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苹果潜叶蛾是苹果树上的一种新害虫,它与白杨潜叶蛾(Leucoptera susinella Herrich-Schaffer)极相近似,据作者鉴定与白杨潜叶蛾应同为一属,是属于潜蛾科(Lyonetiidae)。这种害虫于1951年发现于山东济南市及烟台市,为害苹果、海棠、沙果、兰叶海棠、山荆子及其他苹果属植物,少数为害梨及洋梨。1951—1953年在烟台此虫为害苹果甚烈,曾造成部分果园的灾害,据近年了解此虫现在分布于山东省胶东地区、济南市、河  相似文献   

2.
柑橘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lla Stainton在柑橘产区为害晚夏梢和秋梢普遍,对苗木和幼树的为害更为严重,影响生长和结果。受害叶片又常是柑橘红蜘蛛、卷叶蛾等害虫的重要越冬场所。由于潜叶蛾为害叶片和枝条造成的伤口,溃疡病容易侵染。 柑橘潜叶蛾除为害柑橘和枳壳外,还未发现为害其他寄主植物。它的发生与营养条件有密切关系,由于柑橘夏梢零星陆续抽发,潜叶蛾在不间断的营养条件下,每年秋季常猖獗成灾。秋梢是柑橘翌年结果可靠母枝,保护秋梢不受潜叶蛾为害,是夺取柑橘次年增  相似文献   

3.
棉褐带卷蛾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褐带卷蛾(Adoxophyes orana)又名苹果小卷叶蛾、远东苹果小卷叶蛾、东北苹果小卷叶蛾。近年来在山东烟台、青岛、龙口、泰安、临沂、莒县、日照、寿光、单县、鄄城等地苹果产区猖獗为害、虫果率达30—90%,严重影响产量。 1964年我们在烟台市西沙旺、1972—73年在临沂、昌潍、菏泽等地区调查结果如下。 一年发生三、四代,以二龄幼虫潜藏老树皮下或潜皮蛾幼虫为害的爆皮内,作一层白色薄茧越冬。翌年3月下旬—4月上旬(鄄城),或4月中旬(烟台)开始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报道一种危害我国重要出口中药材钩藤的潜叶新害虫——钩藤茜细蛾Corythoxestis sunosei (Kumata, 1998)及其生物学。通过野外采集、观察和标本解剖鉴定以及分子生物手段,对钩藤茜细蛾的分类学和生物学进行了研究。首次报道钩藤茜细蛾对我国钩藤主产区的为害,并对该害虫的外型、外生殖器和潜道等鉴别特征做了详细描述,公开了该种的DNA条形码序列(COI基因)。首次发现钩藤茜细蛾在我国潜叶为害钩藤,获取了钩藤茜细蛾的分类学和生物学信息,初步报道了害虫的田间为害情况,将为钩藤潜叶害虫的检疫和防控奠定分类学和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揭示印度查谟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为害甜橙Citrus sinensis的季节性变化,以及降雨量、相对湿度和温度等重要的气候因子对其种群的影响。本文对不同季节印度查谟的一个甜橙园里的柑桔潜叶蛾丰度进行了调查, 从2005年3月到2008年2月每两周调查一次。柑桔潜叶蛾在一年内有3个为害高峰,分别是4月中旬、7月中旬和9月中旬,这与甜橙新营养梢的生长期相吻合。相关分析表明,上午和下午的相对湿度和平均相对湿度与柑桔潜叶蛾的数量呈负相关;然而,平均降雨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与柑桔潜叶蛾的数量呈正相关。降雨量和温度与柑桔潜叶蛾为害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总之,柑桔潜叶蛾的数量不能简单地通过观察某一特殊地区的相对湿度来预测,而降雨量和温度在影响虫害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秀琼 《昆虫学报》1953,(1):203-218
一、绪言 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Staint n)是柑桔果树重要害虫之一,隶属鳞翅日榖蛾总科(Tineoidea)潜叶蛾科(Phyllocnistidae),分布于我国、印度、越南、日本、南洋群岛及澳州;在我国分布於广东,湖南、湖北、四川及台湾,广东的广洲、乐昌、高要、中山、新会,从化、潮山等柑桔区均有发生,幼虫为害於幼芽嫩叶表皮下,作成银白色隧道,蜿延侵食,间或侵害幼嫩枝条,被害叶片卷缩,易於脱落,发生严重时绝大多数幼叶均被为害,使植物生长受阻,影响果子产量,甚者使植物枯萎。柑桔经幼虫为害后,甚易引起溃疡病。  相似文献   

7.
菸潜叶蛾     
朱弘復  CHU  H.F 《昆虫学报》1953,(4):259-264
菸潜叶蛾是世界上著名的害虫之一,为害於菸、茄、马铃薯、西红柿等茄种植物。我国已知的麦蛾科(Gelechiidae)昆虫种类很少,胡经甫(1938)中国昆虫名录中只有二属三种,未包括此种菸潜叶蛾在内。贵州省贵定菸草试验场寄来成虫及其幼期标本,经鉴定为Gnorimoschema operculella(Zeller)。按陈金璧(1937)曾报告广西柳州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新疆新发外来入侵生物番茄潜叶蛾幼虫和卵在不同种群密度下的垂直分布、空间分布型和理论抽样数,探索田间易观察的危害症状和幼虫密度的关系,为田间取样和调查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察布查尔县连续调查3个大棚同一品种京番502杂交一代上的番茄潜叶蛾的不同种群密度,利用聚集度指标及Iwao回归分析,计算并分析了番茄潜叶蛾卵和幼虫在不同种群密度下的空间分布型、垂直分布和理论抽样数,分析危害叶片数、虫道长度和虫道数与幼虫密度的动态关系。【结果】计算并统计番茄潜叶蛾幼虫和卵的空间分布聚集度指标的均值m、扩散系数C、扩散型指数I、负二项分布值K、平均拥挤度m~*、聚块指数m~*/m、扩散指数CA和种群聚集均数λ。番茄潜叶蛾卵主要集中在上部,占比43.9%~100%。幼虫主要集中在下部,占比53.3%~100%。番茄潜叶蛾幼虫数与虫道数、虫道长度或为害叶片数的比值随为害加剧呈动态变化。番茄潜叶蛾幼虫和卵Iwao直线回归方程拟合公式为m~*=1.9114+1.2055m (R~2=0.9703)和m~*=0.0536+1.4147m (R~2=0.9014)。根据空间分布型参数,在D=0.1、0. 2和0. 3时,幼虫的理论抽样数模型分别为n=1118. 4/x+78. 9、n=279. 6/x+19.7、n=124.3/x+8.8,卵的理论抽样数模型分别为n=404.8/x+159.3、n=101.2/x+39.8、n=45.0/x+17.7,该模型适用于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田间抽样。【结论】在京番502杂交一代上,番茄潜叶蛾幼虫为m=0.6头·株~(-1)以上,卵在达到密度最大值前,均呈聚集性分布。番茄潜叶蛾成虫偏好在幼嫩的叶片产卵,随植株被害加剧该偏好略有减弱。当番茄潜叶蛾幼虫的虫口密度为10和30头·株~(-1)时,建议分别取样50和30株;当卵量为10和30粒·株~(-1)时,分别取样50和45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卵黄原蛋白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 VgR)在番茄潜叶蛾Tutaabsoluta生殖发育过程中的功能,为潜叶类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候选靶标。【方法】基于番茄潜叶蛾转录组数据,采用RT-PCR扩增TaVgR基因cDNA全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通过RT-qPCR分析TaVgR在番茄潜叶蛾不同发育阶段(1-4龄幼虫、1-7日龄雌蛹和雌成虫)和雌成虫不同组织(头、体壁、前肠、中肠、后肠、卵巢、脂肪体和马氏管)中的表达模式;进一步利用RNAi抑制番茄潜叶蛾雌蛹体内TaVgR的表达,并观测沉默TaVgR基因后番茄潜叶蛾卵巢发育及繁殖力的变化。【结果】克隆获得番茄潜叶蛾TaVgRcDNA(GenBank登录号: MZ682118)序列,其开放阅读框序列长5 496 bp,编码1 831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分子量约为206 kD,等电点为5.17,信号肽包含N-端前18个氨基酸残基,并具有典型LDLR家族蛋白保守功能域。RT-qPCR结果显示,TaVgR转录水平随着番茄潜叶蛾龄期的增加逐渐上升,雌成虫羽化后达到最高水平;TaVgR在番茄潜叶蛾雌成虫的卵巢中表达量最高。TaVgR RNAi对初期雌蛹中TaVgR的表达抑制率为62.04%~72.55%,导致卵黄蛋白在卵巢中的沉积受阻,卵巢管和卵粒长度缩短,成虫10日单雌总产卵量及后代卵孵化率降低,最终引起番茄潜叶蛾繁殖力下降。【结论】TaVgR基因在番茄潜叶蛾雌成虫和卵巢中高表达,且沉默该基因严重阻碍其卵巢发育和降低繁殖力。本研究为开发以VgR基因作为靶标的鳞翅目害虫防治新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旋纹潜蛾Leucoptera malifoliella (Costa)是苹果和梨上一种偶发性害虫。本文依据文献和我们的研究, 综述了旋纹潜蛾的分布与危害、 寄主植物、 形态、 习性、 天敌和防治技术。旋纹潜蛾在北京1年4代, 越冬代成虫在苹果花蕾露红期时开始羽化, 可持续1个多月, 盛期发生在苹果的花期。幼虫分为3个龄期, 其各龄的平均头壳宽度分别为0.23, 0.33和0.44 mm。2011年旋纹潜蛾在北京昌平王家园果园大发生。2011年春天在该果园用性诱剂引诱到大量的旋纹夜蛾成虫, 第1代的卵量很低, 且当年的种群数量一直很低, 可能的原因是越冬期的干旱影响了蛹的活力, 从而影响成虫的产卵量。在防治上, 以保护寄生蜂为主, 可人工清除越冬蛹, 大发生时在卵盛期用灭幼脲喷雾防治。本文还提供了该虫为害状、 成虫、 卵、 幼虫、 茧和部分天敌的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