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敬信地区(北纬43°35'、东经130°30'),位于中、朝、俄三国交界的图们江近入海口东岸处,有一片十多公顷的沙丘地带中,生长着一种野生玫瑰。此种在我国还少量分布于辽宁南部、山东烟台等海岸及海岛海拔100米以下的沙地或海滨山麓。已被《中国植物红皮书》列为珍稀濒危植物。玫瑰(Rosarugosa)属蔷薇科,别名徘徊花。落叶灌木,高1—2米,枝条丛生、粗壮、有皮刺,小枝密被黄色绒毛并密生皮刺和刺毛。奇数羽状复叶。花单生或3—6朵簇生,花瓣5片,紫红色。果扁球形,直径2—2.5厘…  相似文献   

2.
沙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沙棘刘振山(河北省张家口市教委教研室075031)史文彬(河北省张家口市教育学院075000)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又叫醋柳、酸刺、黑刺。是胡颓子科沙棘属的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5~8m,雌雄异株,叶互生或近对生,披...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的生产力与水分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沙棘生产力与水分关系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5种立地条件下的沙棘蒸腾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半阴坡清晨蒸腾较强烈,其它几种立地蒸腾较弱.随着太阳辐射角度的变化和不同立地土壤含水量的差异,阴坡、阳坡上午蒸腾呈下降趋势,峁顶变化较平稳.至中午12:00半阴坡蒸腾达最大值.从午后蒸腾趋势可看出,除阴坡外,其余各立地蒸腾均不同程度地下降。尤其半阴坡下降幅度最大.阳坡蒸腾速率始终处在较低的水平.沙棘蒸腾大小顺序为半阴坡>阴坡>半阳坡>峁顶>阳坡.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沙棘蒸腾与光照强度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与相对湿度相关性显著.不同立地条件导致了沙棘生物量的差异,阴坡生物量要显著高于半阴坡、半阳坡和峁顶.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常用造林树种水分利用特征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在适宜土壤水分、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常用的人工造林树种84k杨树(Populus spp.)、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苗木生长及水分利用特征。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使各树种成活率、生长速率、光合速率均显著下降;84k杨树和刺槐单叶水分利用率(WUE)在适宜水分下最高,沙棘的在中度干旱下最高;在中度干旱下,4个树种的总水分利用率最高。而严重干旱下最低。无论干旱与否,4个树种中沙棘生长速率最高。在中度干旱条件下,4个树种均可良好生长,而严重干旱下生长均受到显著抑制,其中84k杨树受影响最大;4个树种中沙棘和油松的耐旱性较强,同时油松在各种土壤水分下其生长速度和干物质生产均显著低于其它3个树种;刺槐和84k杨树的耗水量、生物量及水分利用率在3种土壤水分下均显著高于沙棘和油松,84k杨树和刺槐均属于高耗水树种;研究结果表明。84k杨树和刺槐不适宜大面积栽植在黄土高原缺水地区,仅适合栽植在阴坡、沟道等适宜水分条件下。沙棘和油松则适宜栽植在土壤水分较低的地区,如阳坡、峁顶等立地条件上。  相似文献   

5.
1993-1995年在山西省历山自然保护区对松鸦(Garrulusglandari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本区位平山西省中条山东段,地处翼城、沁水、阳城、垣曲四县交界,东经111°51'-112°36',北纬35°16'-35°37',面积24800hm2。主峰历山(舜王坪)海拔2321m。1工作方法根据松鸦的生活习性、垂直分布,选定了有代表性的4个调查样区。(l)大河样区:海拔1000-1500m。为针阔混交林,主要林木由油松、白皮松、杨、烨、辽东标等种类组成;灌丛有荆条、沙棘、黄刺玫、绣线菊等。沟谷深切,调查样区自刘家渠至兜垛。(2)猪尾沟样区:海拔1650一回80…  相似文献   

6.
袁自清  赵震宇 《真菌学报》1994,13(3):173-177
本文报道了新疆腔菌纲座囊菌目刺球座属(Lasiobotrys)、穴壳属(Dothiora)和普氏腔孢属(Plowrightia)的六种子囊菌,即:忍冬刺球座菌(L.lonicerae)、花揪穴壳菌(D.sorbi)及其无性阶段花揪疡壳孢(Dothichiza sorbi)、茶Biao子普氏腔孢菌(P.ribesia)、小檗普氏腔孢菌(P.berberidis)、沙棘普氏腔孢菌(P.hippopha  相似文献   

7.
一、概况沙棘,也叫做酸柳、酸刺、黑刺、醋刺柳,是一种多种用途的野生植物,属胡颓子科(Elaeapnaceae)沙棘属(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分布于大西洋沿岸和欧洲西部的斯堪的维亚南部,直至巴尔干半岛,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辽宁等省(区)。沙棘在工业上的综合利用还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研究证明:沙  相似文献   

8.
木姜子属生物碱的研究概况(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科木姜子属(LitseaLam.)全球约20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我国有72种,在北纬18°至34°间均有分布,但主产南方和西南温暖地区,为森林中习见的树木。本属植物的主要用途是提取芳香油(工业上的重要原料)和作为中草药[1]。在我国本属有17种植物可入药[2]。如药典记载的毕澄茄-山鸡椒(L.cubeba)的干燥成熟果实,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3];天目木姜子(L.auriculata)、木姜子(L.pungens)、清香木姜子(L.euosma)、潺槁木姜子(L.glu…  相似文献   

9.
楝科(Meliaceae)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楝科为泛热带分布科,全世界有51属,约550—600种,分布于旧世界热带地区有46属,热带美洲有8属.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为楝科两大现代分布中心.中国楝科共15属,61种,占世界属总数的29%,种总数的10%。中国楝科的分布是在全球楝科分布区的边缘,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及南部诸省,种类由西南向东南递减。中国楝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归为5类:1.热带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间断分布(1属);2.旧世界热带分布(3属);3,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2属);4.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属);5.热带亚洲分布(8属)。中国楝科种的分布区类型仅有2类:1.热带亚洲分布(31种);2.中国特有分布(30种)。楝科植物的起源推断在早白垩纪。中国楝科植物由印度—马来西亚成分及特有成分组成。热带亚洲的楝科植物主要是通过中南半岛和中国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发生联系,而菲律宾和台湾之间可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杨亚科(Populoideae)植物自然分布于热带非洲和大约从北纬19°~70°度的北半球,由胡杨属(Balsamiflua)和杨属(Populus)2个属所组成。胡杨属间断分布于赤道非洲、古地中海地区和墨西哥,包含2个组(胡杨组、墨杨组)和约3个天然种。杨属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北缘)和北美洲的广大地区,包含大叶杨亚属(Subgen.Leucoides)(大叶杨组)、杨亚属(Subgen.Populus)(青杨组、黑杨组、杨组)2个亚属和约52个天然种。拟定了杨亚科属的检索表、胡杨属组和种的检索表、杨属亚属和组的检索表以及杨属中各组种的检索表。提供了一个杨树种类目录,包括它们的正名、异名、文献引注和地理分布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梧桐属(Firmiana)在世界梧桐属中占比较大,且除梧桐外其余种均为中国特有且分布范围狭窄的植物种,灭绝风险大,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梧桐属树种的影响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多时期第六次国际气候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气候变量数据和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的分布数据,基于R语言kuenm程序包优化的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分析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在多尺度下的潜在适生区,得出梧桐属最适宜的模拟尺度、潜在适生区的面积变化和迁移方向、梧桐属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及保护空缺。结果表明:(1)梧桐属最适宜的模拟尺度为亚洲;(2) Maxent模型的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均大于0.9,表明模型对梧桐属潜在适生区预测结果具有较高准确度;(3)气候变化影响下除云南梧桐(Firmiana major)外其它树种的潜在适生区都将在未来有所扩大;(4)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潜在适生区迁移方向主要为东西向,南北向大跨度迁移较少,纬度变化不大;(5)丹霞梧桐(Firmiana danxiaensis)的稳定潜在适生区最小;(6)中国梧桐属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7)中国梧桐属多样性保护空缺区域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及海南省北部;(8)梧桐属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正在为人造地表所侵蚀。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的影响及其潜在适生区变化、中国梧桐属多样性保护状态,可为中国梧桐属建立多样性保护廊道提供相关建议,为制定多样性保护规划及相应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贾凤龙  吴武 《昆虫学报》1997,40(2):189-194
我国的刺鞘牙甲属BerosusLeach昆虫前人共记载过4种,包括在两个亚属内,即:费氏刺鞘牙甲B.(Enoplurus)fairmaireiZaitz.、印度刺鞘牙甲B.(E.)indicusMotsh.、路氏刺鞘牙甲B.(E.)lewisiusSharp和柔毛刺鞘牙甲从(s.str.)pulchellusM'Leay。本文增加4新种,即齿腹刺鞘牙甲B.(s.str.)dentatisWuetPu,黄氏刺鞘牙甲B.(E.)huangiJiaetPu,云南刺鞘牙甲B.(E.)yunnanensisJiaetPu和黑背刺鞘牙甲B.(E.)atrodorsusJiaetPu。全部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我国刺鞘牙甲属BerosusLeach种检索表l(4…  相似文献   

13.
试验的树种针叶采摘于本校内(N45°43.096’,E126°38.03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技术(杨磊等2009),研究同一生境条件下5种东北常见松科树种白扦(Picea meyeri Rehd.et Wils.)、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 Naka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沙松(Abies holophylla Maxim.)和兴安落叶松(Larixgmelinii Rupr.)针叶中莽草酸含量的全年动态变化,得到如下结果。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次生灌丛群落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物量是整个生态系统运行的能量基础和营养物质来源。用直接收获法,对延安康家屹崂沟小流域5个次生灌丛群落类型和2个人工灌丛样地地上部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地上部生物量黄刺玫>杂灌>虎榛子>柠条(阴坡)>沙棘>狼牙刺>柠条(阳坡);灌木树种组成复杂的、群落盖度较大的类型生物量较大;各类型灌丛生物量在小流域空间分布上阴坡>阳坡,阴坡坡下>坡中>坡上;阳坡灌丛中的草本植物生物量比阴坡高,而灌木生物量较低。所调查的5个次生灌丛群落类型地上部生物量和生产力呈线性相关关系,回归方程Y=3.1995+0.1939X,净生产力随生物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5.
封面说明     
《应用生态学报》2018,(3):756-756
正封面照片为西南林业大学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陈广磊同学拍摄于玉龙雪山蓝月谷.玉龙雪山(100°4'2″—100°16'30″E、27°3'2″—27°18'57″N)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北半球距赤道最近的现代海洋性冰川,面积455 km~2.玉龙雪山属南温带型高原季风气候区,由于河谷至  相似文献   

16.
基于覆盖了全中国各地理区的204个地区植物区系研究资料和这些地区的841个气象站资料,我们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经纬度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这些分布格局探讨了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结果如下:(1)除世界分布、栽培和入侵成分外,大部分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的分布与地理相关密切;(2)热带分布属(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及热带亚洲分布合计)占各地方植物区系的0.84%到94.38%,其最低值出现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和青海地区,最高值出现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3)热带分布属在〈北纬30°的地区占优势,除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外,其它热带成分随纬度增加迅速减少;(4)温带分布属(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温带亚洲分布、地中海区、西亚到中亚分布、中亚分布和东亚分布合计)占各地方植物区系的5.1%至98.83%,其最高值出现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地区,最低值出现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5)除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外,其它温带成分随纬度增加迅速增加;(6)在温带成分中,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及东亚分布属主要出现在中国亚热带到暖温带地区,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和温带亚洲分布属在中国北部占优势,而地中海区、西亚到中亚分布和中亚分布属则在中国西北部占优势;(7)除世界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外,所有其他成分都显示了与气候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雨量)密切相关,其中,北温带分布属与年均温和年降雨量最为密切相关。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的分布格局与现行的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密切匹配。支持现行的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方案。  相似文献   

17.
香果树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亚热带中山或低山地区的落叶阔叶林或常绿、落叶混交林中的伴生树种,作者于2010~2011年在陕西周至秦岭北坡进行植物资源调查时,首次发现其野生种群分布,在暖温带的秦岭北坡发现香果树属植物——香果树,将中国该种自然分布区的纬度向北推移了0.5°。  相似文献   

18.
该文报道了中国新疆、青海、内蒙古3个省区的植物新分布记录,包括2个省级新分布记录属和6个省级新分布记录种。其中陌上菜属(Lindernia Allioni)为新疆新记录属;薄果荠属(Hornungia Borb Reichenbach)为内蒙古新记录属。短茎岩黄芪(HedysarumsetigerumTurczaninowexFischeretC. A. Meyer)、帕米尔四齿芥(TetracmepamiricaVassilcz.)和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 (Krocker) Borbas]为新疆新记录种;密毛肋果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 subsp. stellatopilosa Y. S.Lianetal.exSwensonetBartish)为青海新记种;薄果荠[Hornungiaprocumbens (Linnaeus)Hayek]和粗穗赖草(Leymus crassiusculus L. B. Cai)为内蒙古新记录种。凭证标本存放于内蒙古大学植物标本馆(HIMC)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苋属nrDNA的ITS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PCR直接测序法,对苋属(Amaranrhus L.)15个种及外类群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nrDNA的ITS区(包括ITS-1,5.85rDNA和ITS-2)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苋属植物的ITS序列总长度为629-632bp,长度变异仅发生在ITS-1区(250-253bp)。采用PAUP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布于中国的苋属植物可分为3组,即刺苋组(secg  相似文献   

20.
在野外自然感染条件下,以新梢卷叶恢复率作为耐虫性指数,分析了20个不同树种对刺沙棘钉毛蚜的抗虫程度及其耐害补偿能力。结果表明:1)除桃树、沙枣和榆树外,其它树种均为刺沙棘钉毛蚜的寄主树种。2)在所有沙棘树种中,沙棘品种和沙棘杂交种最为感虫,而沙棘种和亚种则抗虫性较好。3)不同树种卷叶恢复程度差异较大。在危害高峰期,卷叶率较低的树种,如橙色、棱果沙棘等,在自身耐害补偿功能和自然天敌的影响下,其卷叶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表现出较强的耐害性;而卷叶率高的树种,如优胜、楚伊、乌兰格木等沙棘品种,由于受害程度较重,自身耐害补偿功能力有限,卷叶不能完全恢复正常,恢复率不到50%,表现出较弱的耐害性;苹果和云南沙棘卷叶恢复率分别为55.6%和50%,耐害性居于上述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