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真菌生物量指示剂麦角固醇的分离及测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角固醇作为真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结构稳定,可作为真菌生长的指示物质。综述了表征真菌生物量的麦角固醇的分离及测定方法,其中麦角固醇的萃取方法有传统的皂化回流法、快速物理萃取、超声波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测定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薄层色谱法等。并对这些方法的应用及在堆肥过程中运用麦角固醇估计真菌生物量的可行性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麦角固醇作为真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结构稳定,可作为真菌生长的指示物质。综述了表征真菌生物量的麦角固醇的分离及测定方法,其中麦角固醇的萃取方法有传统的皂化回流法、快速物理萃取、超声波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测定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薄层色谱法等。并对这些方法的应用及在堆肥过程中运用麦角固醇估计真菌生物量的可行性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中国草地地下生物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在草地生态学研究中,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地下部分无论是生理功能还是对草地植被碳蓄积贡献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综述了中国当前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包括草地地下生物量的测定方法,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垂直空间分布规律,年度季节动态,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值关系及动态,以及影响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环境因子和人为因子。最后提出了我国草地地下生物量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生物量碳在土壤养分转化、贮存、释放中起重要作用,其研究方法一直受到同外学者的重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就大豆土的微生物生物量碳(BC)的测定方法进行了实验,并对实验条件、进程进行了讨论,以提出一个适宜于大豆上微生物BC的测定方法。1材料与方法1.1供试土壤中层黑土土壤来自长春农牧大学试验田和解放军总后嫩江基地。有正茬、重茬三年、重茬2年、迎茬、重茬7年8个土样。1.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联的测定采用Vance等(1987)的FE怯(。j。湿上用氯仿熏蒸24h后,以0.SVK2SO4抽提,同时设对照。抽提的有机碳…  相似文献   

5.
海洋浮游动物生物量测定方法概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左涛  王荣 《生态学杂志》2003,22(3):79-83
浮游动物生物量是海洋生态系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常用生物量的测定方法根据其原理主要可分为4类:生物个体分级数目估算法(Body-sized counting estimation)、体积法(Volu—metric)、重量法(Gravimetric)和生物化学分析法(Biochemical analysis)。文中介绍了各类常用测定方法,并对它们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不同方法计算湿地松林生物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测值建模法、估计值建模法和平均标准木法计算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湿地松(Pi-nus elliotii)人工林各器官生物量和总地上生物量,并与利用文献中的湿地松相对生长方程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枝条基径与该枝条叶生物量及总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方法计算的总地上生物量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中实测值建模法和估计值建模法的计算结果最接近,分别为7.9×104和8.0×104kg.hm-2,利用平均标准木法得到的生物量偏低,为7.41×104kg.hm-2;3种方法得到的各器官生物量差别较大,尤其是叶生物量,利用实测值建模法的计算结果为8450 kg.hm-2,估计值建模法和平均标准木法的计算结果分别为6 580和1.0×104kg.hm-2,其中平均标准木法的计算结果因取样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直接利用他人建立的相对生长方程计算的生物量与以上3种方法计算结果相比差异较大,使用时须谨慎。计算总地上生物量时,实测值建模法是最可靠的方法,估计值建模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实测值建模法。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草地样带植物群落生物量的梯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样带法对内蒙古草地植物群落生物量沿水热梯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几种回归方法进行了比较。一元回归结果表明:在本样带的限定范围内,生物量与年均温、≥0 ℃年积温、≥10 ℃年积温、年实际日照总时数等热量因子呈负相关(年均温的相关性最高),而与年降水量、年均相对湿度等水分因子呈正相关(年均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最高),其中年均温和年均相对湿度对生物量的影响最为显著,二者对生物量的空间变异起着互为消长的作用,而海拔高度的影响则不显著。多元回归结果表明,作为半干旱区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年降水量在大尺度上对生物量产生影响的途径更为复杂,但其作用不可低估。生物量和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值会因不同的气候区、不同的植被类型和物种组成,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在经向、纬向和草地类型梯度上的变化特征也不同。水热的配比关系要比单一的水分和温度与植物的生长具有更紧密的关系,地下地上生物量比随着水热配比关系的变化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其驱动因子并不一定始终都是降水。也许可以认为:半干旱/干旱的划分界限是本研究所涉及的草地样带上生物量和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值沿草地类型梯度变化的一个转折界限,在此界限前后,气候对生物量的主导因素和生物量对此关键因子的响应程度都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8.
林启美 《生态学报》1999,19(1):80-83
同时测定13种不同土壤精氨酸氨化速率、ATP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葡萄糖诱导呼吸速率。精氨酸氨化速率0.1~17.1mgNH4-N/h·kg土,与土壤ATP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葡萄糖诱导呼吸速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比起其它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分析方法,精氨酸氨化法既简单、快速,又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可作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方法。但是,当土壤含有大量易分解有机物质时,加入精氨酸时,NH4-N产生量极少,多被微生物固定。故此方法不适于此类土壤  相似文献   

9.
草地植被生物量动态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彩琴  张军  李茜若 《生态学杂志》2015,34(4):1143-1151
草地生物量动态是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现,也是生态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就影响草地生物量动态的主要干扰因素进行了阐述。从定性论述和定量证明两方面论证了个体动态与种群动态的关系。就生物量的测定指标与估算方法提出了复合生物量与复合生长动态的新概念,并阐述了复合生物量动态对群落生产力及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指出应加强环境因子干扰对生物量动态及植被稳定性影响的研究,针对具体群落面临的主要限制因子或干扰形式,研究层面应深入到对群落内部生物学生态学过程变化的认识上,而研究的状态变量应涉及到生物量和高度等多个变量的综合作用,即以复合生物量为状态变量,从个体水平上认识和揭示种群、群落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环境干扰对植物群落动态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为草地生产力的维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生物量精确估算模型与参数辨识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物量模型的构建与参数辨识方法的改进对生物量进行精确估算。用Chebyshev多项式系的组合构建了p维连续函数空间的一组乘积型基,进而建立了生物量估算统一模型,它具有如下特点:(1)可以克服常用生物量估算模型的经验性、不稳定性、不通用性及对生物量影响因素适应性差的特点,(2)它适合于影响生物量的任何因素,故适应范围非常广且很稳定,(3)可根据实际需要及估算精度确定影响生物量的因素及其阶数大小,(4)模型对生物量的估算相当于在区间[-1,1]上进行的数值插值,变量阶数越高,所插入的点就越多,估算结果越符合实际,整个估算的插值过程与树木的树干解析与树木生长原理是相一致的。对所建模型的参数辨识方法做了探讨,经典最小二乘算法是生物量估算的最常用参数辨识方法,由于它本身固有的一些缺陷使常用最小二乘的估算精度与使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现代多元统计分析的偏最小二乘算法可以克服常用最小二乘的缺陷,但在提取成分时仍具有不足,针对偏最小二乘的缺陷本文对它做了改进,改进算法即能克服偏最小二乘的不足还能使估算精度大大提高。用2个案例对3种生物量估算方法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估算统一模型与偏最小二乘改进算法精度最高,其生物量估计误差在零附近排成一条直线。  相似文献   

11.
庞勇  李增元 《植物生态学报》2012,36(10):1095-1105
使用小兴安岭温带森林机载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获取的机载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点云数据和地面实测样地数据, 估测了典型森林类型的树叶、树枝、树干、地上、树根和总生物量等组分的生物量。从激光雷达数据中提取了两组变量(树冠高度变量组和植被密度变量组)作为自变量, 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自变量选择。结果表明: 激光雷达数据得到的变量与森林各组分生物量有很强的相关性; 对于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三种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的估测结果是: 针叶林优于阔叶林, 阔叶林优于针阔叶混交林; 不区分森林类型的各组分生物量估测与地面实测值显著相关, 模型决定系数在0.6以上; 区分森林类型进行建模可以进一步提高生物量的估测精度。  相似文献   

12.
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概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土壤微生物量是土壤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常用的土壤微生物量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直接镜检法、熏蒸系列方法、底物诱导系列方法、成分分析法和比色法。对这些具体测定方法、原理及其优缺点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并指出了应用这些方法须注意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基于树木起源、立地分级和龄组的单木生物量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海奎  宁金魁 《生态学报》2012,32(3):740-757
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落叶松(Larix)的大样本实测资料为建模样本,以独立抽取的样本为验证样本,把样本按起源、立地和龄组进行分级,采用与材积相容的两种相对生长方程,分普通最小二乘和两种加权最小二乘,对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进行模型拟合和验证,使用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总相对误差和估计精度等8项统计量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树种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立地分类方法,模型的拟合结果和适用性都最优;马尾松VAR模型较优,而落叶松CAR模型较好;两种加权最小二乘方法,在建模样本和验证样本中表现得不一致。在建模样本中,加权回归2(权重函数1/f0.5)略优于加权回归1(权重函数1/y0.5),但在验证样本中,加权回归1却明显优于加权回归2。而同时满足建模样本拟合结果最优和验证样本检验结果最优的组合中,只有加权回归1。两个树种地上部分各分量生物量,模型拟合结果和适用性,均为干材最优,树叶最差、树枝和树皮居中,样本分类、模型类型和加权最小二乘方法对干材生物量的影响,规律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相同;样本分类、模型类型和加权最小二乘方法的最优组合,用验证样本检验的结果,总相对误差树枝不超过±10.0%,树皮不超过±5.0%,树叶马尾松不超过±30.0%,落叶松不超过±20.0%。两个树种地下部分(根)生物量,样本按龄组分类方法,模型拟合结果最优,与材积相容的模型总体上优于与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相容模型。  相似文献   

14.
森林生物量是林业生产经营和森林资源监测的重要指标,为探索高效低偏的单木生物量估测方法,引入人工神经网络.本研究采用黑龙江省东折棱河林场的101株长白落叶松地上生物量数据,基于不同变量(胸径、树高、冠幅)组合建立了4个聚合模型体系(AMS),采用加权回归消除模型的异方差.然后,基于最优的变量组合建立人工神经网络(ANN)...  相似文献   

15.
A method of RNA determination by means of alkaline hydrolysis and UV detection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amount of viable biomass during the aerobic biodegradation of the organic fraction of the municipal solid waste suspension.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is determination was from 0.7 to 4%. The viable biomass constituted only 9% of the volatile suspended solids in the activated sludge.  相似文献   

16.
董利虎  李凤日 《生态学杂志》2016,27(12):3862-3870
区域森林生物量的估算方法是人们目前关注的焦点,建立林分生物量模型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以吉林省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为例,采用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法构建2种林分生物量模型,即基于林分变量的林分生物量模型(模型系统Ⅰ)和基于生物量换算系数的林分生物量模型(模型系统Ⅱ),给出落叶松人工林固定生物量换算系数值,并比较了3种林分生物量估算方法的预估精度.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2种林分生物量模型中,总生物量和树干生物量模型拟合和预测效果较好,其Ra2>0.95,且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预测误差(MP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都较小.树叶和树枝生物量模型拟合和预测效果相对较差,其模型的Ra2<0.95.模型系统Ⅰ和模型系统Ⅱ的预测精度均优于固定生物量换算系数法.基于生物量换算系数的林分生物量模型属于材积源生物量法,其本质与基于林分变量的林分生物量模型不同,但二者的预测效果相当.固定生物量换算系数的预测能力较差,将生物量与蓄积量之比假定为恒定常数是不恰当的.此外,为了使模型参数估计更有效,所建立的生物量模型应当考虑林分总生物量及各分项生物量的可加性.  相似文献   

17.
An automated system for continuous soil respiration and microbial biomass measurements based on Infra Red Gas Analysis was constructed. The switching device is computer controlled and allows hourly measurements of up to 24 samples when switching intervals of 2.5 min are selected. This allows the use of the substrate-induced respiration method for biomass determination. A software package to run the system was developed.  相似文献   

18.
Aims: Microbial biomass is an important biotechnological parameter. The traditional method for its determination involves an oven‐drying step and equilibration to room temperature before weighing, and it is tedious and time consuming. This work studied the utilisation of a moisture analyser consisting of an efficient infrared‐heating module and an analytical balanc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icrobial biomass by dry weight. Methods and Results: The method duration depended on the sample volume and was between 7 and 40 min for sample volumes of 1–10 ml. The method precision depended on the total dry weight analysed – 10 mg of total dry weight being sufficient to achiev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of 5% or less. Comparison with the conventional oven method provided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2 of 0·99. The recovery of an internal standard ranged between 94·2 and 106·4% with a precision of 1·39–4·53%CV. Conclusions: Validation revealed sufficient method accuracy, precision and robustness and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yeast and bacterial growth kinetics. Techniques are discussed that allow for increased method precision at low biomass concentrations, and equations are provided to estimate required drying time and method precision based on sample volume and total sample dry weight, respectively.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of the Study: This work presents a rapid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icrobial biomass, allowing for the timely implementation of biomass‐based information in biotechnological and laboratory protocols.  相似文献   

19.
采用分层相对多度法和形率法 ,研究了几种主要树种在群落演替的不同序列各层中的相对多度及其在不同演替序列中材积和生物量的变化 ,从针叶林到混交林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由第 III层已退到第 IV层 ,生物量由 1 2 5 .75 t/hm2 下降到 84.86t/hm2 ,属衰退性种群 ;吊皮椎 (Castanopsiskawakamii)由第 I层逐渐发展到第 V层而趋于稳定 ,生物量由 5 .97t/hm2 增加到 2 7.3 9t/hm2 ;荷木 (Schima superba)由 I层发展到 V层趋于衰退 ,生物量由 9.3 5 t/hm2增加到 3 3 .71 t/hm2 ;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由第III层发展进入第 IV层 ,生物量也明显增加。结果表明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马尾松针叶林正向着以阳性阔叶树种为主并伴有中生阔叶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演替。同时证明分层相对多度法不仅可以判别某一树种在某一演替群落中的发展类型 (衰退型、稳定型或进展型 ) ,而且还可以准确预测该植物群落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