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光喜  刘勇 《昆虫知识》2005,42(5):534-536
用四臂嗅觉计测定了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对小麦植株挥发物及麦蚜取食诱导挥发物的行为反应,揭示了2种麦蚜的嗅觉及小麦植株的诱导防御反应特点.在所选的13种小麦植株挥发物及蚜害诱导挥发物组分中,6-甲基-5-庚烯-2-酮、6-甲基-5-庚烯-2-醇和水杨酸甲酯对这2种蚜虫表现出强的驱拒作用;反-2-己烯醛对麦长管蚜的有翅和无翅蚜的吸引作用最强;反-2-己烯醇对禾谷缢管蚜的无翅蚜吸引作用最强,反-3-己酰醋酸酯对禾谷缢管蚜有翅蚜的吸引作用最强.说明麦蚜取食能诱导小麦植株的防御反应,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及其不同蚜型间嗅觉反应的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2.
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敏感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麦穗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 .)对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乳油的敏感度。结果表明 ,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度是麦长管蚜的 3~ 4倍 (基于LC50 的比较 )。在北京、河南、江苏、湖北、四川等地同浓度的吡虫啉对禾谷缢管蚜的防治效果要好于麦长管蚜 (特别是在低浓度时尤为明显 )。依据我国不同省份小麦穗蚜的优势种不同 ,建议用吡虫啉防治小麦穗蚜时 ,在南方麦区 ,禾谷缢管蚜为优势种的麦田 ,吡虫啉用药量为 15~ 3 0g(a.i) hm2 ;北方麦区 ,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的麦田 ,吡虫啉的用药量应大于 3 0g(a.i) hm2 。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评价普通草蛉Chrysoperla carnea幼虫对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的捕食反应和选择偏好,以明确普通草蛉幼虫对这2种蚜虫的控害能力.[方法]室内设置不同密度的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统计普通草蛉2龄和3龄幼虫对2种猎物的捕食量,研究普通草蛉幼虫对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结果]相同猎物密度下,普通草蛉2龄、3龄幼虫对麦二叉蚜的捕食量均低于麦长管蚜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对2种小麦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 Ⅱ功能反应模型和Holling Ⅲ功能反应新模型.3龄幼虫对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089和1.106,大于2龄幼虫对猎物的瞬时攻击率,同一龄期草蛉幼虫对麦长管蚜的瞬时攻击率及日最大捕食量大于麦二叉蚜,2龄和3龄幼虫对麦长管蚜的处理时间为0.005 d和0.004 d,均小于对麦二叉蚜的处理时间.普通草蛉幼虫对麦长管蚜的最佳寻找密度高于麦二叉蚜,其中2龄普通草蛉幼虫捕食麦长管蚜的最佳寻找密度最高,为39.200.普通草蛉幼虫对小麦蚜虫的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增加而降低,对麦长管蚜的搜寻效应高于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搜寻效应的下降趋势大于麦二叉蚜.[结论]普通草蛉幼虫对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有较大的控害潜能,对于麦长管蚜的取食及控制能力高于麦二叉蚜.  相似文献   

4.
七星瓢虫对麦长管蚜捕食作用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室内16—21℃的温度下,七星瓢虫雌成虫捕食行为集中在8:00—22:00。瓢虫各龄幼虫及雌成虫对麦长管蚜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 Ⅱ型。28℃时,瓢虫雌成虫的攻击率最大,处理时间最短。随温度增加,攻击率减小,处理时间增加。假设:猎物种群在无捕食者存在时,呈Logistic曲线增长;捕食者随机搜寻猎物。对猎物的功能反应为Holling Ⅱ型,捕食者个体间存在相互干扰;捕食者种群存在一个最低死亡率K_0,随种群增大,死亡率增加,增加速率与密度成反比;捕食者取食的猎物转化为自身部分的比例为β。 七星瓢虫-麦长管蚜捕食作用系统模拟模型:较好地描述了当麦长管蚜种群增长到某一数量时,放置一头瓢虫雌成虫后蚜虫种群增长过程。本文对模型平衡点作了局部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小麦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刘勇  陈巨莲  倪汉祥 《昆虫学报》2003,46(6):679-683
采用活体蚜虫测定法,利用EAG技术比较分析了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有翅及无翅成蚜对小麦挥发物及麦蚜取食诱导挥发物组分的嗅觉反应,揭示了两种麦蚜的嗅觉变异特点。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对水杨酸甲酯、反-2-己烯醛、反-2-己烯醇、-6-甲基-5-庚烯-2-酮和-6-甲基-5-庚烯-2醇的反应较强,禾谷缢管蚜对水杨酸甲酯、反-3-己烯乙酸酯、-6-甲基-5-庚烯-2-酮和-6-甲基-5-庚烯-2-醇的反应较强,并得到了剂量反应曲线。麦长管蚜的有翅和无翅成蚜对6-甲基-5-庚烯-2-酮、反-2-己烯醇和水杨酸甲酯的反应差异显著;禾谷缢管蚜的有翅和无翅成蚜对反-2-己烯醇、辛醛、里那醇、水杨酸甲酯和反-3-己烯乙酸酯的EAG反应差异显著,其原因与禾谷缢管蚜迁移及转主为害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异色瓢虫对2种猎物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桃粉大尾蚜有明显的喜好性;对桃一点斑叶蝉有明显的负喜好性.猎物单独存在时,异色瓢虫对各猎物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当两种猎物同时存在时,如果一种猎物密度较小时,异色瓢虫对另一种猎物功能反应仍为HollingⅡ型,另一种猎物密度较大时,异色瓢虫对桃一点斑叶蝉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Ⅲ型,对桃粉大尾蚜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但典型性下降  相似文献   

7.
基于EPG的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取食行为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虽然都取食小麦,但其取食部位、传毒能力均有差异。利用EPG研究了3种麦蚜在同一寄主植物上的取食行为,结果显示:(1)禾谷缢管蚜在取食过程中G波出现的时间最早,G波总的持续时间和每次刺探G波的平均持续时间都明显长于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第1次E1波的时间、E1波总的持续时间和每次刺探E1波的平均持续时间都明显比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要长。麦二叉蚜E2波总的持续时间和每次刺探E2波的平均持续时间都明显长于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表明3种蚜虫各自拥有不同取食策略。禾谷缢管蚜比其它两种蚜虫需要更多的水分和无机盐,麦长管蚜通过分泌大量唾液增大对食物的利用率,麦二叉蚜通过增加韧皮部取食时间以满足对营养的需要。(2)刺探过程中麦二叉蚜pd波出现的次数为(51.97±7.82)次,高于麦长管蚜的(44.73±4.52)次和禾谷缢管蚜的(32.99±4.22)次。麦二叉蚜pd波Ⅱ-2和Ⅱ-3亚波的时间最长,禾谷缢管蚜最短,三者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表明与其它两种麦蚜相比,麦二叉蚜在取食过程中口针与细胞间的接触频率更高,与细胞内获毒和传毒相关的Ⅱ-3波和Ⅱ-2波持续时间更长,增加了获毒和传毒的几率,是其传毒能力最强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七星瓢虫成虫、幼虫与两种麦蚜共存系统中瓢虫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捕食量模型.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对两种麦蚜的捕食量随着瓢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该种麦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七星瓢虫无选择性.七星瓢虫不同个体间的干扰作用对其捕食麦长管蚜数量有显著影响,两种麦蚜数交互作用对七星瓢虫捕食禾谷缢管蚜数量影响显著.该模型可用来预测田间蚜虫的变化,指导麦田蚜虫防治.  相似文献   

9.
六斑月瓢虫对菊小长管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段金花  张润杰 《昆虫学报》2004,47(2):213-218
六斑月瓢虫对菊小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功能反应受到温度、容器大小和捕食者密度的影响。在同一温度下,六斑月瓢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5℃~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捕食的菊小长管蚜高龄若蚜头数增多,而在25℃~35℃有相反的趋势,以25℃下的捕食数量最大,平均达95头/天,捕食上限达392.1头。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温度与六斑月瓢虫捕食作用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拟合,捕食的最适温度(25℃左右)与菊小长管蚜发生高峰季节的温度相吻合。六斑月瓢虫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地降低,搜索常数Q为0.9003,干扰系数m为0.9816,E=0.9003P-0.9816。实际应用时,要充分考虑气象因子、瓢蚜密度比等对防效的影响,以期获得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方便准确评价麦田捕食性天敌对麦长管蚜 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 的控制作用,应用单克隆抗体及间接 ELISA 方法研究了捕食量和温度对麦长管蚜在多异瓢虫 Adonia variegata(Goeze)体内可测定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温度和捕食量下,麦长管蚜在多异瓢虫体内的降解中间产物曲线均为单峰型。温度对猎物的可测定时间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温度的上升,猎物的可测定时间不断缩短。特别是当温度达到 30℃时,猎物的降解速率迅速上升,其可测定时间只有 1.18 天。捕食量对猎物的可测定时间也有显著影响,随着捕食量的增加,猎物的可测定时间延长。在 25℃的条件下,当捕食量从 1 头蚜虫增加到 3 头蚜虫,可测定时间从 2.81 天延长到 4.25 天。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2种栽培烟草(普通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和黄花烟草N.rustica L.)的六大栽培类型10个品种的核型。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均为双二倍体。黄花烟草的‘黄花烟’品种的核型公式为:2n=4x=48=44m(2SAT)+4sm。普通烟草9个品种的核型可简式为:‘白花铁杆’2n=4x=48=34m+10sm(2SAT)+4st;‘柳叶尖’2n=4x=48=34m+10+s  相似文献   

12.
两种苦豆子染色体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豆子和准噶尔苦豆子均属豆科,槐属,弯果系,为野生灌木。可作绿肥,能固沙,根可作药用,是治疗痢疾、咳嗽等疾病的植物药新资源,在我国西北各省区均有大量分布。  相似文献   

13.
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根垫模拟装置制备根际土壤,并改变根垫与土壤接触时间以研究植物生长不同时期根际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生长不同时期根际土壤性质变化有明显差异:植物生长前期,根际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急剧增加,20 d后逐渐下降;pH值也是先升后降,但最高值出现在40~60 d前后。在研究的100 d内,氧化还原电位(Eh)始终呈下降趋势,而微生物量则持续上升。玉米(Zea mays L.)和大豆(Glycine max Merr.)根际土壤性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玉米根际土壤变化幅度显著高于大豆  相似文献   

14.
从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滑桃树种子中分离得到的特利回升,特利奴宁和特利福洛林等3个美登素化合物对小菜蛾有强烈的拒食作用。50ppm拒食效果分别为71.5%,86.71%,87.37%;特利奴定10ppm对小菜蛾的拒食效果为57.71%;滑桃树种子的0.5%乙醇抽提物的拒食效果为68.5%。  相似文献   

15.
鸡冠花植株内无机元素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鸡冠花3个栽培品种的23种无机元素,即Al、Ba、Be、Ca、Cd、Co、Cr、Cu、Fe、K、Li、Mg、Mn、Mo、Na、Ni、P、Pb、Si、Sr、Ti、V、Zn。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及不同器官,其无机元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看,该种植物无机元素含量丰富,不同器官中以种子尤为突出,3个品种中以园绒鸡冠突出。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研究了豆科植物紫云英的叶片及叶肉原生质体的培养。叶片培养实验表明,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加1.0-2.0毫克/升2,4-D和0.25毫克/升KT;诱导根分化需加1.0—5.0毫克/升NAA和0.5毫克/升BA;而苗分化则以0—0.5毫克/升IAA和0.5毫克/升BA为好。高浓度的NAA有利于根分化而抑制茎芽形成;高浓度的IAA对根和芽分化都有抑制作用。叶肉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试验表明,紫云英叶肉原生质体的释放及其培养活力受叶龄、植株生理状态和酶浓度的影响。叶肉原生质体在改良的KM8P培养基中能分裂。用改良KM8细胞培养基定期稀释,可使分裂持续进行而得到细胞团。BA和2,4-D为诱导紫云英叶肉原生质体分裂所必需。其最佳组合激素为BA 0.21毫克/升和2,4-D 1.13毫克/升。葡萄糖作为渗透压稳定剂时,其浓度明显影响原生质体的存活率。弱光条件下培养比黑暗培养有利于叶肉原生质体分裂。由叶肉原生质体形成的愈伤组织能形成瘤状结构和根。  相似文献   

17.
巴豆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近年来巴豆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提出在化学成分、构效关系、药理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广义委陵菜属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光学显著 和扫描电镜,对新疆产双属9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属花粉大多近球形,萌发孔多数,孔膜上有疣状突起,外壁纹饰为颗粒状,夹杂有小穴散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