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检测儿童的情绪能力,从而检验儿童情绪能力发展是否正常以及协助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能力。方法:设计了一套便携式的儿童情绪感知系统,检测儿童的情绪能力。本系统由心率信号采集模块,PC机端的软件以及情绪能力数据分析组成。结果:研制的儿童情绪能力感知系统具有便携、可穿戴等优点,能够准确地检测儿童情绪能力。结论:儿童情绪能力感知系统能够检测使用者的情绪能力,也能够在儿童情绪能力干预训练中记录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变化,为干预训练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体上肢协调性运动的相关指标,以此来检测儿童先天性发育不良以及预防老年人的协调性相关疾病等问题。方法:本文设计了一种上肢协调性运动检测系统,检测被试的上肢运动状态,研究其协调性运动指标。本系统由运动感知单元、PC机端的控制台以及协调性运动指标数据分析组成。结果:利用该系统检测被试的运动协调性,给出了被试的准确性运动指标0.23以及协同性运动指标0.18。结论:经试验该系统对检测上肢的运动协调性有帮助,且方便携带与操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核心力量练习对中老年男性平衡能力的影响,为运动锻炼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和降低跌倒风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6名50~60岁男性中老年人,随机分为试验组(核心力量练习)和对照组,每组8人。利用悬吊绳和瑜伽垫进行动、静态支撑与推拉练习以及徒手下肢力量等间歇性组合核心力量训练,共练习10周,每周4~5次,每次50~60 min。对照组保持原有生活习惯。锻炼前后测定受试者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等指标。结果:①锻炼后试验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和动态平衡得分较锻炼前显著升高分别为(9.00±2.27) s、(10.63±1.69) s,P<0.01;(77.38±10.94)、(89.50±5.53),P<0.01。②锻炼后试验组星形伸展平衡测试(SEBT),右腿支撑时左腿在8个方向、左腿支撑时右腿在6个方向的SEBT值均较锻炼前显著增加(P<0.01)。结论:10周核心力量练习显著提高男性中老年人的动、静态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4.
视跟踪试验是检测眼球运动系统功能的一种方法.本项工作建立了一套正弦平衡视跟踪试验系统,并利用该系统观察了80只正常眼的视跟踪运动及其谱纯度、相位、增益和互协方差,为探讨眼球运动生理及视跟踪试验系统的应用提供了我国人的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MOTOmed下肢智能运动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和躯干屈伸肌群肌力的影响。方法:1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来源于我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4,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MOTOmed下肢智能运动训练)和研究组(n=74,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运动想象疗法)。两组均干预12周。对比两组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和躯干屈伸肌群肌力变化。结果:两组干预12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量表(FAC)评分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12周后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12周后健侧腹直肌、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均方根值未见明显变化,且组间同时点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干预12周后患侧腹直肌、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均方根值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MOTOmed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疗法,可促进下肢功能改善,提高步行能力,同时还可改善患侧躯干屈伸肌群肌力。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体育舞蹈运动对青年男子体适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16名正常青年男子作为受试者,随机分成体育舞蹈运动组(n=8)和对照组(n=8),进行为期9周的实验;体育舞蹈运动组每周进行体育舞蹈运动4次,每次体育舞蹈运动设置为3×10 min,组间休息5 min,对照组依旧维持原有的活动模式。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为期9周的实验,相比对照组和实验前测试数据,体育舞蹈运动组成员的体脂含量和皮脂厚度(胸部,腹部,大腿前部)以及收缩压明显下降;连续蹬车时间、闭目单足支撑时间显著提升;髋关节屈曲角、侧跨跳平衡得分明显提高;腾空距离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舞蹈运动运动可以降低青年男子的体脂含量,改善身体成分、降低收缩压、提高有氧能力和身体机能,增强人体平衡能力和柔韧性,对下肢力量增长没有明显效果,因此,体育舞蹈运动对青年男子体适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长沙市肥胖儿童骨密度变化与饮食、运动的关系,为防止成人后骨质疏松提供指导.方法:从长沙市5所小学7-12周岁学龄儿童中随机抽取119名(男68名、女51名)肥胖儿童及103名(男59名、女44名)正常儿童,调查饮食和运动习惯,测量身高、体重、腰围(WC)和臀围,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并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骨密度(BMD)和体脂百分比(%BF).结果:①肥胖儿童的身高、体重、BMI、WC和WHR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②肥胖儿童各部位BMD和骨矿物质含量(BMC)均大于正常儿童.③正常与肥胖儿童在每天运动时间的长短,吃蔬幕水果,进食速度,是否喜欢吃甜食、油腻食品、暴饮暴食等影响因素存在差异(P<0.01).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儿童BMD的主要因素是每日运动时间、喝奶制品与喝豆浆.结论:肥胖儿童BMD高于正常儿童;加强体育运动、多喝奶制品、豆浆等饮食习惯可增加骨密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次性力竭运动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对大鼠红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细胞变形性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为3组(n=10):对照组(Control)、适度运动组(MRE)和力竭运动组(ERE)。力竭运动组大鼠运动的前20 min保持5%的坡度和20 m/min的速度,20 min后调整为15%的坡度和25 m/min的速度,直至运动力竭。适度运动组大鼠在5%的坡度和20 m/min的速度下跑40 min。检测各组大鼠红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并对氧化应激反应诱导的红细胞膜蛋白巯基水平、膜脂质过氧化水平和膜蛋白SDS-Page电泳条带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激光衍射法对不同运动组大鼠红细胞变形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力竭运动条件下大鼠红细胞受到严重的氧化应激损伤,红细胞内抗氧化能力下降。导致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和膜蛋白巯基交联为主的蛋白聚簇化,形成高分子聚合物(HMW)。力竭组大鼠红细胞变形性(0.314±0.013 at 3 Pa and 0.534±0.009 at 30 Pa)显著低于对照组(0.41±0.01 at 3 Pa and 0.571±0.008 at 30 Pa;P0.05 and P0.01,respectively)和适度运动组。结论:力竭运动诱导的氧化损伤导致了红细胞变形能力(EI)的显著下降,使红细胞在微循环的转运受到限制,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起休克、死亡等运动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力竭运动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对大鼠红细胞Band 3蛋白的影响,该文以大鼠跑步运动为模型,对三种不同运动条件下(静坐组、适度运动组和力竭运动组)大鼠红细胞抗氧化能力和氧化损伤程度进行了检测,并对氧化应激反应诱导的红细胞膜Band 3蛋白表达和分布情况及其调控的阴离子通道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力竭运动条件下大鼠红细胞受到严重的氧化应激损伤,红细胞内抗氧化能力下降;导致膜Band 3蛋白巯基交联为主的蛋白聚簇化反应及其阴离子转运能力的下降。Band 3蛋白的损伤将进一步诱导红细胞携氧和变形能力的下降,成为运动相关疾病的潜在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面罩增加解剖死腔,归纳总结CPET新9图结果中运动诱导的波浪式呼吸(EIOB)产生的规律,并分析出其发生率及易产生波浪式呼吸的年龄段。方法: 本研究全部CPET实验数据结果来自2014年至今在聊城市儿童医院门诊完成CPET的3至14岁的501例儿童。通过严格质控,根据Harbor-UCLA标准操作流程在经过特殊座位处理的儿童精准功率计上完成症状限制极限运动的CPET,通过CPET数据的标准化计算分析判读,对不同年龄儿童的气体交换特征性表现的EIOB发生频率进行分析,同时分析高强度运动时漏气导致摄氧量和氧脉搏递增变缓的可能。结果: 3~6 岁组EIOB 的发生率最高, 为42%;7~10 岁组EIOB 的发生率为29.4%,11~14 岁组EIOB 的发生率为29.9%。三组经卡方检验(x2=7.512),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08 例患儿中有14 例在CPET 过程中出现漏气情况,发生率为2.7%。结论: 儿童出现波浪式呼吸(OB)现象可能因为面罩增加了解剖死腔,并非疾病所致。为提高CPET质控和减少临床误诊建议尽可能使用较少增加死腔的咬口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2月到2021年8月在本院住院诊治的脑卒中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化1:1信封抽签原则把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在4周后记录下肢肌力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低于治疗前,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的简化Fugl-Meye下肢评分高于治疗前,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后的120 °/s时膝关节的伸肌与屈肌峰力矩体重比都高于治疗前,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后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低于治疗前,波幅高于治疗前,联合组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能促进改善神经功能与运动诱发电位,从而提高患者的下肢肌力与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循环运动系统对老年脑卒中后肌肉衰减综合征患者肢体功能、平衡能力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老年脑卒中后肌肉衰减综合征患者64例,据其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循环系统治疗仪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使用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上肢功能评定(STEF)评价肢体患者功能,使用平衡量表(BBS)和Fuglg-Meyer平衡量表(FM-B)评价患者平衡能力,使用自拟认知量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结果:(1)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93.75 % vs 75.00 %,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FMA和STEF评分均显著增高(P<0.05),并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BBS和FM-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BBS和FM-B评分均显著增高,并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BBS和FM-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评分均升高,并且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高(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循环运动系统对老年脑卒中后肌肉衰减综合征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平衡能力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运动发育迟缓与血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25-羟维生素D3[25(OH)D3]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10月到2018年6月选择在本院儿保科门诊就诊500例(6~12月龄)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诊断儿童发育迟缓的发生率,检测发育迟缓患儿血清ALP与25(OH)D3水平,Gesell测评评定小儿的运动发育状况,所有患儿每天均给予了维生素D3 400 IU,对于发育迟缓患儿每天给予维生素D 800 IU~1200 IU补充,治疗3个月,再做Gesell测评评估其运动发育水平,对比治疗后运动发育情况,并分析影响儿童运动发育的相关因素。结果:在500例小儿中,判断为运动发育迟缓120例(迟缓组),占比24.0 %。两组小儿的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头围、身长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迟缓组的血清ALP水平高于非迟缓组(P<0.05),25(OH)D3水平低于非迟缓组(P<0.05)。迟缓组的大动作、精细运动、适应性行为、语言、个人社交评分都低于非迟缓组(P<0.05),迟缓组治疗后,大动作、精细运动、适应性行为、语言、个人社交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在120例发育迟缓中,Pearson分析显示ALP、25(OH)D3与小儿运动迟缓发育具有相关性(P<0.05);二分类多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ALP、25(OH)D3都影响儿童运动发育迟缓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儿童运动发育迟缓与血清ALP、25(OH)D3水平存在相关性,两者的联合检测可为儿童发育迟缓的早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经过维生素D治疗后,能显著的改善其患儿的运动发育,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观察限制能量平衡膳食联合运动干预对肥胖儿童身体成分、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肥胖儿童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肥胖儿童分为对照组(n=52,限制能量平衡膳食)和观察组(n=52,限制能量平衡膳食联合运动干预)。对比两组身体成分、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体重、体质量指数(BMI)、去脂体重、脂肪量、体脂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肠球菌、大肠杆菌低于对照组;乳杆菌、双歧杆菌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能量平衡膳食联合运动干预可有效改善肥胖儿童身体成分,调节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平衡。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推拿疗法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夜啼的疗效及对睡眠质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到2021年8月期间石家庄市中医院收治的120例夜啼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双色球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和观察组(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小儿推拿疗法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各为60例。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评分、睡眠质量、生长发育相关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1周后啼哭、腹喜按摩、睡喜蜷曲、四肢欠温、大便稀溏、小便色清评分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1周后白天睡眠时间、夜间睡眠时间更长,夜间清醒时间更短,夜醒次数更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年龄别体质量Z值(WAZ)、年龄别身长Z值(LAZ)、身长别体质量Z值(WLZ)和头围Z值(HCZ)更大(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小儿推拿疗法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夜啼,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矫形鞋垫联合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CPM)用于偏瘫型脑瘫患儿姿势控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康复科就诊的56例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患儿每日行物理治疗(PT)训练,每次共30分钟,每日一次,每周五次。治疗组患儿常规物理治疗训练同对照组,并同时运用足部生物力学矫形技术及踝关节CPM治疗,每次15分钟,角度恒定为-45-45度,每天一次。两组治疗疗程为三个月。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的儿平衡能力总有效率、GMFM(E功能区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踝关节张力及踝关节活动范围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平衡能力总有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分别为92.9%和67.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GMFM(E功能区评分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改善、踝关节张力、踝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矫形鞋垫联合踝关节CPM明显有助于偏瘫型脑瘫患儿姿势控制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