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玲  黄稼跃 《生态科学》2001,20(Z1):159-161
巴甫洛夫关于动物高级神经活动“两个信号系统”的学说,使人们认识到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以其神经系统后天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为标志的。但先天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后天性条件反射的关系却仍被忽视。通过分析儿童先天性条件反射的存在形式、形成机制和表达条件,从广义生态学的理论角度,发现其与后天性条件反射的关系先天性条件反射是后天性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后天性条件反射是先天性条件反射表达的条件,它们互为因果复合一体。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先天性条件反射和后天性条件反射综合作用、世代演替、不断累进的结果。据此,本研究把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条件反射称为“复合性条件反射”。  相似文献   

2.
巴甫洛夫关于动物高级神经活动“两个信号系统”的学说,使人们认识到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以其神经系统后天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为标志的。但先天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后天性条件反射的关系却仍被忽视。通过分析儿童先天性条件反射的存在形式、形成机制和表达条件,从广义生态学的理论角度,发现其与后天性条件反射的关系:先天性条件反射是后天性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后天性条件反射是先天性条件反射表达的条件,它们互为因果复合一体。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先天性条件反射和后天性条件反射综合作用、世代演替、不断累进的结果。据此,本研究把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条件反射称为“复合性条件反射”。  相似文献   

3.
顾建瑶 《蛇志》2009,21(2):165-165
直肠阴道瘘是指直肠与阴道之间的异常病理性通道,又称“粪瘘”。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后天性直肠阴道瘘多由于产伤、外伤、手术误伤及感染所致。我科在2008年收治1例因产后会阴裂伤缝合术不当引起的直肠阴道瘘病人,经有效治疗及护理,成功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脑皮层在兔瞬膜条件反射过程中的调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伯仪  魏顺光 《生理学报》1991,43(2):103-112
以音调结合气流刺激兔角膜的训练建立瞬膜条件反射,在条件反射率刚达90%,连续出现三组的学习初始阶段,电解损毁小脑半球第六小叶皮层使 D-I 核的学习相关性电活动和瞬膜条件反射消除,但不影响“非条件”反射,而在经一周巩固训练的动物,损毁小脑皮层上述区域不发生影响。D-I 核的细胞自发电活动在学习初期和记忆巩固时期也有所不同。在学习后期,D-I 核的细胞自发电活动频率减低,和在学习初期与损毁小脑皮层后的频率变化相似。实验结果表明:在瞬膜条件反射过程中,以小脑皮层为主导,对瞬膜条件反射的产生和D-I 核的学习相关性电活动具有调制作用。随着记忆巩固过程,D-I 核脱离皮层的控制而发展成为这一学习模式的记忆痕迹基础部位。  相似文献   

5.
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或动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神经活动又分为低级神经活动和高级神经活动。低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非条件反射,而高级神经活动的方式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又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这里,就有一个学生较难掌握的问题,即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有哪些区别? 现行生理卫生课本作了这样的简单阐述:高级神经活动是大脑皮层的活动,低级神经活动是大脑皮层以下(脑干、脊髓)的活动;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的反射,条件反射则是  相似文献   

6.
巴甫洛夫发现了条件反射并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与病理学。利用条件反射方法可以在完整的正常动物机体上进一步研究大脑皮层与内脏器官的机能相互关系的问题。巴甫洛夫的学生贝可夫在这方面进行了最有价值的工作,苏联的许多著名学者,例如乌西也维奇、车尔尼哥夫斯基、库尔金、李克尔、阿依拉别强兹等人也都参加了这一工作。贝可夫自1924年起在巴甫洛夫实验室内首先研究了肾脏的条件反射活动,并创立了大脑皮层与内脏器官的机能相互关系的学说。这一在理论上和在实践上都是非常重要的皮层内脏相关学说,是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进一步的发展。贝可夫在他的名著“皮层与内脏”一书中写道:对肾脏的实验开辟了研究各种机能活动的广大可能性。要想发展大脑皮层机能学说,在我们面前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两个问题:(1)大脑皮层对于内脏器官特殊生理方面的复杂过程的协调与调节有何关系,(2)来自内脏器官的冲动对于大脑皮层有何意义。这两个问题:皮层对内脏的影响与内脏对皮层的影响,为本讲所讨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生理卫生》第十章第四节“高级神经活动”的教学中,条件反射的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特别是人与动物条件反射的异同更难辨清。几年来,我做了一些探索,略有点滴体会,愿以抛砖引玉。首先,要搞清楚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生理活动。但动物只能对具体的外界刺激(物体的形状,声音频率的高低,光线的强弱等。)发生反应,建立条件反射。就是说,在动物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应用经典瞬膜条件反射和电生理学的方法,研究海马中的胆碱能传递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作用。实验在11只新西兰白兔上进行。音调和气流刺激角膜的结合训练过程中,在海马背部记录到和瞬膜条件反射的发展平行,并先于条件反射行为的神经元放电增加。在条件反射形成初期阶段,侧脑室注射胆碱受体阻断剂——QNB 后,海马的学习相关性电活动受到阻抑,瞬膜条件反射消失,但非条件瞬膜反射仍然存在。条件反射巩固后,QNB 仍然使海马的学习相关性电活动受到阻抑,但瞬膜条件反射不受影响。实验证明,在瞬膜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海马神经元是对乙酰胆碱敏感的神经元,但在条件反射巩固以后,海马以下水平的脑结构发展了在这种简单学习模式中的功能自主性。  相似文献   

9.
本工作利用食物性运动条件反射和外科手术的方法对猫两眼间传递现象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胼胝体,新皮层和丘脑弥散投射系统的某些核在这一活动中的作用。首先在切断视神经交叉纤维的猫上建立包括单眼条件反射的定型,然后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分别毁坏胼胝体纤维,新皮层和丘脑弥散投射系统的某些核,以观察对传递现象的影响。获得以下主要结果: (1) 不论先切断胼胝体纤维或是在形成条件反射后再切断胼胝体纤维,条件反射在两眼间的传递现象仍然存在,卽以同样的光刺激作用于另一眼时仍能引起同样的食物性运动反应。这说明胼胝体在实现条件反射在两眼间的传递活动中并不起重要作用。另外,在切断视神经交叉纤维和胼胝体纤维的猫上分化刺激作用100—150次后仍未能形成两眼间巩固的分化抑制。 (2) 切除一侧新皮层,手术后约10天单眼条件反射恢复到原来水平,传递现象则随条件反射的恢复而逐渐增强,但未能达到手术前的水平。这说明传递现象的正常实现要求两侧新皮层的同时存在。 (3) 毁坏丘脑与建立条件反射眼同侧的VA,VM核一带对传递现象没有明显的影响;毁坏对侧的VA,VM核一带时,传递现象有所减弱;当两侧VA,VM核一带均被毁坏后,传递现象不再出现,条件反射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约经一月后未逐渐达到原来水平。这说明丘脑弥散投射系统的这些核在两眼间的传递活动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鼠經80次“恐惧”条件反射訓练后,当被放入条件反射箱內或給予鈴声条件刺激, 腎上腺內抗坏血酸含量均明显降低,降低的程度与电刺激(60伏特)所引起者几乎相等。而未經过“恐惧”条件反射訓练的大鼠,于接受同样鈴声刺激后,腎上腺抗坏血酸含量并不降低。 預先注射皮质激素、氯丙嗪、利血平、嗎啡或戊巴比妥鈉等药物,对上述大鼠条件刺激引起的ACTH分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氯丙嗪、利血平及嗎啡并能显著地抑制大鼠对环境的躲避条件反射。皮质酮和戊巴比妥鈉則无这种作用。文章內討論了上述5种药物抑制垂体分泌ACTH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尾核在学习、记忆和条件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尾核与学习、记忆及条件反射活动的关系,过去研究较少。近二十年来,不少作者采用刺激、损毁及电生理等方法,在一系列的行为模型上,对尾核在学习、记忆及条件反射活动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提供了尾核参与条件反射活动的大量证据。本文对此作了简要介绍,试图表明,在关于学习、记忆及条件反射活动神经机制的研究中,尾核也是值得注意的中枢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先后在21名健康人及1名一侧大脑皮層全切除的病人身上,用酸刺激一侧口腔粘膜,記录两侧腮腺分泌的方法,研究了唾液分泌非条件反射的特性,其阳性与阴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以及其皮層代表区的部位。获得如下結果: (一)人两側腮腺分泌反射在口腔中的感受面基本上是分开的,以酸刺激一側口腔粘膜主要地引起同侧腮腺的活动。 (二)以酸刺激一侧口腔粘膜为非条件反射,可以建立該側腮腺活动的条件反射,并且还可建立此条件反射的分化。 (三)以两个中性动因分别与两側腮腺的非条件反射活动相結合,則該两动因可分別成为两側腮腺活动的条件刺激物。 (四)人类每側腮腺分泌反射的皮層代表区在同側大脑皮層。  相似文献   

13.
心脏发育过程中的信号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在  杨中州 《生命科学》2007,19(4):353-358
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在各类出生缺陷中居于首位,严重地影响我国的人口素质.同样,后天性心脏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也是影响国民健康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所谓"后天性"心脏血管疾病虽然大多不在胚胎期表现出功能异常,但遗传因素在发病过程中也起关键作用,因此,"后天性"心血管疾病也有其发育生物学基础.在一些心血管疾病中,胚胎发育基因如ANF和β-MHC的表达说明胚胎发育的某些机制参与了发病过程.由于出生缺陷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是我国公共卫生和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问题,了解心血管系统正常发生发育规律和机制及发病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是生命科学需要解决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模式动物,特别是小鼠心脏发育过程中的信号传导调控机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尾核与学习、记忆及条件反射活动的关系,过去研究较少.近二十年来,不少作者采用刺激、损毁及电生理等方法,在一系列的行为模型上,对尾核在学习、记忆及条件反射活动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提供了尾核参与条件反射活动的大量证据.本文对此作了简要介绍,试图表明,在关于学习、记忆及条件反射活动神经机制的研究中,尾核也是值得注意的中枢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15.
条件反射的形成是由於无关动因与非条件反射的一定结合,就其神经机制而言,则是由于在大脑皮层中两个兴奋灶之间的神经接通,结果无关动因获得了一定的生理意义,可引起动物机体的某些积极反应,例如运动性与分泌性反应。此类条件反射称为阳性条件反射,是由于兴奋过程在大脑皮层中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采用食物性运动条件反射的方法和将 GABA 直接注于大脑皮层表面的方法,对家鸽的单眼条件反射进行了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在家鸽单眼和双眼条件反射的建立速度没有显著差别。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8—15次后出现条件反射,结合30—40次后条件反射趋向巩固。(2)在条件反射巩固初期,即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约70次时,由光刺激一眼所建立的食物性条件反射能向另侧眼传递,唯刺激另侧眼所引起的反应较弱,潜伏期较长;在条件反射巩固后期,即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约400次时,这种传递现象即不复存在。(3)将0.4%的 GABA 0.03毫升注于左侧大脑皮层表面,可引起右眼对光刺激的条件反射的抑制;而将同样剂量的 GABA 注于右侧大脑皮层时,并不引起该条件反射的显著变化。对节拍器声的条件反射,在大多数动物均未受影响,只在少数动物有减弱现象。在实验过程中以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未曾发现条件反射的任何变化。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认为,在家鸽由光刺激一侧眼所建立的条件反射有逐渐集中于一侧的趋势,条件反射在两眼间的传递现象随结合次数的增加而不出现。注射 GABA的实验结果说明,在家鸽单眼对光刺激的条件反射主要与对侧大脑半球有关,同时也指出了鸟类大脑皮层在实现条件反射活动中的可能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条件反射箱内训练雌性Wistar大鼠建立操作式防御性条件反射。训练时灯光先出现15s,然后结合给予脚掌电击8s。每天训练30次。如果动物能在灯光出现15s内按下反应键以避免电击,即谓建立了条件反应。在条件反应率(CR)连续5d达到80%以上后,即进行双侧尾壳核埋植套管手术。术后2—3d,向双侧尾壳核内注射甲硫氨酸脑啡肽(MEK)或bestatin(一种氨基肽酶抑制剂)。注射后30min,2h,24h,48h分别进行条件反射测验(每轮30次)。尾壳核内注射生理盐水作自身对照。实验结果表明:生理盐水注射后,CR仍保持在80%以上。MEK(60ng)或bestatin(10μg)注射后30min和2h,CR显著下降。2h测验时伴有条件反应潜伏期(L)延长。CR及L两项指标于注射后24h和48h恢复至对照水平。纳洛酮(2mg/kg)腹腔注射能阻断bestatin的效应。MEK或bestatin尾壳核内注射后对自发活动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提示尾壳核的脑啡肽有可能参与条件反射再现的调节。bestatin可能通过增加内源性脑啡肽而产生类似MEK对条件反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离子通道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以来,医学界和生物学界开始注意到细胞膜上电压调控性钠,钙,钾和氯离子通道功能改变与先天性和后天性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对于离子通道基因缺陷,功能改变与某些疾病关系的研究,将可更新在离子通道生理学,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开辟通道病的治疗新途径,本文主要介绍离子通道病的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和生理学的联合研究上取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脊椎动物心肌基因表达的分子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在心脏发育过程中指导心脏形成的分子途径,将对心脏是如何形成和这些途径的打断如何导致先天性以及后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提供一个基本的认识,尽管脊椎动物骨骼肌和心肌看起来很相似,然而,它们的细胞谱系的特化和模式化是由不同的基因推动的,已知有几个转录因子家族在心肌发育和模式建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MADS同源盒蛋白MEF2和SRF,螺旋-环-螺旋HAND因子,锌指GATA-4/5/6因子和NK-2同源异型因子,这些转录因子能激活心脏目标基因,从而调控心肌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生态系统的组织理论:食物链动态论与互惠共生—控制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介绍生态系统的组织理论,食物链动态理论和互惠共生-控制论,这两种理论代表了进化生态学家与系统生态学家两个学派。前者是建立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思想耻,强调初级生产力是关键变量,捕食作用和食物资源两者随初级生产力梯度的增加交替控制食物网结构,并预报相邻营养级的生物量和周转率为负相关关系,被称作“生态学的中心理论”后者是建立在控制论基础上,认为生态系统是正,负反馈联合构建的,并预报生物量和周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