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期《植物杂志》封面刊登的五小叶槭照片,是笔者八年前拍摄的,现将拍摄的原委追记如下。五小叶槭(Acerpentaphyllum),是槭树科槭属落叶乔木。树高可达15米,树干挺拔,枝繁叶茂,远远望去,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生机盎然之感。该植物叶片形态特殊,复叶指状,小叶4-7,通常5,狭披针形,与其它槭属植物在外观上差别显著,因此而得名。由于五小叶械风貌独特,在野外生境中与其它伴生树种极易区分。秋天,五小叶械叶片先是由绿变黄,最后变成金红色,阳光照射下格外鲜艳。在械属中,五小叶械是五小叶械系唯一的种,因此,该种对研究械属…  相似文献   

2.
长江华溪蟹纳精囊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镜技术,对长江华溪蟹的纳精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纳精囊上皮的顶分泌型腺细胞中,充满大量高尔基体和粗面内质网的潴泡和囊泡。泡中含有絮状或颗粒状分泌物。潴泡和囊泡先是单独存在,最后聚集在一起,形成大的分泌颗粒后排出囊腔。核糖体比比皆是。线粒体数量较大,作为一种载体参与了分泌物的形成。细胞化学显示,分泌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和少量糖类。结论:纳精囊上皮的顶分泌型腺细胞具有积极的分泌活动。    相似文献   

3.
中华鳖肠道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中华鳖肠道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和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并结合形态结构特点,对爬行动物黏膜免疫的特征进行了讨论。鳖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尤其大肠段)排列较疏松,细胞间隙明显,上皮间隙内普遍分布着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和浆细胞。IEL在上皮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为核下区∶核区∶核上区=4∶3∶3。核上区IEL以小淋巴细胞为主,而核区和核下区的IEI体积略大。淋巴细胞胞质内含有数个粗大的膜包颗粒。上皮内未见微皱褶细胞,IEL位于上皮细胞之间,并在上皮细胞之间伸出伪足。肠腔内有完整的游离淋巴细胞。肠道黏膜上皮间隙内的浆细胞一般位于核下区或核区,胞质内充满着扩张状态的粗面内质网。肠道固有膜散布着许多淋巴细胞(LPL)、浆细胞、巨噬细胞和一些白血细胞,以小肠段的分布最丰富。在有些肠绒毛内,LPL分布密集,几乎占据整个绒毛中心,但并未出现淋巴小结。固有膜浆细胞有两种形态:一种浆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呈短的扩张状态,其数量占多数;另一种浆细胞的粗面内质网为板层状排列的扁囊状,数量较少。结果表明,参与中华鳖肠道黏膜免疫反应的细胞数量多,但黏膜上皮内缺乏微皱褶细胞(M细胞),固有膜中也不形成淋巴小结。提示爬行动物的黏膜免疫机理与哺乳动物和鸟类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江段粗唇Wei体内鲇异棘虫种群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长江中游 ,有 1 9种鱼是鲇异棘虫 (Het erosentisparasiluri)的终末寄主[1 ] 。有关这种棘头虫 ,仅见新种的建立 ,补充描述和区系研究。配合粗唇鱼危(Leiocassiscassilabris)人工驯化和繁殖技术的推广[2 ] ,本工作对寄生在粗唇鱼危肠道内的这种棘头虫进行了种群生态的研究。1 材料和方法1 999年 5~ 7月份 ,共在黄州江段随机购得渔民当天网捕的粗唇鱼危 1 0 7尾。在实验室内将鱼编号、称重、剖腹、取出消化道、称鱼的空壳重。将鱼的肠道平均分成 1 0段 ,纵剖 ,在解剖镜下检查 ,记录下各肠段…  相似文献   

5.
从南海深海沉积环境样品中分离到一株编号为00457的真菌,基于形态学特征、ITS和5.8S rDNA序列比对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白黄笋顶孢霉( Acrostalagmus luteoalbus).活性研究表明,其代谢产物粗浸膏的卤虫致死活性明显,并具有一定强度的抑菌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此外,研究还发现代谢产物粗浸膏在25-100℃持续加热不超过30 min时,卤虫致死活性成分稳定,但在100C持续加热超过60 min后卤虫致死活性成分显著减少,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照射90 min内则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报告采自长尾大眼鲷Priacanthus tayenus Richardson上之鳞盘虫属1新种:粗管鳞盘虫Diplectanum robusti-tubum sp.nov.,它以交接器之结构、后吸器中央大钩及联结片形态之差异而区别于D.curvivagina Yamaguti,1968。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家兔(Oryctolagus curiculus)黄艾美耳球虫(Eimeria flavescens)的内生发育史,用不同接种剂量感染20只无球虫兔,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进行研究。共观察到4代裂殖生殖和1代配子生殖。每一代裂殖生殖阶段都含有2种类型的裂殖体:粗型和细型。第1代裂殖生殖发生于感染后60~72h,主要位于空肠的腺上皮;第2代裂殖生殖发生于感染后84h,位于盲肠和结肠的腺上皮;第3代裂殖生殖发生于感染后96~120h,位于盲肠和结肠的绒毛上皮;第4代裂殖生殖发生于感染后144~153h,位于结肠和盲肠的腺上皮。感染后167h,开始配子生殖阶段,成熟卵囊出现于感染后215h。本研究中对于裂殖生殖代数划分与文献报道不同,并观察到2种形态的裂殖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采自福建南平尘白灯蛾的病原真菌新种:福建虫瘴霉(Furia fujianaHuang et z.z.Li sp.nov)该菌分生孢子单核,双囊壁,倒卵形,16.0-25.8 ×8.4-18.4μm,平均20.0×9.9μm,长径比1.5-3.0,平均2.0。次生分生孢子梨形,平均18.4×11.7μm。分生孢子梗棍棒状,二歧分枝或单枝。有假根和囊状体,基本等粗于孢子梗。假根不形成明显分化的固着器。休眠孢子光滑,20.3—22.8μm。  相似文献   

9.
上皮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维持上皮稳定中起到关键作用。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上皮干细胞可作为上皮肿瘤发生的起始细胞,上皮干细胞恶变不仅受干细胞微环境影响,它还与多条信号通路失调及基因突变相关。但上皮干细胞如何恶变为肿瘤的具体机制依旧不清楚。本文就上皮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两者的联系以及上皮干细胞恶变为肿瘤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蝉拟青霉菌丝体与天然蝉花中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天然蝉花Cordyceps cicadae做对比,对一株蝉拟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e菌株发酵菌丝体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包括粗成分、生物活性成分、无机元素、氨基酸、脂肪酸等。结果表明:蝉拟青霉菌丝体中虫草多糖的含量为33.2mg/g,甘露醇的含量为78.9mg/g,麦角甾醇的含量为0.6256mg/g,腺苷的含量为1.0620mg/g,钙、铁、锌、硒和锰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别为5187.59μg/g、207.23μg/g、41.93μg/g、0.087μg/g和28.24μg/g,18种氨基酸齐全,不饱和脂肪酸是优势脂肪酸,以亚麻油酸、油酸为主,其相对含量分别为53.91%和20.63%,与天然蝉花相比,发酵菌丝体中虫草多糖、甘露醇、麦角甾醇、腺苷、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后者,其它化学成分和天然蝉花中相应成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上皮—间质转化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皮-间质转化在发育和纤维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上皮-间质转化发生的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尤其是细胞外基质、生长因子、粘附分子及基因对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并就在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因上皮-间质转化致成纤维细胞增多,从而导致肾纤维化的可能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作一述。  相似文献   

12.
(一)在高鉀抑制的心臟,大豆磷脂與油脂酸鈉和血清有恢復或增強心臟搏動的能力。 (二)磷脂在加強高鉀抑制中的機械反應同時,亦加強心肌的動作電流。 (三)腎上腺素亦有興奮高鉀與乙醯胆鹼抑制心臟的作用。與磷脂所表現有所不同,腎上腺素在高鉀任氏溶液中不出現房室阻滯;在乙醯胆鹼抑制下,則不但興奮心肌的機械反應且增加心搏的頻率。  相似文献   

13.
人胚胎肝上皮样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胶原酶直接消化人胚肝组织小块,可以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活率较高和较纯的肝上皮样细胞。在低钙、低血清浓度加有多种因素的培养液中,胚肝上皮样细胞可以体外培养一月以上。原代培养的胚肝上皮样细胞一次传代后,仍可保持一定的生长能力。表皮生长因子、霍乱毒素、转铁蛋白及肝细胞生长因子等均对培养的胚肝上皮样细胞具有一定的生长刺激作用。本文还用r-GT染色、AFP和白蛋白测定,以及~3H-TdR掺入等指标观察了培养过程中胚肝上皮样细胞的生长、增殖和生物学功能。人胚肝上皮样细胞的较长期体外培养,可望成为研究肝细胞生长、分化及癌变的一个有用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上皮间充质转化是一种可参与调控胚胎发育、损伤愈合的复杂过程,并在肿瘤形成、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种诱导因素及转录因子可诱导、促进上皮细胞发生间充质样改变。随着肿瘤与细菌感染相关研究成为热点,细菌与上皮间充质转化的相关研究报道亦逐渐增多。细菌或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宿主细胞可通过多种不同机制上调参与上皮间充质转化的转录因子表达,减少上皮性标志物Ecadherin、细胞角蛋白等的表达,增强间充质性标志物Vimentin、N-cadherin等的表达,促进细胞迁移和侵袭,诱导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发生发展。本文对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诱导上皮间充质转化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以天然蝉花Cordyceps cicadae做对比,对一株蝉拟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e菌株发酵菌丝体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包括粗成分、生物活性成分、无机元素、氨基酸、脂肪酸等。结果表明:蝉拟青霉菌丝体中虫草多糖的含量为33.2mg/g,甘露醇的含量为78.9mg/g,麦角甾醇的含量为0.6256mg/g,腺苷的含量为1.0620mg/g,钙、铁、锌、硒和锰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别为5187.59μg/g、207.23μg/g、41.93μg/g、0.087μg/g和28.24μg/g,18种氨基酸齐全,不饱和脂肪酸是优势脂肪酸,以亚麻油酸、油酸为主,其相对含量分别为53.91%和20.63%,与天然蝉花相比,发酵菌丝体中虫草多糖、甘露醇、麦角甾醇、腺苷、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后者,其它化学成分和天然蝉花中相应成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植物油对虫霉菌液体培养与保存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谦  冯明光 《菌物系统》2001,20(1):79-86
在萨氏营养液(SDB)中加入用0.1%蔗糖脂肪酸酯-15(SE15)乳化的0.50%芝麻油,可使在SDB中生长慢而结块的新蚜虫疠霉、飞虱虫疠霉和根虫瘟霉等四种虫霉的五个菌株形成均匀分散的菌丝体和能稳定转接的菌液。在SDB中加入乳化芝麻油(0.25%-1.5%)、菜籽油(0.50%-1.5%)和色拉油(80%花生油和20%菜籽油,0.75%-1.5%),能明显提高新蚜虫疠霉F98018的生物量;而在SDB中加入0.50%乳化芝麻油,可使液培菌丝产孢量增加近一倍;在SDB中加入的三种植物油(0.75%),在F98018生长4d后,含量分别下降了85%-94%,但其中脂肪酸相对组成基本不变,表明该菌生长能充分利用植物油中各脂肪酸。用萨氏培养基(SDAY)、加入0.50%乳化芝麻油的SDAY(OSSDAY)和牛奶蛋黄培养基(SEMA)培养安徽虫瘟霉F97028和新蚜虫疠霉F98028,两菌株在SEMA上生长最快;在OS-SDAY以较慢速度正常生长;而在SDAY上,两菌株或不能生长,或在第二次培养时出现明显退化。用SEMA和OS-SDAY上,两菌株或不能生长,或在第二次培养时出现明显退化。用SEMA和OS-SDAY在3℃下来保上述四种虫霉的七个菌株,在OS-SDAY上,所有菌株在9个月后仍保持活性,而在SEMA上有五个菌株死亡;同时比较F97028和F98028在用OS-SDAY保存前后的生长速度和菌落形态,无退化产生。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蚧虫血淋巴中血细胞的种类及其结构特征,采用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草履蚧雌成虫血细胞的显微形态与超微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在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识别出草履蚧血淋巴中的5种血细胞,即:原血胞、浆血胞、粒血胞、囊血胞和类绛色血细胞.在透射电镜下可见,原血胞的细胞核明显,表现出高的细胞质密度;浆血胞最典型的特征是细胞质中有大量的囊泡;粒血胞的细胞质中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许多玫瑰形的细颗粒.类绛色血细胞最典型的特征是有许多结晶,并在细胞质的空泡区内分布的更多.囊血胞透明性强,具有围核空间,膨大成潴泡状.  相似文献   

18.
王洪彩  陈勤  刘宁  郑建彬  孙晓勤 《生物磁学》2011,(24):4932-4935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aspin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5例上皮性卵巢癌中maspin蛋白与VEGF-C的表达情况,以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作为对照。结果:maspin和VEGF-C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3%、82.7%,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13.3%、20%)和正常卵巢组织(0%、0%),maspin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与FIGO分期高、组织学分级高、腹水形成和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C与FIGO分期高、淋巴结转移和腹水形成有关;上皮性卵巢癌中maspin蛋白与VEGF-C的表达成正相关。结论:maspin和VEGF-C在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上调,在卵巢上皮性癌的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蒋志坚  安丽影 《蛇志》2006,18(2):100-102
目的探讨p16和bcl-2表达产物在宫颈上皮瘤样病变及宫颈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对正常宫颈鳞状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组织共69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对宫颈癌变过程中p16和bcl-2蛋白进行研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16蛋白在CIN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也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且高于CIN中的表达(P<0.05);bcl-2蛋白在CIN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也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但与CIN中表达无差异。p16和bcl-2两种蛋白在CIN和宫颈癌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p16和bcl-2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提示这两种蛋白有可能作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的一种免疫组化指标。  相似文献   

20.
吸管亚纲(Subclass suctoria)中,多数种类具有或长或短的炳,附着它物上营固着生活。寄生在鱼类体表、鳃丝内的毛管虫(Trichophrya)和簇管虫(Erastophrya)的种类中,至今未见报道有固着柄的代表。作者于1981年12月检查水生所池养鱼寄生虫时,在体长7—10厘米的草鱼幼鱼鳃上,发现一种毛管虫,根据其分类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