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啮齿动物巢区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巢区 (homerange)这一术语为生物学家们所使用是从 190 9年Selton开始的 ,直到 194 0年才由Burt定义为 :巢区是动物在其巢附近进行取食、生殖、育幼等日常活动的区域[54 ] 。此后 ,这一概念几乎没有争议 ,只是有些学者在与领域概念的使用上未加严格区分 ,而多数学者强调领域只是巢区中不允许同种其它个体侵入而受到严格保护的核心部分[2 ] 。近年Bond等[19] 提出最适巢区概念 ,为深入分析鼠类繁殖策略、进化及其巢区生态学功能提供了新思路 ,已成为巢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绝大多数啮齿动物营穴居生活 ,巢区研究对…  相似文献   

2.
消灭黃鼠是预防鼠疫的一项根本措施,这已在国内、外多年的灭鼠实践中所证明。但是,由于目前所用的方法还不完善,难免发生灭鼠未尽的问题,以致灭鼠拔源工作年复一年的进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研究防止漏洞与漏鼠的方法,是消灭黄鼠工作中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我们根据鼠类穴居生活及其巢区活动的规律,用拴标志圈流放黄鼠的方法,可发现大量的洞穴,这对于消灭成窝的幼鼠或残存黄鼠具有一定的效果,有助于达到预期的“无鼠无洞”的要求。现将1965年4—7月间,在我省泰来县宁姜地区,所做的试验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黄鼠巢和宿主密度的年间动态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乌宁巴图苏木1981~1993年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密度和巢蚤指数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共检巢蚤10种,其中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mongolicus(45.4%)为优势蚤种,光亮额蚤Frontopsylla lucu lenta(25.0%)和阿巴盖新蚤Neopsylla abagaitui(21.3%)为次优势蚤种。二齿新蚤N.Bidentatiformis和角尖眼蚤Ophthalmopsylla praefecta为常见种,余为少见种。鼠密度与巢蚤指数 的关系不显著(p>0.10)、与巢染蚤率关系显著(p<0.05),不同年份的蚤类多样性和均匀性比较稳定。巢蚤和体蚤指数的关系是显著的(PP<0.005)。  相似文献   

4.
李仲来  杨岩  陈曙光 《昆虫学报》2001,44(4):507-511
1982~1999年对黑龙江省哈尔滨郊区人为鼠疫疫源地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巢蚤、体蚤、洞干蚤指数和染蚤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共获蚤9种,其中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Citellophius tesquorum sungaris是优势种(89.39%),其次为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 (10.37%)。3类蚤指数、染蚤率的均值差异均显著(P<0.01)。巢蚤与体蚤指数相关显著(P<0.05)。巢蚤指数∶体蚤指数∶洞干蚤指数≈650∶140∶1; 巢染蚤率∶体染蚤率∶洞干染蚤率≈165∶88∶1。  相似文献   

5.
黄鼠洞口与其周围植物群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 mongolicus Milne-Edwards)是内蒙古草原广泛分布的鼠类之一。由于它个体较大,密度较高,其吃草习性和挖掘活动究竟对草场有何影响,是值得研究的。其食性及啃食对草场的影响,皮南林(1973)和罗明澍(1975)已加以研究,本文着重研究黄鼠挖洞活动对洞口植物群落的影响。野外工作地区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查干敖包,该地属荒漠草原,时间在1963年8月。  相似文献   

6.
1986年5—8月和1987年6—8月对穗(即鸟)的繁殖习性和食性进行了研究。穗(即鸟)常将巢建于长尾黄鼠、旱獭等啮齿动物的洞道中。5月中下旬产卵4—7枚,孵化期13—15天。育雏期14—15天。穗(即鸟)的食性主要以草地上的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等昆虫为主。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啮齿类和食虫类的寄生线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地区鼠类寄生线虫,过去仅有李希杰(Li,1933)和李书颖与徐锡藩(Li andHsu,1948)的零星记载,而大量的调查研究至今尚无报道。 1964年和1973年,我们先后在北京附近的雾灵山、百花山和一些粮仓对鼠类寄生线虫进行了调查,共剖检了标本567只,其中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393只、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103只,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26只,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16只,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15只;以及麝鼹(Scaptochirus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半干旱区鼠类群落结构及鼠害危害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自1988-1993年在内蒙古半干旱区约110000km2 的面积上设置样地251个,用夹日法对鼠类群落进行调查,用每个样地主要鼠种捕获率和样地构成分类量刚,应用SAS系统的快速聚类法进行分类;分类结果结合该地区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特征和地貌、地形特征,将该地区的鼠类群落划分为9个地带性鼠类群落并研究其结构特征,同时根据地带性鼠类群落分布与结构特征及当地实际鼠害状况将内蒙古半干旱区鼠害划分为5大害区的7种危害类型:Ⅰ.荒漠草原鼠害危害区:①小毛足鼠、三趾跳鼠危害类型;②戈壁五趾跳鼠、赤颊黄鼠危害类型;Ⅱ.草原化荒漠鼠害鼠害危害区:③戈壁五趾跳鼠、三趾跳鼠危害类型;Ⅲ.沙地草场鼠害区:④小毛足鼠、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危害类型;Ⅳ.阴山北麓旱作农田危害区:⑤长爪沙鼠、小毛足鼠危害类型;⑥长爪沙鼠、草原黄鼠危害类型;Ⅴ.阴山山脉中段次生林地和人工林地危害区:⑦棕背繙、大林姬鼠危害类型。  相似文献   

9.
草颗粒原是把牧草加工成颗粒饲料饲喂牲畜的,我们于1975—1978年先后在内蒙、甘肃等地用它作诱饵对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作了灭鼠试验。试验表明,在我国北方草原上可以用草颗粒代粮灭一些草食性鼠类。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有必要了解草颗粒的性能,几年来就影响草颗粒灭鼠效果的有关因素作了试验,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啮齿动物的巢区面积估算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巢区(Home range)是动物在其巢附近进行取食、生殖、育幼等日常活动的区域(Burt 1940)。标志流放法是应用最广的调查啮齿动物巢区的方法,尤其是按方格式布笼。但对同一野外调查结果,由于估算方法不同,巢区估算值相差很大,并且至今尚无学者提出一致公认的估算法。1980年5-10月,我们在青海省门源县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调查根田鼠的巢区,按多种估算法对同一批实际调查结果估计了巢区面积,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检查其特点和优缺点,并提出修正平均值法,作为我们今后讨论根田鼠巢区动态的基础。 对方格式布笼的调查结果进行巢区的估算方法,基本上分二大类,图形法和概率性模型法。图形法是按照捕点分布划出巢区,并直接求出巢区面积,如最小面积法,包括或不包括周边地带法,最大距离法和复合散布图法。  相似文献   

11.
李仲来  张耀星 《昆虫学报》1998,41(4):396-400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乌宁巴图苏木1981~1993年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密度和洞干蚤指数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共检洞干蚤9种,其中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mongolicus (66.0%)为优势蚤种,光亮额蚤Frontopsylla lu-culenta(23.6%)为次优势蚤种,阿巴盖新蚤Neopsylla abagaitui和二齿新蚤N。Bidentatifor-mis为常见种,余为少见种。鼠密度与洞干蚤指数关系显著(PPP<0.05),关系为洞干蚤指数=0.2709+0.0504体蚤指数。洞干蚤和巢蚤指数的关系是显著的(P<0.07),关系为洞干蚤指数=0.27652+0.00348巢蚤指数。三种蚤指数之间有如下近似 关系:巢蚤指数:体蚤指数:洞干蚤指数:100:10:1。  相似文献   

12.
内蒙西部地区啮齿动物种类较多,分布亦广,如草原黄鼠(Citellus dauricus)即为北方常见鼠类,过去是鼠间鼠疫发生率较高者。其寄生蚤类作为鼠疫媒介已有记载,为了进一步了解蚤类的季节变化及黄鼠的出现季节作为灭鼠及控制或消灭媒介蚤种提供依据。我们在某牧区选点,每旬放鼠夹收回后登记鼠只,固定蚤类标本。按月记录采集的黄鼠只数及其寄生蚤的数目,视其季节变化,为蚤类传播鼠疫及其他动物源疾病的传播提供分类与生态的根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次生林中潜在洞巢资源(包括各种啄木鸟的啄洞和人工巢箱)的多寡对次级洞巢鸟集团及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2007年11月至2008年7月, 我们在吉林省吉林市大岗林场选择洞巢密度不同的样地, 对其次级洞巢鸟及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洞巢资源密度我们将9块样地分为3组, 即巢箱区(啄洞密度最低, 悬挂人工巢箱使其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大幅提高)、低密度区(啄洞密度较低, 无巢箱)和高密度区(啄洞密度较高, 无巢箱), 调查了3组样地内鸟类的组成和密度、潜在洞巢资源的利用情况等。3组样地中均调查到4种初级洞巢鸟, 其种类组成略有不同; 4种次级洞巢鸟在3组样地广泛分布, 分别为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大山雀(Parus major)、沼泽山雀(P. palustris)和普通鳾(Sitta europaea)。巢箱区和高密度区的次级洞巢鸟总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巢箱区同高密度区一样, 大山雀和白眉姬鹟的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 这是由于大山雀和白眉姬鹟是人工巢箱的主要利用鸟种, 而沼泽山雀和普通鳾的密度在三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初级洞巢鸟总密度与啄洞密度、次级洞巢鸟总密度与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潜在洞巢资源丰富的样地中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潜在洞巢资源贫乏样地中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 人为增加洞巢资源可以改变鸟类群落组成并显著提高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三组样地中鸟类群落的均匀性、丰富度指数和种间相遇率没有显著差异, 群落相似性指数也相近。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鸟类群落集团结构相似。次级洞巢鸟密度的增加短时期内未对群落内其他主要鸟种的密度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初级洞巢鸟的密度决定了啄洞的丰富程度, 而洞巢资源的差异会对次级洞巢鸟集团的分布模式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整个繁殖鸟类群落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达乌尔黄鼠显带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乌尔黄鼠分布在我国北方及蒙古和苏联等区域,对牧草及农田危害甚大。有关达乌尔黄鼠的核型国内外已有报道(Lyapunova等,1970;蔡有余等,1985;马继霞等,1985)。签于其染色体的一些特征,达乌尔黄鼠有可能成为染色体工程及检测环境诱变剂等方面的实验材料。虽然苏联Lyapunova等(1978,1980)对黄鼠属某些种的G-带和C-带进行过比较研究,我国蔡有余等(1985)对达乌尔黄鼠的C-带和Ag-NOR进行了观察,但无法对其染色体进行逐个地准确识别,特别是对Χ染体色的正确识别。为此,我们对达乌尔黄鼠的显带染色体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测定了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的耗氧量等指标,从代谢率与代谢调节方面探讨其能量代谢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鼠的中性温度区在春、夏、秋各季有2—3℃的差别。此三个季节的基础代谢率(单位:毫升氧/克·小时,下同)分别为3.6182、2.6396、2.6005。春季显著高于夏季与秋季。在冬眠状态下室温为5℃时静止代谢率最低,为0.4436。在非冬眠各个季节,即0℃至下临界温度范围内静止代谢率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并具线性回归。黄鼠的化学热调节强度较低,特别是在秋季和在冬眠状态下这种能力受到较深程度的抑制。黄鼠在非冬眠期的基础代谢率与体表面积有密切相关,冬眠期两者之间的相关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棕色田鼠种群年龄组成及其繁殖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分布在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常结群栖息于河滩、草地、芦苇地等生境中,属于狭域性分布的鼠类。  相似文献   

17.
云南怒江河谷栗喉蜂虎营巢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4~5月,对云南省保山市怒江河谷栗喉蜂虎营巢地进行了调查。共调查营巢地18个。对巢洞深度、断崖面积、巢区面积、坡度、裸露度、断崖与水域及公路的直线距离、巢区最上巢与崖顶距离、最下巢与地面距离、海拔、坡向等11个生态因子进行了测量。通过访谈法对营巢地所在断崖的形成年限进行了调查。此外还收集巢区和非巢区土壤18份,在实验室用沉淀法测量巢区和非巢区土质含沙量。结果表明,影响栗喉蜂虎营巢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为巢区沙土含沙量、断崖新旧、巢区面积、裸露度、最下巢与地面距离、坡度。在营巢地选择时,栗喉蜂虎主要考虑掘巢难易程度和防御天敌等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是内蒙古西部荒漠草原和沙地的优势害鼠,巢区研究对了解探讨其繁殖策略和种群动态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2012~2014年的野外标志重捕实验,对三趾跳鼠的巢区在连续放牧和禁牧条件下的变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放牧区雌性三趾跳鼠在6月的巢区范围显著大于禁牧区(P0.05);禁牧区雄性三趾跳鼠的巢区仅在7月份显著大于连续放牧区(P0.05),其他季节没有显著差异(P0.05)。放牧对雄性巢区无显著影响(P0.05),但连续放牧使雌性三趾跳鼠巢区范围显著大于禁牧区。雌性与雄性三趾跳鼠巢区均与一年生草本生物量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相对于雄性三趾跳鼠来说,雌性对由放牧导致的食物资源变化比较敏感,这种现象在哺乳期更为显著;繁殖是影响雄性三趾跳鼠巢区的因素之一。因此,保卫资源假说的理论可能是放牧导致三趾跳鼠巢区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巢址选择作为鸟类繁殖的重要环节,是动物生态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探究中等体型湿地鸟类普通鸬鹚的巢址选择偏好及主要影响因子,2019年4—10月运用秩和检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黑龙江龙凤保护区内普通鸬鹚巢特征、巢址特征、巢址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普通鸬鹚偏好选择巢树乔木相对较矮(P<0.05)、周围灌木相对较矮(P<0.01)、植被盖度较低(P<0.01)、人为干扰距离较远(P<0.01)、距水面距离较远(P<0.05)的区域筑巢;(2)影响普通鸬鹚巢址选择的因子为隐蔽因子(20.634%)、巢稳定因子和干扰因子(27.614%)、植被因子(13.901%)、水因子(5.782%)和巢忠诚度(5.069%)。进一步分析表明:(1)普通鸬鹚倾向选择粗细适中的巢材,巢材来源于优势植被,巢深随纬度增高而增大;(2)巢区植被特征符合普通鸬鹚对能量支配的权衡,巢区粪便对该特征有强化作用。基于上述结果,建议龙凤保护区在巢区内加种高大乔木。  相似文献   

20.
达乌尔黄鼠的寄生蜱螨及其种群数量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于达乌尔黄鼠(以下简称黄鼠)的蜱螨研究工作,仅见到张金安等报道过锦州地区黄鼠的蜱螨种类。我们于辽宁省西部地区选择五种地理景观类型,经过三年时间,不仅对黄鼠的蜱螨种类作了广泛搜集,同时还选择黄鼠密度较高的地区,对其中一些优势种种群的数量及其变动作了研究,现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