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周口店田园洞大中型哺乳动物记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田园洞古人类化石地点含不少动物化石,其中主要为大中型哺乳动物,并以鹿类为主。除一枚残破鬣狗牙齿以外,目前在此所发现的材料全可归入现生种。该地点主体堆积的地质时代可能与周口店山顶洞动物群同期。本化石组合中有几个种现在已经离开本地区,如貂、黑熊、香麝、梅花鹿、马鹿、牛及鬣羚等,它们可能代表了这些动物在北京地区的最晚记录。但有些动物却是北京地区的首次发现,例如猪獾和鬣羚。  相似文献   

2.
周口店第22地点是一个裂隙堆积,位于中国猿人产地(周口店第1地点)东北約2公里,东溶洞之西北约120米,高出现在河面約40米。这个地点是1953年开采石灰岩时被发现的,同年进行了发掘。有关该地点的堆积概况和洞内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見于贾兰坡等的报告中。在那篇报告里说:“除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外,还发现有5件石英碎片,但人工痕迹不甚清楚”(贾等,1959,第49页)。  相似文献   

3.
山东淄博第四纪裂隙动物群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简要记述产自山东淄博孙家山裂隙群的主要哺乳动物化石,将之分为A、B、C三个动物群。A动物群时代与周口店第18地点相当,为早更新世早期;B动物群时代与周口店第9地点相当,为早更新世晚期;C动物群则可能与周口店第1地点中上部层位的时代相当,为中更新世中晚期。分析不同种类的生态类型并依据最小个体数的统计结果,认为早更新世早期本区为相对温湿的草原环境,附近可能有荒漠化现象;早更新世晚期气候较为温湿,无荒漠化现象;中晚更新世主要为林缘—灌丛环境,气候更为湿润。A动物群是华北地区早更新世早期特有的动物群,略具南北过渡区的特征;B动物群初具现代动物区系的面貌;C动物群基本与现代动物区系一致。  相似文献   

4.
王頠  莫进尤 《人类学学报》2004,23(2):130-137
广西扶绥县南山洞发现人类化石及哺乳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包括2枚智人牙齿化石,分别是左下第三臼齿和右下第二臼齿,其形态特征与广西其他山洞发现的智人化石相似,归入晚期智人。哺乳动物化石多为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员,时代属更新世晚期。该地点新发现的蒙古野驴化石属华南晚更新世动物群的首次发现。南山洞所有化石发现于洞内浅褐色砂质粘土中,堆积物第二层钙板层的铀系年龄为30—40ka。蒙古野驴的出现暗示中国南方大陆可能在末次冰期出现过干冷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5.
1998-198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给水部队联合考察队在对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乌兰塔塔尔地区的红层进行考察时,在克克阿木地点的下部红层中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并称该动物群为克克阿木哺乳动物群(王伴月、王培玉,1991).其中,有几件小哺乳动物化石可能代表梳趾鼠类一新属、种.现给予描述报道.  相似文献   

6.
周口店第一地点的犀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半个世纪以来,从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北京人’化石产地)发掘的八大类哺乳动物化石,目前仅其中的犀类与象类尚未正式研究发表。这个问题受到国内外古生物学者的关注。因为自1928年以来,犀类材料虽未发表,而许多关于周口店第一地点的报道和论文,大都提到这里的化石动物群中有两种犀牛,主要的意见是梅氏犀与披毛犀。如所周知,梅氏犀是生活在温暖的间冰期的林栖犀牛,偶尔出现于草原但不栖息于气候严酷的草  相似文献   

7.
北京房山十渡西太平洞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西太平村发现的动物化石是首次在该镇辖区发现的更新世化石。动物群由6目、15科、22属的22种组成,以岩羊、香麝及鼯鼠等为主,为典型的北方山区动物群。该动物群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14)C年代为距今29335~37350年,与山顶洞及田园洞动物群基本同期。西太平洞动物群中有76%的种曾出现于周口店田园洞动物群,而只有38%的种曾出现于山顶洞。目前在此发现的可鉴定到种的化石材料均可归入现生种,但其中有23%的种已经在北京地区消失,消失属种以大中型动物为主。在该地点发现的西伯利亚飞鼠和复齿鼯鼠材料是首次在华北地区发现的此类化石记录。该地点是我国北方地区已报道的第四纪化石点中含香麝和岩羊材料最丰富的地点之一。在国内有关文献中,岩羊化石的分类命名一直没有得到统一,这次发现的新材料,有利于澄清该类化石的分类命名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03,22(2):174-175
1993年 3月 1 3日 ,在江苏省南京市汤山葫芦洞发现了一具人类头骨化石。经初步鉴定 ,属于直立人。随后又发现了另一具头骨化石。这两件化石分别编号为南京直立人 1号头骨和 2号头骨。这是继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安徽和县之后 ,在中国发现的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由于初步的动物群对比显示与汤山直立人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都是周口店中更新世动物群的成员 ,南京汤山直立人很可能代表着与周口店相同时代的直立人成员。这一发现对于进一步揭示东亚地区直立人化石特征 ,研究直立人的分布、变异及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化石发现后 ,…  相似文献   

9.
安徽芜湖金盆洞旧石器地点2002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1年春季,在安徽芜湖石硊镇发现了,一处富含脊椎动物化石的称为金盆洞的洞穴堆积。翌年秋季,对金盆洞化石点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化石发掘,发现人工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共伴,收集到10余件人工制品和3千余件哺乳动物化石,初步搞清了这一地点的地层、化石种类分布及其时代。经初步研究,金盆洞出土的动物化石可以归入8个目18个科23个属27个种哺乳动物;该动物群与和县龙潭洞的动物群最接近,其次为南京汤山葫芦洞的动物群较接近,其生存时代很可能是中更新世晚期。金盆洞旧石器地点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长江下游石灰岩地区的洞穴和裂隙堆积中具有发现史前人类活动遗迹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记述了甘肃兰州永登下街泉头沟发现的5种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3个首次在这一经典地点发现的种。化石组合的分析表明,泉头沟动物群的时代与内蒙古中中新世通古尔动物群接近,并有一个与通古尔动物群相似、指示温带干旱、半干旱丛林-草原的古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与南京汤山直立人伴生的偶蹄类及其古环境浅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董为 《人类学学报》1999,18(4):270-281
在汤山葫芦洞大洞发现的偶蹄类化石共有 4个科、 5个属种 ,其中化石毛冠鹿为首次在华东地区发现。除德氏水牛相似种以外 ,其它属种与周口店第 1地点的标本相比具有个体较大(如李氏野猪、葛氏斑鹿和肿骨鹿 )或形态较进步 (如李氏野猪、似德氏水牛 )。这些动物所反映的古环境为植被丰富 ,并以阔叶乔木和灌木为主 ,间有局部开阔草地。当时的年平均气温与现在相似 ,但冬季偏冷。  相似文献   

12.
周口店第一地点人类牙齿化石的时序性变异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周口店第一地点人类下颌牙齿材料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时序性变异。该地点时代较晚的下颌牙齿与时代较早的相比,门齿偏大些,而犬齿和犬齿后各齿显得偏小,呈现出趋向早期智人牙齿尺寸格式的演变。该地点人类牙齿大小上的差异不能如魏敦瑞所主张的那样单纯地归因于两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周口店第15地点剥片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0,19(3):199-215
通过对周口店第 1 5地点出土的石核与石片的形态和技术特点的研究 ,本文发现该地点的石片主要由锤击法剥片产生。砸击法的应用已退居辅佐和陪衬的地位。这与周口店第 1地点在剥片技术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第 1 5地点石核的形态特征显示两种锤击剥片方式曾应用于该地点 :多向剥片和双向交互剥片 ,表明生活于该地点的古代人类能够成熟而系统地用锤击技术开发利用脉石英材料 ,并可根据原材料的不同状态采取不同的方式生产石片加工石器。该研究认为第 1 5地点的石制品中不存在真正的勒洼娄瓦技术产品。在打片时石器制造者偶尔对石核的工作面进行修理 ,但对台面则基本不做修整 ,直接打片。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评述了对周口店第一地点的测年结果。探讨了1)基于骨化石铀系、裂变径迹、古地磁和牙化石ESR测年的老年代框架与2)基于钙板铀系和铝铍埋藏测年的新年代框架之间的差异。着重分析了铝铍埋藏年龄测量方法因假设前提不完全满足而可能引起测年结果偏老的系统误差。文中还对周口店遗址进一步的年代学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ESR and U-series analyses of teeth from the palaeoanthropological site of Hexian which containedHomo erectusremains, illustrate the limited effectiveness of stand-alone ESR and U-series age estimates on faunal materials. The problem lies in the unknown U-uptake history causing very large uncertainties in the age results of both technique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particular strength that li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ESR and U-series dating analyses allowing the estimation of the U-uptake history. We obtained a combined ESR/U-series age estimate of 412±25 ka (average of six analyses on two teeth). This pinpoints the deposition of the faunal remains to the time of the transition between oxygen isotope stages 12 and 11. This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faunal composition which show a mixture of cold adapted northern mammals and more subtropical-tropical southern elements. The age also implies that the advanced HexianHomo erectusoccurred at a similar time as the less advancedHomo erectusspecimens at Locality 1 at Zhoukoudian (LI-LIII).  相似文献   

16.
洛阳考古研究院2012年5月至10月在栾川孙家洞作抢救性发掘,于原生层位发现古人类化石,同时伴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少量人工石制品。根据伴生动物群的初步鉴定,栾川古人类的生存时代为中更新世。6件古人类化石代表3个个体:1个成年人和2个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牙齿生长发育阶段分别与6~7岁和11~12岁的现代青少年相当。栾川孙家洞古人类牙齿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明显区别于现代人,其形态大小位于周口店直立人牙齿的变异范围内,可归入直立人的形态范畴;同时具有东亚古人类及现代蒙古人群的地区性特征。基于幼年个体上下颌骨的牙齿发育,推测栾川古人类第一臼齿萌出年龄可能接近6岁,提示具有接近于现代人的牙齿生长模式和生活史特点。栾川中更新世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假说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7.
卫奇 《人类学学报》2014,33(3):254-269
东谷坨下更新统旧石器遗址发现的1676件石制品,包括各种类型的石核、石片和加工的石器,还有断块,其中石片数量占绝对优势,剥片技术基本上为硬锤锤击,选择台面的打击点和充分利用台面具有成熟的逻辑思维结构。石制品岩性主要为燧石,保存相当新鲜。石制品以小型和宽薄型为主。石器中有加工精致的尖状器和各种样式的边刃器。东谷坨石制品与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的本质上没有差异,它们应该属于中国旧石器早期的同一"文化"或"工业"系统。  相似文献   

18.
平邑动物群产自4个地点(裂隙)、3个层位,由14属15种(分属食虫类、翼手类、兔形类、啮齿类、食肉类和偶蹄类)构成。这些化石反映出该地中更新世期间有一个从温暖的森林环境向干冷的荒漠草原环境又向温暖的灌丛草原环境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老鸦洞遗址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发掘,出土大量石制品及动物碎骨。为进一步研究该遗址,明确遗址文化及年代性质,2013年7月至8月,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再次系统发掘,出土包括石制品、骨制品、古人类牙齿化石、动物化石、植物果核、碳屑在内的标本两千余件,其中,石制品在制作技术上显示了典型的小石片石器传统特征。另有未统计碎骨上万件。碳十四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出土物及遗迹记录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7000-20000年,以及距今14000年古人类在老鸦洞内生存的历史,是毕节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初阶段古人类生存栖息的证据。多个石制品及碳屑、灰烬富集的层位表明了古人类对该洞穴的长时间反复利用,以及末次冰期最盛期期间人类活动的消退现象。  相似文献   

20.
周口店第1地点古人类用火证据是该遗址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很长时期内,作为同类遗存中最早的记录及其分析论证结果被国际学术界广泛接受。但随着少数西方学者的质疑和挑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争议,其后开展的埋藏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又得出进一步否定的结论。但周口店遗址的洞穴地层十分复杂,目前残存的堆积与古人类生存时期的状态有重大差别,与当初大规模发掘时见证的遗物遗迹的分布与埋藏状况也有很大不同,在剖面表层做局部有限的采样分析并不足以推翻以前的系统性研究结论,何况很多否定性的意见源自学术理论思潮的转变和缺乏具体分析的常规性推理。从以前的发掘记录和各种分析结果看,周口店遗址埋藏着丰富的古人类用火证据,这些证据不是孤立的,是可以相互验证和支持的。2009年以来在遗址开展的新的发掘与研究获得重要进展,揭示出具有结构的火塘、烧骨、石灰化的灰岩块等原地用火产生的遗物与遗迹,对相关材料的现代科技分析进一步确定这些遗存的人类用火性质。这样,遗址上文化层的用火证据变得明确无误,相关争议终可尘埃落定。对于下部地层中的用火证据,尚需做同样的发掘、分析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