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谷氨酰胺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谷氨酰胺是肠粘膜上皮细胞,肾小管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的重要能量物质。在促进免疫功能,维持肠道机能,改善酸碱平衡失调及提高机体对创伤、感染等应急的适应方面有极其重要的药理作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谷氨酰胺及其二肽和类似物没有任何毒性及不良反应,如何将谷氨酰胺应用于临床将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抑菌植物资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国内外对抑茵植物资源的研究概况,植物中存在的主要抑菌活性成分及作用机理,抑茵植物筛选及检测方法,并对问题进行总结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3.
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管理是解决当前全球资源环境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治理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是全球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理论及应用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对过去20年间的几个国际大型生态系统管理行动计划跟踪分析方法,从生态系统管理学科发展、理论基础及应用研究的视角,对生态系统管理概念及其应用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具体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 首先,回顾了生态系统管理科学概念及应用实践的发展历程,讨论了概念的内涵及其再定义,归纳了生态系统管理社会实践及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其次,明确了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科技使命及基本任务,梳理了生态系统管理科学的科学体系及其主要研究领域,概括了生态系统管理科学的生态学基础理论及知识体系,明确了生态系统管理行动的关键环节、管理方案的基本要素与管理途径。最后,分析了生态系统管理科学研究及学科发展的新趋势,讨论了生态系统管理科学的重点研究空间尺度和对象系统,提出了全球生态系统管理的前沿科学问题,整合生态学研究思维及宏生态系统途径,以期为中国的生态系统管理科学研究及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如具有抗菌性,促进成骨,增加复合材料的耐磨损等,在生物医学及组织工程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主要介绍了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在骨科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从而为未来它们在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35)S]-Na_2SO_4为示踪物,观察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合成及分泌的蛋白聚糖(PG),经DEAE-Sephacel离子交换及Sepharose6B凝胶滤柱层析分析发现细胞层及培养液均含有三种PG单体,即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及硫酸皮肤素蛋白聚糖(DS-PG)HS-PG又可分为大小两种,前者(HS-PG_L)位于V_o处,后者(HS-PG_s)Kd=0.53(sepharose6B);CS-PG/DS-PG分为三个峰,峰Ⅰ位于V_0处,峰Ⅱ、峰Ⅲ的Kd值分别为0.26及0.52(sepharose6B)。汇合前后细胞层及培养液中各种PG的含量不同。细胞层PG总量汇合前低于汇合后,无论是细胞层还是培养液汇合前HS-PG_L均低于汇合后,HS-PG_L与HS-PG_s比值亦为汇合前低于汇合后,而CS-PG/DS-PG含量则高于汇合后。汇合前后EC合成及分泌PG的差异与文献报道的EC损伤及正常者类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酵母单杂交,双杂交及三杂交系统技术的出现及发展已成为分析鉴定蛋白蛋白,DNA蛋白相互作用及调控的强有力工具。本文简述了酵母杂交系统的发展及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动物面临不同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往往采取不同的消化对策,而消化道结构在动物的消化对策中起关键作用。为进一步了解高原鼢鼠的生存对策,比较了高原鼢鼠与大白鼠消化道形态结构与食物摄入量、食物吸收量及食物消化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的食物摄入量及食物吸收量显著低于大白鼠,食物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及粗纤维消化率显著高于大白鼠。而两种动物的蛋白质吸收量及粗纤维吸收量差异不显著。高原鼢鼠的胃、小肠、大肠、盲肠干重及大肠长度与盲肠长度显著高于大白鼠,小肠长度差异不显著。可见,动物的消化率及能量需求与其消化道形态相适应。高原鼢鼠采取摄取少量的食物、增加消化道长度或重量、提高食物消化率的消化对策。  相似文献   

8.
70%的人类基因组能够被转录,而其中仅有1%~2%的转录本能够编码蛋白,余下98%均为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在ncRNA中,长度大于200核苷酸称为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占全部ncRNA的80%~90%.LncRNA除了数量庞大以外,还具有表达量较低、物种间保守性较差及细胞表达特异性等特点,使LncRNA结构及作用机制等研究充满挑战.目前关于LncRNA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功能方面.LncRNA能够广泛参与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如表观遗传学调控、癌症、神经系统功能等.LncRNA作用机制众多,能够以分子诱饵、分子向导、分子支架及信号通路的调节剂等多种角色参与调节机体各种生物学过程.解析LncRNA的分子结构、深入研究其在生物体生理及病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揭示其作用机制,不仅能够加深对生物体生理及病理过程的认识,同时也能给某些疾病的诊断、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及解决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LncRNA结构、功能及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LncRNA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糖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蛋白是由糖链与多肽链以多种形式共价修饰而形成的一类重要生理活性物质.糖蛋白在生物体内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功能.糖蛋白的性质及功能和糖链的结构有关,因此糖蛋白中糖链的结构及作用机制研究成为生物学基础理论的课题之一.就近年来糖蛋白研究中糖蛋白样品的提取分离、糖链释放及结构分析的技术方法及研究领域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Nogo-B是网状蛋白家族4的重要成员,其广泛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组织,其亚细胞定位于细胞内质网及细胞膜。研究显示,Nogo-B主要参与血管损伤、组织修复、再生及炎症过程的调控,并可能在肿瘤细胞凋亡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对Nogo-B的结构及其功能的进一步探索,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在各种疾病中发挥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松花粉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松花粉包括黑松及马尾松花粉,它属于风媒花粉。本文研究了(1)松花粉形态的电镜观察;(2)松花粉对皮肤及胃肠道的刺激试验;(3)分析了松花粉的的营养组成。研究结果(1)松花粉表面似多孔绒毡,并有一对耳廓形突起,生发孔位于耳廓内侧;(2)松花粉对皮肤及胃肠道无刺激及致敏作用;(3)松花粉的营养组成比较完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核酸、磷脂、维生素及八种必需氨基酸,因此说明松花粉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2.
藻类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是一种复杂的高分子聚合物,主要由多糖、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由于EPS具有独特的结构、大的比表面积及含有大量官能团等物理-化学特性,使其在污水处理及微藻生物质的絮凝回收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介绍了EPS的组成及特性,重点论述了影响藻类EPS产生的生物因素及非生物因素,如光照、营养盐、pH及温度等,并对EPS在污水处理及生物絮凝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对藻类EPS产生机制及机理的深入研究有望为微藻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人胎儿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_8)体外培养的第4(T_4)及第10(T_(10))代细胞在含[~(35)S]-硫酸钠的培养液中培养以标记蛋白聚糖(PG)。培养液及细胞层的4mol/L盐酸胍提取液中的PG_8用DEAE-Sephacel离子交换及凝胶过滤柱层析纯化。两代(T_4及T_(10))培养液中均含有一种分子较大及大小类似的硫酸软骨素-PG(CS-PG,在Sepharose CL-4B柱的排阻部位洗脱),其相对含量在T_4为20.8%,T_(10)为12.9%,另外尚均含有一种分子较小及大小类似的硫酸皮肤素-硫酸软骨素-PG(DS-CS-PG,Kd=0.27-0.33,Sepharose CL-4B),其相对含量在T_4为72.7%,T_(10)为81.5%。两代细胞层中除有一种与培养液中大小类似的CS-PG外(其相对含量在T_4为21.7%,T_(10)为10.2%),尚均含有一种分子较小(小于培养液中者)的DS-CS-PG(Kd=0.53,Sepharose CL-4B),其相对含量在T_4为57.4%,T_(10)为75.0%。另外,两代培养液及细胞层中均含有硫酸乙酰肝素-PG(HS-PG),在T_4及T_(10)培养液中分别为6.5%及5.6%;而在细胞层中则分别为20.9%及14.8%。T_(10)的培养液及细胞层中DS-CS-PG的[~(35)S]参入量均高于T_4者;而CS-PG及HS-PG则相反。T_(10)除有PG合成变化外尚有其他衰老迹象(如脂质堆积等),故SMC_8的老化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骨肉瘤为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多发于10-25岁青少年,恶性程度高,复发率,转移率,死亡率高。虽然骨肉瘤化学治疗的开展明显提高了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但效果并不很令人满意。近些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多的认识到,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往往涉及多个基因的改变,包括致癌基因的表达及活化,抑癌基因的丢失及失活。本文通过查询近年大量国内外关于骨肉瘤癌基因方面的文献,分析与骨肉瘤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的致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希望通过对这些基因深入的探讨,为骨肉瘤的治疗寻找新的方向及新的潜在的治疗新靶点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黑鲷精子的超低温冻存及DNA损伤的SCGE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0.5 mL的麦细管为冻存管和DMSO为抗冻剂进行超低温冷冻黑鲷精子,对冻精核DNA的损伤情况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检测,其结果表明,以Cortland溶液为稀释液,5%、10%、15%及20%DMSO为抗冻剂的超低温冻存的黑鲷精子活力、受精率与鲜精无显著差异。其中以10%DMSO为抗冻剂的冻存效果最佳,冻精的激活率、运动时间、寿命及受精率分别达(92.91±1.25)%、(39.90±2.70)min、(53.82±2.84)min及(89.35±1.99)%;而以25%及30%DMSO为抗冻剂时,冻精活力及受精率显著下降。SCGE检测结果显示,DMSO浓度为5%、10%、15%及20%时,黑鲷冻精与鲜精的彗星率及损伤系数差异不显著;DMSO浓度为25%及30%时,冻精与鲜精的彗星率及损伤系数差异显著;冻精的彗星率与抗冻剂DMSO浓度成正相关。黑鲷鲜精及冻精核的DNA损伤主要为轻度和中度损伤,重度损伤比例较低,完全损伤仅存在于25%及30%DMSO为抗冻剂的冻精中,且比例低。分析认为,较高浓度的DMSO是引起冻精核DNA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桃小食心虫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小食心虫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东南亚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是果树的重要害虫。本文涉及了桃小食心虫的研究的最新进展、学名的变更历史及原因、成虫趋光性行为及人工合成饲料、分子生物学、生态学、防治技术及测报、滞育的研究等内容,为全面了解桃小食心虫的研究现状和寻求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及探讨新的防治途径将会提供有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并建立可供药物评价或生物学功能研究的表达人PSCA抗原的荧光素酶小鼠肿瘤模型。方法:克隆人PSCA基因及荧光素酶基因luc,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PSCA及pcDNA-luc,共转染RM-1细胞株;照度计检测转染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RT-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PSCA的表达,筛选出共表达荧光素酶及人PSCA的RM-PSCA/luc细胞株;将RM-PSCA/luc细胞接种C57BL/6小鼠,观察所致肿瘤的生长情况及小鼠存活状况,并对小鼠进行活体成像检测Luc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人PSCA在小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筛选到了稳定共表达Luc及人PSCA抗原的RM-PSCA/luc细胞,接种实验小鼠全部成瘤,肿瘤生长迅速,小鼠平均存活38天;转染荧光素酶基因的肿瘤细胞生物特性稳定,活体成像仪检测到转染荧光素酶细胞在小鼠体内活体成像,荧光素酶表达活性的强弱能够反映肿瘤大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到小鼠肿瘤组织PSCA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可用于活体成像表达人PSCA抗原的小鼠肿瘤模型,为相关肿瘤药物及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外生菌根的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评价了这些特征用于外生菌根分类的价值,同时指出各种类型的形态学特征和解剖学特征与其营养吸收的关系。这些特征包括了菌根的颜色类型及变化、形状及分枝方式、外伸菌丝的多少及特征、根状菌索有无及分化、菌核有无及特征、菌套内外表面的菌丝排列及分化,菌套的切面特征,丹宁层厚度及分化、哈氏网的菌丝排列及厚度等。较详细阐述了100多年来,人们为外生菌根分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并对各种分类方式作了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采用解剖及组织学显微技术观察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消化道始于口,经咽、食道、游离肠、螺旋肠(上行肠及下行肠)、直肠,止于肛门,各段从内向外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组成。粘膜层表面具微绒毛及纤毛,微绒毛增加了消化道的表面积,纤毛的摆动有利于消化道内食物或消化后残渣的运送;螺旋肠及直肠的粘膜层中均有杯状细胞,在下行肠前段与中段及上行肠前段与直肠中尤其多,杯状细胞能够分泌粘液,保护粘膜上皮,润滑食物及残渣。粘膜下层为结缔组织,肌层为环肌,外膜为浆膜。肠沿纺锤肌盘绕的特点延长了食物的滞留、消化和吸收时间,弥补了缺乏消化腺的不足。肠各段除直肠肌层较厚外,其余各段肌层薄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胡聂  刘瑛 《蛇志》2014,(1):113-114
目的总结分析胸部锐器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3年收治的37例胸部锐器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救治35例,死亡2例;伤口感染3例,胸腔镜检查及治疗15例(其中改开胸3例),开腹2例。结论伤口深度及损伤范围的充分估计,以及伤口的及时处理,积极的胸腔闭式引流及胸腔镜的应用,有助于胸部锐器伤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