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报道了中国天门冬科蜘蛛抱蛋属一新记录种:细口蜘蛛抱蛋(Aspidistra semiaperta Aver. et Tillich),并提供特征描述及彩色图片。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家蚕(Bombyx mori L.),天蚕蛾科之蓖麻蚕(Philosama cynthia ricini B.)及柞蚕(Antheraea pernyi G.)丝腺体后部自L-天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形成丙氨酸的机制。以上各种蚕的丝腺体组织都可利用L-天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形成丙氨酸,谷氨酸及CO_2。当存在DL-环丝氨酸(10~(-4)M)时,形成较多的谷氨酸与丙酮酸,而丙氨酸之量显著地减少。以L-天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或以L-谷氨酸与丙酮酸为底物,对丙氨酸之形成具有相同的抑制程度。DL-环丝氨酸(10~(-4))并不抑制谷-天转氨酶与草酰乙酸脱羧酶,但在同样条件下,可显著抑制谷-丙转氨酶的活力(~90%)。此外,若以L-天门冬氨酸或其与小量α-酮戊二酸为底物,尤其是用透析后之酶液,并无显著的丙氨酸与CO_2形成。我们认为,自L-天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形成之丙氨酸,并非通过Bheemeswar提出的L-天门冬氨酸β-脱羧酶之作用,而是经过三个相继的反应,即在谷-天转氨酶催化下,形成谷氨酸与草酰乙酸,后者除非酶促分解外,在草酰乙酸脱羧酶作用下,形成丙酮酸与CO_2;由以上两反应所形成之谷氨酸与丙酮酸,在蚕丝腺普遍存在的谷-丙转氨酶催化下形成丙氨酸(见图8)。  相似文献   

3.
对《本草图经》中兴化军防己的附图及文字记载进行本草考证,探究其原植物品种。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从植物形态、药材性状、产地分布及性味功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本草图经》中的兴化军防己应为今之防己科植物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 (L.) DC.],为防己类中药的古今品种沿革及基原考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分辨裂解—气相色谱在前胡族系统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分辨裂解-气相色谱法对前胡族(Peucedaneae Drude)20属35种植物的叶片成分进行分析,经过聚类分析得出以下结果:35种植物基本可分为3大类,对应于3个亚族。阿魏亚族(Ferulinae Drude)的球根阿魏属(Schumannia Kuntze)、伊犁芹属(Talassia Korov.)和簇花芹属(Soranthus Ledeb.)均应为独立属。环翅芹亚族(Tordyliinae Drude)的四带芹属[Tetrataenium(DC.)Manden.]和大瓣芹属(Semenovia Regel et Herd.)二者也作为独立属处理为宜,其中有争议的锐尖叶独活[Heracleum longilobum(Norman)Sheh et T.S.Wang]不应作为大瓣芹属成员,仍应保留于独活属。当归亚族(Angelicinae Drude)的山芎[Conioselinum chinense(L.)Britton]和东当归[Angelica acutiloba(Sieb.et Zucc.)Kitagawa]曾被作为阿米芹族(Ammineae Koch)的蛇床属(Cnidium Cuss.)或藁本属(Ligusticum L.)的成员,聚类图显示其属于前胡族的当归亚族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5.
龙血树果实的甾体皂甙成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 Pierre et Gagn.)的新鲜果实中分离到四个甾体皂甙,分别鉴定为薯蓣皂甙(dioscin)、22-甲基原薯蓣皂甙(22-methy proto-dioscin),纤细薯蓣皂甙(gracillin)和22-甲基原纤细薯蓣皂甙(22-methy proto-gracillin),龙血树中富含薯蓣皂甙元(diosgenin)的配糖体表明龙血树科作为天门冬目的一个成员,在亲缘关系上与龙舌兰科和天门冬科最为接近,与玉簪科、菝葜科以及薯蓣目亦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明党参中水溶性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定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报道从伞形科植物明党参根的水溶液中,分离得一种无色结晶(晶Ⅵ),经理化、色谱、光谱和x-衍射分析,确定晶Ⅵ为L-天门冬酰胺(L-Asparagine)。晶Ⅵ是从该植物中首次得到,药理实验证明其具有祛痰、止咳、平喘作用。用高效薄层扫描法测定其不同产地药材中的含量,结果表明,江苏句容产者含量最高,为1.07%。  相似文献   

7.
自《福建植物志》(1~6卷)出版以来,陆续在福建发现一些植物新种或新记录。文中通过对中外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以发表的论文论著为依据,整理出福建维管束植物新种或新记录种名录和相关数据。截止2014年底,福建省维管束植物在《福建植物志》(1~6卷)收载的248科1596属4724种的基础上,增加了4科36属260种,达252科1632属4984种(含亚、变种)。  相似文献   

8.
中药前胡的化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Ⅰ.对中药前胡在植物来源、化学成分和生理活性方面的研究作了综述。Ⅱ.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应用的四种前胡品种:长前胡Peucedanum trugeniifolium)、云前胡(P. rubricaule)、中甸前胡(P.zhongdianensis)、旱前胡(Ligusticum dauoides),一种近缘植物俯卧前胡(Peucedanum decrumbens)的化学成分。从这五种药用植物中分到了33个香豆素化合物,其中有8个新香豆素,结构经光谱和化学方法证实。通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法宝品种白花前胡(Peucedauum pareruporum)和紫花前胡(P. decursivum)在化学成分上的比较,我们认为,中甸前胡、长前胡和白花衣胡类似,均是比较好的前胡代用品种;旱前胡和白花前胡、紫花前胡均不类似。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草药俯卧胡香豆素含量很低,不能(也没有)作前胡应用。以上的研究为这几种药用植物的应用提供了化学成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芦笋     
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也可称为“石刁柏”、“龙须菜”。它和我们常见的观赏植物文竹[Asparagus setaceus(Kük)Jessop]是同一属的植物,它们都属于百合科的天门冬属(Asparagus L.),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根稍肉质,地上茎分枝很多;叶状枝线形,通常为  相似文献   

10.
中华沙棘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subsp. sinensis Rousi)属胡颓子科,产我国西北部和西南部,是一种优良的固砂植物。沙棘的果实含多种维生素,是颇具开发价值的保健饮料资源。沙棘属(Hippophae)全世界共4种,细胞学资料仅限  相似文献   

11.
在福建省中药资源普查过程中,在东山、寿宁、浦城等地陆续发现福建省新记录植物5种,即银花苋(Gomphrena celosioides Mart.)、琉球乳豆(Galactia tashiroi Maxim.)、三裂叶豇豆[Vigna trilobata (L.) Verdc.]、红毛过路黄(Lysimachia rufipilosa Y. Y. Fang et C. Z. Zheng)、浅裂沼兰[Crepidium acuminata (D. Don) Szlachetko],凭证标本存放于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标本馆(FJTCM)。  相似文献   

12.
报道福建省膜蕨科新记录植物--广西长筒蕨[Abrodictyum obscurum var. siamense (Christ) K. Iwatsukiin],其所代表的种和属均为福建首次记录。凭证标本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树木标本室(FJFC)。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种子植物分布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闽东地区海岛植被调查中,发现了福建省种子植物地理分布新记录属1个:假还阳参属(Crepidiastrum Nakai);新记录种7个,分别是:碱蓬[Suaeda glauca (Bunge) Bunge]、海滨木槿(Hibiscus hamabo Sieb.et Zucc.)、假还阳参[Crepidiastrum lanceolatum (Houtt.) Nakai]、普陀狗哇花(Heteropappus arenarius Kitam.)、浙江大青(Clerodendrum kaichianum P.S.Hsu)、厚叶石斑木[Rhaphiolepis umbellate(Thunb.) Makino]和刺葵(Phoenix hanceana Naudin)。标本全部存放于宁德师专植物标本室(NDTC)。  相似文献   

14.
报道福建省新记录植物4种,即四籽野豌豆[Vicia tetrasperma (L.) Schreber]、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 supina L.)、常绿悬钩子(Rubus jianensis Yu et Lu)、南岭白丝草(Chionographis nanlingensis L. Wu, Y. Tong & Q. R. Liu)。凭证标本存放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标本馆和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  相似文献   

15.
报道福建省被子植物新记录1属--球子草属(Peliosanthes Andr.)和新记录2种,即百合科(Liliaceae)大盖球子草(Peliosanthes macrostegia Hance)和花柱草科(Stylidiaceae)花柱草(Stylidium uliginosum Swartz),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标本馆(FJFC)。  相似文献   

16.
在进行中国野生棕榈科植物调查中,首次发现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县的鱼尾葵野生种群,并对其分布、生境和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漳州龙海为鱼尾葵在福建省的最新发现野生分布点,也是已知的中国鱼尾葵自然分布的最北缘和最东端;鱼尾葵在漳州龙海自然分布区生长良好,有开花结果植株,有小植株的分布,具有自然更新能力。鱼尾葵分布范围较狭窄,呈零星块状分布,野生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应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7.
报道福建5种新记录植物,即峨眉繁缕(Stellaria omeiensis C. Y. Wu & Y. W. Tsui ex P. Ke)、小叶干花豆(Fordia microphylla Dunn ex Z. Wei)、腺叶腺柳(Salix glandulosa Seemen var. glandulifolia C. Wang & C. Y. Yu)、疏裂凤尾蕨(Pteris finotii Christ)、刺齿贯众[Cyrtomium caryotideum (Wall. ex HK. et Grev.) Presl]。凭证标本存放于厦门大学植物标本室(AU)。  相似文献   

18.
在福建省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中,陆续发现了福建省被子植物地理分布新记录属及种多个,经整理鉴定,本文继续报道了1个分布新记录科霉草科(Triuridaceae),2个分布新记录属喜荫草属(Sciaphila)和红葱属(Eleutherine),以及败酱叶菊芹 Erechtites valerianaefolia、大柱霉草 Sciaphila secundiflora、红葱 Eleutherine plicata和纤草Burmannia itoana等4个分布新记录种。标本存放于福建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标本室(FJTCM)。  相似文献   

19.
利安德水鼩很长时间被认为是喜马拉雅水鼩的亚种,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利安德水鼩是进化关系上与日本水鼩更加接近的独立物种。而喜马拉雅水鼩一直被认为是分布区横跨古北界和东洋界广域分布的物种,但基于Cyt b基因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关系的构建,我们确定最近在四川、浙江和湖南等地采集的水鼩标本均为利安德水鼩。基于基因序列和对馆藏标本的比对,我们修订喜马拉雅水鼩和利安德水鼩在中国的分布。四川、湖北、湖南、陕西、贵州、广西、福建、台湾、浙江等地区都是利安德水鼩的分布区,而喜马拉雅水鼩在中国确定的分布区仅在云南。这一分布格局很可能是由于在地形地貌的影响下产生隔离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选择云南省内常见的12种药用石斛,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筛选其适用的DNA条形码序列。以12种药用石斛共36个样品为材料,提取样品总DNA,对核基因片段ITS和ITS2、叶绿体基因片段psbA-trnH和matK序列进行扩增、测序,结合GenBank下载部分石斛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4条序列扩增和测序成功率均为100%;4条序列没有明显的Barcoding Gap,但ITS序列与ITS2序列的种内和种间重叠部分较少,有偏向两端的趋势;系统发育树显示,ITS和psbA-trnH序列能成功区分12种云南常见的药用石斛,ITS2序列未能区分长距石斛(Dendrobium longicornu)和矮石斛(D. bellatulum),matK序列仅区分6种石斛。建议以ITS和psbA-trnH序列作为云南药用石斛鉴定序列,为药用石斛的种源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