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黄环绢须野螟Palpitaannulata(Fabricius)是小叶女贞(LigustrumquihouiCarr.)上新出现的一种害虫,严重危害小叶女贞叶片,造成植株枯萎、死亡,同时也危害金叶女贞(L.vicaryi)。该虫在湖南省衡阳地区1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越冬代成虫和第1、2代成虫分别于4月下旬、5月下旬和6月下旬出现。成虫产卵于嫩梢顶端叶片上,卵期3d,幼虫期9~12d。5月上旬和6月上旬分别是第1代和第2代幼虫盛发期,危害最重。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喷药是防治该虫的关键,在成虫期和幼虫期分别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辛硫磷乳油1000~1200倍或25%溴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稀释液喷洒寄主叶面,可控制该虫危害。  相似文献   

2.
山东豆秆黑潜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杆黑潜蝇是大豆的重要害虫之一,在山东省大豆产区均有分布。已知寄主有大豆、赤豆等九种豆科植物。幼虫蛀食髓部及木质部,形成隧道,严重影响养分和水分的传导。危害重时,幼苗枯死,轻时植株生长缓慢,花荚脱落,产量降低。 豆秆黑潜蝇在山东一年发生五代,以蛹过冬。翌年6月上旬末为蝇始发期,下旬中达盛发期。7月上旬为一代幼虫盛期,旬末为一代蝇始发期,下旬中达盛期,旬末至8月上旬中为二代幼虫盛期和二代蝇始发期,中旬达盛期,下旬为三代幼虫盛发期。四、五代重叠发生。成虫活动以6—8时为盛期。卵单粒散产,多产在叶背近基部主脉附近表皮下,以上中部叶着卵较多,卵历期2—3天。一代幼虫主要危害春豆,二、三代相继危害春豆和夏豆,四、五代危害晚播大豆及赤豆等。幼虫老熟后,在豆株茎壁上咬一羽化孔,以便成虫羽化钻出。 防治措施:集中处理越冬寄主,消灭越冬蛹:增施肥料,提早播种,适时间苗等农业措施,均有一定效果。在成虫盛发期用50%杀螟松、50%辛硫磷、50%马拉硫磷和40%乐果乳剂原液超低量喷雾,毒杀当代成虫及下代幼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封面照片     
正照片示正在寄主植物大豆Glycine max(豆科)上交配的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直翅目:锥头蝗科)成虫(浙江兰溪种群)。短额负蝗是我国大豆、花生、棉花及十字花科蔬菜等农作物的重要食叶类害虫,危害严重时可将叶片食光,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该害虫分布区域广泛,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分化现象。本期报道了不同地理种群短额负蝗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研究(pp. 956-966)。照片由史树森于2012年2月摄于吉林长春吉林农业大学昆虫生物学实验室。  相似文献   

4.
虾钳菜披龟甲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耀光 《昆虫知识》1994,31(3):158-160
虾钳菜披龟甲是湘南危害空心莲子草的重要害虫,1年发生4代,以成虫越冬。成虫产卵期长达25~45天,平均每雌产卵64粒。各虫态历期,因代别而异,卵期在3~9天,幼虫期在16~26天,蛹期3~8天。成虫寿命长达60天或200余天(越冬代)。发生为害与温、湿度关系密切,高温、干旱对其不利。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广德县迁飞性水稻害虫发生的特点与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据调查 ,2 0 0 2~ 2 0 0 3年安徽省广德县的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初见期、迁入主峰日较历年平均值显著提前 ,仍以第 2代为主害代次外 ,大发生年第 1代往往即可达到防治指标 ,第 3代仍居留为害。褐飞虱首次出现第 4代危害单季稻记录。 3种迁飞性害虫在单季稻上居留时间延长 ,危害代次增多。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时空分布差异增大 ,多种影响因子则有利于害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耕作制度与水稻品种对二化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探讨了我县耕作制度与水稻品种的变化对二化螟发生世代及危害程度的影响。双季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一是使早稻的播、插期提早,二化螟第1、2代发生期也相应提早,发生量与危害程度转轻;二是杂交早稻为2代安全过渡创造了条件。提高2代转化率,导致晚稻上第3代发生期提早、危害加重;三是杂交水稻改善了二化螟的营养条件,加速幼虫发育,促进世代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国槐林麦蛾是 1 998年发现的危害国槐和龙爪槐的新害虫。该虫在山东商河 1年发生 3代 ,幼虫卷缀 2~ 9个叶片或粘连花蕾在其中危害。本文首次报道了该虫幼期的形态特征、危害习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秀山县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重庆市秀山地区稻飞虱的发生主害种类为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白背飞虱的危害重于褐飞虱 ;白背飞虱 1年发生 5~ 6代 ,以 4 ( 3)代为主害代 ,田间发生 2~ 3次若虫高峰 ,以第 2次为主害代峰、虫量最大 ;褐飞虱 1年发生 4~ 5代 ,以 5 ( 4 )代为主害代 ,田间发生 3~ 4次若虫高峰 ,以第 3次为主害代峰、虫量最大 ;( 3)稻飞虱重发年比例高 ,达 85 %以上 ;( 4 )白背飞虱呈逐年加重和主害期提前、褐飞虱呈逐年减轻和主害期推迟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特殊的槽谷地形、迁入虫量大、品种及栽培技术的变化、防治技术的提高和气候条件有利等。  相似文献   

9.
研究分析了土壤紫青霉菌分泌毒素对连作大豆全生育过程的危害。结果表明,在大豆种子萌动期毒素致毒作用已经开始; 在大豆幼苗期及分枝期,较高浓度毒素(×103倍稀释)使大豆完全不结瘤,极低浓度(×105倍稀释)仍然抑制40%结瘤,致使重茬大豆光合固氮能力显着降低。而大豆残根、凋落物等通过刺激紫青霉菌的增长,造成对大豆进一步的危害。对连作大豆土壤紫青霉毒素的调控研究表明,使用土壤放线菌MB生物防治,可使重茬大豆增产8.4~18.9%; 使用海洋放线菌MB-97生物防治可使重茬大豆增产30.5%. 应用MB97制剂对连作大豆全生育过程的防病、减毒控制的综合调控,可使重茬5年大豆田间微区试验折合大豆产量达到4575kg·hm-2.  相似文献   

10.
山东广翅蜡蝉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强  王菊英  柳建定  陈永法  范秀华  祝永权 《昆虫知识》2007,44(1):116-118,F0004
山东广翅蜡蝉RicaniashantungensisChouetLu是通道绿化林木上的重要害虫,在浙江余姚1年发生2代,以卵在寄主枝条内越冬。冬季剪除越冬卵块和若虫期喷洒药剂,能有效控制该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浙江栉蝠蛾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栉蝠蛾Bipectilus zhejiangensis Wang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竹林地下害虫,其生物学特性尚未见报道。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试验对浙江栉蝠蛾危害竹子种类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较为系统的观察。结果表明,浙江栉蝠蛾危害竹子种类多,主要以刚竹属竹种为主。浙江栉蝠蛾在浙江省1年发生1代,以2~3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上旬幼虫开始化蛹,5月初成虫开始羽化,羽化主要集中在13:30~18:30之间,羽化当天便可交尾产卵,单雌平均产卵量可达290粒,成虫寿命雌虫平均4.2d,雄虫平均6.2d。卵经70d左右孵化,随即钻入土壤取食,准备越冬。  相似文献   

12.
大豆炭疽病(Colletotrichum truncatum)是严重危害大豆的病害之一,我国各大豆产区均有发生。该病苗期可引起大豆死苗,成株期可危害茎秆、豆荚,导致大豆产量下降、品质变劣[1-2]。近年来,该病在安徽省大豆,特别是菜用大豆(毛豆)上的危害日趋严重,一般病荚率为10%~20%,重病田病荚率可达50%以上。关于大豆炭疽病的发生和防治以及品种对病原菌的抗性已有少量研究[1-3],但有关大豆炭疽菌的营养生理的研究迄今未见报道。为此,作者在对安徽省大豆炭疽病病原菌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对不同碳源和氮源营养对大豆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为…  相似文献   

13.
研究分析了土壤紫青霉菌分泌毒素对连作大豆全生育过程的危害.结果表明,在大豆种子萌动期毒素致毒作用已经开始;在大豆幼苗期及分枝期,较高浓度毒素(×103倍稀释)使大豆完全不结瘤,极低浓度(×105倍稀释)仍然抑制40%结瘤,致使重茬大豆光合固氮能力显著降低.而大豆残根、凋落物等通过刺激紫青霉菌的增长,造成对大豆进一步的危害.对连作大豆土壤紫青霉毒素的调控研究表明,使用土壤放线菌MB生物防治,可使重茬大豆增产8.4~18.9%;使用海洋放线菌MB97生物防治可使重茬大豆增产30.5%.应用MB97制剂对连作大豆全生育过程的防病、减毒控制的综合调控,可使重茬5年大豆田间微区试验折合大豆产量达到4575kg·hm-2.  相似文献   

14.
跗粗角萤叶甲Diorhabda tarsalis Weise是甘草上的重要食叶害虫,成虫、幼虫危害甘草叶片及幼嫩组织。该虫在河北省保定1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土缝、洞穴或者枯枝落叶下面的疏松层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交配产卵,卵产于寄主根部10~15mm的疏松土层。第1代、第2代和第3代幼虫分别于5月中旬、7月上旬和8月上旬孵化,各代幼虫均能对寄主造成严重为害,幼虫3龄。记述该虫的寄主、生活年史、发育历期、生活习性,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5.
Bt与锐劲特混用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范仰东  莫小平 《昆虫知识》2001,38(4):273-275
Bt与锐劲特混用对水稻二化螟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每 667m2 用Bt2 5g加锐劲特 1 5mL ,防治第 1 ,3代二化螟 ,适期在 2~ 3龄幼虫盛期 ,一般情况下 1次施药即能控制全代二化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李树学  胡飞  孔垂华  谭中文 《生态学报》2007,27(7):2748-2755
田间条件下观察了中国菟丝子危害14个大豆品种的差异,随后选择受中国菟丝子危害差异显著的3个品种与中国菟丝子混种,探讨田间条件下中国菟丝子危害这3个品种大豆植株的生理生态效应。实验显示:在寄生关系确立前,受危害重的大豆品种植株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总黄酮和植株全氮的含量比受危害轻的品种高,而可溶性糖的含量则相反。在寄生关系确立后,危害重的品种植株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总黄酮和植株全氮的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则是危害程度愈重,升幅愈大。在相同栽培条件下,中国菟丝子生物量为:危害重的大豆植株>危害轻的大豆品种植株,同时受危害重的大豆品种植株的生物量下降也大,但中国菟丝子生物量与寄生大豆植株生物量下降量的百分比为:受危害重的品种<受危害轻的品种。结果表明:中国菟丝子在大豆品种间的寄生差异与大豆品种光合作用、次生代谢、同化物质合成和氮含量指标的变化有关,受中国菟丝子影响后大豆品种间的这些生理指标的差异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7.
云南河口县桔小实蝇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桔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 (Hendel)在河口 1年发生 5代 ,世代重叠 ,5~ 8月为害虫发生盛期 ,以第 2和第 3代幼虫发生期对当地果蔬作物的危害最重。室内 1 8~ 30℃条件下 ,成虫日羽化高峰发生在上午 9:0 0~ 1 0 :0 0 ,卵、幼虫和蛹的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成虫取食喜选成熟芒果的汁液。提出了防治此害虫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栽培大豆品种生育期生态类型分类的主要方法是按生育期长短进行熟期组划分。日长与温度是大豆生育期长短的主要生态因子 ,直接影响大豆生育期生态适应性的形成 ,决定了生育期长度与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和种植季节类型等有着密切联系。因此 ,对我国大豆进行熟期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美国自 Regional Soybean Laboratory建立后 ,由 Cater等人逐步发展成一套大豆熟期组划分方法 ,迄今已将美国大豆划分为 0 0 0~ 共 1 3个熟期组[5] 。这种划分方法及标准逐渐被世界大豆主产国采纳而成为国际通用方法。随着国际资源交流的日益发展 ,我国愈益需…  相似文献   

19.
豆荚螟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华  吕锡麟 《昆虫知识》1991,28(6):341-344
豆荚螟在赣中地区年发生5代,以老熟幼虫越冬。在29~30℃,卵期3~4天,幼虫期7~8天,蛹期10~11天,成虫期4~7天。每雌平均产卵27~55粒,最高可产140粒。田间为害盛期为春、夏、秋三季大豆的粒粒充实期,以夏播豆受害重,秋播豆次之,春播豆较轻。在环境温湿系数(Q)2.4~2.7之间,即气温28~30℃,相对湿度70~80%,有利其发生为害。土壤含水量高于20%时不能化蛹。幼虫田间分布符合Neymen分布和负二项式分布,抽样方法以平行五丛一行跳跃取样为好,取样量200丛为宜。  相似文献   

20.
湘北烟区烟青虫发生情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见平  汪明达 《昆虫知识》1994,31(3):153-155
烟青虫在湘北烟区1年发生5代,第一至四代危害烟草,第五代在其他作物上取食。自然条件下,世代重叠比较明显,幼虫发生与危害最大的是第一代,危害时期是5月下旬至6月下旬,同时,还得出了烟青虫各代的发生期、历期及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