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孟庆华(1958)记述的黄氏库蚊(Culex huangae)和陈汉彬(1981)记述的天坪库蚊(C.tianpingensis)的模式产地分别为我国昆明和广西天坪山。里奇库蚊是Klein(1970)根据柬埔寨单一雄蚊记述的新种。上述三种库蚊蛹期形态均未见报道。现根据我们经隔离培养所采获标本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1977年7月,在广西天坪山顶(海拔约1,300米)的沼泽、山溪缓流等处采获一批蚊幼虫,复隔离培养育出两性成蚊,经鉴定系真黑蚊亚属的柬埔寨库蚊(Culex Eumelano-myia)richei Klein,1970,为我国新纪录。鉴于该蚊种是仅据一雄蚊记述的,雌蚊和幼虫迄今未见报告,现描述于下:  相似文献   

3.
使用杂鳞库蚊复组COI部分序列和ITS序列构建分子发育树,并基于COI序列计算该复组种内和种间的Kimura-two-Parameter(K2P)距离,探讨环带库蚊的分类地位和杂鳞库蚊复组内各亲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环带库蚊和杂鳞库蚊的种间K2P距离为0.24%-0.72%,支持"环带库蚊是杂鳞库蚊的同物异名"这一观点;杂鳞库蚊(环带库蚊)和伪杂鳞库蚊、三带喙库蚊的种间K2P距离为4.41%-9.68%,同时分子系统树显示各个种分别聚类,互为姐妹群,再次证明三者互为独立的种;环带库蚊和杂鳞库蚊聚类的分支最接近树的端部,三带喙库蚊分支最接近树的基部,提示三带喙库蚊最早发生分化,而杂鳞库蚊(环带库蚊)最晚发生分化;采集自日本的三带喙库蚊种内K2P距离为0.48%-2.68%,而它们与采集自中国、印度的该种K2P距离为4.17%-6.76%,日本产三带喙库蚊聚集成一支,并与中印产地的聚类分支互为姐妹群,这些结果提示日本的三带喙库蚊有种下,甚至种级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几种蚊虫线粒体DNA-16SrRNA序列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测定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4亚种(尖音库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和骚扰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的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mtDNA-16S rRNA)序列,发现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4亚种mtDNA-16S rRNA序列基本一致,长度为555bp(554bp),GC含量为25.41%。该序列与其他3种蚊虫在种间存在差异,与三带喙库蚊的种间差异为0.54%;与白纹伊蚊的种间差异为5.77%;与中华按蚊的种间差异为9.62%。分子系统关系分析表明该序列与传统分类系统的同属或同亚科种类近似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根据1982~1992年和2001~2002年上海奉贤地区每年3月~6月灯诱捕蚊的现场调查数据,采取相关对比分析、统计分析、天气图分析法,探讨三带喙库蚊春季首次出现、季节分布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带喙库蚊季节分布按蚊虫密度变化划分为首次出现期、季节增多期和混合发生期三个时期。三带喙库蚊春季首次出现的温度条件是:首现日当天和前1天的日平均气温均≥11.0℃,其2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值≥25.5℃,或首现日当天、前2天和后1天任意连续3天的日平均气温均≥11.0℃,其3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值≥34.0℃,结果三带喙库蚊春季首现日和首现日温度日期的差异在1~2天内(91.7%)。三带喙库蚊季节增多期其逐候蚊虫密度(Y1)与平均气温(X1)呈显著的正相关,用一元回归方程表示为:Y1=-9.3534+0.7217X1;至候平均气温≥18℃(平均始日为5月3日)进入三带喙库蚊混合发生期。总体上三带喙库蚊蚊虫密度季节分布与平均气温、“S”系风向变化存在密切关系。首次出现期至季节增多期三带喙库蚊突增日与锋面天气活动存在着较大的关联,候平均气温≥18℃是三带喙库蚊大量发生和进入峰期重要的温度指标。上述结果提示上海地区三带喙库蚊春季和初夏随气流北迁降落的可能性相当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尖音库蚊复合组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对分布在我国的尖音库蚊复合组的尖音库蚊,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进行杂交研究,结果表明致倦库蚊与尖音库蚊及淡色库蚊以及两者尖交可以产生能育的F1代,它们之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生殖隔离,致倦库蚊应为尖音库蚊是的一个亚种,而不是如国外有些学者认为的独立种,另外,杂种F2代成活率很低,这有可能是尖音库蚊(广义)种下分化在遗传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1.于1953、1954年在北京市发现5属19种蚊子,在居民区内常见的蚊种有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骚扰伊蚊、仁川伊蚊、背点伊蚊、中华按蚊、帕氏按蚊。 2.淡色库蚊栖止在室内暗处,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帕氏按蚊、骚扰伊蚊、背点伊蚊常栖止在畜舍内,仁川伊蚊多发现在室外阴凉处。 3.淡色库蚊成虫越冬场所为花洞子、废城墙洞、白薯窖、废砖窖、地下室、花窖等。 4.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的消长曲线一年中出现两个峯,第一个峯出现在8月上旬以前;仁川伊蚊于8月上中旬出现一个峯。另外,在一年内以淡色库蚊活动的期限为最长,约7个月左右,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次之。 5.蚊子与当地脑炎流行的关系已予讨论,并推论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可能为本市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了印楝种核提取物AZAL-S对致倦库蚊幼虫的毒力,其LC_(50)为0.78×10~(-6)。分别用0.3×10~(-6)和0.5×10~(-6)的AZAL-S处理致倦库蚊4龄幼虫120小时,死亡率为46.2%和67.5%,并出现各种畸形。用0.4×10~(-6)—1.0×10~(-6)的AZAL-S处理致倦库蚊1龄幼虫7天,发现其幼虫期显著延长。AZAL-S对蚊幼虫的生长调节作用与某些昆虫生长调节剂对蚊幼虫的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9.
留边库蚊Culex(Neoculex)rubensis Sasa and Takahasi,1948 库蚊属新库蚊亚属在我国迄今仅记载惊骇库蚊c.tcrritans一种(陈汉彬,1980).自1977年以来,林树坡、苏龙、陈继寅等,先后在黑龙江(山河屯、饶河、虎林)、吉林(安图)、辽宁(宽甸)和河北(承德)采获本亚属另一蚊种,现经鉴定为留边库蚊c.rubensis,系我国新纪录。  相似文献   

10.
1.本文报告了济南市蚊虫种类,孳生地,栖息场所,幼虫发现季节,尖音库蚊淡色变种成虫、幼虫及白纹伊蚊幼虫的密度调查结果。 2.过去在济南曾有人作过蚊类的初步观察,而此次调查较为普遍。共采获蚊类标本3属11种。其中吉浦伊蚊、拟态库蚊、二带喙库蚊、褐尾库蚊4种为济南市新发现之蚊种。其中褐尾库蚊在山东省为首次发现。 3.3属蚊虫中以尖音库蚊淡色变种为最普遍,其与居民之关系亦最为密切;次之为白纹伊蚊与中华按蚊。 4.尖音库蚊淡色变种之幼虫从5月上旬开始出现,到8月中旬达最高峯,9、10月份渐少,到11月下旬绝迹。白纹伊蚊之幼虫,8月上旬密度最高,9月中旬绝迹。各种蚊幼 之密度随雨量之增减而消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