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复东  彭世媛 《兽类学报》1993,13(3):166-171
本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3头雌性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发情期尿中17β-雌二醇与孕酮水平的变化。大熊猫的发情行为与尿中17β-雌二醇浓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发情期中,随着孕酮水平下降的同时雌二醇水平却迅速上升并达峰值(28.2—65.5毫微克/毫克肌酐),然后再下降到基础水平。性活动最强烈的日期发生在17β-雌二醇最高峰值的当天或峰后一天。在雌二醇峰后,尿中孕酮水平逐步升高,发情后期的孕酮平均值显著高于发情前期(P<0.01)。本实验中,3头大熊猫均妊娠,说明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的适宜时间可根据雌性大熊猫尿中17β-雌二醇的监测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2.
王松  黄乘明  张才昌 《兽类学报》2006,26(2):136-143
2003年10月30日至2004年11月21日,采集了3只笼养雌性黑叶猴妊娠期和1 只笼养雌性黑叶猴发情期的晨尿,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尿液中孕酮和雌二醇浓度,同时用全事件观察法观察黑叶猴的行为,分析雌性黑叶猴的行为与其尿中的性腺激素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进入妊娠期,雌性黑叶猴尿中的雌二醇浓度逐渐上升,中后期达高峰;而尿中孕酮浓度在妊娠初期仍维持在放免法的灵敏度以下,妊娠约1 个月后才升高至灵敏度以上(13.39 ng/ mgCr);2)在妊娠中期,雌性黑叶猴仍维持着较高频率的邀配行为,但与雌激素的变化无明显的相关关;3)发情期,雌猴尿中的雌二醇浓度与其邀配行为呈正相关;4)雌性黑叶猴的性激素高低与其等级序位无关,但序位高的雌猴繁殖较早。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笼养猞猁多雄交配的结果以及雄性的成功繁殖。雄兽与发情雌兽随机配对,其繁殖成功(所产生的后代数量)不取决于与雌兽的交配顺序、交配次数与持续时间、遗传关系或雄兽的行为特征,但似乎取决于精子质量,特别是取决于形态正常精子的百分率。繁殖成功的雄兽比其竞争对手具有更多的形态正常的精子,似乎更能成功地诱发交配雌兽的排卵。证实了4窝(占总窝数的20%)幼兽的双重父亲身份。在所有情形下, 2雄1雌的交配间隔为24h 。  相似文献   

4.
亚洲象是中国一级濒危保护动物,改善圈养亚洲象的繁殖状况是亚洲象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社群压力对圈养雌性亚洲象应激和动情状况的影响,从而探究圈养雌性亚洲象长期不动情的原因。通过放射性免疫法检测雌性亚洲象尿液中皮质醇、孕酮和雌二醇水平以及粪便中皮质醇和雌二醇水平,以雌激素水平反映亚洲象的动情状况,以皮质醇水平反映亚洲象的应激状态,以争斗行为和友好行为的发生情况反映圈养群体的社群压力。研究发现:(1)处于优势地位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斗争行为,处于从属地位的个体受到更多的攻击行为;(2)优势个体的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处于从属地位个体的皮质醇水平;(3)优势个体的雌二醇和孕酮具有小幅周期性波动,而从属个体的雌二醇和孕酮水平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波动。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圈养亚洲象群体中优势个体对从属个体的行为抑制可能是导致从属个体雌激素水平低,长期不能参与繁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Coleoptera:Coccinellidae)为多次交配型昆虫,通过设计不同的交配次数,观察并记录不同交配组的雌虫产卵量、卯孵化率及成虫寿命等参数,探究多次交配对异色瓢虫雌虫适合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多次交配对雌性异色瓢虫成虫的寿命有显著影响(P<0.05),交配次数越多雌性瓢虫的寿命越短;单次交配组在交配后第一周的产卵量明显低于多次交配组,为55.00±17.90枚,而4次、7次、14次交配组产卵量分别为102.29±11.97枚、93.60±13.09枚和93.36±14.95枚;多次交配可以提高异色瓢虫卵的孵化率,多次交配组卵的孵化率明显高于单次交配组,其中7次交配组最高(88.71%±0.29%),多次交配对异色瓢虫雌虫有直接利益,多次交配可以提高雌性异色瓢虫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不同交配时长对广聚萤叶甲雌虫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条件下,对不同交配时长下广聚萤叶甲的雌虫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进行观察:(1)选取羽化第3d的广聚萤叶甲雌雄虫随机配对,观察24 h,记录交配情况和时长;(2)在交配开始1、5、15、30、60 min时,强行分开雌雄成虫,然后将不同交配时长的雌虫进行单独饲养,以正常交配一次的雌虫作为对照,每个处理选取23组;(3)将15~30 cm健壮豚草小苗插入注满水的塑料小瓶内,将配对的一组雌雄成虫和豚草小苗放入养虫盒中饲养,每天更换带卵的小苗并记录叶片上的产卵量;(4)将上述带卵的小苗至于适宜条件下培养,记录5~7 d内卵块孵化的情况。【结果】广聚萤叶甲正常交配一次的对照组的产卵水平显著高于各处理组,单雌产卵为889粒,交配时间15 min以下各组雌虫的产卵量明显低于交配30 min以上的各组雌虫。同时交配时长5 min以下雌虫产的卵基本不能孵化,而交配时间达到30 min以上的各组卵块的孵化率明显提高。【结论】雄虫转移雌虫受精所需精子量需要耗费的时间为30 min左右,且雄虫有延长交配时间的趋性。该结果为研究广聚萤叶甲的生态特性以及优化种群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北京动物园2头圈养雌性亚洲象从未动情的现象,本研究于2003年12月至2005年3月,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测定了2只不动情象与另一只已受孕象尿液中孕酮和雌二醇的变化,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探讨圈养亚洲象不动情的原因,为圈养象机构提供相应的繁殖管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受孕雌象在分娩前一周左右孕酮含量突然升高,后在很短时间内降低,分娩后也维持在较低水平;雌二醇含量分娩前维持在较高水平,分娩前一周骤降,并保持较低水平至本研究结束。非动情象尿液中孕酮和雌二醇水平都显著低于受孕象相应的激素水平,且无明显的波动,推测其卵巢不具活性,导致孕酮与雌二醇水平不具波动性,是这2头圈养雌象未见动情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作者用放射免疫法和生物测定法对4只大熊猫发情期血清和尿液中的促黄体素、孕酮和17β-雌二醇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只大熊猫在发情高峰期均出现雌二醇和促黄体素高峰;LH峰值出现在E_2峰值之后。根据雌兽在发情期血清和尿液中这二种激素含量的变化可为选择人工授精的最佳时间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Palisot de Beauvois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发现有孤雌生殖的现象。 自1982~1985年,我们先后单独饲养雌虫69头,其中,有2头进行孤雌生殖,占3.9%。产卵量38~247粒,孵化率28~80.4%,卵期19~57天,成虫寿命97~137天。共孵化101头小若虫,再将这些若虫单独饲养,羽化为成虫54头(其中雌虫32头)。对这些成虫以3种不同配对方式进行观察:(1)无性后代雌虫与有性雄虫交配(5对),产卵54粒,未孵化;(2)无性后代雄虫与有性雌虫交配(8对),未产卵都死了;  相似文献   

10.
OMKAR  Geetanjali MISHRA 《昆虫学报》2014,57(10):1180-1187
【目的】尽管一雌多雄在瓢虫科中常见,但各研究中获得的数据不足以解释雌虫多次交配和一雌多雄的一般适应性意义或适合度后果。本研究以温度为胁迫因子,旨在评价一雌多雄的某些益处(如增加的适合度)是否可传递给后代。【方法】本研究检测了黄斑盘瓢虫Coelophora saucia (Mulsant) 3种交配处理中的适合度:一雌一雄(与同一雄虫交配5次,1次/d),先后一雌多雄(与5头不同的雄虫依次交配5次,即每天与新的雄虫交配1次),以及同时一雌多雄(放进5头雄虫,任由雌虫选择雄虫,交配5次,1次/d)。观察了各交配处理不同温度下(25, 27和 30℃)繁殖力、卵的育性、后代发育和存活。【结果】结果表明,经历一雌多雄然后进行交配选择或竞争的雌性的繁殖能力最强,后代能在更广温度范围内最好地适应发育和存活。但先后一雌多雄交配的雌性与一雌一雄交配的雌性的繁殖能力相似。【结论】结果说明,在无交配选择或雄性竞争的条件下,一雌多雄的益处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在依次射精的雄性间存在精子竞争,或由于雌性的隐性选择。据我们所知,本研究中观察发现的无交配选择时不表现一雌多雄的益处的现象,之前在昆虫中未观察到过。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3.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4.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5.
16.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