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依据一近完整的相关节的骨骼化石,记述了辽宁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小齿建昌鸟(Jianchangornis microdonta gen.et sp.nov.)。新鸟个体较大,但从骨化程度分析,正型标本可能属于一亚成年个体。具有一些进步特征,如胸骨及龙骨突加长,乌喙骨具有发育的前乌喙突以及和肩胛骨关联的关节窝,叉骨"U"字型,愈合荐椎包括9-10枚荐椎,尾综骨短小,第二、三掌骨远端愈合,跗跖骨完全愈合等,表明新属无疑属于今鸟类。在以下特征组合上很容易和已知的早白垩世今鸟类化石相区别:齿骨上至少有16枚细小牙齿,从齿骨前端向后沿齿骨大部密集排列;肩胛骨强烈弯曲;第一掌骨粗壮,较其他掌骨宽;第一指长并且远端延伸明显超过第二掌骨;肱骨+尺骨+第二掌骨与股骨+胫跗骨+跗跖骨的长度比例约为1.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新属属于基干的今鸟类。新发现的材料第二、三掌骨远端愈合很好,但近端却未完全愈合,这一特征尚未见于其他已知鸟类,或许表明今鸟类腕掌骨的愈合和现生鸟类的跗跖骨一样是从远端开始的,不同于反鸟类和其他基干鸟类。建昌鸟的下颌还保存了一个前齿骨,这是继早白垩世红山鸟之后的另一例报道,可能进一步表明这一结构在今鸟类中曾普遍出现。新鸟肩带、胸骨和前肢的特征显示了和现代鸟类相近的飞行能力,其后肢、脚趾的比例以及趾爪的形态等显示和燕鸟、义县鸟等相似的地栖特征。保存于标本上的鱼类残骸可能显示了建昌鸟食鱼类的习性。今鸟类新属种的发现进一步表明,早白垩世这一进步鸟类类群的分化已不亚于反鸟类,湖滨环境在今鸟类的早期演化中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辽宁朝阳原家洼九佛堂组发现的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朝阳副红山鸟(Parahongshanornischaoyangensis gen.et sp.nov.)。尽管缺失头骨,但其头后特征和红山鸟及一件属于红山鸟科的长腿鸟最为接近,具有该科的一些明显鉴定特征,如前肢相对后肢十分短小,"U"字形的叉骨长明显大于宽等,因此可以归入红山鸟科。新鸟在以下特征上可与红山鸟及长腿鸟相区别,如叉骨支近端侧向压扁,联合处有一条深沟;胸骨末端有两对后凹陷,在龙骨突与侧突之间有短的后突;第Ⅱ指第1指节相对更加短粗,第2指节细长;耻骨具有膨大的耻骨脚等。新材料的发现为红山鸟类提供了新的解剖学特征,还为研究早期今鸟类的多样性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根据发现于辽宁西部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标本,描述了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李氏叉尾鸟(Schizooura lii gen.et sp.nov.)。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较建昌鸟和古喙鸟进步,但又较热河生物群中其他已知的今鸟类原始。这一新种叉骨呈Ⅴ型,且具有一短的叉骨突,这是这一特征首次在早白垩世今鸟中发现。其胸骨加长,后缘无窗孔,且无很深的凹口。肱骨三角肌脊膨大,近乎达到肱骨长的一半。新鸟的头骨保存较好,显示其具喙的特征,前颌骨直接与额骨相关节。值得关注的是,这件标本首次展示了在中生代鸟类中,除扇形尾羽之外的第二种尾羽类型。新标本具叉形尾羽,中间分隔明显。对现生鸟类的研究表明,叉尾型的空气动力学效率比扇尾型要低,但在性选择方面具有优势。这一新的发现说明,在热河生物群生活的森林环境中,今鸟类的基干种类在尾羽性状上或许已经存在着不同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4.
根据发现于辽宁西部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标本,描述了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李氏叉尾鸟(Schizooura lii gen.et sp.nov.).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较建昌鸟和古喙鸟进步,但又较热河生物群中其他已知的今鸟类原始.这一新种叉骨呈Ⅴ型,且具有一短的叉骨突,这是这一特征首次在早白垩世今鸟中发现.其胸骨加长,后缘无窗孔,且无很深的凹口.肱骨三角肌脊膨大,近乎达到肱骨长的一半.新鸟的头骨保存较好,显示其具喙的特征,前颌骨直接与额骨相关节.值得关注的是,这件标本首次展示了在中生代鸟类中,除扇形尾羽之外的第二种尾羽类型.新标本具叉形尾羽,中间分隔明显.对现生鸟类的研究表明,叉尾型的空气动力学效率比扇尾型要低,但在性选择方面具有优势.这一新的发现说明,在热河生物群生活的森林环境中,今鸟类的基干种类在尾羽性状上或许已经存在着不同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5.
记述产于辽宁省朝阳市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新反鸟化石。依据它所具有的"Y"形的叉骨;乌喙骨较宽且末端凹陷;胸骨侧突细长,并在远端扩大,将其归入反鸟亚纲。此外,依据新材料所特有的头骨结构,如吻长、粗壮;有具钩状的牙齿;额骨大而低等不同于其它反鸟亚纲鸟类的特点,建立新属新种:杨氏弯齿鸟Camptodontus yangi gen.et sp.nov.。新种隶属于长翼鸟科,与长翼鸟的某些特征相似。它的发现不但给反鸟类群增加了一重要新成员,同时也说明早期鸟类分化辐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辽宁早白垩世会鸟一新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辽宁朝阳大平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湖相地层中发现的会鸟化石一新种,窄脊会鸟(Sapeornis angustis sp.nov.)。尽管新种正型标本属于一亚成年个体,但除个体较小外,还在许多特征上很容易与属型种(朝阳会鸟)相区别。例如,不超过6枚荐椎,肱骨的三角脊和气窗均较细窄,三角脊远端的背突不显著尖锐,乌喙骨具有较长的肩峰突,叉骨枝较细,叉骨突较短,第一掌骨以及耻骨突均相对较短等。和始祖鸟以及其他已报道的会鸟标本一样,新种材料没有保存胸骨,肋骨上也未见钩状突起,推测这两种结构可能在个体发育的晚期才开始骨化,上述标本均为发育早中期的个体。会鸟新种的发现为这一基干的原始鸟类提供了新的解剖特征,并表明在会鸟的演化过程中存在个体的逐步增大以及一些形态特征的特化现象。这一新的发现还为分析早白垩世陆地生态系统的鸟类多样性增添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鹏鸟(Pengornis)是早白垩世已知体型最大的反鸟类,其骨骼兼有反鸟类和今鸟类的特征。报道了辽西九佛堂组新发现的一件鹏鸟的亚成年个体标本,代表了该属鸟类除侯氏鹏鸟(Pengornis houi)正型标本外的已知第二件标本,暂归入鹏鸟未定种(Pengornis sp.)。该标本头骨与头后骨骼近乎完整保存,并附有羽毛印痕,仅缺失部分右前肢和部分左后肢。新标本首次提供了鹏鸟胸骨与基干反鸟类原羽鸟(Protopteryx)及基干今鸟类古喙鸟(Archaeorhynchus)相似的形态特征,肯定了鹏鸟的基干位置,并讨论了其在鸟类胸骨演化中的意义。新标本对前肢和后肢(特别是脚趾)等的许多特征也有补充,表明其应当属于树栖生活的鸟类。  相似文献   

8.
依据3件近乎完整的骨骼化石,记述了辽宁建昌早白垩世湖相地层九佛堂组反鸟类的两个新属种:马氏副渤海鸟(Parabohaiornis martini gen.et sp.nov.)和库氏长爪鸟(Longusunguis kurochkini gen.et sp.nov.)。这两个新属种与此前报道的渤海鸟(Bohaiornis)、神七鸟(Shenqiornis)、齿槽鸟(Sulcavis)和周鸟(Zhouornis)具有一些独特的形态特征,包括吻端粗壮、牙齿粗大并近似锥形、叉骨上升支的末端明显膨大、胸骨的后外侧突向外侧强烈偏转、跗蹠骨粗短、第三脚趾具有很长的爪子。对包含有大量中生代鸟类和形态特征的矩阵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其结果显示这两个新属种与上述的这些反鸟构成了一个单系类群,基于此建立了一个新科——渤海鸟科。渤海鸟科包括6个属,代表了目前已知的反鸟类中多样性最丰富的一个类群,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对于反鸟类高阶分类单元之间亲缘关系的认识。渤海鸟科强壮的吻端和脚爪表明其占据了不同于其他早白垩世反鸟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9.
契氏鸟(Chiappeavis)是首次发现保存有扇状尾羽的反鸟类,显示出尾羽球茎这一结构在较原始的反鸟类中已经发育.详细描述了巨前颌契氏鸟(C.magnapremaxillo)正型标本的骨骼形态学特征.契氏鸟的腭区形态与始祖鸟(Archaeopteryx)相似,而区别于晚白垩世的反鸟类戈壁鸟(Gobipteryx).即使具有尾羽球茎,鹏鸟类的尾综骨形态也表明该结构发育较差.估算了在契氏鸟中由扇状尾羽所产生的浮力,并与其他早白垩世鸟类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契氏鸟的扇状尾羽所产生的空气浮力小于同时代生活的今鸟型类,这有可能解释了反鸟类中具有空气动力学功能的尾羽形态普遍缺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记述产于辽宁省朝阳市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新反鸟化石。依据它所具有的"Y"形的叉骨;乌喙骨较宽且末端凹陷;胸骨侧突细长,并在远端扩大,将其归入反鸟亚纲。此外,依据新材料所特有的头骨结构,如吻长、粗壮;有具钩状的牙齿;额骨大而低等不同于其它反鸟亚纲鸟类的特点,建立新属新种:杨氏弯齿鸟Camptodontus yangi gen.et sp.nov.。新种隶属于长翼鸟科,与长翼鸟的某些特征相似。它的发现不但给反鸟类群增加了一重要新成员,同时也说明早期鸟类分化辐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契氏鸟(Chiappeavis)是首次发现保存有扇状尾羽的反鸟类,显示出尾羽球茎这一结构在较原始的反鸟类中已经发育。详细描述了巨前颌契氏鸟(C.magnapremaxillo)正型标本的骨骼形态学特征。契氏鸟的腭区形态与始祖鸟(Archaeopteryx)相似,而区别于晚白垩世的反鸟类戈壁鸟(Gobipteryx)。即使具有尾羽球茎,鹏鸟类的尾综骨形态也表明该结构发育较差。估算了在契氏鸟中由扇状尾羽所产生的浮力,并与其他早白垩世鸟类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契氏鸟的扇状尾羽所产生的空气浮力小于同时代生活的今鸟型类,这有可能解释了反鸟类中具有空气动力学功能的尾羽形态普遍缺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化石》2015,(3)
<正>5月5日,《自然通讯》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所王敏、周忠和、邹晶梅与山东临沂大学郑晓廷、王孝理、王岩、张晓梅以及麦考瑞大学Graeme T.Lloyd合作完成的一篇题为"The oldest record of Ornithuromorph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China"的论文,报道了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今鸟型类化石。研究者对收藏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两件鸟类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研究,认为新标本为红山鸟类。红山鸟类是早白垩世较为进步的今鸟型类,生活在滨湖  相似文献   

13.
早期发现于中国东北热河群的今鸟类化石多呈高度零散保存,本文对于惟一已知的长趾辽宁鸟( Liaoningornis longidigitrus) 标本的研究表明,该分类单元实际上是反鸟类的成员。虽然材料保存较差且破碎,但缺失发达的胸骨、胫骨脊和退化的脚爪,显示其应该被排除于更为进步的鸟胸类( ornithothoracines) 之外。辽宁鸟与所有已知的反鸟均有显著不同,但显示了与西班牙发现的 Eoalulavis hoyasi 的相似性: 它们相似的胸骨特征表明二者可能存在较密切的关系,尽管与其他反鸟类的不同表明,这可能是个体发育造成的假相。由于辽宁鸟标本过于零碎,因此目前难以确定其在反鸟类系统发育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早期发现于中国东北热河群的今鸟类化石多呈高度零散保存,本文对于惟一已知的长趾辽宁鸟( Liaoningornis longidigitrus) 标本的研究表明,该分类单元实际上是反鸟类的成员。虽然材料保存较差且破碎,但缺失发达的胸骨、胫骨脊和退化的脚爪,显示其应该被排除于更为进步的鸟胸类( ornithothoracines) 之外。辽宁鸟与所有已知的反鸟均有显著不同,但显示了与西班牙发现的 Eoalulavis hoyasi 的相似性: 它们相似的胸骨特征表明二者可能存在较密切的关系,尽管与其他反鸟类的不同表明,这可能是个体发育造成的假相。由于辽宁鸟标本过于零碎,因此目前难以确定其在反鸟类系统发育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发现从始祖鸟到反鸟的重要缺失环节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最近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地区中生代义县组地层中又发现了迄今最为原始的反鸟──始反鸟(Eoenantiornis buhleri gen. et sp. nov.)。在系统进化上,这一具有牙齿的反鸟介于始祖鸟和华夏鸟(Cathayornis)之间,后者也产于中国的同一地区的早白垩世九佛常组中。这种过渡或转变突出地表现在其肩带上.新属与其他鸟类的牙齿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也说明该种齿型和其独特的植入和替换方式是所有已知中生代具牙齿鸟类的共同特征。该鸟小于始祖鸟和孔子鸟,但大于早白垩世的反鸟类。这表明在反鸟类的早期演化中,向小个体方向演化趋势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韩国下白垩统哈曼组地层中已发现有数个化石点,含丰富的恐龙、鸟类以及翼龙足迹化石,其中一个足迹化石地点位于韩国晋州市的庆尚南道科学教育研究所。1000多个鸟类足迹发现于同一岩层,同时另有数千件零散的标本在博物馆展出或藏于库存中。这些足迹标本显示了生物体在形态学与行为学等方面很高的多样性。本文描述了至少7种不同的形态类型,指示了取食行为(包括啄食、探食、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行为关系),以及镰刀状痕迹所反映出的着陆与奔跑的不同行为方式。保存的弓状痕迹及伴生的具蹼足迹与现生鸟类黑脸琵鹭(Palatea minor)在取食时留下的镰刀状痕迹相一致。单独的啄食及探食痕迹已有相关报道,集群探食痕迹亦有所发现。这个化石地点所保存的鸟类足迹在形态学和行为学上都非常进步,指示了今鸟类与现代鸟类相似的解剖学特征和行为模式。此前根据鸟类骨骼化石的记录,研究者认为反鸟类为早白垩世鸟类的主要类群,然而足迹形态的的高度多样性反映了早白垩世今鸟类已经具有很高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59 .辽宁鸟和孔子鸟有什么区别 ?辽宁鸟和孔子鸟虽然发现于同一地层中 ,但两者的区别十分显著。前者是今鸟亚纲的最早代表 ,和现代鸟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而后者属于十分特化的种类 ,一方面具有角质喙 ,而另一方面在原始性上仅次于始祖鸟 ,和现代鸟类相差甚远。60 孔子鸟主要在地面还是在树上生活 ?孔子鸟是主要在树上生活的鸟类 ,但显然也能够在地面生活较长的时间。61 .孔子鸟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 ?孔子鸟的最主要特征是牙齿完全退化 ,取而代之的是和现代鸟类相似的角质喙。62 .朝阳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朝阳鸟是早白垩世最进步的鸟…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辽宁省凌源市四合当镇附近发现有一处新的鸟类化石产地,最初报道认为这一地点产出的所有鸟类化石都属于同一种今鸟型类:赫氏旅鸟(Iteravis huchzermeyeri)。早白垩世的鸟类化石产地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属种多样性上,一般都以反鸟类化石材料为主,因此四合当化石地点是目前发现的极少数以今鸟型类为主的早白垩世鸟类化石地点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课题组的胡晗和邹晶梅在英  相似文献   

19.
记述发现于辽宁省朝阳县原家洼村中生代地层中的反鸟类一新科:真翼鸟科(Alethoalaornithidae fam.nov.)。由于该科鸟类具有肩胛骨直,第1、2指仍有爪,腓骨和胫跗骨不愈合,趾骨不太钩曲等特征,将真翼鸟科归入华夏鸟目(Cathayornithiformes)。真翼鸟科的特有特征包括:吻尖,齿少,牙齿退化的趋势明显,腕掌骨基本形成,乌喙骨远端宽,肱骨近端具明显的气窝,尾综骨长,跗蹠骨末端三趾骨等长且滑车末端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趾骨爪长,不甚钩曲等。通过对新材料和其它早期鸟类的对比认为,反鸟类的灭绝不仅有自身构造的原因,还有它们所生活的生态环境多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了京西盆地早白垩世中生黏蚊一新属新种———京西华夏中生黏蚊Huaxiasciophilitesjingxiensisgen .etsp .nov.。新属区别于其它属的特征为 :Sc具分支 ;r m长于Rs基部之长 ;Rs明显呈波纹状 ;径室较小。化石采自卢尚坟村卢尚坟组昆虫的典型剖面 ,时代属早白垩世巴列姆期 (BarremianStage) ,归卢尚坟昆虫群。对其系统发育及在地史上的分布进行了初步探讨。模式标本保存于北京林业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