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生物结皮对凝结水形成和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水分极度匮乏的荒漠生态系统,凝结水是除降雨之外最重要的水分来源之一,它对荒漠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维持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探明半干旱沙区生物结皮表面的凝结水形成和蒸发特征,采用自制的微型蒸渗计(直径7 cm、高5 cm的PVC管)实验观测了不同类型地表(裸沙、浅灰色藻类结皮、黑褐色藻类结皮和苔藓结皮)对凝结水形成和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共有20次凝结水形成记录,除降雨天气外,几乎每天都能观测到水分凝结现象;(2)不同类型地表凝结水总量依次为(1.998±0.075),(2.326±0.083),(2.790±0.058)和(3.416±0.068) mm,生物结皮表面的凝结水总量显著大于裸沙(P < 0.05);随生物结皮的发育,不同类型生物结皮表面的凝结水总量呈增加的趋势,凝结水总量之间差异显著(P < 0.05);观测期间不同类型地表日平均凝结水量依次为(0.100±0.003),(0.116±0.004),(0.140±0.002)和(0.171± 0.003) mm,不同类型地表日平均凝结水量之间差异极显著(P < 0.01);(3)凝结水形成过程的观测结果显示,凝结水19:00开始形成,23:00-凌晨1:00形成不明显,1:00-7:00继续形成,除浅灰色藻类结皮外,太阳升出后在黑褐色藻类结皮和苔藓结皮表面继续形成少量的凝结水;凝结水7:30开始蒸发,10:30到11:00之间结束蒸发,凝结水在裸沙和浅灰色藻类结皮中的保持时间显著大于黑褐色藻类结皮和苔藓结皮中的保持时间(P < 0.05);(4)凝结水的形成受大气温度、地表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大气地表温度差等气象因素的影响,但其形成过程不与某一个气象因素呈简单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科尔沁沙地不同生境土壤凝结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7年8月采用称量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4种生境(流动沙地、固定沙地、农田和樟子松林)土壤凝结水形成的时间以及凝结水的数量.结果表明:20:00-22:00间,研究区土壤凝结水开始逐渐形成,22:00-4:00时段的土壤凝结水波动增大,4:00之后土壤凝结水开始逐渐蒸发损失;科尔沁沙地4种生境0~9 cm土层是土壤凝结水的主要形成层,其中,0~3 cm土层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凝结水量的40%,9~30 cm土层仍有凝结水形成,但凝结水量较少;4种生境0~3 cm土层的凝结水量在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0~3 cm土层日均凝结水量大小依次为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农田>樟子松林,说明植被条件较好的生境反而不利于土壤凝结水的形成;0~30 cm土层日均凝结水量以固定沙地最多(约0.172 mm),以农田最少(为0.110 mm),流动沙地和樟子松林地分别为0.120和0.128 mm.  相似文献   

3.
生物结皮影响下沙漠土壤表面凝结水的形成与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静  张元明  周晓兵  张丙昌  魏美丽 《生态学报》2009,29(12):6600-6608
在水资源匮乏的沙漠生境,凝结水是植物、生物结皮、无脊椎和脊椎小动物的重要水分来源之一.采用微渗计法对比研究3种生物结皮类型(藻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和自然裸沙对地表凝结水量及凝结水蒸散过程的影响.微渗计的规格为内径6 cm,高3.5 cm的PVC管.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地表的总凝结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 < 0.01),总凝结水量随生物结皮发育水平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依次为:裸沙 < 藻结皮 < 地衣结皮 < 苔藓结皮,即生物结皮的存在有利于沙漠地表凝结水的形成.不同类型地表凝结水量的日均值有所差异.对于同一地表类型,凝结水量的最大值为最小值的数倍.黎明时,苔藓结皮的凝结水量最大,而裸沙的凝结水量最小,地衣结皮和藻结皮居中.凝结现象自20:00~22:00,次日8:00~9:00结束.大多数日出后凝结现象仍继续发生.不同类型地表的凝结及蒸散过程经历2个阶段:日出前凝结水量呈缓慢增加的趋势,日出后随温度的升高凝结水量快速减少,其中以苔藓结皮凝结水量下降最为迅速.凝结水量主要受温度、大气湿度、凝结面类型、气象条件和生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喀斯特乡土树种伊桐的果实性状、种子性状、播种萌发和幼苗生长等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伊桐果实单果鲜重63.20~149.50g,其长度和宽度则分别为55.59~86.60mm和38.59~51.80mm,单果出种量19.95~57.15g,出籽率31.57%~40.81%,单果种子数343~690粒,单粒种子均重0.0582~0.0857g,其出籽率、单果种子数和单粒种子均重与果实重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伊桐种子的长、宽平均分别为(25.93±2.80)mm和(13.72±2.88)mm,完整种子平均风干重(0.0153±0.0033)g,脱翅种子平均重(0.0112±0.0024)g,种翅占整个种子的(26.56±4.53)%;伊桐种子播前采取不同处理方式的平均发芽天数、平均发芽指数和平均发芽率等存在一定或是比较明显的差异,浸种、脱翅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均能有效缩短种子发芽时间并明显提高种子发芽率;伊桐幼苗的株高和基径的月均生长量分别介于3.3~16.3cm和0.32~2.80mm之间,其中经浸种处理的前期生长较快,未经浸种处理的中期生长较快。  相似文献   

5.
常学向  赵文智  张智慧 《生态学报》2007,27(5):1826-1837
利用SF-300热脉冲树干液流仪,连续观测了生长季节荒漠区固沙植物梭梭树干液流速率,研究了荒漠区固沙植物梭梭林木的耗水量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梭梭树干液流速率昼夜变化小;不同的生长日,梭梭树干液流速率介于(5.9±0.7)~(14.5±3.6)g cm-2h-1;观测期间,梭梭平均日耗水量为(0.3±0.2)mm,生长季节单株木耗水量达494mm。树干液流速率对气象因子均有一定程度的响应,且在不同时间的影响程度不同。日耗水量与林冠投影面积、基径、基径的平方乘以树高的积、边材厚度和边材面积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污染可能改变稻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重金属分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集了太湖地区污染与非污染稻田表土,采用原状土低能量分离-分散技术提取土壤团聚体粒组,分析土壤中不同粒径团聚体颗粒组质量组成和Pb、Cd、Hg、As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讨论重金属污染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和重金属团聚体分配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重金属污染下,供试水稻土砂粒级团聚体减少,而较细粒径团聚体相对增多;4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粒径团聚体颗粒组中的含量存在差异,但随粒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在<0.002 mm粒径的颗粒组中最高, 其次是0.2~2 mm粒径的颗粒组,而在0.02~0.2 mm和0.002~0.02 mm粒径的团聚体中呈现亏缺现象(富集系数为0.56~0.96).表明重金属污染可能减弱了较大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导致细粒径团聚体相对增多,从而明显提高了重金属元素在粉砂和粘粒组团聚体中的分配,这可能进一步提高了污染农田重金属的水迁移和大气颗粒物迁移的风险.对于重金属污染对稻田土壤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卵泡抑素是与抑制素/活化素功能密切相关的一种糖蛋白激素,采用定量竞争RT-PCR技术对鸭各级卵泡及成熟与未成熟精巢中的卵泡抑素和抑制素/活化素βB亚基的mRNA表达丰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上述组织中均有此两基因mRNA的表达,且只在小卵泡中表达较丰富.卵泡抑素在小黄卵泡(SYF)中表达量最高,以其mRNA的平均相对丰度为1.00,则F1(最大卵泡)、F2、F3、F4、F5、F6~8,LWF(大白卵泡)、TI(未成熟精巢)和TM(成熟精巢)中卵泡抑素mRNA的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0.0ll±0.004、0.019±0.006、0.02l±0.009、0.028±0.007、0.075±0.023、0.15±0.072、0.29±0.068、0.037±0.0l1和0.012±0.004.βB亚基也在小黄卵泡中表达量最高,以其mRNA的平均相对丰度为1.00,则F1、F2、F3、F4、F5、F6~8、LWF、TI和TM中B亚基mRNA的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0.009±0.003、0.013±0.005、0.019±0.007、0.023±0.006、0.29±0.084、0.84±0.093、0.031±0.008、0.38±0.072和0.046±0.013.结果显示卵泡抑素和βB亚基mRNA的表达模式是相似的,二者在小卵泡中均出现大量表达说明活化素B(βB-βB)的生物活性可能受卵泡抑素的紧密调节,二者共同在卵泡早期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提高金针菇单瓶产量为目的,以常规生产为对照,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响应面优化法、验证试验分析培养基装瓶量、灭菌前pH、接种量、搔菌深度、搔菌补水量对金针菇单瓶平均产量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单瓶平均产量分别在装瓶量1 000 g、灭菌前pH值 6.80、接种量35 mL、搔菌深度10 mm、搔菌补水量10 mL时达到最大值;Plackett-Burman试验表明装瓶量、灭菌前pH和搔菌补水量是影响金针菇单瓶平均产量的关键因素;响应面优化法预测的最优化条件为培养基装瓶量1 004.05 g、灭菌前pH值6.83、搔菌补水量11.41 mL,金针菇单瓶平均产量为473.81 g;结合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预测,将验证试验设置为培养基装瓶量(1 000±5) g、灭菌前pH值(6.80±0.10)、搔菌补水量(11±1) mL、搔菌深度(10±2) mm、接种量(35±5) mL,金针菇单瓶平均产量为466.36 g,比对照组提高11.63 g,与预测值接近,相对误差为1.57%,试验设计符合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9.
高寒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对吸湿凝结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龙  贾晓红  吴波  李元寿  赵雪彬  周虹 《生态学报》2018,38(14):5037-5046
高寒沙区,水资源匮乏,吸湿凝结水是维持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非生物影响因子。采用自制微渗仪(直径10 cm,高度分别为3、4、6、11 cm)观测3类生物土壤结皮(苔藓结皮、藻类结皮、物理结皮)和流沙的吸湿凝结水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除去大风和降雨天气外,吸湿凝结水每天都会产生;不同地表类型产生的吸湿凝结水量存在差异,生物土壤结皮生成的吸湿凝结水量显著大于流沙上产生的吸湿凝结水(P0.05),即生物土壤结皮有利于吸湿凝结水的生成;随着结皮的发育,吸湿凝结水量呈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流沙物理结皮藻类结皮苔藓结皮;凝结现象自19:00开始,次日7:00结束;日出后,吸湿凝结水量迅速下降,持续时间为5 h,其中苔藓结皮与流沙下降速率最快;吸湿凝结水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5 cm内,达总凝结量的90%以上,且观测值变异系数小,可作为代表性土壤深度进行吸湿凝结水的相关研究;吸湿凝结水量与大气温湿度密切相关,与大气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大气湿度呈正相关关系;吸湿凝结水量受取样深度、地表类型、大气温湿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13年4~7月,采用样方法和直接观察法,在陕西佛坪分别对黑喉歌鸲的巢址特征和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黑喉歌鸲更倾向选择向阳、林冠稀疏、距水源较近的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秦岭箭竹丛林缘陡坡上的天然土洞内筑巢;巢口向上呈杯状,由竹叶、枯草、苔藓等编制而成,内无铺垫物。巢外底部垫有枯叶、干草等。巢外径长(100.37±4.00)mm,巢外径宽,(97.08±5.22)mm,巢高(48.18±2.24)mm。巢内径长(68.62±1.69)mm,巢内径宽(64.81±0.74)mm,巢深(36.07±0.30)mm。窝卵数(5±0.00)枚,卵重(1.91±0.05)g,卵长径(18.37±0.08)mm,卵短径(13.95±0.15)mm。孵化期12 d~13 d,孵化率为60%(n= 10),巢雏成活率为50%(n= 6),育雏期11 d。雏鸟的体重、体长的生长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天敌的捕食是影响黑喉歌鸲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关键词:黑喉歌鸲;繁殖生态;巢址特征;陕西佛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