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小剂量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及病毒携带者(10例)共40例,干扰素32.000u,肌肉注射,每周3次,治疗观察6个月。其 HBsAg 滴度几何平均值从治疗前1:100.4,3个月下降为1:25.1,6个月为1:17.2,P<0.001,HBsAg 转阴21/40例,占52.5%。6个月后,HBeAg 13/20例转阴,占65%,有抗一 HBe 出现11例;HBcAg2/4例转阴,88.9%的病例 DNAP 为阴性,73.1%的病例 HBV-DNA 为阴性伴 DNAP 阴性。30例肝炎病人的病毒指标转阴优于病毒携带者。对照组20例用聚肌胞治疗6个月,病毒指标无明显改善。从以上五项病毒指标在治疗后下降和转阴,表明小剂量干扰素对乙肝病毒复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及B7-H1 的影响,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逃 逸的的机制。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琢-2a180 μg 抗病毒治疗52周,分别于0、12、26、52周检测肝功 能、HBV-DNA;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C表面HLA-DR、CD80、CD86、CD83、CD1a、B7-H1 水平。根据患者HBV-DNA 水平, 将患者分为应答组(A 组)、非应答组(B 组),10 例健康志愿者作正常对照组(C 组)。结果:慢性乙肝患者的树突状细胞膜表面分 子HLA-DR、CD80、CD86、CD83、CD1a 的表达均降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治疗后应答组膜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 CD83、CD1a 的表达高于非应答组65.3± 6.2 %vs 44.2± 5.5 %,67.2± 7.4%vs 37.3± 7.2 %,68.4± 3.6 %vs 42.5± 7.3 %,65.6± 6.8 %vs 43.2± 3.9 %, 49.4± 9.5 %vs 37.5± 7.9 %,(P <0.05)。应答组B7-H1 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非应答组B7-H1 水平无明显变 化12.73± 3.8%vs 25.24± 2.92 %,(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治疗可以提高 树突状细胞功能,降低B7-H1 表达,促进HBV-DNA 的清除。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及B7-H1 高表达是乙型肝炎病毒免疫逃逸的 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病毒药物膦甲酸钠对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患者的病毒载量及HPV转阴率的影响,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112例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充分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患者自愿选择进入治疗组或观察组,治疗组患者随机分成膦甲酸钠组和干扰素组。最终分组情况为:观察组43例,膦甲酸钠组34例,干扰素组35例。观察组患者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仅随访观察,治疗组患者分别予以膦甲酸钠静脉滴注3.0 g/次,1次/d,连用14 d;重组人干扰素a2b肌肉注射300万U/次,隔日1次,总共10次。于治疗后第1、3、6个月采用二代杂交捕获术(HC-2)对患者进行HPV DNA半定量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病毒载量的变化及HPV转阴率。结果第1、3、6个月治疗组患者HPV病毒载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PV转阴率显著高于观察组;膦甲酸钠组患者HPV病毒载量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干扰素组;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HPV病毒载量无明显变化。治疗后第1、3、6个月,膦甲酸钠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47.06%、61.76%、79.41%,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及干扰素组(P0.01)。在随访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未发现HPV转阴病例,治疗组转阴率为3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膦甲酸钠组患者转阴率为35.29%,干扰素组为25.7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27)。结论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患者自然清除率低,建议采取积极干预措施,膦甲酸钠能降低HPV病毒载量,促进HPV转阴,对持续性高危HPV感染患者有一定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联合膦甲酸钠氯化钠治疗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无锡市人民医院妇产科自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0例宫颈HPV感染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人重组干扰素α-2b栓治疗,治疗组给予人重组干扰素α-2b栓联合膦甲酸钠氯化钠静脉滴注。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PV转阴率及肾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治愈率为6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PV转阴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未见肾功能损害发生。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联合膦甲酸钠氯化钠治疗宫颈HPV感染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SVCT1和SVCT2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中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SVCT1和SVCT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和阳性表达强度显著低于正常肝组织(P〈0.01);Western-blot检测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SVCT1表达缺失,SVCT2蛋白表达强度为0.481&#177;0.056,均显著低于正常人(分别为0.325&#177;0.085和0.971&#177;0.140)(P〈0.01).提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肝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存在SVCT1和SVCT2蛋白表达低下或缺失;SVCT1和SVCT2蛋白表达低下或缺失可能是乙型肝炎病毒易感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外周血Th1及Th2细胞比值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恩替卡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治疗期间临床相关指标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机体Th细胞免疫应答的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12个月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P0.05),治疗1个月后ALT复常率(22.5%,50.0%,67.5%,87.5%)显著高于对照组(5.0%,20.0%,42.5%,62.5%)(P0.05),治疗3个月后血清HBV DNA转阴率(45.0%,80.0%,90.0%)显著高于对照组(17.5%,45.0%,55.0%)(P0.05),治疗6个月后HBe Ag转阴率(52.5%,72.5%)显著高于对照组(30.0%,50.0%)(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Hbe Ag血清转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外周血CD3~+CD4~+IFN-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CD3~+CD4~+IL-4~+在治疗3个月后显著上升(P0.05),联合组则在治疗6个月后显著上升(P0.05);而联合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CD3~+CD4~+IFN-γ~+(36.7±8.2,34.8±7.9,32.1±7.5,23.7±7.3)显著高于对照组(34.2±7.6,31.4±8.2,29.3±8.1,19.8±7.7)(P0.05),联合组治疗后6个月CD3~+CD4~+IL-4~+(0.7±0.4,1.1±0.2)则显著低于对照组(0.9±0.3,1.3±0.6)(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抑制HBV复制,可能通过调控Th细胞免疫应答,协同抗病毒效应,从而清除HBV。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宫颈癌放化疗完全缓解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宫颈癌放化疗后出现高危型HPV感染100例患者被随机分成1组。一组予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阴道内置药3个月,另一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栓剂治疗3个月,复查HPV定性。结果 3个月后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组HPV感染转阴率为76%,重组人干扰素α-2a栓剂转阴率为4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对宫颈癌放化疗后HPV感染的治疗作用较重组人干扰素α-2a栓剂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 CHB) 患者的干扰素( IFN) 抗病毒疗效受病毒自身和宿主等因素的影响, 而宿主的细胞免疫状态是IFN应答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采用检测IFN治疗前基线时细胞免疫因子的方法, 探讨治疗前细胞免疫状态对病毒学应答的影响。乙型肝炎e 抗原( HBeAg) 阳性CHB 患者19 例, 其中男性14 例, 采用聚乙二醇IFN-α2a 180 μg 皮下注射, 每周1 次, 疗程48 周, 停药后观察24 周。基线时检测CD3 + 、CD4 + 、CD8 + 、CD4 + /CD8 + 、自然杀伤( NK) 细胞、CD3 + /CD25 + 、CD8 + /CD28 +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LTT) 以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 、IFN-γ等细胞因子; 同时观察血清转氨酶、病毒载量、e 抗原等指标以判断疗效。所有病例治疗前、后进行肝组织学检查。按治疗终点( EOT) 和随访终点( EOF) 的应答或无应答分组比较基线时细胞免疫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现, 在EOT 时有15 例应答, 4 例无应答, 2 组间基线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平均值分别为179. 73 ±120. 31 和101. 75 ±16. 88, 有显著差异( P = 0. 035) ; 同时CD8 + /CD28 + 有显著差异( P = 0. 019) 。EOF时7 例应答, 12 例无应答, 基线时LTT 在应答组和无应答组的结果分别为1 5895. 43 ±5 895. 65 和13 792. 08 ±2 084. 56, 有极显著差异( P = 0. 003) 。基线时的CD4 + 和CD3 + /CD25 + 在HBeAg 血清转换组与无转换组间有显著差异, 分别为43. 84∶32. 08 和2. 91∶1. 70, P 值分别为0. 038 和0. 035。EOF 时肝组织学炎症程度分级应答组与无应答组相比有明显改善( P = 0. 003 5) 。结果提示, CHB 患者IFN治疗前细胞免疫状态可能影响抗病毒疗效, 但需扩大样本做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无环鸟苷治疗HBsAg高滴度慢性病人和携带者成人10例,并与保肝药治疗,情况相似成人10例对照观察,经一年追踪,30天间歇组6例,停药后3个月才有3例HBeAg和DNA-P转阴,9个月有2例回升,一年时,5例病毒指标与治疗前相似,其中4例HBV-DNA阳性,有1例全部病毒指标(包括HBV-DNA)持续转阴。 30天连续治疗4例,病毒指标继续转阴,以第6~9个月最好,HBsAg转阴1例,HBeAg4例全部转阴,有2例出现-HBe,HBcAg阳性3例有2例转阴和DNA-P阳性均转阴。对照组均无转阴。10例一年观察,3例无效,4例病毒指标暂时转阴,3例病毒复制指标持续转阴,连续疗法病毒转阴时间比间歇法长。无环鸟苷是目前用于疱疹病毒感染有效的抗病毒新药,治疗疱疹脑炎其疗效明显优于阿醣腺苷,1982年weller和Smith分别报道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病毒复制有暂时抑制效果。1984年我们开始对HBsAg高滴度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成人10例,进行了抗病毒治疗研究,并与同期用保肝药、病情相似的成人10例对照,发现连续治疗的近期效果优于间歇治疗组和对照组,经一年追踪观察,并补做了血清HBV-DNA,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随机抽取 型、 型糖尿病以及透析患者各 10例进行 CH- 1双歧杆菌制剂服用试验。并对前述患者服用 CH - 1双歧杆菌制剂的肠内细菌群和肠内腐败物质以及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分析。 型糖尿病患者服用期间 ,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 (0 .84± 0 .75 )‰升高到服用 14 d后的 (7.2 5± 7.4 9)‰ ,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 ,卵磷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 8.14± 0 .37下降到服用 14 d后的 6 .0 9±0 .4 9(差异有十分显著性 )。 型糖尿病患者服用期间 ,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 (2 .4 0±3.18)‰升高到服用 14 d后的 (5 .5 6± 7.4 8)‰ ,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 ,卵膦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 7.99± 1.15下降到服用 14 d后的 5 .93± 0 .17(差异有十分显著性 )。透析患者患者服用期间 ,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 (0 .6 78± 0 .92 )‰升高到服用 14 d后的 (7.0 8± 6 .95 )‰ ,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 ,卵膦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 8.33± 0 .5 0下降到服用 14 d后的 5 .96± 0 .4 4 (差异有十分显著性 )。服用 CH- 1双歧杆菌制剂后粪便中腐败物质含量的变化 , 型糖尿病患者服用 CH- 1双歧杆菌制剂后 ,氨由 82 3± 76 .2 (μg/ g)下降到服用 14 d后的 4 71± 73.0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α-干扰素针肌肉注射协同重组干扰素α-2b栓治疗高危型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方法选择妇产科门诊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6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4例。两组患者均于月经结束后3 d予以重组干扰素α-2b栓阴道内放置,1枚/晚,连用10 d,下次月经后开始下一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α-干扰素1 000 000U肌内注射,1次/隔天,连用10d,下次月经后开始下一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治疗后随访半年和1年后HPV的转阴率。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4.12%)明显优于对照组(76.47%)(χ2=4.22,P0.05)。对照组和联合组治疗中分别出现不良反应4例和10例,症状均较轻微,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4,P0.05)。治疗后随访半年和1年后,联合组的HPV的转阴率分别为96.88%和90.6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08%和65.38%(χ2=4.98或5.57,P0.05)。结论α-干扰素针肌肉注射协同重组干扰素α-2b栓治疗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效果较显著,安全性较佳,且其中远期临床效果亦较佳,能更有效提高HPV的转阴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小剂量干扰素,从1个月至6个月不同疗程治疗97例HBsAg阳性伴HBeAg阳佳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以HBsAg、HBeAg、抗-HBe、HBcAg、DNAP和HBV-DNA 6项作为抗病毒指标,经1个月疗程97例,6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善,经2个月疗程77例,只有DNAP阳性率下降和HBeAg阳性下降明显,经3个月疗程60例,5项病毒指标(除HBV-DNA外)均有统计学意义的下降,经6个月疗程42例,5项病毒指标阳性率稳定下降,下降缓慢的HBV-DNA(从73.24%下降为23.1%)和HBsAg(从100%下降为50%)也明显下降。这些病毒指标中以DNAP和HBeAg最敏感,次为HBcAg,再为HBV-DNA,最不敏感是HBsAg。本结果表明小剂量干扰素有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怍用,长疗程(3个月以上)优于短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干扰素阴道胶囊联合微波治疗宫颈炎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观察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联合微波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HPV转阴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及Th17和Treg细胞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为41例,占91.1%,对照组为7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白带量改善率、白带脓性改善率、高危型HPV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白介素23(IL2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17、TNFβ、IL23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加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reg细胞、Th17细胞水平,Th17/Treg比值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滴虫、真菌、细菌性阴道炎、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细菌性阴道炎、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阴道胶囊联合微波治疗宫颈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减轻体内炎症反应,增加HPV转阴率,调节Th17和Treg细胞,对预防宫颈癌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0例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而液基细胞学检查阴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8例)予以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观察组(52例)予以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患者HPV转阴率及阴道微生态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2.69%)高于对照组(6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7,P=0.026)。治疗后,两组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阴道菌群密集度及多样性显著低于治疗前,其微生物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乳杆菌定植率高于对照组,病原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乳酸菌阴道胶囊能明显提高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转阴率,其中促进阴道微生态恢复平衡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乙肝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相关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97例HBeAg阳性乙肝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剂治疗,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以及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转阴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1.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5%(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LT、AST、HBV-DN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61%,与对照组的29.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HBeAg阳性乙肝较单用干扰素的抗病毒治疗疗效更高,可降低传染性,用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42例慢性乙肝病人及病毒携带者,年龄16~44岁,病程半年~1年。随意分为3组:干扰素组10例,6万u,肌肉注射,每周3次,疗程3个月,近期HBeAg转阴3例伴抗-HBe转阳,HBcAg、DNAP和HBV-DNA转阴各一例。无环鸟苷组22例,每日15mg/kg,静脉输注,每月20天,60天为一疗程,近期HBeAg转阴6例伴抗-HBe转阳S例,HBcAg转阴S/11例,DNAP转阴8/18例,HBV-DNA转阴3/18例,其结果优于干扰素组。无环鸟苷联合干扰素治疗8例,近期HBeAg转阴6例伴抗-HBe转阳5例,其他病毒指标转阴与无环鸟苷组相似,初步显示联合治疗组抗病毒效果优于两药单用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乙肝疫苗与小剂量干扰素等药物配伍治疗慢性乙肝及慢性病毒携带者。经一个疗程后,干扰素组、胎盘肽组和乙肝疫苗组HBsAg转阴率分别为13.7%,5.9%和0%;HBeAg转换率分别为68.8%,72.7%和20%。表明干扰素和免疫增强剂配伍对乙肝病毒复制有一定抑制作用,促使HBeAg转换,但对清除HBsAg无效。  相似文献   

18.
20 0 1年10月至2 0 0 2年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直接观察和在不同生境类型分层抽样进行网捕的方法研究了保护区内赤麂种群的数量、年龄结构、群体大小和组成等。结果显示,赤麂主要生活在落叶季雨林和有刺灌丛中,种群数量为716 13±4 7 6 2只,种群密度为5 4 5±3 6只/km2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倒三角形,成体最多,占6 2 5 0 % ,亚成体占2 8 85 % ,幼体最少,占9 6 2 %。成年个体的雌雄性比是1 32∶1 0 0 ,亚成体为1 5 0∶1 0 0 ,幼体是1 5 0∶1 0 0。群平均大小为1 32只,其中独居个体最多,占总观察次数的6 8 31% ;2只群次之,占31 15 % ;3只群最少,占0 5 5 % ;没有观察到3只以上的群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和阴转率的影响。方法:2018年2月到2020年8月选择在我院联合汀州医院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联合组给予替诺福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48 w。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HBeAg血清学转换情况及HBV-DNA的转阴情况,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含量。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为11.54 %,高于对照组的3.85 %(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HBV DNA 转阴率为100 %,高于对照组的71.17 %(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ALT与AST值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诺福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提高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和阴转率,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和干扰素-酌水平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 年6 月-2014 年6 月期间于 我院进行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50 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 例作为对照组1,50 例非结核性脑膜炎者作为对照组 2。检测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和干扰素-酌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和干扰素-r水平分别为 (22.45± 4.23)U/L和(36.45± 13.56)ng/L;对照组1 患者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和干扰素-r水平分别为(16.32± 3.24)U/L 和 (12.78± 2.67)ng/L,对照组2 患者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和干扰素-r水平分别为(7.48± 4.01)U/L 和(13.25± 2.89)ng/L,三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患者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和干扰素-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 和对照组2,两两比较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脊液腺苷脱氨酶和干扰素-r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具有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