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小RNA-7(microRNA-7, miR-7)作为微小RNA家族成员之一,在机体脑部组织中高表达。研究发现,miR-7与机体脑部组织的发育、功能维持和病理进程密切相关,提示其可能是一个对脑部生理、病理发生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的新调节分子。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miR-7在脑部生理发育和功能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阐明以miR-7为代表的微小RNA分子在脑部发育和生理功能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为脑部相关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新策略的开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细胞自噬是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细胞在应激情况下通过溶酶体或液泡高度保守的降解途径将细胞内异常蛋白和细胞器降解为生物大分子,重新被细胞利用的过程。适度的运动锻炼可以诱导机体多种组织细胞自噬的激活,增强机体的活力,延缓机体的衰老。运动训练可以刺激骨骼肌细胞自噬水平上调,延缓骨骼肌衰老;运动训练作为一种机械性刺激可以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的自噬激活调控长寿命或错误折叠心肌蛋白和受损细胞器的代谢,延缓心肌衰老;此外,细胞自噬与糖尿病、肿瘤、脑血管疾病、衰老及心脏病等密切相关,运动训练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类疾病的发生,也可以通过调控细胞自噬来预防与治疗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疾病。现主要论述细胞自噬的涵义与分类,细胞自噬不同阶段的分子机制,以及运动训练通过调控细胞自噬相关基因调控骨骼肌、心肌和自噬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为使用科学的运动训练方式来提高机体功能及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棕色脂肪组织 (BAT)是由棕色脂肪细胞和血管基质成分 (SVF)组成,其中SVF中包括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具有多种分化功能的干细胞,在调节心血管健康与疾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一方面,BAT通过能量代谢以及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分泌的细胞因子对机体产生重要影响。BAT可以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发挥抗炎、抗心室重构等作用,从而对心血管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发现与应用,也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回顾了BAT自发现以来在人体及动物模型上的相关研究进展,论述了其与心血管损伤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骨是机体的主要支持结构,也是参与机体运动和钙磷代谢的主要器官。骨也是一种潜在的新型内分泌器官,其通过骨细胞和骨髓分泌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骨源活性物质还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脑功能和个体行为的调节,骨-脑轴的双向调控也逐渐引起了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关注。本文综述了骨源活性物质和骨源细胞对个体脑功能和脑疾病的调节作用以及相关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简介了其中枢调控功能的相关机制,为基于骨-脑调控轴的神经精神疾病机制研究和防治策略的建立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DM)导致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氧化应激被认为是DM相关心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但通过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并未能使心血管疾病患者远期获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可增加内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应激能力,可能是治疗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一个重要靶点,提示靶向Nrf2药物的开发可能获得防治糖尿病相关血管并发症的新一代药物。本文就Nrf2在糖尿病相关心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药理性活化剂对糖尿病(DM)相关心血管病变的治疗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血管生成是指在原有血管的基础上形成新血管的过程。病理性血管生成是癌症、心血管类疾病和视网膜病变等一系列疾病的标志。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S1P)是一种信号脂质,由鞘氨醇激酶(sphingosine kinases,SPHK)合成,通过5种G蛋白偶联受体(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s,S1PR1-5)发挥其不同的生物学和病理生理作用,并通过激活受体启动各种信号级联反应,影响细胞命运、血管张力、内皮功能和完整性以及淋巴细胞的运输等。其产生和信号的失衡与内皮功能障碍和异常血管生成等病理过程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SPHK-S1P轴在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与肿瘤微环境、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类疾病,以及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其相关作用与功能,可为治疗血管生成相关疾病提供新见解和药物治疗靶点。本文就SPHK-S1P轴通过SPHK以及S1PR1-5影响内皮细胞和平滑肌增殖、内皮细胞迁移以及由内皮细胞、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形成管腔的分子机制进行阐述,同时进一步阐述SPHK-S1P轴如何通过鞘氨醇激酶以及S1PR1-5影响肿瘤、心血管类疾病、糖尿病以及视网膜病变中血管生成,旨在通过理解SPHK-S1P轴在血管生成中的分子机制为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有氧运动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新近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炎症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有氧运动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和调节这些环节。本文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抗炎和改善线粒体功能三个方面综述有氧运动改善心血管功能、裨益心血管健康的主要机制、存在问题及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白介素1受体样1蛋白ST2(interleukin 1 receptor-like 1)属于TOLL/IL-1受体超家族成员,主要功能型ST2L蛋白由胞内结构域、跨膜结构域和3个细胞外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组成。IL-33/ST2信号通路参与机体多种炎性免疫反应,ST2在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心血管性疾病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ST2在胃癌、乳腺癌、肝癌等多种肿瘤组织高表达,且与肿瘤的发生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其主要机制与影响肿瘤免疫微环境及表达于肿瘤细胞直接影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关。本文主要就ST2的结构功能及与肿瘤等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近年研究发现许多内分泌及免疫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症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紊乱存在相关性。甲状腺是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甲状腺炎等。甲状腺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其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影响机体免疫状态等多种机制参与甲状腺稳态的维持,本文对肠道菌群与甲状腺疾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肠道菌群和甲状腺疾病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良榉  杨明  陈艳  孙华钦  许文明 《遗传》2015,37(2):121-127
微小RNA(MicroRNA, miRNA)是长度为22个核苷酸的小片段非编码RNA,作为RNA干扰的参与者之一,其通过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各种基因的表达,进而对细胞的生命活动产生广泛影响。miR-15b是miR-15/16家族一员,是一类在机体各系统、特别是血管内皮系统广泛表达的微小RNA,主要影响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成管等行为。文章主要对miR-15b及相关家族成员在各类细胞、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作用机制及miR-15b在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文章对miR-15b相关家族成员在以胎盘内皮发育异常为病理基础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如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核纤层蛋白B1 (Lamin B1)是核纤层蛋白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其主要功能在于维持细胞核骨架完整性,并通过影响染色体分布、基因表达及DNA损伤修复等参与细胞的增殖和衰老。其表达异常与多种疾病有关,如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管畸形,ADLD)及肿瘤(胰腺癌)等,是潜在的药物靶点和肿瘤标志物。对Lamin B1功能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对相关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的了解并为治疗靶点研究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酰基转移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酰基转移酶(acyltransferase)是一个多功能蛋白质大家族,在机体内组蛋白酰基转移酶、N-乙酰转移酶、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对维持机体正常功能与疾病发生都密切相关,研究其功能与机制对于疾病的发病机理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念在发生变化,胆固醇长期被认为是损伤心血管系统的重要危害因素,需要控制摄入,但最近这个观念被修改。过往认为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可保护心血管,但通过升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遗传学研究发现影响HDL-C水平的基因座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的风险无明显相关性。与HDL功能和活性密切相关分子的遗传变异对心血管疾病的意义更大,并且多种表观遗传分子参与HDL功能的调控,与HDL-C水平相比,HDL的功能可能更关键。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心脏外科手术等疾病状态下HDL中的多种成分发生改变,其胆固醇逆向转运、抗炎、抗氧化、内皮保护等正常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其正常心血管保护作用丧失,甚至损害心血管。因此,探究疾病状态下HDL对心血管损伤的具体机制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肥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且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而肥胖者机体的长期慢性炎症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肥胖、炎症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系复杂且尚未得到全面确切的阐述。研究普遍认为,肥胖能够促进机体多种炎性因子的分泌,并通过炎性因子诱发肥胖相关并发症,或调节炎症信号通路、激活神经细胞、引发神经炎症等途径,继而影响脑部功能,导致认知障碍。本文就现有研究对肥胖、炎症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低氧是一把双刃剑,剧烈持续的低氧能对机体造成损害,而温和短暂的低氧却能给机体带来有益的作用。适度低氧或间歇性低氧训练通过非损伤性刺激,激活机体产生保护作用。低氧预适应或低氧训练是国内外公认的抗低氧损伤干预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显示适度低氧对脑缺血、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精神疾病都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本文就适度低氧对脑相关疾病的保护作用及其调节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脑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一个新的手段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维生素D是机体内维持钙磷代谢稳定的重要物质,临床用于治疗骨质疏松以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证据显示日晒减少以及摄入不足导致的维生素D缺乏症与心血管疾病以及慢性肾脏疾病紧密相关。维生素D激活其受体,在辅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转录复合物,从而直接或间接调节机体内约3%的基因转录。肾素、肿瘤坏死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都受其调控。基础及临床实验都已证明维生素D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它可保护心脏功能、降低血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氧化应激、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等。本文将就维生素D及其受体激动剂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以及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中心体位于真核细胞核周,是细胞的微管组织中心。中心体参与细胞诸多生理过程,维持其稳态对防止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除在细胞分裂、细胞运动和细胞极性中发挥作用外,中心体亦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和多种炎症性疾病过程。本文拟就中心体在免疫细胞功能与相关疾病中的主要功能和信号通路做一综述,为进一步探究其免疫效应及调节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s,LXRs)属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它活化后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不仅可调控胆固醇、脂肪酸及葡萄糖等物质的代谢,而且在免疫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众多研究表明,LXRs在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可抑制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全身多个系统炎症相关疾病的炎症反应。本文从LXRs的结构、功能及抗炎机制等方面,将近年来LXRs与炎症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热量限制(caloric restriction, CR)是在保证机体不产生营养不良的前提下限制机体的热量摄入。CR能够影响体内各种代谢产物水平,如脂类、游离脂肪酸、酮体、胆汁酸和氨基酸等,被认为可延长生物寿命,推迟和降低多种与老龄相关疾病(如2型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CR所产生的功效与其对机体能量代谢的调节效应密不可分,其作用机制与生物钟、激素、胃肠道菌群及炎症都密切相关。本文简要总结CR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线粒体上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位点突变(mtDNA突变)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线粒体的代谢与线粒体活性氧簇(mROS)、钙离子、一氧化氮、激素等信号分子相关。这些信号分子的变化,如mROS增加、ATP减少等,影响线粒体及细胞功能,进而引发相关生物应激反应,最终导致心血管相关疾病。现讨论线粒体相关的信号分子参与转录、细胞凋亡与自噬、血管紧张和炎症等活动的过程,并详细介绍线粒体相关的信号分子与心血管疾病(着重介绍高血压和冠心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