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低温贮藏下真空与非真空包装对小麦种子生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铝箔袋真空包装和铝盒非真空包装的89份小麦种子,在-4~0℃的低温种质库中贮藏11年后的贮藏效果进行了研究.从种子贮藏后的发芽率与入库前的初始发芽率差异,2种包装方式的种子年份间、同一年份2种方式间的种子发芽率差异等3个方面探讨了2种包装方式的种子在低温贮藏条件下的贮藏效果.结果表明:通过低温贮藏11年的小麦种子生活力测定.82%的材料在低温保存后其种子平均发芽率高于初始发芽率.而贮藏第10年后发芽率才出现较初始发芽率明显下降;铝箔袋包装的种子发芽率下降幅度小于铝盒包装,且差异达显著水平;铝箔袋真空密封包装的贮藏效果明显好于非真空包装的种子.  相似文献   

2.
针毛收获蚁贮食行为及贮藏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有德  贺达汉 《昆虫知识》2002,39(6):445-450
针毛收获蚁Messoraciculatus(F .Smith)是我国西北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种子收获性优势蚁类 ,收获、贮藏和取食多种 1年生荒漠植物种子 ,其中狗尾草、地锦、猪毛菜、雾冰藜最为典型 ,冬贮量分别为 1 92 ,1 1 2 ,0 5 1和 0 2 5g 1 0 0工蚁 ,分别占土壤种子库总量的 5 4 3 5 %~ 78 2 6% ,1 6 85 % ,1 1 7%和1 0 0 % ,占种子年产量的 79 5 6% ,1 6 73 % ,4 91 %和 3 1 49%。嗜于收获和贮藏的种子大小为 1 2~ 2 7mm ,重量为 0 8~ 2 0g 千粒。贮藏格局表现在不同穴巢深度所贮藏的种子种类和贮量不同 ;不同类型种子在贮藏小室中的堆放和混合方式不同 ;总贮量与社群总蚁量和蚁后数正相关。贮藏引起种子萌发能力显著降低。此外 ,对贮藏格局与种子形态特征的关系及该蚁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以中华蚊母树(Distylium chinense)种子为材料,分别设置4个贮藏时间(0、30、60和90d),以及2m水淹(FSW)、低温沙藏(CSS)、低温干藏(CDS)、室温沙藏(RSS)、室温干藏(RDS)和低温层积(CSF)6个贮藏方式对种子进行贮藏实验,并测定分析各处理种子的萌发特性及其幼苗生长状况,明确不同储藏方式和时间对中华蚊母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CSF处理30d后,中华蚊母树的种子有65.37%发生霉烂,最后萌发种子数为贮藏种子的30.93%;FSW处理90d的种子的萌发率为35.67%。(2)室内贮藏90d后,CSS、CDS、RSS和RDS处理的种子萌发率较新鲜种子萌发率(26.37%)显著增大,并以4℃下CDS处理90d的种子萌发率最大(70.65%),萌发速率系数为1 956.97。(3)CDS处理90d的种子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较新鲜种子分别降低了38.75%和20.16%,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31.47%;FSW处理后的种子淀粉、蛋白质及可溶性糖含量均较新鲜种子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48.75%、62.62%和6.29%。(4)不同贮藏方式贮藏90d后,各处理间中华蚊母树幼苗的生长活力表现出显著差异,并以CDS处理的幼苗活力最高,而FSW处理的种子萌发后幼苗的活力显著低于其他贮藏方式。研究表明,低温条件下中华蚊母树种子萌发率及幼苗活力显著高于室温贮藏,可能是在低温贮藏条件下种子的贮藏物质由淀粉水解为可溶性糖,更利于种子吸收并为种子萌发提供了能量,从而加快了破除种子生理休眠的进程,而且中华蚊母树种子对水淹有一定的耐受性,故中华蚊母树可以作为三峡水库消落带高海拔区域植被恢复与重建优先考虑的物种。  相似文献   

4.
侯祥  张博  韩宁  封托  王京  陈晓宁  常罡 《兽类学报》2020,40(4):390-397
正种子贮藏是啮齿动物利用食物资源的一种适应性行为(Vander Wall,1990)。经过长期的进化,啮齿动物形成了两种主要的贮藏食物行为:一是集中贮藏,即把收集的大量食物集中在其洞穴或临时栖息场所贮藏,通常有少量贮藏点,每个贮藏点有大量种子;二是分散贮藏,即把收集的种子分散贮藏在相对较大范围或其巢域周围,通常有大量贮藏点,但每个贮藏点仅贮藏约1~3粒种子。与集中贮藏相比,分散贮藏扩展了植物种子的分布范围,降低了种子被动物取食的概率。由于被分散贮藏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阐明不同种子投放方式和覆盖处理对啮齿动物取食和搬运/贮藏种子行为的影响,2010年春季,我们在宁夏六盘山区的辽东栎幼林,用塑料标签标记法研究了不同种子投放方式(单独投放、两两组合投放和混合投放)和覆盖处理(对照、凋落物覆盖和土壤覆盖)下啮齿动物对辽东栎、野李和华山松种子的取食和搬运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物种、不同种子投放方式和覆盖处理对种子的就地取食率、搬运后的取食率和贮藏率均具有显著影响,种子较大或具有厚而坚硬的种皮(内果皮)、组合和混合投放及覆盖处理均不同程度地促进啮齿动物对种子的搬运;(2)3种植物的种子被搬运后取食和贮藏的平均距离范围均在5.5m以内,而且种子被搬运后贮藏的距离均大于搬运后取食的距离,其中华山松种子被搬运后取食的距离显著大于辽东栎和野李种子,但搬运后的贮藏距离显著小于后两者。(3)种子被搬运后单个种子的取食点和贮藏点占多数,其他大小的取食点和贮藏点较少,种子被搬运后以土壤埋藏为主要的贮藏方式。结果表明,种子的种皮特征以及种子在群落中的分布方式和存在状态,可能通过延长啮齿动物处理的时间而增大啮齿动物的被捕食风险,使动物改变对种子的取食和搬运行为,进而决定了种子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含水量对种子贮藏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建立以收集种子为主体的基因库乃是当今保护植物种质资源最为普遍且可靠易行的方式,在世界库存约 61 0 0 0 0 0份种质资源中,近 90 %是以种子形式保存于约 1 30 0个基因库中。低温贮藏仍是目前基因库中种子种质保存的主要方法。种子含水量和贮藏温度是影响种子在贮藏期间生活力和活力保持的关键因素。传统的经验认为控制温度比控制水分来得安全有效,因而趋向于向低温或超低温的贮藏方向发展。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IPGRI)曾推荐 5%~ 6%的含水量和 - 1 8~- 2 0℃低温作为各国长期保存种子的理想条件。目前,世界各国都把更多的…  相似文献   

7.
贮藏条件对河西走廊四种旱生灌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贮藏条件下,探讨了河西走廊枸杞(Lycium barbarum)、黑果枸杞(L.rutheni-cum)、花棒(Hedysarum scorpaium)和泡果白刺(Nitraria sphaerocarpa)4种旱生灌木种子萌发情况。结果表明:枸杞、黑果枸杞和花棒种子萌发对贮藏条件有一致性的响应,即经过低温湿润(-5℃和4℃)贮藏后有较高的萌发率、较快的萌发速度和较早的萌发开始时间,贮藏条件对泡果白刺的种子萌发(<30%)的影响较小;冬季冷屋贮藏后(-5℃,湿润)的枸杞种子萌发率(68%)显著大于冰箱贮藏(4℃,湿润)和室温干燥贮藏(<20%);冰箱和冬季冷屋贮藏后黑果枸杞种子萌发率约80%,室温干燥贮藏后萌发率仅为5%;冰箱和冬季冷屋贮藏后的花棒种子萌发率达到88%和65%,干燥贮藏后为40%。低温层积(-5℃和4℃)是打破枸杞、花棒和黑果枸杞种子休眠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西双版纳勐仑地区,以黄胸鼠为研究对象,在半自然围栏条件下,调查比较了黄胸鼠对假海桐和截头石栎两种种子贮藏和取食的差异。采用SPSS for Windows(version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黄胸鼠主要以集中方式贮藏食物,对两种种子均未表现出分散贮藏方式;2)在实验的第2天(自由选择情况下),分别有20.8%的假海桐种子和39.2%的截头石栎种子被集中贮藏,黄胸鼠明显倾向于选择贮藏截头石栎种子(P0.05),分别有4.2%的假海桐种子和0.8%的截头石栎种子被就地取食,但差异不显著(P=0.109);3)贮藏食物被盗窃使黄胸鼠的食物贮藏行为增强,而且对喜好食物(截头石栎种子)的集中贮藏量显著增多(P0.01)。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大小、种皮厚度影响鼠类对种子的贮藏和取食;提示黄胸鼠在野外条件下对假海桐和截头石栎两种树木的自然更新起着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贮藏条件对益母草、桔梗和白术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益母草、桔梗和白术3种药用植物种子均不耐贮藏,在收到种子后初始发芽率较低.益母草与桔梗种子萌发适温是25±1℃,而白术种子为15±1℃.在适温下,益母草、桔梗与白术种子的发芽率分别是69.8%、39.8%和46.8%.在15%RH下(硅胶密闭),种子贮藏较适宜,43%RH下贮藏种子的发芽率次之.益母草种子宜在15℃中贮藏,桔梗种子则宜在5℃中贮藏,在5℃下75%RH和43%RH贮藏后的发芽率相近.用PEG6000引发处理桔梗种子可以明显地提高发芽率,但益母草种子则出现负效应.  相似文献   

10.
曹林  郭聪 《兽类学报》2011,31(4):323
从2007 年11 月到2009 年11 月,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选取三棵母树,在每棵树下每年释放标记印度栲种子200 粒(三年共计1 800 粒),并追踪其命运。通过调查啮齿动物搬运和分散贮藏印度栲种子的比例,以及
查贮藏种子的微生境、贮藏点大小和扩散距离,分析贮藏种子的存活情况,进而评估啮齿动物对印度栲种子扩散的效率。结果表明,啮齿动物搬运了69.3% 的印度栲种子,被搬运的种子中18% 被分散贮藏。所有被分散贮藏的种子均被埋于落叶下或埋于土壤表层,并且大部分贮藏点仅含一粒种子。种子的扩散距离从0.5 m 到43.8 m,平均距离为7.1 m,扩散距离在年间没有显著差异。2007 年(种子密度低,啮齿动物密度高) 没有种能最终存活到实验结束,而2008 和2009 年(种子密度高,啮齿动物密度低)分别有0.3% 和1.5% 的种子存活。研究表明,啮齿动物是印度栲有效的种子扩散者,但其扩散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森林中种子的密度和啮齿动物的丰富度。  相似文献   

11.
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的多次贮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啮齿动物对种子的多次搬运和贮藏是极为复杂的行为过程,既是对自己贮藏物进行管理、防御竞争者盗食的一种策略,也是盗食其它个体贮藏物的一种食物利用方式。此外,啮齿动物多次贮藏种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植物种子的多阶段扩散过程,因而对植物更新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多次贮藏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多次贮藏种子的原因,并从啮齿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上探讨其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芥兰是我国南方特有的蔬菜品种之一,其种子在通常的贮藏条件下活力容易下降,直接影响到芥兰的生产和种子的经营管理。本试验比较了芥兰种子在不同贮藏条件下,贮藏9个月后的生理生化活力指标,以找出影响芥兰种子活力的原因,探索芥兰种子的有效贮藏方式,为芥兰种子品种资源的保存及生产用种的贮藏提供依据。1材料和方法材料芥兰(BrassicaalboglabraBailey)的“尖叶中花芥兰”品种,由广州市蔬菜研究所提供当年收获的种子。贮藏条件见表1。表1贮藏条件种子的含水量A、B、D、E是在贮藏3个月后测得,C、F、H、I是在贮藏前即测得。以…  相似文献   

13.
不同温度下四川金川县岷江柏种子的发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岷江柏(Capressus chenggiana S.Y.Hu)是我国川甘地区特有的濒危乔木。通过对不同温度下岷江柏种子的发芽特征研究,分析了种子的发芽周期和最适发芽温度,以及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并讨论了岷江柏的发芽特征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从而为岷江柏的人工繁育和物种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种子发芽周期为20d,其中0~5d为萌动期,5~15d为高峰期。种子发芽温度为5℃~30℃,适宜发芽温度为10℃~25℃,5℃和30℃不利于种子发芽。在贮藏过程中,贮藏开始阶段10℃不利于种子发芽,贮藏4~10个月后10℃~25℃种子发芽的差别不明显。种子最适发芽温度在2003年1月、4月、7月和10月分别为:20℃、15℃、20℃、25℃。在贮藏过程.不同温度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T50都有显著影响。岷江柏种子的发芽周期和最适发芽温度.以及贮藏过程中的发芽特征与环境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植物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14.
种子贮藏是啮齿动物利用食物资源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同域分布的啮齿动物可能进化出不同的贮藏方式和策略。为了解同域分布的啮齿动物的贮藏策略及种子特征在动物贮藏行为决策中的作用,于2014年10-12月,通过半自然围栏实验,在秦岭南坡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调查了同域分布社鼠、中华姬鼠和甘肃仓鼠对板栗和锐齿槲栎种子的贮藏策略差异,并探讨了2种种子特征在鼠类贮藏行为决策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社鼠主要集中贮藏板栗种子,未分散贮藏任何种子;中华姬鼠未贮藏板栗种子,对锐齿槲栎种子同时表现出集中和分散贮藏行为,以集中贮藏为主;甘肃仓鼠对2种种子均表现出集中贮藏行为,未表现分散贮藏行为。2)社鼠和甘肃仓鼠均倾向于集中贮藏有较高营养价值(高蛋白和脂肪)且单宁含量较低的板栗种子;中华姬鼠倾向于分散贮藏单宁含量高的锐齿槲栎种子。3)3种鼠均喜好取食有较高营养价值且单宁含量低的板栗种子,很少取食单宁含量高的锐齿槲栎种子。结果表明同域分布鼠类对不同种子的贮藏方式有所不同,种子特征影响鼠类的取食和贮藏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以沙芥种子(含水量4.5%)和斧形沙芥种子(含水量4.3%)为材料,采用硅胶干燥法将其含水量分别降至3.1%、2.2%、1.3%,在50℃、35℃和20℃条件下密闭贮藏1年,研究贮藏温度和超干处理对种子萌发指标、解剖结构的影响,为种子老化及贮藏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随着贮藏温度升高和种子含水量降低,沙芥和斧形沙芥种子的发芽率、胚根长、胚根干质量均在下降。(2)解剖观察发现,贮藏温度升高和种子含水量降低,首先加剧种子胚内部维管束组织活性的降低,其次由里及外对薄壁细胞活性和结构产生破坏,同时胚淀粉粒活性和数量下降。(3)沙芥和斧形沙芥种子分别在含水量4.5%和4.3%(CK)、并于20℃~35℃条件下贮藏后,种子的萌发和结构活性保持最好,而且斧形沙芥种子的保持能力强于沙芥。  相似文献   

16.
洋葱种子含水量与贮藏温度对其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含水量(MC7.1%~1.2%)的洋葱种子贮藏在35℃、室温、15℃和5℃条件下1~3年,适度超干处理能延长种子的贮藏寿命;种子的贮藏寿命与种子含水量和贮藏温度密切相关。种子贮藏的最适含水量随温度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35℃时MC为3.4%;室温时为3.4%~4.5%;15℃时为4.5%~5.1%。MC≤2.2%不利于延长种子寿命。在室温自然条件下贮藏1~3年,适度超干种子(MC3.4%)内MDA和H2O2含量、O-*2产生速率和LOX活性明显地低于未超干种子(MC7.1%)和高度超干种子(MC1.2%),而抗氧化酶AsA-POD、CAT和SOD的活性显著地高于未超干种子(MC7.1%)和高度超干种子(MC1.2%)。据此认为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是适度超干种子耐贮藏的生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张博  石子俊  陈晓宁  侯祥  王京  李金钢  常罡 《生态学报》2016,36(21):6750-6757
种子作为森林鼠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它们的扩散和更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鼠类的传播。在鼠类扩散种子的过程中,种子特征和食物相对丰富度是影响鼠类对种子进行何种选择策略的重要因素。2011—2012年的8—12月,采用塑料片标记法在秦岭南坡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调查了森林鼠类对同域分布的3种壳斗科植物(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栓皮栎Q.variabilis和短柄枹栎Q.serrata var.brevipetiolata)种子的扩散差异。结果表明:(1)鼠类倾向于贮藏营养价值较大的栓皮栎种子,并且其贮藏距离也最远(2011:1.52 m,2012:4.03 m),3种种子在食物相对丰富度较低年份被贮藏的距离均较远。(2)在食物相对丰富度较高的年份(2011),种子的消耗速率较慢,在种子释放10 d后种子释放点仍有67.33%的种子,贮藏量较高,至实验结束仍有29.67%的种子被贮藏。在食物相对丰富度较低的年份(2012),种子消耗速率较快,在种子释放后10 d内所有种子均被取食或搬离种子释放点,贮藏量较低,至实验结束仅有3.83%的种子仍被贮藏。(3)虽然栓皮栎种子的贮藏量最大,被贮藏后的存留量也最大,但其在实验地的分布却较小,说明种子扩散仅是植物分布与存活的第一步。以上结果表明,鼠类倾向于贮藏营养价值高的种子。在食物相对丰富度较高的年份会更多的贮藏种子,但种子被贮藏的距离较近,在食物相对丰富度较低的年份会更多的取食种子。  相似文献   

18.
小泡巨鼠对森林种子选择和贮藏的观察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小泡巨鼠是四川省都江堰林区一种占优势的鼠种,取食多种林木种子和果实,可能影响这些树种的更新。于2001年秋季,调查了小泡巨鼠对栓皮栎、袍树、栲树、石栎、青冈和油茶等6种重要林木种子的选择和贮藏,并初步探讨了其对森林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泡巨鼠对上述6种林木种子有很强的选择性,种子的营养价值和单宁含量是影响其选择和贮藏的主要因素。小泡巨鼠喜好取食和贮藏单宁含量较低的栲树、油茶和石栎种子,而不喜好取食和贮藏单宁含量较高的袍树、青冈和栓皮栎种子。小泡巨鼠在围栏内分散贮藏了部分种子(特别是石栎和油茶种子),且绝大部分贮藏点仅有1粒种子。小泡巨鼠对种子的选择和贮藏可能对有关林木的更新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贵州石笔木(Tutcheria kweichowensis Chang et Y.K.Li)的种子特性及种苗繁育规律,对种子的生物学特征和贮藏方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幼苗年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石笔木种子的千粒重、生活力、含水量分别为0.92 kg、66.17%、11.75%,吸水率最高可达15.62%。长期贮藏适宜采用低温湿沙层积方式,短期催芽适宜在25℃、相对湿度80%的湿沙层积贮藏40 d左右,种子萌发率可达80%以上。幼苗出土后1年的生长节律表现为"慢-快-慢",5-9月为生长盛期,这一时期的苗高、地径的生长量分别占全年的65.48%、42.02%。根据幼苗的生长特性,采取阶段性育苗措施,适时加强田间管理和水、肥定向供给,对提高苗木质量和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妥善保存罂粟种质资源及防止种子老化,研究了温度对罂粟种子萌发及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罂粟为高温敏感低温萌发型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0~20℃,最适温度为18℃左右,低于5℃和高于20℃的温度,种子萌发受到抑制;在对其进行丸化包衣时,加热温度应控制在60℃以内,时间应控制在60min以内;在常温库存条件下,罂粟种子活力随贮藏年限的增加而下降,贮藏时间超过五年后,发芽率低于50%,不宜作种用,在作为种质资源保存时,须每隔五年繁殖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