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新生儿肠道菌群特征、应激反应及益生菌干预的效果,为此类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05例重症肺炎新生儿作为试验组,并选取我院产科48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试验组分为益生菌组(n=53)和常规组(n=52),常规组给予新生儿重症肺炎常规治疗,益生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运用益生菌治疗。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肠道菌群特征,同时对比益生菌组和常规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特征和应激反应指标水平。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肠道乳杆菌(t=15.454,P<0.001)、肠球菌(t=23.191,P<0.001)、大肠埃希菌(t=25.274,P<0.001)数量显著升高,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降低(t=46.012,P<0.001)。治疗后,两组患儿肠道乳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均降低,双歧杆菌数量升高,且相比于常规组,益生菌组患儿肠道乳杆菌(t=3.617,P<0.001)、肠球菌(t=7.826,P<0.001)、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降低(t=5.799,P<0.001),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升高(t=12.750,P<0.001)。治疗后,两组患儿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升高,丙二醛(MDA)水平降低;且相比于常规组,益生菌组T-AOC(t=18.302,P<0.001)、SOD(t=8.639,P<0.001)水平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t=22.816,P<0.001)。结论重症肺炎新生儿肠道菌群主要以乳杆菌、肠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升高,双歧杆菌数量降低为特征。益生菌治疗能有效恢复患儿肠道菌群稳定,改善患儿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严重程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机体炎症状态和Toll样受体(TLRs)表达与肠道菌群紊乱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诊治的102例UC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50例体格检查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同时检测患者TLR2、TLR4、TLR5、TLR9以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表达水平。指标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拟杆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中活动期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拟杆菌数量低于缓解期患者,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缓解期患者(均P<0.05)。研究组患者TLR2、TLR4、TLR5、TLR9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中活动期患者TLRs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缓解期患者(均P<0.05)。研究组患者CRP、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中活动期患者CRP、IL-6水平均高于缓解期患者(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疾病严重程度UC患者机体炎症状态和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3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我院83例健康体检者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SUA水平及粪便标本中肠道菌群分布情况(乳杆菌、双歧杆菌、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比较不同菌群紊乱程度冠心病患者SUA水平;比较不同SUA水平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冠心病患者SUA水平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肠道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SU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菌群紊乱程度冠心病患者SUA水平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SUA水平冠心病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冠心病患者SUA水平与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呈负相关(r=-0.872、-0.912,均P<0.001),与肠道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数量呈正相关(r=0.915、0.896、0.889,均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肠道细菌紊乱及高尿酸现象。冠心病患者SUA水平与肠道菌群显著相关,检测冠心病患者SUA水平对监测肠道菌群状态及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娟  王晓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1):1326-1329, 1339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分型及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表达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52例符合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依照罗马Ⅲ标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腹泻型组(62例)、便秘型组(56例)、混合型组(34例);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同时检测受试者血清ICAM 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ICAM 1关系,并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各亚型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亚型IBS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混合组患者血清ICAM 1、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低;腹泻型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高(均P<0.05)。肠道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是IBS分型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而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肠道菌群可影响IBS患者分型,且肠道中部分菌群与ICAM 1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郭建萍  王华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7):794-797, 80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降钙素(PCT)、白介素6(IL-6)和人脂联素(ADPN)的水平变化及其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20例择期进行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肠道菌群正常者49例,Ⅰ度菌群失调者46例,Ⅱ度菌群失调者25例。比较3类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前后血清PCT、ADPN和IL-6水平之间的差异,分析血清PCT、ADPN和IL-6水平与菌群失调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类患者年龄、侵袭深度、临床分型、DUKE分期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不同程度菌群失调患者血清PCT、ADPN和IL-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两两比较,血清ADPN随患者菌群异常程度的升高而降低,PCT、IL-6随患者菌群异常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均P0.05)。随着患者菌群失调情况的加重,患者肠道球菌数量增加,杆菌数量降低(均P0.05)。患者血清PCT、ADPN水平与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以及真杆菌数量呈正相关(r=0.352、0.699、0.223、0.165、0.356、0.621,P=0.035、0.002、0.001、0.045、0.003、0.001),与肠球菌数量呈负相关(r=-0.756、-0.465,P=0.002、0.002)。患者血清IL-6水平与患者的乳杆菌、双歧杆菌以及真杆菌数量呈负相关(r=-0.263、-0.362、-0.250,P=0.012、0.022、0.001),与肠球菌数量呈正相关(r=0.175,P=0.002)。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血清ADPN、IL-6显著下降,PCT显著升高,且随着患者菌群失调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提示可将益生菌治疗作为降低局部炎性反应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点及其与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在延安市中医医院诊断治疗的6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于本院体检的65例无消化系统疾病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点以及血清MPO、CRP和免疫球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t=6.128,P<0.001)、双歧杆菌(t=14.029,P<0.001)、肠球菌(t=7.858,P<0.001)、真杆菌(t=15.220,P<0.00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清MPO(t=21.016,P<0.001)、CRP(t=58.970,P<0.00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gA(t=2.967,P=0.004)、IgM(t=4.859,P<0.001)、IgG(t=19.828,P<0.00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显示,IBD患者IgA、IgM、IgG水平与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真杆菌数量均呈正相关,血清MPO、CRP水平与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真杆菌数量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在炎症性肠病的发展中,肠道菌群与血清MPO、CRP水平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均具有相关性,可作为IBD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结直肠癌术后炎症反应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根治性结直肠癌术,对照组术前予以常规禁食、传统肠道准备,术后予以围手术期常规治疗,并予以等氮量等热量的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5d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630mg/次,3次/d,温水口服,替代术前肠道抗生素的使用,术后24h继续使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至术后1周,剂量和方法同术前。评估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1周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数量和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并比较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入院时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术后1周,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对照组更多,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对照组更少(P0.05)。同时两组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均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5或P0.01),其上升幅度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χ~2=4.20,P0.05)。结论围手术期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胶囊不仅能纠正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微生态失调,提高肠道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重建肠道菌群平衡,还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紊乱对呼吸道感染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肠内营养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进一步将其分为非菌群失调组(50例)和菌群失调组(66例),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对象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对菌群失调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肠内营养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比值(B/E)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gM、IgA、Ig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菌群失调组患者血清IgM、IgA、IgG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菌群失调组(均P0.05)。(2)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B/E值与血清IgM、IgA、Ig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与之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3)菌群失调组患者血清ALB、PA水平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CRP、PCT水平逐渐降低,IgM、IgA、IgG水平逐渐升高,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逐渐增加,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逐渐减少(均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其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降低有关,这可能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营养状况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监测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分析不同体重、不同喂养方式及疾病状态等因素对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为规范临床低出生体重儿宫外营养支持措施及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应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常新生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1、3、7天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含量。结果 (1)在生后7d内,无论正常新生儿还是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且生后7d内正常新生儿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儿(P0.05),正常新生儿生后7d内粪便中各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低出生体重儿。(2)体重2 000~2 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在各日龄中的含量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同时其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3)3日龄和7日龄母乳喂养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生后7日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的增长率均高于乳制品喂养组,尤其是双歧杆菌的增长率(126.49%vs 54.81%)。(4)合并并发症的3日龄和7日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无合并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且无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有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大肠埃希菌增长率则低于有并发症组。结论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的定植时间晚且数量少,体重、喂养方式及有无并发症是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的重要因素。母乳喂养可促进低出生体重儿肠道中益生菌的定植。疾病因素会导致肠道菌群丰度的降低,使肠道菌群紊乱,其程度可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肠道菌群改变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内毒素(ET)、外周血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3(SOCS-3)及Toll样受体(TLRs)水平的相关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75例UC患者按照入组时疾病状态分为活动期组(39例)和缓解期组(36例)。选择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并检测患者血清中ET、SOCS-3、TLRs水平。结果活动期组、缓解期组及对照组患者肠道拟杆菌、双歧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乳杆菌、小梭菌、肠球菌及肠杆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活动期组患者肠道拟杆菌、双歧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及乳杆菌数量最低,小梭菌、肠球菌及肠杆菌数量最高(均P0.05)。3组患者血清ET、SOCS-3、TLR-4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活动期组患者血清ET[(0.13±0.02)EU/mL]及TLR-4[(13.91±2.18)ng/mL]水平最高,SOCS-3[(33.82±9.18)mg/mL]水平最低(均P0.05)。肠道中拟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水平是影响患者ET及TLR-4的独立保护因素且为影响SOCS-3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小梭菌、肠球菌及肠杆菌水平是影响患者ET及TLR-4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为影响SOCS-3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活动期UC患者肠道菌群及ET、SOCS-3、TLRs水平均存在显著异常,肠道菌群改变是影响UC患者血清ET、SOCS-3、TLRs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对不同分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根除率以及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因上腹部不适就诊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证实为H. pylori感染的9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完善胃镜、血清抗体分型检测,采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粪便标本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等优势菌群的培养。根据血清抗体分型结果将患者分为H. pylori Ⅰ型组(54例)和H. pylori Ⅱ型组(37例)。H. pylori Ⅰ型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7例;H. pylori Ⅱ型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9例)与对照组(18例)。全部对照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克拉霉素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及枸橼酸铋钾胶囊口服,疗程14 d;全部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疗程14 d。治疗结束停药4周后行14C呼气试验,结果为阴性则判定为H. pylori根除成功。比较不同分型H. pylori根除率以及感染者肠道菌群的改变。结果 H. pylori Ⅰ型感染者中试验组患者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vs85.2%,P<0.05)。H. pylori Ⅱ型感染者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2%vs 55.6%,P> 0.05)。治疗前,H. pylori Ⅰ型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的数量均显著高于H. pylori Ⅱ型组(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Ⅰ型和H. pylori Ⅱ型试验组中上述菌群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H. pylori Ⅰ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低于同组治疗前,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Ⅱ型对照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低于同组治疗前,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H. pylori Ⅰ型感染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均P<0.05);对照组中H. pylori Ⅰ型感染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及大肠埃希菌数量均高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肠球菌数量低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Ⅰ型组和H. pylori Ⅱ型组中试验组患者上述菌群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治疗H. pylori Ⅰ型感染者时添加益生菌不仅能提高H. pylori的根除率,而且有利于患者肠道菌群的恢复。在无严重胃部疾病时,对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选择定期随访有利于患者康复,若合并严重胃部疾病时可添加益生菌,虽不能提高H. pylori根除率但有利于调节肠道菌群,促使肠道微生态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究III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接受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后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人脂联素(ADPN)水平的变化,分析血清G-CSF、ADPN水平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20例III期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对其联合应用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进行治疗,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清G-CSF、ADPN水平变化,将入组患者按照肠道菌群情况分为肠道正常组(n=80)、菌群失调I度组(n=90)、菌群失调II度组(n=50),分析肠道菌群失调对入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G-CSF、ADPN水平的影响,最后评估血清G-CSF、ADPN水平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结果:(1)治疗后入组患者血清G-CSF、ADPN水平均较治疗前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2)治疗后菌群正常组患者血清G-CSF、ADPN水平明显低于菌群失调I度组,菌群失调I度组明显低于菌群失调II度组,各组间血清G-CSF、ADPN水平有差异(P<0.05);(3)不同肠道菌群失调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存在差异,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情况越严重,其肠球菌数量越高,乳杆菌数量越低(P<0.05);(4)血清G-CSF、ADPN水平与乳杆菌数量呈现负相关(r=-0.872、-0.781,P<0.05),与肠球菌数量呈现正相关(r=0.772、0.819,P<0.05)。结论:Ⅲ期结直肠癌行手术治疗患者术后联用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可以显著降低其血清G-CSF、ADPN水平,且其降低程度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情况相关,提示可以考虑将调节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作为降低患者化疗后炎性反应措施之一推广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C反应蛋白(CRP)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均行IL-1β、CRP、MPO水平检测及肠道菌群检测。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中活动期与缓解期患者IL-1β、CRP、MPO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以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L-1β、CRP、MPO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IL-1β、CRP、MPO水平均升高,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减少,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均增多(均P<0.05)。研究组中,与缓解期患者比较,活动期患者IL-1β、CRP、MPO水平均升高,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减少,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均增多(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β、CRP、MPO水平与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呈负相关,与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β、CRP、MPO水平与肠道菌群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联合益生菌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PSC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t DCS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tDCS联合益生菌治疗。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肠道菌群、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oCA和MMSE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67%vs 78.67%,χ2=12.482,P<0.001)。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4单克隆抗体(TLR4mAb)在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肠腔及肠黏膜内拟杆菌属、肠球菌属、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及大肠埃希菌属含量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UC模型组和TLR4mAb干预组。模型组、干预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模,干预组造模当天给予TLR4mAb腹腔注射,第8天处死全部大鼠。留取结肠黏膜及粪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所有标本中不同细菌含量。结果 (1)粪便标本:UC组较正常组大肠埃希菌、拟杆菌含量增加(P0.017),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含量减少(P0.017),消化链球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R4mAb干预组较UC组,消化链球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目标菌含量均有所恢复(P0.017)。TLR4mAb干预组较正常组目标菌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结肠黏膜标本:UC组较正常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无明显变化,其余目标菌含量均增加(P0.017)。TLR4mAb干预组较UC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无明显变化,其余目标菌含量均减少(P0.017)。TLR4mAb干预组较正常组拟杆菌含量偏高(P0.017),其余目标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C模型大鼠较正常组目标菌含量均存在变化,提示UC的发生与肠道菌群改变密切相关。TLR4mAb能改善UC模型大鼠相关菌群结构,提示Toll样受体4在UC发生及UC肠道菌群变化中可能具有双重调节作用。UC模型大鼠肠道粪便与黏膜标本中目标菌含量变化不同,提示UC的发生中肠道粪便及黏膜相关细菌的变化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以低出生体重儿(1 500g≤体重2 500g)为研究对象,采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和JY-DLT肠道屏障功能分析系统检测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第7天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4种细菌的含量以及血清中的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的浓度,比较正常新生儿与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差异,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并发症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 (1)低出生体重儿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高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母乳喂养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血清中二胺氧化酶和和D-乳酸含量低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无并发症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明显高于有并发症组(P0.05),其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有并发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都与正常新生儿存在差异,母乳喂养有助于肠道有益菌的定植和肠道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对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RVE)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于丽水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治疗的RVE患儿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儿均予饮食调整、补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g/次,3次/d,温水冲服。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和肠黏膜通透性指标[内毒素(ETX)和D-乳酸]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2h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较对照组更高,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ETX和D-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1,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儿童RVE的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增加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减少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的数量,改善患儿肠道微生态状况;并与其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和减少肠液的分泌渗出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并慢性肾脏病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内科确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及并发慢性肾脏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20例)及糖尿病肾病组(20例),选择本院健康老年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对象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肌酐(Scr)、血磷(P)、血钙(Ca~(2+))、碱性磷酸酶(AL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同时分析各组对象肠道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杆菌、酵母菌、真杆菌的差异。结果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糖尿病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真杆菌数量低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同时糖尿病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真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清Scr、P、Ca~(2+)水平高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糖尿病组患者血清Scr、P、Ca~(2+)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清HbA1c、ALP、hs-CRP水平高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同时糖尿病组患者血清HbA1c、ALP、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与Scr、P、Ca~(2+)、HbA1c、ALP、hs-CRP水平呈正相关,双歧杆菌、真杆菌数量与Scr、P、Ca~(2+)、HbA1c、ALP、hs-CRP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升高(OR=4.26,95%CI:1.87~9.71),双歧杆菌(OR=5.02,95%CI:2.36~10.68)和真杆菌(OR=17.89,95%CI:12.67~25.89)数量降低均为糖尿病并发慢性肾病的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其特征为大肠埃希菌数量增多,双歧杆菌、真杆菌数量减少。大肠埃希菌数量升高,双歧杆菌和真杆菌数量降低均为糖尿病并发慢性肾脏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制剂对肿瘤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以及CBM、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7月发表的所有关于肿瘤化疗患者应用双歧杆菌制剂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使用Revman 5.4和Stata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5篇文献(2 1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制剂组患者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高于对照组[SMD=2.89, 95%CI(2.28, 3.49), P<0.001; SMD=2.20, 95%CI(1.57, 2.84),P<0.001],双歧杆菌制剂组患者肠道中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低于对照组[SMD=-1.08,95%CI(-1.64,-0.52), P<0.001; SMD=-0.88, 95%CI(-1.58,-0.17), P=0.010; SMD=-0.98, 9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UC患者资料,根据Mayo评分系统将UC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50)和缓解期组(n=48)。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肠道菌群,血清MCP-1、HMGB1水平,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活动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5.34±0.87)、(5.81±0.83)CFU/g]显著低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8.07±0.86)、(8.35±0.88)CFU/g;(8.13±0.91)、(8.46±0.95)CFU/g](F=12.035,P0.001;F=10.472,P0.001),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含量[(11.75±1.24)、(7.91±0.92)、(5.26±0.62)CFU/g]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7.92±1.09)、(4.94±0.61)、(3.30±0.52)CFU/g;(7.64±1.02)、(4.83±0.56)、(3.14±0.47)CFU/g](F=10.815,P0.001;F=9.796,P0.001;F=9.713,P0.001),缓解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各肠道菌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患者血清MCP-1、HMGB1水平[(267.42±23.51)、(21.35±2.26)ng/mL;(188.15±20.73)、(6.28±1.38)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06.38±15.92)、(2.13±0.41)ng/mL](F=84.163,P0.001;F=25.386,P0.001);活动期组患者血清MCP-1、HMGB1水平[(267.42±23.51)、(21.35±2.26)ng/mL]显著高于缓解期组[(188.15±20.73)、(6.28±1.38)ng/mL](t=17.676、39.641,均P0.05)。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MCP-1、HMGB1与UC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呈负相关(r=-0.715、-0.659,r=-0.703、-0.614,均P0.001),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含量呈正相关(r=0.783、0.702,r=0.762、0.735,r=0.653、0.612,均P0.001)。结论 MCP-1、HMGB1作为促炎因子可介导肠黏膜炎性反应,引起UC患者肠道菌群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