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太行山草地建群种远东羊茅地上生物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东羊茅地上生物量在10.80-979.30gFW/m2或5.00-351.33gDW/m2之间变动,峰期值在902.87-1092.15gFW/m2或331.45-370.53gDW/m2之间变动,地上生物量的季节生长曲线呈单峰型,峰值期出现在7月份,地上生物量的增长与生长高度的增长和投影盖度的扩大呈正直线相关(R=0.8929和R=0.9066),地上生物量和生长高度的最高生长速率出现于同期,而两者的相对生长速率最高值则出现在生物量峰值期之7前,在生长季节期间,降雨量的多少是影响地上生物量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两者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6.2596 1.4089x(R=0.9250)。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北羊草草原生长季内产量生态模拟及信息参数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国北方羊草草原生物量动态、生物量垂直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等主要产量生态数量特征的模拟与内在相关性的研究 ,结果表明 ,草地地上生物量的生长规律呈“单峰”型 ,最大地上生物量出现在 8月 5日 ,其值为1 97.3g· m- 2 干物质 ,而后下降 ;在达到峰值前 ,符合 logistic模型 ,进一步分析模型有关特征值获得了草地有效管理期为返青后的第 73天到第 1 1 9天等十分重要的产量生态信息参数。生长季内地上生物量动态与前一个月的平均气温 ( R=0 .82 87)和积累降雨量 ( R=0 .8932 )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这是实施科学水肥管理的重要参数 ;而地上部生物量最大绝对增长速率 ( AGR)出现在 6月 2 0日至 7月 5日 ,平均为 3.35 33g· m- 2 · d- 1干物质 ;而地上部生物量最大相对增长速率( RGR)出现在 5月 2 0日至 6月 5日 ,平均为 0 .0 6 6 2 g· g- 1· d- 1干物质 ;在生长后期绝对增长速率和相对增长速率均出现负值 ,这表明地上部生物量的生长效率在生长初期最高。地上生物量垂直空间格局由下向上呈幂函数变化 ,其模型为 :Bn=a Xb,其中 93%的产量集中在 4 0 cm以下 ,这对不同的家畜的选择利用与刈割利用提供了依据 ;不同种群对草原牧草产量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 ,羊草种群对草原牧草产量形成的正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区森林地带分布面积广、草质优良,而且在畜牧业生产中有重要意义的大油芒群落生物量,测定了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季节和空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大油芒群落生物量季节动态较为明显,9月中旬地上生物量达到峰值(243.1g/m2);地下生物量在返青期较高,生长旺盛期略偏低,枯黄期最高,这同植物生长发育阶段的物质运转有关。  相似文献   

4.
 线叶菊草地总地上生物量的增长规律符合Logistic增长,最大值出现在8月中旬,为198.15g/m2。返青后,线叶菊较同群落内的禾草和杂类草提前达到其生物量最大值。线叶菊、禾草和杂类草的地上生物量的增长与降水量和≥5℃积温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地下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曲线大致为“U”字形,最低值出现在8月中旬,而在早春和秋末时期地下生物量基本相等。地下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10月中旬,为1608.5g/m2(干物质)。该草地地上部分净第一性生产力为256.74gm2·a,地下部分为599.51g/m2·a(干物重计)。将生长季内以凋落物形式损失的生物量计算在内,得到的地上净第一性生产力比用极大现存量法估测的结果高出29.57%。  相似文献   

5.
青海海北地区矮嵩草草甸生物量和能量的分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此项研究工作于1980年在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分布面积广、草质优良,在畜牧业生产中有重要意义的矮嵩草草甸的生物量和它的能量分配关系,测定了地上,地下生物量和不同物候期主要植物类群的热值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矮嵩草草甸生物量的季节动态较为明显,地上生物量随生长季节的水热条件和植物的生长发育阶段而变化,9月初地上生物量达到峰值(296.66g/m2),此后生物量逐渐减少,到枯黄前而停止;地下根系生物量在返青期较高,生长旺盛期最低,枯黄期最高,这同植物生长发育阶段的物质运转有关。矮嵩草草甸主要植物类群的热值以生长旺盛期最高,枯黄期次之,返青期较低;各类草的热值,以莎草类最高,禾草类次之,杂类草最低。矮嵩草草甸总初级生产量为909.49g/m2·年,其中地上为296.66g/m2·年,地下为596.67g/m2·年,枯枝落叶为16.16g/m2·年。群落在不同生长期所固定的太阳能数值不一,以枯黄前所固定的太阳能为最多,生长期整个群落的光能利用率为0.295%。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研究的人工羊草草地是在内蒙古锡林河中游南岸羊草草原的基础上建成的。此项研究试就人工种植的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is)和原生群落建群种羊草在高生长和生物量增长方面作一比较。 (1)从返青后四十天开始,人工羊草种群的高生长表现为曲线 种群平均高度最大值达52.98cm,并在垂直结构上控制着群落的中层和上层;原生群落中羊草的高生长曲线为:种群平均高度最大值为40.61cm。(2) 人工羊草种群的生物量按方程增长,植物地上部分的干物质含量依直线CA=27.4874+0.2245t变化。生物量峰值(172.00g/m2)和干物质含量极值 (58.24%)都超过了天然生长的羊草。目前人工草地适于作为割草场使用,可获得优质高产的牧草。  相似文献   

7.
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非破坏性估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羊草群落的高度和盖度与地上生物量存在良好的复相关关系(R=0.9316),所获多元回归方程可用于该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估测。通过对羊草群落、羊草+杂类草群落和贝加尔针茅群落植冠红光(0.63—0.69μm)和近红外辐射(0.76—0.90μm)反射率实测数据的分析,表明这些群落的光谱反射率比IR、IR/R和VI与地上生物量呈高度的指数相关关系,其中由VI和IR/R所获各群落不同生长时期地上生物量回归模型的估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大针茅草原地上生物量形成的规律与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针茅草原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为160—170天。地上生物量的季节生长曲线呈单峰型,适宜的收获期在8月份。地上生物量的增长与群落的高度增长呈明显相关(R=0.959)。立枯量于6月份开始出现,其增长规律与绿色量呈相反的趋势。刈割后的再生草量以春季(5月份)刈割后的产量最高。仲夏(7月份)刈割对草场生产力的威胁最大。群落产量结构的研究表明:5己于人cm以上可供牲畜采食的部分约占总产量的70—80%。  相似文献   

9.
沙打旺种群生长期地上部生物量、营养物质产量呈单峰曲线。各器官生物量及营养物质的高峰期不一致,地上部生物量在9月上旬(花期)达最大值;其中茎杆量峰值在花期以后;叶量峰值在花期以前。粗蛋白,粗脂肪产量高峰在生物量高峰前,分别为166g/m2,29g/m2;粗纤维、无氮浸出物产量高峰在生物量高峰后,达591g/m2、663g/m2。沙打旺生物量形成过程中土壤水分逐渐亏缺。从返青到生物量高峰,地上部生物量与根区3m土层贮水量呈显著负相关(r=-0.7726**)。沙打旺绝对生长速度为一单峰曲线,在7月上旬达最大值(14.9g/m2·d):净同化率在返青后有一短暂上升期;相对生长速度持续下降。不同器官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营养成份含量及其积累速度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0.
假苇拂子茅群落生物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研究了假苇子拂子茅群落的生物量,测定了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其季节和空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假苇拂子茅群落生物量季节动态较为明显,9月中旬地上生物量达峰值;地下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10cm,季节变化亦很明显,5月最低,9月达峰值,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都与春季营养体萌发有关,假苇拂子茅群落F/C值偏低,峰值期仅为0.388。  相似文献   

11.
羊草种群地上部生物量形成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种群生态的水平研究了中国东北草原的主要优势植物——羊草种群地上部生物量的若干形成规律。羊草种群每年从4月初返青,其地上部生物量的相对增长速率在抽穗前(5月中旬一下旬)最快,达0.1142克/克/天,绝对增长速率在盛花期(6月中旬一下旬)最快,达7.46克/米2/天。前者决定于羊草的自身发育节律,后者受生长季内的气温和降水的约制。羊草种群总生物量的变化曲线呈单峰形式,峰值出现在8月中旬,达305克/米2。继后,生物量逐渐下降至10月中旬地上部全部枯死。据观测,影响羊草种群地上部总生物量的限制因素是:生长季前期(4一7月)的降水量。羊草种群地上部总生物量峰值的高低,依赖同化器官生物量的增长,总生物量与同化器官生物量的增长呈强正相关(r=0.9472**)。  相似文献   

12.
明晰放牧干扰下高寒草甸植物丰富度与生物量的相关关系,为草地植物不同生长时期生物量的预测提供依据。设置6个放牧强度样地,连续3a放牧,2014年进行3个季节(6月、8月、10月)的植物丰富度和地上、地下生物量调查,对比分析放牧干扰下物种和生活型丰富度(生活型的种类)分别与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物种和生活型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均受放牧强度的显著影响,物种丰富度仅在8月与放牧强度显著负相关,生活型丰富度在10月随放牧强度单峰变化,地上生物量在不同季节均与放牧强度显著负相关,而地下生物量与放牧强度无关。(2)物种丰富度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受季节的显著影响,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仅在低强度放牧区随季节呈单峰变化,地下生物量在中等强度放牧区随季节呈单峰变化;生活型丰富度与季节无关。(3)放牧干扰前物种和生活型丰富度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显著正相关。3a放牧后仅在8月,物种丰富度只与地上生物量显著正相关,生活型丰富度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显著正相关。(4)对于不同放牧强度,物种丰富度仅在低强度放牧区与地上生物量显著正相关,而生活型丰富度在所有放牧强度区均与地上生物量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放牧干扰扰乱了高寒草甸丰富度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尤其影响了物种丰富度与地下生物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生活型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显著关系不受放牧强度干扰,使生活型丰富度在预测生物量方面表现出优势。  相似文献   

13.
刈割冬牧70黑麦地上生物量动态与草群再生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立安  赵树兰 《植物研究》2001,21(2):304-307
通过刈割冬牧70黑麦研究一、二茬草地上生物量动态特征及草群的再生效应,结果表明:从返青至初夏(6月7日)的生长期内,冬牧70黑麦可收获两茬草,地上最高总生物量可达1004.20g/m2,表明其具有强的光合生产效率。通过一、二茬草生产性能比较可以看出,在最高总生物量中,二茬草占57.11%,生长天数占总生长天数的42.06%;一茬草鲜干比相对较大,茎叶比则相对较低,说明一茬草更适合用作青饲或制备青绿饮食品,二茬草则更利于制备干草饲用或纤维食品。AGR与RGR的比较可进一步证明一茬草后期的管理对草群总生物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最大限度发挥冬牧70黑麦生产性能及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金沙江干热河谷山地植被恢复区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罗辉  王克勤 《生态学报》2006,26(8):2432-2442
土壤种子库在植物种群动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种子库可缓解种群的灭绝过程,保存群落中植物种的表现特征,是植被天然更新的物质基础。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山地植被恢复区(包括水平阶、自然坡面、沟底)和未恢复区(包括放牧地)的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组成、大小及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表明,植被恢复区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密度、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均大于未恢复区。恢复区地上生物量要远大于未恢复区。水平阶和各类型间的土壤种子库密度与地上植被密度差异显著。土壤种子库中草本植物占很大比例。孔颖草和扭黄茅是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两大优势种,两者的个体数量、重要值及生物量最大。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有较高的相似性,且随着恢复程度的加深,相似性有增高的趋势;土壤种子库密度和地上植被密度之间关系可以用二次和三次曲线拟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13,自引:0,他引:1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它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中国草地资源清查资料,并结合同期的遥感影像,建立了基于最新修正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我国草地植被生物量估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我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当年最大NDVI值具有很好的相关关系,两者可以用幂函数很好地拟合(R2=0.71, p<0.001)。我国草地植被总地上生物量为146.16 TgC(1 Tg=1012 g),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总地下生物量为898.60 TgC,是地上生物量的6.15倍;而总生物量是1 044.76 TgC,占世界草地植被的2.1%~3.7%,其平均密度约等于315.24 gC·m-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草地植被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水平分布趋势为:东南地区高,西北地区低,与水热条件的分布趋势一致;从垂直分布看,在海拔1 350 m和3 750 m处分别出现了波谷和波峰,与我国特有的三级阶梯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我国草地植被生物量为森林的1/4左右,显著大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我国草地在碳平衡中的贡献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