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外科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90例,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PFNA组及PFLP组,各4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内固定并发症情况。结果:PFN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91.11%明显高于PFLP组的71.11%(P0.05);PFNA组比PFLP组骨折愈合时间短、内固定并发症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髋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内固定并发症少的特点,治疗效果较PFLP更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骨科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入院的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半髋关节置换组和髓内钉固定组,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半髋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较髓内钉固定组短(P0.05),半髋关节置换组和髓内钉固定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预防和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9月施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780例,搜集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等)以及随访观察其髋关节置换手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情况,把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情况与性别、年龄、固定类型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80例施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中,有52例患者术后出现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总发生率为6.7%;其中A型31例,B型18例(B1型6例,B2型7例,B3型5例),C型3例。女性的发生率(8.5%)高于男性(4.7%),老年患者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最高(10.1%),生物型假体固定者的发生率(8.7%)高于骨水泥型假体固定者(3.8%),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最高(11.4%),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女性、高龄、使用生物型假体固定,OR值分别为5.301、3.675和2.336。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危险因素为女性、高龄、使用生物型假体固定,临床医生应在术前对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手术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及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PFL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160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乱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PFLP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PFNA治疗。统计分析两组的手术及术后相关指标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患侧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FNA与PFLP均能够有效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但PFNA治疗方式在近期疗效中的作用优于PFLP,且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及对髋关节功能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2年8月到2015年5月间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PFNA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4.66%)明显低于对照组(20.94%)(x~2=5.11,P=0.02);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血清IL-6、IL-10、TNF-α表达水平,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显著,手术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低,且并发症较低,且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资料,探讨分析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该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该疾病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平分为A组与B组两组,分别进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动力髋螺钉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使用两种方法手术时间、出血量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治疗效果等.结果:两组患者经各自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A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情况与B组患者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对比方面,A组优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并发症少,安全可靠性高.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2010年9月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28例,统计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总结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3.2个月,术中平均出血170mL,平均手术时间55 min,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根据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标准优18例,良8例,优良率为92.9%,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PFNA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等特点,是治疗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选择,尤其适用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骨折类型及假体固定方式等,分析影响患者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骨折类型多为A2型,患者平均年龄、女性患者数及使用生物假体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及假体固定方式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OR=1.993、2.012和2.363,P0.05)。结论:高龄女性患者是发生股骨周围假体骨折的高危人群,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是引发该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保守治疗组24例;手术治疗组128例,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23例、外固定架23例、髓内固定28例(包括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Gamma钉等)、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26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the locking compress plate,LCP)28例。对各种治疗方式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治疗组患者卧床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t=8.045,7.583,8.673,8.023,8.672,X2=9.124,4.809,6.603,4.276,14.444,P0.05);各手术组之间比较:各组卧床时间无显著差异(F=0.241,P0.05),外固定架组和LCP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优于其余各组(P0.05);保守组术后Harries评分低于手术组。结论: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且并发症较少;外固定架创伤较小,LCP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疗效较好,其中LCP可作为优先考虑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人群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稳定性及愈后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110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55例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愈后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大于对照组,但患者平均卧床时间及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手术总有效率为70.90%,观察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27%,显著低于对照组(25.45%)(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1.82%)(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手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下地活动时间早,局部组织修复速度快,对于体质较差、年龄大的老年患者,该术式是延长预期寿命的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对比弹性髓内钉与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我院于2018年3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儿童股骨干骨折患者98例,根据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A组(n=50,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和B组(n=48,弹性髓内钉治疗),观察两组优良率、术前/术后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优良率高于A组(P<0.05)。B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P<0.05)。B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至内固定拆除时间、取出内固定手术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疗效更好,可有效改善术中、术后指标,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近端膨胀髓内钉与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及躁动发生率比较。方法:病例来源为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入我院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膨胀钉组30例,采用近端膨胀髓内钉的手术方法,PFNA组30例,采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的手术方法。手术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X射线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髋关节功能的比较,同时对比躁动发生率。结果:X线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手术后骨折处均复位良好,无并发症及内固定物的脱落及松动,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PFNA组相比,膨胀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的Harris评分显示,与PFNA组相比,膨胀钉组的优良率明显升高,髋关节优于PF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膨胀钉组患者躁动率为10.00%低于PFNA组患者躁动率为33.3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膨胀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少,更利于骨折的愈合,且躁动发生率较低,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优于较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DHS组和PFN组,每组各32例。DHS组患者给予动力髋螺钉的固定方式,PFN组给予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固定方式。手术后对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arri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与DHS组相比,PFN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Harris评分均较低(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SL-R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两种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间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8例,以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其中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观察组采用SL-R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高于对照组,但住院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则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8%(2/49),低于对照组的18.37%(9/49)(P0.05)。术后1个月、3个月时患者髋关节各项评分相比术前均有升高,术后3个月的各项评分高于术后1个月(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过程当中,采用SL-R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减少住院时间,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且可改善髋关节各项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锁定型γ钉(Locking Gamma Nail,LGN)、普通型γ钉(Traditional Gamma Nail,TGN)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分别接受锁定型γ钉(A组)、普通型γ钉(B组)和动力髋(C组)内固定治疗的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共92例。记录和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结果:A组、B组和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但A、B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组和B组、C组的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C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LGN的固定效果和生物力学性能良好,操作简便,固定牢固,整体治疗效果优于TGN和DHS,可作为临床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比较弹性髓内钉(ESIN)与钢板固定(PF)治疗儿童股骨干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干中段骨折患儿90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ESIN组和PF组。ESIN组(n=45)采用弹性髓内钉固定,PF组(n=45)采用钢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中失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等手术指标,随访评估患者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按Flynn评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最终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IN组患者手术切口显著小于PF组(P0.05),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短于PF组(P0.05),临床疗效明显优于PF组(P0.05)。结论:与钢板固定比较,弹性髓内钉在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显著短于钢板固定,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钢板固定,可作为儿童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的首选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和关节功能。方法:选取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3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1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DHS组(n=80,采用DHS内固定)和PFNA组(n=80,采用PFNA内固定),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所有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相关指标,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FN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DHS组患者的68.75%(P0.05)。两组患者Harris评分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DHS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DHS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HS与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方面效果相当,但与DHS内固定治疗比较,PFNA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佳,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对比半肩关节置换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两种术式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3月期间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将92例患者区分为A组(n=44,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和B组(n=48,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疼痛和肩关节功能相关评分、血清应激因子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Constant-Murley评分、Neer评分均升高,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均下降(P<0.05),但两组上述评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 d,两组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水平均升高,但B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A组(P<0.05)。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可获得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大致相当的临床疗效,但半肩关节置换术术后应激反应更小,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