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座是某些高等真菌(主要是高等的子囊菌)的子实体下面或周围菌丝组成的紧密组织。也就是说,子座是容纳子实体的褥座(子座,名称stroma,希脂文,为褥垫、床之意),常从菌核上发生,是真菌从营养阶段到繁殖阶段的一种过渡形式。而子实体是高等真菌产生抱子的结构。子囊果就是子囊菌的子实体,通常有子囊壳(如麦角病菌ClavicePsPurPurea)、子囊盘(如葱类小菌核病菌Sclerotiniaallii)、闭囊壳(如麦类白粉病菌Erysiphegraminis)3种类型。当菌核萌发时,首先形成子座(也有形成菌丝的,如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在子座内着生…  相似文献   

2.
在森林的生物群落中有五花八门和为数众多的植物、动物、鸟类、昆虫以及微生物的种,人们不但能发现生活在森林中的真菌种的巨大多样性,而且尚可以发现它们对整个森林的存在所起到的多样性作用。森林离开了真菌就难于生存,因为真菌参与了森林生态平衡各阶段的活动,是繁殖林木的平衡因子,是一切林木无机营养中的必需因子,是木材质量的因子以及林区中所有枯枝落叶层和枯立木、腐木桩的清除机。因此,森林与真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阐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生料酿醋不同阶段的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为生料酿醋工艺优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从山西一家生料酿醋企业采集原料、麸曲、发酵缸醋醅、熏醋样、淋醋样等涉及生料酿醋各阶段的样品共51份,扩增真菌ITS1区序列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真菌多样性。【结果】除5份样品未扩增成功外,在剩余46份样品中共检测到489个真菌OTU,以子囊菌为主(占88.3%)。原料、麸曲、发酵缸醋醅、熏醋样、淋醋样等不同组别间在真菌群落结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原料和麸曲中的真菌物种丰富度最低,发酵缸醋醅的真菌物种丰富度最高,熏醋样和淋醋样中的真菌物种丰富度又有所降低。原料和麸曲中的优势真菌分别为酿酒酵母和黑曲霉,是发酵阶段真菌的重要来源,但发酵缸醋醅中也检测到大量可能来源于发酵室环境的真菌。发酵缸醋醅在不同发酵时期间也存在明显的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并可据此划分成发酵前期(包括发酵第2–13天的样品)和发酵后期(包括发酵第17–46天的样品)。酿酒酵母和亮白曲霉的丰度在发酵前期显著高于发酵后期,而黑曲霉、一种小戴卫霉科真菌等的丰度在发酵后期显著高于发酵前期。【结论】生料酿醋的不同阶段和发酵缸醋醅发酵的不同时期,其真菌群落结构都存在明显差异。酿酒酵母和黑曲霉是发酵阶段的优势真菌。本研究为生料酿醋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周秀华  宋瑞清  崔磊  曹翠 《菌物学报》2012,31(5):660-667
采集落叶松八齿小蠹成虫、幼虫、蛹,以及母坑道、子坑道、蛹室的韧皮组织和蓝变组织。采用马丁氏培养基和PDA综合培养基对各虫态体表、体内、坑道内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统计真菌检出率。对获得的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在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内外和坑道内共分离出真菌24种,其中子囊菌7种,担子菌2种,无性型真菌15种。从各虫态体表共分离出真菌21种,从体内共分离出真菌6种,24种真菌在坑道内均有检出。其中,Ceratocystis fujiensis为检出率较高的蓝变真菌。  相似文献   

5.
红树林叶片感染真菌后可能会向非健康状态变化,为了比较三种红树林植物海漆、秋茄和桐花树健康与非健康叶片真菌类群,明确其中真菌类群的差异,该研究从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采集海漆、秋茄和桐花树健康与非健康叶片,对叶片中真菌分离纯化并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真菌的DNA,采用RAPD多样性、ITS序列对真菌进行分子鉴定。经过初步分析,从海漆、秋茄和桐花树中共分离到157株真菌,经过形态学和RAPD分析,可能为19种不同的真菌。采用真菌ITS序列对19种真菌代表性菌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种真菌都属于子囊菌门,有15株与已有的真菌ITS序列相似性在97%以上;有4株相似性低于95%,可能为新种。海漆健康和非健康叶片分别分离到真菌7种和5种,健康叶片含了非健康叶片中所有真菌;秋茄健康和非健康叶片分离到真菌1种和9种,且健康叶片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Dothiorella aegiceri也包含于非健康叶片分离的真菌中;桐花树健康和非健康叶片分离到真菌1种和3种,且桐花树分离的内生真菌也是Dothiorella aegiceri,其包含于非健康叶片中分离到的真菌。该研究证明,海漆内生真菌同时也可能是植物病原菌,内生真菌与植物病原菌没有明显界限;另一方面,该研究发现秋茄和桐花树叶片的病变是由外部的病原真菌感染引起,感染的原因可能是昆虫叮咬红树林植物后留下了创口,这些创口有利于真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6.
蚧虫的病原真菌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蚧虫(半翅目:蚧总科)是农林果树和花卉的一类重要害虫。作者综述了寄生蚧虫的虫生真菌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潜力。总结了昆虫病原真菌作为生物杀虫剂的研究历史,并将其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即开创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讨论了该领域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列出了世界上目前已记录的蚧虫病原真菌,包括55属140种,及其寄主蚧虫的名录。对虫生真菌未来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4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Strobel的发现看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是指在植物生活史中的某一个阶段可以存在于健康组织内部,但是不引起宿主明显病症或者对宿主造成明显伤害的真菌。美国植物病理学家Strobel等人的重要发现,使人们对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给予广泛关注。本文从内生真菌的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以及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对未来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的禾草内生真菌研究历经了由浅入深的过程,从最初的家畜中毒事件认识到是一种共生内生真菌存在的缘故,到如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其共生机制,人类发现这类植物内生真菌并非想象中的对生态系统无足轻重。Epichloë及其无性型Neotyphodium与禾本科植物是系统发生的互利共生关系,尤其是Neotyphodium可提高宿主抵抗环境胁迫的能力和抵御动物的取食,增强植物的竞争力。禾草内生真菌有3种生活史:有性生活史、无性生活史和兼性生活史,后者表明真菌在不同的宿主及环境下既能营有性生殖也可营无性繁殖,是一种更灵活而有效的生活史对策。对内生真菌分子系统学、生活史以及与宿主禾草协同进化的研究发现,Neotyphodium起源于禾草致病真菌Epichloë的某些种,或是Epichloë与Neotyphodium的种间杂交后代。植物和内生真菌各异的生活史策略,真菌的种间杂交,两者的协同进化亦或种群间基因流的差异,都促成了共生体多样化的基因组合(Genetic combination ),也是其共生关系多样化的根源。内生真菌对宿主的有益作用只在特定基因型真菌、宿主和一定环境条件下才起作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要比农业系统复杂得多,是一个从互利共生至寄生关系的连续系统。未来对于更多共生体的遗传背景和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阐明将有助于对禾草内生真菌共生关系本质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害虫病原真菌的调查和研究昆虫病原微生物中,真菌种类约占60%。70年代末,国外记载的虫生真菌已达530余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虫霉目真菌,约有160种。我国自60年代以来开始进行我国虫生真菌资源的调查和研究,但主要以自僵菌、绿僵菌为主要研究和应用对象。70年代以来,贵州农学院等单位从茶园中分离到害虫病原真菌20  相似文献   

10.
兰科植物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准  陶刚  刘作易  朱英 《菌物学报》2013,32(5):812-818
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是一种地生兰科植物,也是中国传统中药材之一。以黄花白及为实验材料,对其叶和根组织中内生真菌类群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黄花白及植株的叶片和根组织块(段)中分离到可培养内生真菌140株,根据形态特征将它们鉴定为16个分类单元,其中包括10种子囊菌和6种担子菌。从叶片组织中分离的内生真菌有6种,其中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真菌为叶片组织中的优势种类;从根组织中分离内生真菌有10种,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和腊壳菌属Sebacina真菌构成了根组织内生真菌的优势类群。根组织可培养内生真菌的多样性(H′=1.968)要高于叶片组织(H′=1.459)。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检验直接分子检测法用于揭示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植物根部真菌(Root-associated fungi,RAF)组成的有效性。【方法】采用不依赖于培养的分子检测技术直接从锈红杜鹃(R.bureavii)与薄叶马银花(R.leptothrium)的发根(Hair root)提取DNA,用真菌特异性引物扩增r DNA-ITS区、经克隆后测序,对获得的ITS序列进行分析;通过收集NCBI中与本研究的RAF相似性97%以上的所有序列对应的真菌来源(土壤或根系的身份)数据,分析真菌的生态学特性,并用FUNGuild软件提供的方法划分真菌的生态类型。【结果】从两种杜鹃花根部共检测到15种真菌,其中担子菌门(Basdiomycota)真菌3种,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12种。柔膜菌目(Helotiales)真菌在两种杜鹃花RAF群落中占据优势,并且在两种杜鹃花根系中均检测到该类真菌。此外,两种杜鹃花根部有多种生态类型的RAF共存,包括曾被频繁报道的杜鹃花类菌根菌Oidiodendron sp.和Rhizoscyphus sp.、内生真菌Phialocephala fortinii、共生一致病过渡型真菌Pezoloma ericae、外生菌根共生菌Meliniomyces sp.,以及腐生型真菌Myceana sp.、Lachnum virgineum、Herpotrichia sp.。【结论】直接分子检测法从两种杜鹃花属植物根部检测到的真菌谱系多样性较高、生态类型复杂,这一方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杜鹃花属植物RAF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安徽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柯丽霞  杨超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0):1739-1742
清凉峰北坡的大型真菌十分丰富,经初步调查,发现清凉峰北坡共有大型真菌2纲10目38科72属160种,它们广泛分布于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常绿-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黄山松林等林带中。按经济价值分有食用菌72种,药用菌55种,毒菌19种;依生态习性分有木生菌68种,土生菌84种,菌根真菌21种。本文论述了该地区大型真菌自然发生的常见种类和分布,并对该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评价,大型真菌在各林带下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性,种群的组成和分布与植被类型、林中小生境、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相关。该区有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是主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在食用、药用、营林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植物根系具有丰富的微生物种类和生物量,为了掌握红树植物根系真菌的生态状况,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6种红树植物群落中采集样品分离根际与非根际真菌,分析红树植物对根域真菌生态的影响以及根域真菌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从分离培养的6种红树植物的根域样本中,鉴定出5属11种真菌。桐花树、木榄、无瓣海桑和秋茄根际真菌的丰度与种类均高于非根际真菌,说明这4种红树植物对根际真菌生长有促进作用,而红海榄与白骨壤则相反,说明其对根际真菌有抑制作用。总体上,红树林林内真菌种类数远高于林外,表明红树植物覆盖对促进真菌物种多样性有积极作用。根际真菌丰度与总有机碳(TOC)呈显著负性相关关系,非根际真菌种类数与硝态氮(NO3-N)呈显著正相关关关系,说明根际TOC中可能含有抑制真菌生长作用的物质,而在非根际,红树植物根系分泌物影响较小。红树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数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药用真菌蒋中海,强冬梅(黑龙江省鸡西市师范学校158100)真菌是有真正的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一般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通常营养菌丝是丝状的且有分枝,能产生池子。真菌在世界上有25万种以上:。中国的药用、食用真菌有1000种左右,隶属于2...  相似文献   

15.
从内蒙古中东部草原7个不同地理种群的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中分离、培养得到484株内生真菌,根据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分类学鉴定。结果表明,其中大部分菌株属于Neotyphodium内生真菌,并发现有少量Neotyphodium有性型Epichloё菌株存在。通过与已发表模式菌株的比较,鉴定其中两个种为N.chisosum和N.huerfanum。N.chisosum为羽茅内生真菌的优势种,而N.huerfanum是首次在羽茅中被发现。对其余暂未能确定种的菌株的菌落和显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不同地理种群羽茅内生真菌的分离率有自东向西增加的趋势,而内生真菌的形态多样性有自东向西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木本曼陀罗内生真菌抗菌活性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木本曼陀罗植物内生真菌中筛选高效抗菌活性的菌株。选择与人类和植物相关的36株病原微生物,分别对分离自木本曼陀罗(Datura arborea L.)植物的内生真菌77株进行了发酵代谢产物的抗菌活性筛选研究。结果显示:对细菌病原菌、皮肤致病真菌、植物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真菌分别有24,9,17株,其中5株内生真菌对10种以上的供试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活性最好的1株对20种病原菌有较强抑制活性,最大抑菌圈直径达48mm。这说明木本曼陀罗植物内生真菌抗菌能力较强,抗菌谱较广。  相似文献   

17.
本期封面刊登的是两种真菌.真菌在生物界中也是一个不小的家族,根据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介绍,真菌约有5万余种.它们体态小,形姿各异.有些真菌引起植物发生病害,引起减产和降低产品质量.有些使人、畜中毒.另  相似文献   

18.
内生真菌对草坪植物病原真菌抑制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别从野生牧草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 (L.) Keng)、栽培种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品种Millennium)、栽培种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 (品种Justus)中分离出内生真菌Neotyphodium sp.、N. coenophialum和N. lolli,通过体外培养法比较了这3种内生真菌对草坪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从羽茅中分离的内生真菌Neotyphodium sp.在两菌相交前对所有供试的病原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枝孢霉属(Cladosporium sp.)、弯孢霉属(Curvularia sp.)和拟茎点属(Phomopsis sp.)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尤为显著,对峙培养3d后的抑菌率分别达70.1%、52.3%和30.9%,营养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是其主要的拮抗机制;从高羊茅中分离的内生真菌N. coenophialum对枝孢霉属病原真菌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从黑麦草中分离的内生真菌N. lolli与病原真菌对峙培养时,病原真菌菌落慢慢侵占整个营养空间,内生真菌停止生长并逐渐褐变死亡.体外培养结果说明Neotyphodium sp.对供试病原真菌的拮抗效果优于N. coenophialum和N. lolli,由此推测Neotyphodium sp.与宿主植物羽茅的共生可能有利于宿主植物抵抗病原真菌的侵扰.  相似文献   

19.
四种杓兰的菌根结构及其周年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倩  李树云  胡虹 《广西植物》2009,29(2):187-191
对黄花杓兰、云南杓兰、西藏杓兰和紫点杓兰四种高山杓兰成年植株的根进行了一个生长周期的切片观察。发现四种杓兰的的菌根结构及其在一个生长周期中的动态变化有以下共同特征:在其成年生活期的各个时期,都有真菌入侵形成内生菌根结构,菌丝在其根部皮层细胞内有四种存在状态:(a)咖啡色或黄色、菌丝扭结缠绕而成的大菌丝结;(b)灰褐色或黄色、由片断菌丝组成的大菌丝结;(c)无色、零散的菌丝;(d)橘红色和黄色、菌丝形态模糊的小菌丝结。真菌的入侵-消解在其成年生活期中周而复始地进行,四种状态的菌丝是处于入侵-消解循环不同阶段的菌丝。并由此对高海拔环境下二者的共生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真菌侵入杓兰根部以获得自身生存和繁衍所需的营养物质,杓兰利用真菌菌丝消解后的营养物质,进行混合营养。  相似文献   

20.
按保守的估计,迄今已分离出约12万种真菌,并且从其中筛选出能生产工业上和医学上有用产品的许多菌种。自本世纪初首次大规模生产柠檬酸以来,真菌在工业上的主要应用一直是生产发酵产品包括抗生素、酶和一系列生物化学产品。真菌生产的初级代谢产物例如有乙醇、柠檬酸、葡糖酸、衣康酸、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和多糖等;而青霉素、头孢菌素、棱链孢酸和灰黄霉素则是真菌的主要次级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