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线角木蠹蛾属Holcocerus是Staudinger(1884)根据古北区的种Cossusno-bilis Staudinger建立的,该属所有已知种均分布于古北区和东洋区,主要在中亚地区。触角线状,扁平无栉齿,单眼缺,后足胫节2对距,前后翅中脉均在中室内分叉,造成一小中间室(median cell),雄性外生殖器简单,钩形突通常三角形,颚形突在钩形突下方愈合形成颚泡(bulla)。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周尧教授指导下,在从事中国木蠹蛾科分类研究过程中,出现2个中国新纪录种,现纪录如下:黑袖木蠹蛾 Cossus acronyctoides(Moore) :翅展40—43mm,触角单栉状,伸达前翅前缘中央,头、胸、腹均为暗灰色。前翅较阔。基部1/3 褐灰色无条纹,端部2/3暗黑色。布满模糊细纹,无亚外缘线。后翅暗灰色,端部翅脉间有5条明显的暗色条纹。后足爪间中垫发达。  相似文献   

3.
从1979年我们从事本蠹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的研究以来,得到西北农业大学周尧教授的亲切关怀及热情的教诲。该新种以他的姓氏命名,以表达我们的衷心谢忱。本新种记述如下。周氏木蠹蛾Parahypopta choui,sp.nov. :虫体中等大小,翅展36毫米,体长19毫米。触角单栉齿状,较细长,伸达前翅前缘1/2处,鞭节60节;端部五节明显细小,但端节相对较细长;中部栉齿长相当于触角杆粗。栉齿端部与基部宽度略等,末端园钝;栉齿末端及两侧密生白色绒毛,触角杆背  相似文献   

4.
芳香木蠹蛾中国亚种Cossus cossus chinensis是Rothschild(1921)在Seitz编著的《世界大鳞翅》(Macrolepidoptera of the World)一书中首次描记的,模式产地为中国山东省的青岛,以后Daniel在“古北区木蠹蛾科专论”(1956,Mitt.munch.ent.Ges.,46:255)中也把它作为芳香木蠹蛾Cossus cossus的一个亚种。但芳香木蠹蛾原产于欧洲的指名亚种 Cossus cossus cossus L.以及分布于远东地区的亚种Cossuscossus orientalis Gaede等胸部背面和翅基片褐灰色,后足胫节中距发达,基跗节明显膨大,另外抱器背突呈“M”形,骨化较弱。而Cossus cossus chinensis Rothschild胸部背面和翅基片全为黄色,后足胫节中距常退化,基跗节不膨大,抱器背突骨化明显,呈长马蹄形;此外,根据地理亚种的定义,一种之内不同地理亚种不可能分布在同一地区,而Cossus cossus chinensis Rothschild和Cossus cossus orientalis Gaede却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广大地区重叠在一起。很显然,把Cossus cossus chinensis Rothschild 作为芳香木蠹蛾Cossuscossus的亚种是不合适的,而应将它提升为种,即Cossus chinensis Rothschild。由于该种昆虫胸部背面全为黄色,所以山东省林科所方德齐先生称其为黄胸木蠹蛾,很恰当。 根据文献记载及所收集到的标本,黄胸  相似文献   

5.
四种木蠹蛾的形态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木蠹蛾为阔叶树的重要蛀干害虫之一,近年来在山东境内普遍发生,有些地方已酿至成灾,严重威胁着防护林及城市行道树的正常生长。笔者从1979年着手对省内该类害虫进行研究,发现种类繁多,且混杂发生,在种类辨认中颇易造成错误,现就蒙古木蠹蛾Cossus mon-golicus Ersch.、榆木蠹蛾(即柳干木蠹蛾、黑波木蠹蛾、柳乌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 Wlkr.、东方木蠹蛾Holcocerus orientalis Gaede.、小木蠹蛾(即小褐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aris Stgr.四种木蠹蛾的形态特点整理如下: 一、成虫形态 蒙古木蠹蛾 体长24.5—33毫米,翅展58—69毫米。触角雌雄均为单栉齿状,栉齿呈  相似文献   

6.
尖顶小卷蛾属Kennelia全世界已知2种,中国均有分布.本文记录3种,包括1新种:凹尖顶小卷蛾K.apiconcava sp.nov..文中给出了尖顶小卷蛾属的分种检索表,提供了成虫图和外生殖器特征图.研究标本及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新种与鼠李尖顶小卷蛾K.xylinana(Kennel)在雄性外生殖器上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较后者个体小;爪形突末端凹陷呈"M"状,不膨大;尾突端部尖锐;抱器瓣颈部很细,约为抱器端宽的1/4;抱器端近圆形.鼠李尖顶小卷蛾K.xylinana(Kennel)个体较大;爪形突端部膨大,末端平截;尾突端部钝圆;抱器瓣颈部粗,约为抱器端宽的1/2;抱器端斜卵圆形.  相似文献   

7.
黄皮 Clausena lansium是我国南方原产、特产的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 ,近年来发现咖啡豹蠹蛾 Zeuzera coffeae Nietner[1~ 4 ]严重为害该果树 ,作者 1 995~ 1 998年在粤西地区对该虫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现将结果整理于下。1 形态特征 (图 1 )1 .1 成虫雌蛾体长 1 6~ 2 3 mm,翅展 3 7~ 5 4mm,触角丝状。雄蛾体长 1 1~ 1 8mm,翅展 1 2~1 5 mm,触角基半部双栉状 ,端半部丝状。前足胫节内侧有一个比胫节稍短的前胫突。全体灰白色。前翅密布大小不等的蓝色短斜斑点 ,后翅上的斑点较淡 ,中部有一较大的蓝黑斑。前后翅外缘各有 8个色深而…  相似文献   

8.
中国栉蝠蛾属一新种(鳞翅目:蝙蝠蛾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了采自浙江省安吉县刚竹林中的中国栉蝠蛾属Bipectilus一新种,定名为浙江栉蝠蛾Bipectilus zhejiangensis Wang, sp. nov.。该新种与中国栉蝠蛾属其它种的不同点在于:前翅Cu2脉不与A1脉相连接;外生殖器上的背兜向两侧分开,钩形突呈角质状。  相似文献   

9.
隐斑谷蛾属Crypsithyris全世界已知38种,其中5种分布于中国。本文记述了采自湖南、贵州和江西的1新种:锯隐斑谷蛾Crypsithyris serrata Xiao et Li,sp.nov.(Figs.1~3)。新种与分布日本的Crypsithyris japonica Petersen et Gaedike和Crypsithyris saigusai Gaedike相似,主要区别如下:新种前翅暗褐色,具1大的椭圆形透明斑以及沿后缘具1赭白色纵带;抱器瓣近矩形,末端斜直;抱器背基突大,W形;阳茎约与囊形突等长,两侧具数个锯齿。后2种前翅乳白色,具1模糊的透明斑,在透明斑外侧有1暗斑;抱器瓣基半部宽于端半部,末端尖或钝圆;抱器背基突窄并相连成桥;阳茎明显长于囊形突且两侧无锯齿。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木蠹蛾性信息素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金桐  孟宪佐 《生命科学》2002,14(4):229-231
综述了木蠹蛾性信息素研究及在综合防治措施中应用的最新进展,重点评述了木蠹蛾性信息素的结构鉴定与化学结构。至今有4种木蠹蛾的性信息素被鉴定,另外还筛选出2种木蠹蛾的性诱剂。在我国,对木蠹蛾的防治,应采取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使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或性诱剂诱捕法和迷向法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记述红展足蛾属2新种,其中济源红展足蛾Oedematopoda jiyuanica Wang,sp.nov.采自河南济源,与红展足蛾O.ignipicta(Butler)相似,但新种前翅翅面上有2条几乎平行的黑色纵条纹,雄性抱器瓣中部不扩大,末端平截,而后者前翅无黑色纵条纹,雄性抱器瓣中部膨大,末端圆。双突红展足蛾Oedematopoda furcata Wang,sp.nov.采自福建武夷山,可通过其爪形突后缘分叉形成2个大尖突与其它已知种区别。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沙棘木蠹蛾生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娇  李娟  翁强  骆有庆 《昆虫知识》2012,49(6):1629-1635
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Hua,Chou,Fang et Chen属鳞翅目(Lepidoptera)木蠹蛾科(Cossidae),是我国的特有种.2001年以来,沙棘木蠹蛾在我国大面积爆发,是屹今为止我国沙棘林最大的蛀干害虫,给我国的沙棘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论文从形态学和组织学2个方面确定了沙棘木蠹蛾雌、雄生殖系统的特征,同时,对比了雄性交尾前后生殖系统各部位的差异.未交尾雄蛾的生殖系统贮精囊、附腺管和射精管呈白色,其内包含大量的精子束待交尾,已交尾雄蛾的生殖系统呈透明或半透明状.除雄性附腺外,在交尾后的精巢、贮精囊和射精管中都能观察到真核精子束.通过上述对雄性生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尤其是对贮精囊和射精管中精子束观察,可判断精子束的填充状态,从而判断雄蛾交尾与否,能够检验性信息素引诱剂对沙棘木蠹蛾的防治效果,确立判断雄蛾交尾与否的标准对指导沙棘木蠹蛾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一心 《昆虫学报》1984,(3):326-329
冥夜蛾属Erebophasma Boursin隶属夜蛾科切根虫亚科,模式种:Erebophasma haematina Bisn,主要特征为:雄蛾触角双栉形,栉齿长,端1/5无栉齿,呈线形,喙发达,下唇须短,多数不超过头顶,第1、2节有前伸的毛,第3节短,复眼表面有短纤毛,边缘有长睫毛,额光滑无突起;胸部被毛,后胸有毛簇,前足、中足及后足的胫节均具刺;腹基节有毛簇;前翅有一副室;钩形突短宽,端部较平,抱器瓣端半部渐窄,端部分叉,抱钩不显,瓣背缘近端部内侧或有一丘形突起,阳茎细,多呈拱曲。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小线角木蠹蛾Streltzoviella insularis Staudinger幼虫取食不同寄主后的肠道转录组,旨在挖掘幼虫对寄主适应的相关基因,为探究小线角木蠹蛾幼虫对寄主的适应机制提供分子生物学数据。【方法】采用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测定小线角木蠹蛾幼虫取食3种不同寄主树种(洋白蜡、银杏和国槐)15 d后的肠道转录组,使用BLAST软件对unigene序列进行GO和KEGG富集,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出幼虫对寄主适应的相关基因。【结果】取食国槐与取食洋白蜡的小线角木蠹蛾幼虫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有916个,取食银杏与取食洋白蜡的小线角木蠹蛾幼虫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1 163个,取食银杏与国槐的小线角木蠹蛾幼虫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1 621个;其中,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与解毒代谢、水解酶和转运蛋白等密切相关;取食不同寄主的幼虫肠道差异基因中,解毒酶(17个)和消化酶(20个)的差异基因数量都明显多于保护酶(5个)。本研究筛选出2个解毒酶基因、3个消化酶基因和1个保护酶基因,可作为小线角木蠹蛾幼虫对寄主适应机制的重点研究对象。【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小线角木蠹蛾幼虫响应不同寄主的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探究小线角木蠹蛾对寄主的适应机制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5.
记述中国斑织蛾属Ripeacma Moriuti,Saito et Lewvanich 4新种.梯斑织蛾Ripeacma trapezialis sp.nov.采自贵州梵净山,与疣斑织蛾Ripeacma verruculosa Wang et Li 外表相似,可通过外生殖器特征区别:新种雄性颚形突的侧臂短于腹板,抱器腹背缘无突起,囊形突略呈三角形;雌性交配孔两侧呈齿轮状突出,囊突具小齿.杯斑织蛾Ripeacma cotyliformis sp.nov.采自湖北五峰,与秦岭斑织蛾Ripeacma qinlingensis Wang et Zheng外部特征近似,可通过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加以区别:新种爪形突小三角形,颚形突前缘生出一杯状突起,抱器腹明显具端突,阳茎基环略呈矩形.毛斑织蛾Ripeacma setosa sp.nov.采自贵州梵净山,与Ripeacma yaiensis Moriuti,Saito et Lewvanich相似,但其雄性爪形突短三角形,颚形突不呈带状,抱器腹端突具稠密的刚毛,可与后者区别.茎裂斑织蛾Ripeacma bilobata sp.nov.采自贵州梵净山和湖南桑植,可通过以下特征与该属所有已知种区别:前翅前缘基部及中部偏外各有一个大三角形黑斑延伸至翅中部,雄性颚形突呈"X"状;雌性生殖板强烈骨化.该文同时首次报道了角斑织蛾Ripeacma trigonia Wang et Li的雌性个体.文中提供了新种的成虫及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16.
原小卷蛾属Sillybiphora Kuznetsov目前全世界仅知1种,中国已有记载.记述2种,包括1新种:微凸原小卷蛾S.pauliprotuberans sp.nov..文中给出了原小卷蛾属的分种检索表,提供了成虫图及外生殖器特征图.研究标本均保存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新种与庐原小卷蛾S.devia(Kuznetsov)在雄性外生殖器上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新种基斑不明显,散布黑褐色条纹和斑点;端斑椭圆形且大,长与前翅宽约等宽;抱器腹近端部有一小的凸起,约为抱器瓣基部洞穴宽的1/10;抱器端端部膨大呈球状.庐原小卷蛾S.devia(Kuznetsov)基斑明显,黑褐色圆斑;端斑圆形且小,长约为前翅宽的2/3;抱器腹近端部有一大的凸起,与抱器瓣基部洞穴约等宽;抱器端端部无明显膨大,从基部到端部约等宽.  相似文献   

17.
单羽蛾科是鳞翅目中非常小的科,目前已记录的昆虫仅有3种,分布于中国(台湾),日本,斯里兰卡,斐济和马达加斯加。首次记述了该科在我国大陆的分布,并首次对东方单羽蛾Agdistopis sinhala (Fletcher, 1909) 的雌性进行了描述。东方单羽蛾Agdistopis sinhala (Fletcher, 1909) 翅展31.0 mm。触角背面灰黄色,少毛,腹面灰色,密被短而细的纤毛;下唇须长于复眼直径的2倍;前翅外缘线白色,近前缘4/5处具1不规则的黑灰色斑;翅面具1从顶角延伸至翅面2/3处的白色窄带。雄性外生殖器爪形突宽大;抱器瓣对称,腹基角具1小钩状突;抱器端部二分叶,形成二棒状突;基腹弧延伸成1近三角形的大突起。雌性外生殖器交配孔大而不规则;导管端片不规则球形,基部的右侧弧形内凹;交配囊卵形;具1对小型囊突。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我国圆点小卷蛾属EudemisHbner的种类,共4种,其中包括1新种:郑氏圆点小卷蛾E.zhengi sp.nov.。提供了分种检索表、新种的形态特征图和生殖器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昆虫标本室。郑氏圆点小卷蛾,新种Eudemis zhengi sp.nov.(图1~2)新种与杨梅圆点小卷蛾E.gyrotis(Meyrick)相似,但可通过下列特征区别:雄性外生殖器之颚形突中部的突起宽短,同时侧缘还具尖角状突起并被细齿,抱器瓣仅在抱器腹近基部具1簇刺丛;后者颚形突中部的突起长指状,侧缘无突起,抱器瓣腹缘具3簇刺丛,分别位于抱器腹基部和端部及抱器端基部2/5处。正模♂,云南勐腊补蚌(21°29′N,101°33′E;海拔650m),25Aug.2005,任应党采;玻片号YHL05159。词源:新种种名以郑哲民教授的姓氏命名,以示对郑先生在我国昆虫系统学研究领域做出显著贡献的敬意。  相似文献   

19.
沈发荣  周又生 《昆虫学报》1997,40(2):198-201
本文记述蝠蛾属Hepialus二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双带辐蛾HepialusbibelteusShenetZhou,新种(图1~4)雄性:体长Ic.5mm,翅展3O.5mm。雌性:体长20.Omm,翅展4O.smm。复眼黑色,触角丝状,像短小可见,下唇须短3节,周围多毛;前胸背板黄色,中胸背板,腹部至腹末端深褐色,在翅中部有一个由小黑点环围呈椭圆形斑文,翅近外线处有二条黑带;前翅Clip脉近基部及近端有二横脉和A脉相连,A脉伸达翅缘,后翅深褐色,CtJP脉赤长,前足有胜距,各足爪弯曲’‘,””,雄性外生殖器见图1。瓣钩有小齿,抱器…  相似文献   

20.
西藏瘤祝蛾属一新种记述(鳞翅目:祝蛾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春生 《昆虫学报》1997,40(3):303-304
作者(1994)发表了“中国瘤祝绒属研究及新种记述”一文后,又在西藏发现瘤祝蛾属一新种。这也是首次在西藏发现该属昆虫。至此,我国已有该属昆虫31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甲泡祝峨*orodoraoacma新种翅展22mm。触角浅黄褐色。下唇须第H节内侧深黄褐色,外侧及末节浅黄褐色。头部颜面浅黄褐色,头顶深褐色。胸部褐色。前翅褐色,具有黄色丝绸光泽,无花纹,缘毛暗褐色。后翅浅黄褐色,具丝绸光泽,缘毛灰黄色。二外生殖器(图1):爪形突大,端部加宽成“T”形。颚形突短宽,末端尖而长。抱器瓣几乎等宽,靴状,其端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