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省发现白化白腹山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庆圆  唐兆和 《四川动物》2004,23(4):348-348
白腹山鵰(Aquila fasciata fasciata)属于隼形目鹰科,是国家重点珍稀二级保护鸟类之一,国内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西至云南和贵州,国外见于欧洲南部、非洲北部、印度等地。2001年12月9日我们从闽侯县白沙镇一佗农民处获得此白化鹏类,据了解这只鵰是从电线杆上摔下致死的,  相似文献   

2.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在贵州的分布与数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是我国的珍禽,分布于河北北部和西部、山西、陕西南部、湖北、湖南西北、贵州北部、河南西部、安徽西部及四川东部(郑作新,1978);还发现于甘肃南部的康县(刘乃发,1982)。1974—1982年,在贵州鸟类区系调查时,对于白冠长尾雉的分布、生态及数量曾作过初步研究,复于1983—1985年间,对它的生态生物学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仅就它在贵州省的分布和数量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3.
肯蚖属(Kenyentulus)是Tuxen1981年新分立出来的一个属,原归格蚖属(Gracilentulus),现已知共有7种,K.kenyanus(Conde1948)分布于东非、塞舌尔、印度南部和巴西等地;K.condei(Prabhoo 1975)在印度南部;K.japonicus(Imadate1961)和K.sakimori(Imad.1977)均分布于日本;而其余三种K.malaysiensis(Imad.1965),K.ohyamai(Imad.1965)和K.sanjianus(Imad.1965)则分布于东南亚一带。  相似文献   

4.
作者于1985年4月至7月在横断山区南端,属云南省红河州与越南毗邻的大围山、黄连山等地区参加了鸟类考察(考察报告见专刊报导)。在整理标本总结资料过程中,参阅了《我国鸟类在云南省的新分布》一文(何纪昌等,1982年刊载于《云南林学院学报》),发现其中纪录分布在红河州的鸟类中,有的种类为文献早已记载而非为“新分布”。有的鸟类,如小星头啄木鸟,若非游荡和迷失的情况,其分布不应及于中国南部。为此,作者查考了收藏在云南大学生物系采自红河州在上述一文中纪录为云南新分布的标本。结果如下: 非为云南新分布的鸟种有: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婺源县黄喉噪鹛调查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德国和英国鸟类保护组织的资助下 ,“江西省婺源县自然保护小区主要植物和鸟类调查”历时 3年 ,截至 2 0 0 0年 7月 1 4日 ,共查出鸟类 2 1 6种 ,树木、药材80 0余种。在鸟类中 ,发现了黄喉噪鹛 (Garrulaxgal banus)两个群体 ,分别为 6 0余只和 30余只 ,二者相距约 4 0km。该鸟是世界稀有、分布地域狭小的鸟种之一。据有关资料 ,仅分布于印度阿萨姆邦与缅甸交界处、中国江西省婺源和云南省思茅等 3处。计有南方、思茅两个亚种。自 1 874年采到第一只标本至今 ,人们对它的生态习性尚未作深入研究 ,知之甚少。 2 0 0 0年6…  相似文献   

6.
<正>蓝额地鸲Cinclidium frontale为雀形目鸫科地鸲属鸟类(郑光美,2011),曾记为鹟科鸫亚科长脚鸲属蓝额长脚地鸲Callene frontale(张俊范,郑作新,1963)。国外见于印度、尼泊尔、不丹、老挝、越南(郑作新等,1995)。在国内的分布,马敬能等(2000)表明四川亚种Cinclidium f.orientale记录于四川石棉大渡河、云南南部,指名亚种C.f.frontale可能见于西藏东南部;郑光美  相似文献   

7.
豪猪血蜱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姜在阶 《昆虫学报》1983,(4):413-418
豪猪血蜱(Haemaphysalis hystricis Supino)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以及邻近岛屿,生活在温带和亚热带。我国云南、广东、福建和台湾等省均发现本种。它们多栖息在山林中,寄主范围广泛,除寄生于野生哺乳动物和鸟类外,也侵袭家畜和人类(Anastos,1950;  相似文献   

8.
太阳鸟科的种类,按地理分布来讲,在我国是属于华南区的鸟类,按气候来讲,是属于近热带的鸟类,分布于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就地理区分是属于东洋界。以往学者多依华莱士(Wallace,1876)的主张,由希马拉雅山以东,以我国南部的南岭山脉,起自云南,绵亘于两广北部,而终于闽浙丘陵地为古北东洋二界的界限。郑作新同志对此曾发表过不同的意见(1950),认为鸟类繁殖区域的分布,如江西湖南湖北以及安徽和陕西南部与南岭以南的鸟类,恰甚相似,倡议古北界向南的界限,系由希马拉雅山经横断山脉,而至四川北部的岷山,自  相似文献   

9.
董磊  孙悦华 《动物学杂志》2007,42(6):151-151
灰冠鸦雀(Paradoxornis przewalskii)为中国特有鸟类,隶属于雀形目画眉亚科鸦雀属。目前已知灰冠鸦雀仅分布于甘肃南部卓尼县到四川西北部松潘地区岷山山脉海拔2440~3050m的高山针叶林及河谷竹灌丛中,其分布模式与该区域另一种中国特有鸟类黑额山噪鹛(Garrulaxsukatschewi)类似,两者为典型的狭域分布物种。灰冠鸦雀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物种。灰冠鸦雀是别列佐夫斯基和毕安科1891年依据俄罗斯中亚考察队1886年在甘肃省南部采集的标本订名的,到目前已知仅有4个分布点,即甘肃岷县、卓尼、舟曲以及…  相似文献   

10.
杨灿朝  蔡燕  梁伟 《动物学杂志》2008,43(3):74-74,162
翠金鹃(Chrysococcyx maculatus)分布于印度、喜马拉雅山地区、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中国南部,其主要寄主为太阳鸟(Aethopyga spp.)和捕蛛鸟(Arachnotera spp.)(Davies,2000),但也有发现在栗头(翁)莺(Seicercus castaniceps)巢中寄生繁殖的(Payne,2005).  相似文献   

11.
杨集昆 《昆虫学报》1964,(4):606-613
蚤蝼(虫扇)属Tridactylophagus为Subramaniam(1932)年所设,模式种为印度蚤蝼(虫扇)T.mysorensis Subramaniam,发现于印度南部的迈索尔(Mysore),为第一种记载寄生于蚤蝼科Tridactylidae的撚翅虫。此属雄虫触角7节,跗节3节,故属于栉(虫扇)科Halictophagidae。但触角仅第三节具旁支,余均简单,因此与栉(虫扇)属Halictophagus和短栉(虫扇)属Stenocrano-philus不同。Subramaniam谓可能为一新亚科,但未具体提出;Szekessy(1955)年在撚翅目名录中(:119—120)将栉(虫扇)作为亚科,下分栉(虫扇)族Halictophgini与蚤蝼(虫扇)族Tridac-  相似文献   

12.
长江以北鸟类新纪录——草鸮(Tytu captnsis)1984年11月在山东日照市陈疃乡发现。草鸮,又名猴面鹰,属鸮形目、草鸮科、草鸮属,是一种罕见的夜行性猛禽。资料记载,它分布于非洲、印度、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我国长江以南的福建、安徽、广东、湖南、云南、浙江和台湾等地。这次在日照发现的六只草鸮,是正在育雏的一窝鸟。除两只亲鸟飞走外,其余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的鸟类及考察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北靠南岭山脉、东南面向南海,生态环境多样,鸟类种类丰富,但至今没有广东鸟类的总名录,既给广东鸟类保护与管理带来不便,也使研究者对广东鸟类的详细分布地和发现时间无法了解。本文系统总结与整理了各个时期不同学者在广东境内开展的鸟类调查记录。William Heine于1853年4月在广州获得金斑鸻(Pluvialis fulva)和针尾沙锥(Gallinago stenura)的标本,并由John Cassin于1856报道,开启了采集与记录广东鸟类的序幕。从此以后,Robert Swinhoe于1860至1873年间发表了记录广东沿岸鸟类的一系列论文。之后,John David Digues La Touche和Johannes Streich报道汕头的鸟类,Robert Vaughan和Kenneth Hurlstone Jones报道西江的鸟类,Rufolf Mell报道广东山区的鸟类,以及Pierre Jabouille报道了广东南部湛江的鸟类。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有野生鸟类555种,其中25种鸟有1个以上的亚种在广东分布;本文标注了每种鸟第1次报道的参考文献,以供将来的研究者参考与查阅。在这些鸟类中,在广东繁殖的鸟有297种,并且以东洋界的种类最多,达211种,占繁殖鸟类比例的71.0%,古北界和广布种分别有25种和35种,占8.4%和11.8%。广东与广西繁殖鸟类种的相似性高于广东与海南岛繁殖鸟类种的相似性。迁徙鸟类是广东鸟类的主要类群,共有277种,占50.0%,而留鸟仅150种,占27.0%,另有128种鸟(占23.0%)在广东既有迁徙的,也有长年定居于此的。广东是迁徙鸟类重要的越冬地,而且是全球濒危鸟种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第2个主要越冬地。由于受饮食文化的影响,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被非法猎捕并且被食用,使其种群数量大大下降,其中,广东地区是受影响较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我们于1984年4—6月间在大兴安岭的满归以北,直到漠河地区进行鸟类调查中,发现2种鸟为中国繁殖鸟类新记录(郑作新,1976)。并对其繁殖生态作了初步观察。现报道如下。 (一)红喉(姬)鹟(Ficedula parva albicilla)  相似文献   

15.
陈巧尔  牛一醒  王征  李宁 《生态学杂志》2023,(10):2494-2501
鸟类与植物的种子传播网络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维系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当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于2021年10—12月采用样线法在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部地区调查取食鸟类多样性,并分析其与植物特征之间的关系,收集鸟类对果实(种子)的取食数据并以此构建鸟类种子传播网络,探讨鸟类特征对网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鸟类多样性与植物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取食鸟类种类、数量、均匀度指数与植物高度、结实量和郁闭度呈显著相关(P<0.05);种子传播网络由21种取食鸟类和15种植物构成,具有嵌套性和模块性,但连接度和专业化程度较低;鸟类特征与物种水平网络参数存在一定相关性,取食鸟类数量与取食鸟类物种度、物种强度和连接多样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取食鸟类体重、体长、嘴峰长与取食鸟类物种度和连接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显示,鸟类特征对种子传播网络结构的构建和维持具有影响,研究结果为分析森林动植物关系的动态变化和稳定性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献记载,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在国内分布区是:长江以南各省,西达云南西北部、四川雅安及西南部会东,北至河南南部、陕西南部及甘肃南部武山(留鸟);偶见于山东潍县(郑作新1976)。笔者1982—1985年进行泰山鸟类调查时,1982和1983年的11月下旬,于黄昏时刻,多次观察到斑头鸺鹠停站在青年路五金交电站的楼顶和林业学校水塔顶等处,夜间并闻其hooloo—hooloo的叫声。1982年2月,1只斑头鸺鹠进入鸡舍内,经剖胃检析,全是鞘翅目昆虫碎片。1985年5月15日,  相似文献   

17.
1972年4—7月和1973年4—7月,在云南南部的绿春县和西北部的贡山县进行鸟类采集调查中,发现六个种和一个亚种系我国鸟类新纪录,简报如下:1.锈腹短翅鸫 Brachypteryx hyperythra Jerdon et Blyth 1 ,1 。贡山(马库);1973 V23—28。体重 15, 15;翅长 64, 60。  相似文献   

18.
黑翅鸢 (Elanuscaeruleus)为国家二级保护珍稀鸟类。国外分布于欧洲南部、亚洲、非洲、美洲、澳大利亚 ,国内分布于广西西南部、海南、云南昆明、普文和南部西双版纳 (留鸟 ) [1] 、浙江 (夏候鸟 ) [2 ] 。 1 992年 1 2月我们在福州地区长乐市文武沙首次发现黑翅鸢[3] ,随后又在福清、福州郊区、闽侯、永泰、长乐发现黑翅鸢为留鸟 ,报道如下。福州地区地处福建省中部和东南部 ,介于东经1 1 5°~ 1 2 0°4 3′,北纬 2 3°2 3′~ 2 8°2 9′之间 ,位于北亚热带。福清、长乐的东南面具有广阔的沿海围垦农田和大片的防风木麻黄…  相似文献   

19.
鹤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现存鹤科鸟类共有15种,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其余各洲均有分布。化石鹤计有17种,发现于始新世、渐新世、上新世和更新世。其中游荡鹤属5种,发现于始新世;鹳鹤属2种,分别发现于始新世和渐新世,这两属的鹤类均已灭绝;鹤属10种。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和古气候的资料,初步分析认为鹤科鸟类大约发生在7千万年以前(白垩纪末期至新生代的第三纪初期),正值世界第二次大冰期后的间冰期,气候温湿,世界上具有适于鹤类栖息的广泛环境。至第四纪冰期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有些鹤类绝灭了,有些则继续留存。例如黑颈鹤适应了青藏高原的隆起而形成,是为最年轻的种类。蓑羽鹤广泛分布于欧、亚、非洲,蓝蓑羽鹤分布于非洲南部,有可能是最古老的种类。地中海、非洲和北美洲可能是世界鹤类的发源地。从赤颈鹤、澳洲鹤的形态看,有可能起源于冈瓦纳古陆,但从气管的形态来看,又与其他鹤属鸟类较为一致;肉垂鹤、澳洲鹤和两种冕鹤都具肉垂或垂囊,赤颈鹤亦或具肉垂。鹤属中的白鹤,其气管则与分布在非洲南部的肉垂鹤相似。无论从分类学及鹤科鸟类的起源地,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斑姬啄木鸟(Picumnus innominatus)隶属啄木鸟目(Piciformes)啄木鸟科(Picidae)姬啄木鸟属(郑光美2017)。国外分布于印度东部至中南半岛的广大地区以及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国内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北至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南部,西至四川(杨岚等1995)。栖息于热带低山混合林的枯枝或树枝上(约翰·马敬能等2000)。多见单个活动于林下灌木和竹丛中,食物以昆虫为主(杨岚等1995)。目前,关于斑姬啄木鸟的繁殖资料极为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