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内研究了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雌蛛对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1龄幼虫和小绿叶蝉Em-poesca flavescens成虫、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和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的2龄幼虫对茶尺蠖卵、1龄幼虫的选择捕食作用。对试验数据应用Ivelev指数、Jacobs指数和Manly指数及Murdoch作图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草间钻头蛛对茶尺蠖1龄幼虫和小绿叶蝉成虫的选择性不明显,选择性不因猎物数量的增加而转移。而大草蛉和中华通草蛉对茶尺蠖卵均有明显的正选择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obNPV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微生物,可侵染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和灰茶尺蠖Ectropisgrisescens2种宿主。为探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田间应用技术,对影响防效的3个因子喷施方式、剂量和虫龄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植保无人机和人工喷施2种喷施方式,比较茶核·苏云菌悬浮剂(1×104 PIB·2 000 IU/μL)防治灰茶尺蠖的效果;设置75、150和375 mL/667 m23种剂量,比较茶核·苏云菌悬浮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并比较其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不同虫龄的防治效果。【结果】在相同剂量下,用植保无人机和人工喷施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分别为69.0%和67.6%,两者无显著差异;在75、150和375 mL/667 m23种剂量,比较茶核·苏云菌悬浮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并比较其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不同虫龄的防治效果。【结果】在相同剂量下,用植保无人机和人工喷施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分别为69.0%和67.6%,两者无显著差异;在75、150和375 mL/667 m2 3种剂量下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效差异显著,其中375 mL/667 m2 3种剂量下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效差异显著,其中375 mL/667 m2剂量下的防效最高,150 mL/667 m2剂量下的防效最高,150 mL/667 m2其次,150 mL/667 m2其次,150 mL/667 m2和375 mL/667 m2和375 mL/667 m2剂量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均在90%以上;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幼虫的防效分别为93.3%、78.7%和67.8%,对1龄幼虫的防效显著高于3龄。【结论】茶核·苏云菌悬浮剂防治灰茶尺蠖可选用植保无人机喷施,剂量可选用150-375 mL/667 m2剂量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均在90%以上;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幼虫的防效分别为93.3%、78.7%和67.8%,对1龄幼虫的防效显著高于3龄。【结论】茶核·苏云菌悬浮剂防治灰茶尺蠖可选用植保无人机喷施,剂量可选用150-375 mL/667 m2,以1龄幼虫期喷施防效为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茶尺蠖是茶园中的重要害虫。研究茶尺蠖寄主食物-肠道菌群-茶尺蠖生长发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茶尺蠖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方法】分析不添加茶叶因子的纯人工饲料和茶树鲜叶对茶尺蠖幼虫的存活影响;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饲料饲喂的茶尺蠖幼虫的肠道菌群异同。【结果】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死亡率远远高于取食茶树鲜叶的幼虫;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肠道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取食茶树鲜叶的幼虫;茶尺蠖幼虫肠道中存在很多促进宿主生长的细菌。【结论】饲料类型影响茶尺蠖幼虫的存活;饲料类型影响茶尺蠖幼虫肠道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对不同茶树Camellia sinensis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以及不同茶树品种叶片对灰茶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探讨灰茶尺蠖对茶树品种的适应机制。【方法】首先测定灰茶尺蠖幼虫对11个茶树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并从中选择5个茶树品种测定其叶片生化成分(水分、可溶性糖、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分析灰茶尺蠖取食选择性与茶树生化成分的关系;用筛选出来的5个茶树品种叶片饲喂灰茶尺蠖,测定不同茶树品种对灰茶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灰茶尺蠖幼虫对11个茶树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平阳特早舒茶早中黄2号越香早中黄1号岚里香漕溪1号玉露1号福鼎大白陕茶1号苏玉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灰茶尺蠖取食选择性与茶树叶片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与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负相关,说明灰茶尺蠖幼虫偏好取食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高的茶树叶片,不喜食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高的叶片。不同茶树品种叶片可显著影响灰茶尺蠖低龄幼虫、预蛹和蛹的发育历期,对成虫寿命、末龄幼虫体重、蛹重、幼虫存活率、成虫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取食量和食物利用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茶树的生化成分影响着灰茶尺蠖的取食选择,而灰茶尺蠖可通过改变取食策略等方式来适应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5.
1983年7月,我们在围场县大面积的落叶松林地发现落叶松尺蠖(ErannisankerariaStaudinger)发生一种自然流行病,发病幼虫大量死亡。采集的病死幼虫经鉴定,确定其病原物为落叶松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aNPV),据现有资料,此病毒系国内外首次报道。现将该病毒的病征、病毒形态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沈阳地区国槐尺蠖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宝玲  柳丽婷  佟忠勇  宋菁 《昆虫知识》2010,47(6):1194-1200
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观察,对国槐尺蠖Semiothisa cinerearia Bremer et Grey各虫态(成虫、卵、幼虫、蛹)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国槐尺蠖的行为习性、生活史以及田间种群消长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槐尺蠖在沈阳一年发生3代,无世代重叠,以蛹在树下松软土壤中越冬。国槐尺蠖幼虫共有7龄,1~4龄取食量小,5龄以后食量大增,进入暴食期,取食量占全幼虫期的80%~90%,而且随着虫龄的增长,其存活率增加。国槐尺蠖幼虫发生期为5月到9月,6月上旬、中旬至7月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9月以后种群呈递减趋势,老熟幼虫开始入土化蛹越冬。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对宿主幼虫平均致死速率〔V(T)〕与温度关系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很好地描述茶尺蠖NPV感染各龄初幼虫后,平均2死速率与温度的民适于描美洲棉铃虫、大蜡暝和黎豆夜蛾等NPV对各自宿主幼虫的平均致死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枣尺蠖(Sucra jujuba Chu)俗名枣步曲、弓腰虫。属鳞翅目、尺蛾科。是我国北方晋、冀、鲁、豫等省枣树的主要食叶害虫。从枣树萌芽期开始幼虫即食害嫩芽、嫩叶,吐蕾后啃食花蕾,大发生年常将枣树吃秃,造成枣实减产,甚至绝产。1979年春,我们从无棣县水湾镇枣粮间作林采到枣尺蠖幼虫的自然病死虫,经分离鉴定,其病原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并对其形态、毒力和增殖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BsNPV),用人工散布在茶园中引起油桐尺蠖幼虫患病死亡。并在使用过BsNPV的茶园中作连续调查,观察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在油桐尺蠖种群中的持效和扩散途径,结果证明:施用BsNPV后三个月乃至一年,使油桐尺蠖幼虫死亡率达94~63.8%。油桐尺蠖成虫所产的卵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到多角体附着在卵的表面。  相似文献   

10.
黄连木尺蛾     
张润志 《昆虫知识》2010,(2):307-307
<正>黄连木尺蛾Culcula panterinaria(Bremer et Grey),鳞翅目,尺蛾科,又叫木橑尺蠖,幼虫危害黄连木、刺槐、核桃等。幼虫6龄,幼虫期约40d,老熟幼虫体长65~75mm,体色变化大,多与寄主植  相似文献   

11.
黄连木尺蛾     
<正>黄连木尺蛾Culcula panterinaria(Bremer et Grey),鳞翅目,尺蛾科,又叫木橑尺蠖,幼虫危害黄连木、刺槐、核桃等。幼虫6龄,幼虫期约40d,老熟幼虫体长65~75mm,体色变化大,多与寄主植  相似文献   

12.
茶尺蠖幼虫期的寄生天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 Wehrli是我国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本文系1973—75年对其幼虫期寄生天敌(寄生蜂、寄蝇及线虫)的研究结果。 从田间采集的各龄茶尺蠖幼虫中共养出五种原寄生天敌,即:二种绒茧蜂(茶尺蠖绒茧蜂和单白绵绒茧蜂Apanteles spp.),一种悬茧姬蜂(尺蠖悬茧姬蜂Charops sp.),一种寄蝇(平庸赘寄蝇Drino inconspicua Meigen)以及一种线虫(索虫),均单寄生、内寄生。1973—74年在浙江余杭寄生蜂占天敌总数的99.06%,而茶尺蠖绒茧蜂又占寄生蜂总数的95.93%。2—3龄茶尺蠖幼虫的平均总寄生率显著高于4—5龄幼虫:4—6月间通常显著高于8—9月。在4—6月间,2—3龄幼虫的最高总寄生率可超过96%,平均也达66.52%。 茶尺蠖绒茧蜂一年发生11—12代,主要以预蛹在茶树上的茧内越冬。在平均24.1—26.0℃的室温下,接蜂至于蜂开始羽化平均需要13.5—14.9天。性比一般为53—67%。成虫寿命通常1—3天。每头雌蜂平均寄生茶几蠖幼虫11.53头。喂以蜂蜜水,雌蜂寿命增长4.65—6.93倍,雄蜂增长3.72—5.17倍;寄生能力平均可以提高一倍以上。能行孤雌生殖,其后代均为雄性。一般寄生于1—3龄的茶尺蠖幼虫体内,老熟幼虫啮出时,奇主即告死亡。 由于茶尺蠖绒茧蜂是优势种,自然寄生率高,基本上消灭茶尺蠖幼虫于三龄,最有应用前途。本文对其优缺点,以及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苏胜忠  尚稚珍 《昆虫知识》1997,34(4):225-228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抑食肼对槐尺蠖和丝绵木金星尺蠖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1)抑食肼对槐尺蠖和丝绵木金星尺蠖有良好的胃毒和触杀活性.同神经毒剂敌敌畏相比,抑食肼的速效性稍差,但持效性好。(2)抑食肼柜食迅速,处理12~24小时后幼虫取食被抑制,同时出现头壳剥离.(3)组织病理检查证明:抑食肼可诱导丝绵术金星尺蠖5龄幼虫出现皮质溶离,其作用类似于蜕皮激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对茶尺蠖两近缘种杂交卵孵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使用2.5 mg/mL四环素浸液处理1 min后的新鲜茶树叶片连续饲喂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幼虫3代,建立不携带Wolbachia的灰茶尺蠖种群。通过携带和不携带Wolbachia的灰茶尺蠖成虫分别与小茶尺蠖E. obliqua成虫进行杂交,探究Wolbachia对二者杂交卵孵化的影响。同时利用iTRAQ技术检测并分析携带和不携带Wolbachia的灰茶尺蠖精子蛋白的差异。【结果】与自然携带Wolbachia的灰茶尺蠖相比,去除Wolbachia后的灰茶尺蠖与小茶尺蠖杂交卵孵化率从3.92%显著提高到56.20%,表明Wolbachia诱导胞 质不亲合。精子蛋白差异分析显示,携带和不携带Wolbachia的灰茶尺蠖的精子蛋白中,共有128个蛋白显著差异表达,其中KEGG数据库注释到45个差异蛋白富集到鞘脂类代谢、唾液分泌、溶酶体、鞘脂信号通路和鞘糖脂生物合成等106个通路中,其中鞘脂类代谢通路中与神经酰胺合成相关的神经酰胺酶和磷酸酯酶显著上调表达。【结论】共生菌Wolbachia通过胞质不亲和作用介导了茶尺蠖两近缘种间的合子前生殖隔离,导致杂交卵的孵化率显著下降;Wolbachia可能通过鞘脂代谢通路实现了对雄性精子蛋白的修饰。  相似文献   

15.
1979年在河北省坝上地区发现大量杨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幼虫自然死亡,经研究确认是由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所引起。为寻求用病毒防治杨尺蠖害虫的新途径,我们对这种病毒所致的病征、组织病理及其致病力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采取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灰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grisescensnucleopolyhedrovir-us)的致病力进行了研究。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该病毒对2龄灰茶尺蠖幼虫的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值回归方程为y=-0.8774 0.9498x,LC50=1.5417×106PIB.mL-1;田间用浓度为1×107、1.5×107和2×107PIB.mL-1的EgNPV防治灰茶尺蠖,防效分别达58.81%、89.51%和94.81%。  相似文献   

17.
Ailanthus tryphysa是一种软木树,它生长在印度南部的人造林中,这种树上有两种主要害虫:臭椿皮蛾(EIigma narcissus鳞翅目,夜蛾科)。和乔椿巢蛾(Atteva fabriciella鳞翅目,巢蛾科)1983年9—12月间,当这个地区的害虫大。量集聚时,发现有许多E.narcissus死幼虫挂在树叶上,感染幼虫的肠溶物和分泌物中都有一种杆状菌。我们怀疑这些幼虫是受该菌寄生而死,为了证实这种可能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稳定生长的油桐尺蠖幼虫血球细胞系,称为WIV-BS-02细胞系,原代培养始于1981年4月,至今已传至第83代,细胞系的群体倍增时间为48~72小时,形状有圆形和梭形两种,具有鳞翅目昆虫的典型染鱼体。比较了6种培养液和3种培养温度对细胞生长的影响,观察了同源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后,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病理变化及电镜下病毒的形态发生,测定了细胞培养物对油桐尺蠖的体外培养细胞和幼虫的感染性。  相似文献   

19.
温度对金银花尺蠖幼虫取食量及食物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研究不同温度(19℃、22℃、25℃、28℃和31℃)对金银花尺蠖幼虫取食量、取食速率、近似消化力和食物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温度(19℃和22℃)时金银花尺蠖幼虫的取食量和取食速率比较小,近似消化力和食物利用率比较低,随着温度的升高,金银花尺蠖幼虫的取食量、取食速率、近似消化力和食物利用率均逐渐增大,到25℃时达到最大,分别为607.36 mg、27.47 mg/d、58.45%、20.81%;高温(31℃)时取食量明显减少,取食速率、近似消化力和食物利用率明显降低。根据所建立的平均取食量、取食速率、近似消化力、食物利用率与温度间的回归模型计算得出,金银花尺蠖幼虫取食量、取食速率、近似消化力和食物利用率最大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6.15℃、25.02℃、25.38℃和25.30℃。  相似文献   

20.
以叶尔羌河流域胡杨林分布区为研究区域, 以胡杨春尺蠖(Populus euphratica Apocheima Cinerius Erschoff)为研究对象, 借助遥感技术和MODIS等遥感产品, 分析2001—2015年的胡杨春尺蠖活动期温度变化特征, 结合实地调查的胡杨春尺蠖虫情信息, 分析近15年来胡杨春尺蠖虫态发育节律与温度的关系, 为进一步探究叶尔羌河流域胡杨春尺蠖危害发生时间、发生规律、危害程度及时间分布规律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1)2001—2015年胡杨春尺蠖活动期平均温度整体变化趋势基本稳定, 2、3、4月份平均温度总体变化趋势持续降低, 温度回升速度变慢, 胡杨春尺蠖的危害期逐渐延长; (2)虫蛹总数、虫卵数量、虫口密度均呈现增长的态势, 表明胡杨春尺蠖虫害发生程度日趋严重; (3)治理胡杨春尺蠖幼虫的最佳时期是三龄幼虫之前, 胡杨春尺蠖各虫态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是符合生物学发生规律的, 具体关系如下: V=0.0920/1+exp(2.4860-0.0887T)(春尺蛾活动期), V=0.9828/1+exp(4.4052-101268T)(卵活动期), V= 0.1410/1+exp(3.7863-0.1595T)(幼虫活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