所具有的完整层序及丰富的底栖牛物化石成为我国主要泥盆系参考剖面之一.独山剖面弗拉期的石燕贝类腕足动物至少包括5种类型,其中4种在本文中为首次描述和图示.Conispirifer之前只发现于欧洲及北美的弗拉期地层中,目前也首次在华南独山剖面的同期地层中发现.大多先前从贵州南部其他地区弗拉期地层中描述的多种Cyrtospirifer可归于Cyrtospirifer subextensoides新种内.鉴于前人对Emanuella的模式种E.takwanensis 的内部构造描述的矛盾状况,本文暂把研究区具有抬离壳面的纤细铰窝、固着于壳面的主突起以及其前方下面为外铰板支撑的标本归于E.takwanensis.在华南弗拉期可初步识别出三个腕足动物群组合带:Yocrarhynchus-Phlogoiderhynchus动物群以小嘴贝类-无洞贝类-双腔贝类腕足动物为特征,其时代大致从弗拉阶底部至Pa.punctata带;之后为Cyrtospirifer动物群,以Cyrtospirifer的存在为特征,又可分为早晚两部分,前者(未命名)以conispiriferid类的Conispirifer和Pyramidaspirifer、弓石燕类、无洞贝类等为特征,其时代大致为Pa."hassi"带至下Pa.rhenana带;后者为Hunanotoechia动物群,以丰富的小嘴贝类-无洞贝类.弓石燕类腕足动物为特征,其时代大致为上Pa.rhenana带至Pa.1inguiformis带.  相似文献   

6.
Halkieria是寒武纪一类躯体上披有骨质鳞片的疑难后生动物,前后各有一个大壳板,两侧对称,其钙质骨片在软躯体上排列形成几条规律的纵向带。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Halkieria生物系统确切位置的讨论以及Halkieriidae不同属种亲缘关系的探索从未停止。本文总结了Halkieria化石在骨片属种分类、古地理和地层分布、生物系统分类学的研究进展,对当前的生物系统分类归纳出以下几种观点:1) Halkieria为腕足动物的祖先,并与托莫特壳类有一定的亲缘关系;2)Halkieria与Wiwaxia等骨片化石具有单源性,组成一种新的分类单元Halwaxiidae,属于软体动物干群或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干群;3)Halkieria为软体动物有刺亚门干群,与无板纲、多板纲更为亲近; 4) Halkieria为环节动物的祖先。目前,虽然多数人根据Halkieria与现生多板纲的骨片排列一致将Halkieria归属软体动物有刺亚门的干群,但近年来世界各地新化石材料的陆续发现及壳体发育研究使得Halkieria的系统分类位置出现新的争议。通过对化石分类学的系统厘定和生物分类研究进展的总结梳理,...  相似文献   

7.
浙赣边区晚奥陶世腕足动物四新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Wangyuella,Synambonites,Metambonites和Eosotrophina为有铰纲腕足动物新属,其模式种的模式标本均采自浙赣交界的三山地区上奥陶统长坞组或下镇组。Wangyuella Zhan et Rong属于德姆贝超科的克鲁孔贝科,以发育较高的腹铰后面、极短的齿板和极短的主基国特征。  相似文献   

8.
河北完县中、晚寒武世无铰纲腕足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仕龙 《古生物学报》1993,32(4):400-417
研究了河北完县清醒剖面中寒武统张夏组至上寒武统凤山组酸解法所获得的无铰纲腕足类化石5500多件,详细描述了乳孔贝科2新属、16新种、3未定种,圆货贝科1新属、2新种.自张夏组至凤山组建立了8个无铰纲腕足类化石组合.对乳孔贝亚科的幼壳形态进行了分类,并研究幼壳的演化趋向.  相似文献   

9.
贵州寒武纪黔东世杷榔组腕足动物由3属3种组成,其中含2新种,均属舌形贝亚门,包括舌形贝类的Lingulellotreta malongensis(Rong,1974)、博茨傅徒贝类的Diandongia circularis sp.nov.和隐孔贝类的Askepasma transversalis sp.nov.。化石产自黔东地区凯里市、剑河交榜、台江革一等地杷榔组中Arthricocephalus chauveaui-Changaspis elongata三叶虫组合带。杷榔组腕足动物组合与云南黑林铺组和乌龙箐组腕足动物组合较为相似,均含有舌形贝类、博茨傅徒贝类和神父贝类的代表。起源于早寒武世筇竹寺期的Lingulellotreta malong-ensis不仅延伸进入了沧浪铺期,还出现在较深水的陆棚斜坡环境,其演化在区域和时代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杷榔组Diandongia circularis sp.nov.的发现是云南早寒武世Diandongia腕足动物辐射演化适应更宽环境的结果。Askepasma Laurie,1986仅见于澳大利亚中部Amadeus盆地Todd河早寒武世白云岩中,杷榔组该属化石的发现,可扩展其地理分布,增加该属动物分类学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10.
华东志留纪最早期的华夏正形贝动物群及其宏演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志留纪最早期的腕足动物群在文献中很少记录,与标准笔石相伴者更为稀罕。江西玉山志留系底部因发现Akidograptus ascensus带的笔石而确定该处盛产志留纪初期(鲁丹早期)、多样性较高的腕足动物群。根据组成、性质与层位,它与浙江江山、常山、淳安、余杭等7个地点的同期组合可统一命名为华夏正形贝动物群(Cathaysiorthis Fauna)。它包含了不同群集,都产自细碎屑岩(如泥岩)中,其分布主要受海水深度和距华夏古陆远近的控制。这个动物群生长在奥陶纪大灭绝后的残存期,文章探讨了它的残存特征。研究揭示,奥陶纪末大灭绝对腕足动物演化的一个实质性的贡献在于制约了奥陶纪占优势的A组(正形贝/扭月贝大类群:发育铰合面、窗齿型铰齿、正扭型主突起和简单腕器官)的繁盛态势,滋生了B组(五房贝/无洞贝大类群:发育后转面、弓齿型铰齿和复杂腕器官但缺失正扭型主突起)在志留纪的优势,造成腕足动物宏演化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文中提出“优势替代滞后型式(Pattern of lag of dominance replacement)”,专指A组类群的优势被B组类群替代的时间不是紧跟在奥陶纪末大灭绝之后,而是距大灭绝结束约4Ma之后。文中描记新属华夏正形贝(Cathaysiorthis gen.nov.)。  相似文献   

11.
贵州寒武纪黔东世杷榔组腕足动物由3属3种组成,其中含2新种,均属舌形贝亚门,包括舌形贝类的Lingulellotreta malongensis(Rong,1974)、博茨傅徒贝类的Diandongia circularis sp.nov.和隐孔贝类的Askepasma transversalis sp.nov.。化石产自黔东地区凯里市、剑河交榜、台江革一等地杷榔组中Arthricocephalus chauveaui-Changaspis elongata三叶虫组合带。杷榔组腕足动物组合与云南黑林铺组和乌龙箐组腕足动物组合较为相似,均含有舌形贝类、博茨傅徒贝类和神父贝类的代表。起源于早寒武世筇竹寺期的Lingulellotreta malong-ensis不仅延伸进入了沧浪铺期,还出现在较深水的陆棚斜坡环境,其演化在区域和时代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杷榔组Diandongia circularis sp.nov.的发现是云南早寒武世Diandongia腕足动物辐射演化适应更宽环境的结果。Askepasma Laurie,1986仅见于澳大利亚中部Amadeus盆地Todd河早寒武世白云岩中,杷榔组该属化石的发现,可扩展其地理分布,增加该属动物分类学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12.
论文描述的三分贝类化石标本发现于江西省玉山县祝宅和马鞍山地区的三衢山组中,新种Zhuzhaiia transitense gen.et sp.nov,的特征是贝体大,两壳近等大,光滑;假铰合面大;腹内肌痕台悬空,无中板;背内肌痕台也悬空,腕腔中部有内向隆起,文中讨论该种的分类位置,根据假铰合面和肌痕台的特征,在总体上可以归入三分贝类,但发育了三分贝科没有的一些特征,如两壳近等大,肌痕台完全悬空,有简单的铰齿和铰窝,所以作者另立新科Zhuzhaiidae fam.nov.,Costitrimerella Rong et Li,1993属的一些特征,如其背壳内肌痕台前部悬空,无中板支持,似乎显示从三分贝科到新科的过渡性质,而新科在许多特征上也显示了从三分贝类到五房贝类的一些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13.
在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两幕之间,海洋底域繁盛着赫南特贝腕足动物群(Hirnantia Fauna)。它数量丰富,分布广泛,历程短暂。以往国内外学者研究这个动物群时,常把有铰类腕足动物作为重点,而无铰类只被简单描述或列出名单,整体面貌不明。无铰类化石尽管材料有限、研究基础薄弱,但只就属的数目而言,占据了全球赫南特贝动物群总属数的近1/5,其群落、演化和环境意义不可小觑。文中专门记述上扬子区(华南古板块)观音桥层(赫南特早中期)与缅甸曼德勒地区(滇缅马苏古地体)Hwe Mawng紫色页岩段(赫南特中期)所产赫南特贝动物群的无铰类化石,计有3目、4超科[Linguloidea(舌形贝超科)、Discinoidea(平圆贝超科)、Craniopsoidea(似髑髅贝超科)和Cranioidea(髑髅贝超科)]的10属、12种,包括5个命名属种[Plectoglossa cf. davidsoni (Barrande),Schizotretinia cf. euxina (Havlí?ek), Pseudopholidops partibilis (Rong),Petrocrania cribrum (Temple),Xenocrania haimei (Reed)]和7个未定种(Trematis sp.,Paracraniops sp.,Acanthocrania sp.,Petrocrania? sp. 1,Petrocrania? sp. 2, Pseudolingula? sp. 和Orbiculoidea sp.),其中,Pseudolingula? sp.和Orbiculoidea sp.两个未定名种因标本不佳,未正式描述。其中,以Pseudopholidops最为常见,其次是Xenocrania和Petrocrania。前两属是华南、滇缅马苏、波罗的卡、阿瓦隆尼亚、佩鲁尼卡等古板块或地体赫南特贝动物群的常见分子。它们已知限于南、北纬30°之间的低纬度地区,这可能与化石采集和研究程度有关,但更可能反映奥陶纪末全球气候仍存在分异现象。研究识别了奥陶纪晚期无铰类腕足动物7个目,可归为3个类群:灭绝目(仅神父贝目Paterinida)、消减目(多样性与丰度大幅衰减,尤其是三分贝目Trimerellida和乳孔贝目Acrotretida在Hirnantian销声匿迹)和延续目(适应能力强、忍耐阈值高,成功穿越大灾难的首幕)。这些分类单元对研究奥陶纪-志留纪交界期腕足动物群的多样性、群落生态、生物地理及宏演化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苔藓动物18S rRNA基因的分子系统发生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我国沿海较为常见的8种唇口目苔藓动物的18SrRNA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结合已知的其它苔藓动物(包括内肛动物和外肛动物)以及腕足动物和帚虫的相应序列,运用分子系统学方法,研究苔藓动物门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表明,外肛动物和内肛动物构成苔藓动物分子系统树中的二大平行支;本文测定的大室膜孔苔虫与Giribet等测定的膜孔苔虫在系统树中的位置间隔较远。结果也支持外肛动物包含被唇纲和裸唇纲两大类群的形态划分,而关于裸唇纲特别是唇口目内部的系统发生关系。分子数据的分析结果和形态分类之间的分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Tashanomenagen.nov.属于有铰纲腕足动物中的扭月贝族,被有疑问地归于雕月贝科(GlyptomenidaeCooper,1956)。模式种Tashanomenavariabilisgen.etsp.nov.的模式标本采自江西玉山城东约15km的下镇外村塔山东北坡下镇组(middleAshgill)中上部的黄绿色泥岩中。因发育显著的横向背肌痕面围脊与本族的其它任何已知属有重要的差别。新属的个体一般不超过3mm长、5mm宽,但已具备了成年期的形态构造特征。对模式种的居群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后,发现存在一系列明显的居群内变异以及某些变异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探讨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对不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便利用蚯蚓改善土壤生物学质量。选取华南地区赤红壤和水稻土,分别接种赤子爱胜蚓进行10 d室内盆钵培养,运用16S rDNA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培养前后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经赤子爱胜蚓取食后,两种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均发生了改变。赤红壤中增加了5个非优势细菌门,分别为FBP、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OP11、柔膜菌门(Tenericutes)和Thermi;Cytophagia、Spartobacteria和疣微菌纲(Verrucomicrobiae)从非优势细菌纲变为优势细菌纲;Solibacteres从优势细菌纲变为非优势细菌纲。水稻土中海绵菌门(Poribacteria)为新增加的1个非优势细菌门;螺旋体门(Spirochaetes)从非优势细菌门变为优势细菌门;4个非优势细菌门消失,分别为SBR1093、SC4、WS4和WS5;螺旋体纲(Spirochaetes)和疣微菌纲从非优势细菌纲变为优势细菌纲;浮霉菌纲(Planctomycetia)从优势细菌纲变为非优势细菌纲;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依然是两种土壤中的优势类群;(2)赤红壤中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44.90%,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上升14.88%;水稻土中酸杆菌门、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浮霉菌门和疣微菌门等6种细菌类群的相对丰度分别显著下降49.05%、20.44%、64.01%、35.00%、33.56%和24.38%,而拟杆菌门和螺旋体门的相对丰度分别显著上升28.85%和154.17%;(3)两种土壤细菌丰度的变化情况存在差异:赤红壤细菌丰度呈上升趋势,水稻土细菌丰度呈下降趋势,而两种土壤的细菌多样性变化则均呈下降趋势。本研究说明,经赤子爱胜蚓取食后赤红壤和水稻土的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均发生变化,为深入理解蚯蚓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Tashanomenagen.nov.属于有铰纲腕足动物中的扭月贝族,被有疑问地归于雕月贝科(GlyptomenidaeCooper,1956)。模式种Tashanomenavariabilisgen.etsp.nov.的模式标本采自江西玉山城东约15km的下镇外村塔山东北坡下镇组(middleAshgill)中上部的黄绿色泥岩中。因发育显著的横向背肌痕面围脊与本族的其它任何已知属有重要的差别。新属的个体一般不超过3mm长、5mm宽,但已具备了成年期的形态构造特征。对模式种的居群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后,发现存在一系列明显的居群内变异以及某些变异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海洋环境中存在着大量未被培养和利用的微生物资源。本研究对一份南海沉积物样品采用不同培养温度、盐度、pH、样品稀释倍数和营养浓度条件进行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研究。经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获得825株菌分属于5个门,8个纲,17个目,26个科,57个属。分离到最多的属级类群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通过不同培养条件的分离实验发现,厚壁菌类群在4 °C~60 °C、0%~15%盐度、pH 5~8及不同的样品稀释倍数和营养浓度实验条件中均为优势培养类群,具有广泛的环境适应性,但2~200的样品稀释倍数可以大大减少分离培养基中厚壁菌的数量。放线菌类群在4 °C低温和0%NaCl添加条件下的可培养多样性较高,同时pH 6和寡营养培养基有助于分离获得稀有放线菌类群。另外,本研究发现新物种资源的获取几率分别在寡营养培养基、5%~10%较高盐度和60°C高温培养有所增加。分离获得的5个主要细菌门类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86%)、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3%)、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本研究共分离得到29株潜在新种,分别属于芽胞杆菌纲(Bacilli)、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酸微菌纲(Acidimicrobiia)、嗜热油菌纲(Thermoleophilia)、红色杆菌纲(Rubrobacteria)和异常球菌纲(Deinococci)。海洋环境微生物新类群、海洋放线菌稀有类群等微生物新资源的选择性分离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方案,为后期的深入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有关节肢动物分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简要讨论了近年来有关节肢动物特别是昆虫高级分类研究中争论较大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节肢动物的分类基础、“单肢亚门Uniramia”的单系性、六足总纲的单系性及昆虫纲(狭义)Insecta s.str.的范围等,以期引起我国动物学者的注意与重视。  相似文献   

20.
单环刺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单环刺虫益(UrechisunicinctusVonDrasche)俗称“海肠子”,分类上隶属虫益虫动物门Echiurioidea、虫益纲Echiurida、无管虫益目Xenopneusta、刺虫益科Urchidae,是无管虫益目在我国沿海分布的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