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的有效方式,为医疗质量改进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PDCA循环原理,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影响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实施过程改进。结果 实施改进措施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由1.2%降低至0.9%。结论 PDCA循环的应用降低了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手术质量,以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性改进。  相似文献   

2.
??????? 目的 降低肝胆二科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方法 综合运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分析影响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实施过程改进。结果 实施改进措施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由1.12%降低至0.21%,达到目标值<0.5%(P=0.045),月平均住院日由14.32天缩短至10.52天(P<0.001)。结论 品管圈管理方法的应用显著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有利于提升手术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3.

???? 目的 评价实施手术医师权限管理对手术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影响,为手术医师能力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新疆某三甲医院实施手术医师权限管理前后同期所有住院由本院医师主刀进行三级及以上非介入手术病例,分析手术级别、主刀医师职称、学历、专业年限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实施手术医师权限管理后,三级及以上手术患者例数同期增长32.66%,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了1.74%,研究生学历组及高年资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通过开展手术医师权限管理,有效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保障了医疗安全。手术难度、手术医师学历、年资是影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因素,单一采用职称与手术操作相对应的技术准入标准存在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提高手术质量、保障医疗质量提供管理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三甲肿瘤专科医院2008—2013年442例非计划再次手术病例,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手术患者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为1.0%,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术后出血、吻合口瘘、手术切口问题。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与手术难度、手术者专业水平及患者病情因素等因素有关。结论 作为手术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医院应将非计划再次手术监管作为提高质量管理的抓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为提高医院手术病人的医疗质量、降低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42例非计划再次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平均住院日、医疗费用与前一年度院平均值比较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务人员应加强手术责任心,预防再手术的发生,同时医院应加强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科室来源、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非计划再次手术的防范措施,提高全院的手术质量。方法 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4年度所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回顾性分析62 179份手术患者的资料,其中发生重返手术室的有2411人次,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有435人次,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为6.94‰,非计划再次手术主要发生在男性、40~59岁年龄组患者中,非计划再次手术主要科室来源为神经外科(143例)、心胸外科(39例)及口腔颌面外科(27例),术后出血/血肿、未达到效果手术再调整、术后漏、切口问题及手术部位感染为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的主要原因,占总原因的78.85%。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质量管理,严格执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上报制度,对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高的重点科室、重点手术进行监管,是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有效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的管理方法。方法 对2012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并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主动监测,加强管理,发现非计划再次手术病例,统计发生率及引发原因。结果 225 944例手术共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914例,平均发生率为0.40%且五年呈显著下降趋势。引发原因以手术部位感染、切口裂开、切口疝或愈合不良,术后出血,出现漏或瘘为主,共占73.9%。结论 完善主动监测与报告系统、加强院科两级管理、注重原因分析与改进可有效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评价优化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优越性。方法 随机选取医院实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临床路径管理优化前后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各20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 路径优化管理后,患者诊疗等待时间缩短,疾病规范诊疗比率进一步提高,医护工作量大大减少,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结论 实施临床路径能够改善医疗质量,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临床路径优化后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JL-DRGs在综合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2年和2013年运行JL-DRGs管理前后的全部出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开始全面运行JL-DRGs后平均住院日下降17.74%,均次费用下降13.49%,医保超支年度累计减少1 866万元,平均每月医保超支额度下降39.23%,医疗质量、效率均显著提升。结论 JL-DRGs在大型综合医院管理中应用效果好,可以积极促进医院提质升效并降低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12.

运用节点控制理念,对围手术期患者高危环节进行风险评估,确定从患者手术申请至术后回病房或重症监护室等8个影响手术质量与安全的关键节点,运用信息化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节点控制和流程管控,实现手术全程流程化、可控化安全监管和无缝对接,从而确保医疗核心制度的规范执行,降低围手术期差错发生率、提高手术运行效率,实现手术患者安全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 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对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影响。方法 以限定日剂量(DDD)为单位,对某综合性医院在实施专项整治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专项整治活动降低了住院患者累计AUD值,大环内酯类等药物AUD明显下降,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和不同管理级别抗菌药物AUD均下降。但还存在用药集中、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AUD下降不明显等问题。结论 专项整治有效降低了综合医院住院患者AUD,但与卫生行政部门标准仍存在差距,应进一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剖析闵行区公立医疗机构政府补偿机制的要素与特点,为深化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收集和梳理政策文件,分析改革前后,政府补偿范围、补偿方式和补偿水平的变化,总结补偿机制特点。结果 改革后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补偿,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政府指令性任务、学科发展、人员培养和科研教育经费的补偿标准和办法得到了明确。结论 闵行区公立医疗机构政府补偿机制以公益性为目标,以绩效考核为依据,运用了信息化工具,考虑了机构类型的差异,有利于引导医疗机构持续改进绩效,实现公益性目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描述和探讨三级综合医院的护理人员安全文化认知情况,为保障患者安全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358名护理人员的安全文化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维度最高分为科室内团队合作(4.12±0.36),积极反应率86.28%,维度沟通的公开性积极反应率最低,仅为36.28%。结论 临床护理人员在安全文化认知方面仍有待加强,人员配置及事故报告是构建安全文化的主要障碍,医疗机构应从系统角度出发,建立非惩罚性的事故报告制度,有效避免护患纠纷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 目的 设计一套医院医疗设备监督管理体系,实现对医院临床科室医疗设备的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管理。方法 结合企业最新、最实用的管理方法,提出医院医学工程科有效开展临床科室医疗设备管理的新方法。结果 制订并实施医院临床科室医疗设备监督管理体系。结论 体系的引入,可以有效改善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器械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合法性,使医患双方的合法利益都得到保护,从而提高医院医学工程科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17.
绩效评价工具的选择对发挥医院绩效管理体系的作用和反映医院运营情况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医院质量改进的绩效评价工具(Th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ool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Hospitals,PATH)及其优势,提出我国医院绩效评价改革可以借鉴PATH模型,建立科学统一的指标评价体系,同时加快医疗领域信息化建设以及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在医院绩效评价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非计划再次手术这一指标的特性的分析,提出非计划再次手术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管理必须分层与分类相结合,纵向和横向相结合,个案与总体相结合,重点与效率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建立重点明确,管理有效,注重效率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Changes in ovarian follicular kinetics were studied in relation to aging in the Indian skipper frog Rana cyanophlyctis.Age was determined by skeletochronology, by counting the number of growth rings and lines of arrest of growth from the cross sections of 4th phalange of 4th toe. For follicular kinetics study oocytes were counted under binocular using 10% of Bouin’s fixed ovary and they were classified into first growth phase, medium-sized second growth phase, large-sized second growth phase and atretic follicles. Analysis of phalangeal cross sections indicated that frogs ranging 14–54 g in body weight and 4.9–8.9 cm in body size showed 1–7 year rings. Frogs that weighed 14–16 g showed 1 year ring, and contained immature ovaries; those with 18 g body weight had one to two year rings, in which second growth phase oocytes appear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primiparous ovary. Frogs with 20–54 g body weight showed 2–5 year rings in which ovary contained 5–24% of second growth phase oocytes. Further, body weight, body size, ovarian weight, number and size of second growth phase oocytes and total number of oocytes showed a significant (P < 0.05) positive correlation, while, the number of first growth phase and atretic follicles showed a poor correlation with ag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nature, the age of Rana cyanophlyctis ranges between 1–7 years. Phalangeal growth rings are formed annually. Females attain sexual maturity in 2nd year. Frogs with 2–5 years of age may constitute breeding females. Body weight, body size, ovarian mass, number of second growth phase and total oocytes, and egg size increase with age up to 5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