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8 毫秒
1.
报道了云南兰科植物13个新记录种:宽叶红门兰、触须阔蕊兰、毛葶玉凤兰、朱兰、长唇羊耳蒜、广西鸢尾兰、长叶山兰、黄兰、聚石斛、狭唇卷瓣兰、花蜘蛛兰、大尖囊兰、槽舌兰。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兰科(Orchidaceae)鸢尾兰属(Oberonia Lindl.)共5种植物在中国3个省区的分布新记录,其中广西分布新记录有短耳鸢尾兰(O.falconeri J.D.Hooker)和小叶鸢尾兰[O.japonica(Maxim.)Makino],海南分布新记录有狭叶鸢尾兰(O.caulescens Lindl.)和勐腊鸢尾兰(O.menglaensis S.C.ChenZ.H.Tsi),西藏分布新记录有拟阔瓣鸢尾兰(O.langbianensis Gagnep.)。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和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3.
弓莉  罗建  林玲 《西北植物学报》2019,39(4):740-744
通过对西藏兰科鸢尾兰属植物进行的系统调查、标本采集、查阅、整理和鉴定,发现了西藏鸢尾兰属植物5个新记录种,分别为:长苞鸢尾兰(Oberonia longibracteata Lindl.)、短耳鸢尾兰(O. falconeri Hook. f.)、裂唇鸢尾兰(O. pyrulifera Lindl.)、条裂鸢尾兰(O. jenkinsiana Griff. ex Lindl.)和长裂鸢尾兰(O. anthropophora Lindl.),并附有这些新记录种的特征照片。凭证标本保存于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标本室(XZE)。目前西藏鸢尾兰属植物共有14种,编写出西藏鸢尾兰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以期达到对该区鸢尾兰属植物资源鉴定识别和有效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海南兰科植物新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中国兰科Orchidaceae植物一新记录属和3个中国新记录种及5个海南新记录种。其中小囊兰属Micropera Lindl.、红花小囊兰Microperapoilanei(Guill.)Garay、疏花羊耳蒜Liparis sparsiflora Aver.和美丽云叶兰Nephelaphyllum pulchrum Bl.为中国新记录;平卧曲唇兰Panisea cavalerei Schltr.、云南曲唇兰Panisea yunnanensis S.C.Chen&Z.H.Tsi、束花石斛Dendrobium chrysanthum Wallichex Lindl.、滇南翻唇兰Hetaeria rubens (Lindl.)Benth.ex J.D.Hook.f和毛叶芋兰Nervilia plicata(Andrews)Schltr.为海南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5.
沼兰族是兰科植物的大族之一,约2000种,除了极地和沙漠地区,全球均有分布.该族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尤其在东南亚、热带美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种类非常丰富.目前,已有关于该族植物形态和分子系统的研究,但有关该族亚族和属间的系统关系尚不清楚,属的界定争议也较大.该文基于核基因片段 ITS 和叶绿体基因片段 mat K 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推理分析法,对现有沼兰族主要属的123种植物和10个外类群植物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沼兰族主要分为3个亚族分支,包括附生的鸢尾兰亚族(Oberoniinae)、地生的羊耳蒜亚族(Liparidinae)和沼兰亚族分支(Crepidium clade).鸢尾兰亚族包括6个属、羊耳蒜亚族分支包括5个属、沼兰亚族分支包括4个属;丫瓣兰亚族(Ypsilorchidinae)应归并为鸢尾兰亚族;Disticholiparis 属与 Stichorkis 属的模式标本相同,应并入 Stichorkis 属;沼兰属(Cre-pidium )和无耳沼兰属(Dienia )的唇瓣结构差异较大,但二者均为单系类群.此外,在收集野外实验材料过程中,发现了2种产自中国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沼兰族新种,分别命名为麻栗坡羊耳蒜(Platystyliparis mali-poensis G.D.Tang,X.Y.Zhuang & Z.J.Liu)和秉滔羊耳蒜(Cestichis pingtaoi G.D.Tang,X.Y.Zhuang &Z.J.Liu).  相似文献   

6.
该文报道了兰科(Orchidaceae)鸢尾兰属(Oberonia Lindl.)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心唇鸢尾兰(O. orbicularis Hooker f.)和凭祥鸢尾兰(O. delacourii Gagnep.)。其中,心唇鸢尾兰(O. orbicularis)与国内分布的全唇鸢尾兰(O. integerrima)和扁葶鸢尾兰(O. pachyrachis)均较为相似,但该种花葶中下部两侧具狭翅,不与叶合生,唇瓣边缘具明显的啮蚀状齿或细流苏状,先端中部具明显凹缺,可明显区别。心唇鸢尾兰(O. orbicularis)于2013年首次发现于云南省勐腊县,为中国新记录种。凭祥鸢尾兰(O. delacourii)与剑叶鸢尾兰(O. ensiformis)最为相近,但前者唇瓣中裂片先端小裂片近方形,小裂片先端边缘具流苏状齿,可明显区别于后者。凭祥鸢尾兰自1929年发表以来,除模式产地老挝外,至今未见新分布点的报道,为中国新记录种。文中提供了两个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描述,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的兰科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郎楷永 《生命世界》1993,20(2):23-23
一、兰科植物在青藏高原的种子植物中是大科之一,共有99属,474种及9变种.属占我国国产属总数的61.5%,地生型54属,附生型37属,腐生型8属.种数占我国国产种总数的46.5%,属中含超过20种的属有:虾脊兰属、羊耳蒜属、杓兰属、舌唇兰属、玉凤花属和石豆兰属,含10-20种的属有石斛属、毛兰属、角盘兰属、无柱兰属、阔蕊兰属、红门兰属、贝母兰属和对叶兰属,而仅含1种的属有43属,含2种的属有15属.兰科植物在本地区的分布是以横断山  相似文献   

8.
对2017年11月至2022年1月报道于西藏自治区的15个兰科植物新种、77个兰科植物新记录种统计表明,绝大部分(85.9%)发现于墨脱县。该研究于2021年进一步对墨脱县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经查阅标本和文献比对鉴定,共发现采自墨脱县的兰科植物西藏新记录属1个——叉柱兰属(Cheirostylis Blume),西藏兰科新记录种10个——巡胡石豆兰(Bulbophyllum sinhoense Aver.)、葡萄天麻(Gastrodia putaoensis X.H.Jin)、中华叉柱兰(C.chinensis Rolfe)、弯瓣大苞兰[Bulbophyllum sasakii(Hayata)J.J.Verm.,Schuit.&de Vogel]、独龙石斛(Dendrobium praecinctum Rchb.f.)、直立山珊瑚[Cyrtosia falconeri(Hook.f.)Aver.]、红唇鸢尾兰(Oberonia rufilabris Lindl.)、白肋菱兰[Rhomboda tokioi(Fukuy.)Ormerod]、带唇兰(Tainia dunnii Rolfe)和绿叶线柱兰(Zeuxine agyokuana Fukuy.),其中巡胡石豆兰和葡萄天麻为2个中国新记录种。结合最新文献及野外植株形态,对以上物种分别进行了描述,提供花期照片和解剖图,并总结了新记录种与相似种之间的差异,以方便鉴别。凭证标本均存放于华东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HSNU)。  相似文献   

9.
沼兰族是兰科植物的大族之一,约2 000种,除了极地和沙漠地区,全球均有分布。该族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尤其在东南亚、热带美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种类非常丰富。目前,已有关于该族植物形态和分子系统的研究,但有关该族亚族和属间的系统关系尚不清楚,属的界定争议也较大。该文基于核基因片段ITS和叶绿体基因片段matK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推理分析法,对现有沼兰族主要属的123种植物和10个外类群植物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沼兰族主要分为3个亚族分支,包括附生的鸢尾兰亚族(Oberoniinae)、地生的羊耳蒜亚族(Liparidinae)和沼兰亚族分支(Crepidiumclade)。鸢尾兰亚族包括6个属、羊耳蒜亚族分支包括5个属、沼兰亚族分支包括4个属;丫瓣兰亚族(Ypsilorchidinae)应归并为鸢尾兰亚族;Disticholiparis属与Stichorkis属的模式标本相同,应并入Stichorkis属;沼兰属(Crepidium)和无耳沼兰属(Dienia)的唇瓣结构差异较大,但二者均为单系类群。此外,在收集野外实验材料过程中,发现了2种产自中国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沼兰族新种,分别命名为麻栗坡羊耳蒜(Platystyliparis malipoensis G.D.Tang,X.Y.ZhuangZ.J.Liu)和秉滔羊耳蒜(Cestichis pingtaoi G.D.Tang,X.Y.ZhuangZ.J.Liu)。  相似文献   

10.
海南兰科植物研究杂记(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海南野生兰科植物新记录属1个,即坚唇兰属(Stereochilus Lindley);新记录种7个,即短轴坚唇兰(Stereochilus brevirachis Christenson)、齿瓣石豆兰(Bulboph yllum levinei Schlechter)、香港带唇兰(Tainia hongkongensis Rolfe)、黄花线柱兰(Zeuxine flava(Wallich ex Lindley) Trimen)、歌绿斑叶兰(Good yera seikoomontana Yamamoto)、长轴白点兰(Thrixspermum saruwatarii (Hayata) Schlechter)和南华竹茎兰(Tropidia nanhuae W.M.Lin,Kuo Huang et T.P.Lin).其中,长轴白点兰和南华竹茎兰均仅记载在台湾有自然分布.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欧亚大陆东缘,地域辽阔,环境复杂,植被类型多样,是我国北方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植物区系起源演变发展的重要地区。该研究根据野外实地调查及资料分析,报道了东北地区2种新分布植物,分别是野生堇菜(Viola arvensis)、线叶毛膏菜(Drosera anglica)。野生堇菜为东北地区新归化种,分布于哈尔滨市帽儿山,该种在我国台湾地区有分布,原产于非洲北部、亚洲西南部和欧洲;线叶毛膏菜为中国新记录种,分布于东北长白山区。该属在东北地区还有1种,即圆叶茅膏菜(D.rotundifolia)。两者的主要区别:前者叶为线状匙形,花柱3,每个花柱2分裂至中部;后者叶片近圆形,花柱3,每个花柱深裂至基部。凭证标本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植物标本室(NEFI)。这些新资料种的发现,对于丰富东北地区植物种类及对本地区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喜龙  王程旺  李剑武 《广西植物》2019,39(9):1227-1232
中国西藏墨脱县位于东喜马拉雅和印缅交界地区,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是喜马拉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该文通过对中国西藏墨脱的科学考察,报道了中国兰科植物2个新记录种,即西藏牛角兰(Ceratostylis radiata)和格当石豆兰(Bulbophyllum psychoon),并提供了描述和图片。西藏牛角兰花为纯白色,花辐射对称,唇瓣3裂,茎长2~2.5 cm,明显区别于该属内其他种。格当石豆兰与齿瓣石豆兰(Bulbophyllum levinei)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格当石豆兰的花瓣卵形,先端锐尖。凭证标本分别保存于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XZ)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PE)标本馆中。2个新记录种原分布均在印度、缅甸和越南等地区,在中国西藏的发现说明了中国西藏墨脱的植物区系和原分布地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印证了中国西藏墨脱属于亚热带地区,且2个新记录种的分布海拔超出了原分布地范围,开花的时间也相对推迟。此新记录种的发现对摸清该区植物种类和丰富中国西藏植物区系提供了更加详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使用模式往往影响基因表达效率,为促进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工程的发展,提高槲蕨药用品质,该研究以川滇槲蕨、栎叶槲蕨和槲蕨三个近缘药用植物为材料,使用CodonW、CUSP和SPSS等软件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编码基因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筛选出三个物种的最优密码子。结果表明:川滇槲蕨、栎叶槲蕨和槲蕨叶绿体基因组的有效密码子数(ENC)范围分别为40.10~61、40.33~61和40.15~61,其密码子偏好性较弱;ndhE、rpl22、rpl14、rpl20、ccsA、rps4和rpl16编码基因的ENC值差异较大,表明近缘物种中,部分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存在一定差异;三个物种编码基因的ENC频数集中于-0.1~0.1之间,说明槲蕨属基因密码子偏好性主要受到突变的影响。川滇槲蕨12个最优密码子有6个和栎叶槲蕨相同,分别是UCU、ACU、GCU、CAA、AAA和GAU;栎叶槲蕨10个最优密码子有2个和槲蕨相同,分别是UUA和AUU,而川滇槲蕨与槲蕨无相同的最优密码子。该研究结果可为槲蕨属药用植物基因工程中外源基因的改良及其表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蔡磊  BORAH Dipankar  刀志灵  温放 《广西植物》2020,40(10):1402-1408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标本,作者发现近期发表的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属植物一新种——Lysionotus bijantiae D. Borah & A. Joe实为鉴定错误,应是汉克苣苔属的长圆叶汉克苣苔[Henckelia oblongifolia(Roxb.)D. J. Middleton & Mich. Möller] [原长圆叶唇柱苣苔Chirita oblongifolia(Roxb.)Sinclair]。Lysionotus bijantiae的模式标本采集于中国西藏东南部地区的喜马拉雅南坡,该地区苦苣苔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作者因其花具2枚发育雄蕊而将其归于吊石苣苔属,花萼分裂不达基部而与吊石苣苔属其他相关种类比较,而忽略了其种子先端不具附属物的特征。通过电镜扫描观察到,该种在墨脱境内居群以及其模式产地居群的种子均无附属物,从而证实了该种不是吊石苣苔属的物种,而是属于汉克苣苔属。因此,作者将Lysionotus bijantiae处理为Henckelia oblongifolia的新异名,同时提供了长圆叶汉克苣苔的彩色图片(含种子扫描图)、选定模式标本,并给出了吊石苣苔属和汉克苣苔属的区分方法和主要识别特征,不仅为这两个属的物种鉴定提供了参考,而且避免更多的物种分类混淆问题出现。  相似文献   

15.
该文在对中国西藏色季拉山苔藓植物野外采集和鉴定的基础上,报道了西藏合叶苔属新资料。结果表明:合叶苔属植物共有13种,其中西藏新记录种2种,即厚边合叶苔(Scapania carinthiaca J.B. Jack)和东亚合叶苔(S. orientalis Steph. ex K. Müller);此外,还有色季拉山新记录种9种,分别为多胞合叶苔(S. apiculata Spruce)、刺边合叶苔(S. ciliata Sande Lac.)、短合叶苔[S. curta (Mart) Dumort.]、长尖合叶苔[S. glaucocephala (Taylor) Austin]、林地合叶苔[S. nemorea (L.) Grolle]、尼泊尔合叶苔(S. nepalensis Nees)、小合叶苔(S. parvifolia Warnst.)、弯瓣合叶苔(S. parvitexta Steph.)、粗疣合叶苔(S. verrucosa Heeg.)。同时,还对其中厚边合叶苔、东亚合叶苔和长尖合叶苔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主要形态特征的照片。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农业大学标本室(BAU)中。  相似文献   

16.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22,42(1):10-13
该文描述了自四川西部发现的毛茛科二新种,包括四川乌头属一新种,即泸定乌头(Aconitum ludingense W.T.Wang),此新种隶属于乌头属乌头亚属,以及四川唐松草属一新种,即狭药唐松草(Thalictrum stenantherum W.T.Wang),给出了此新种与其近缘种六脉萼唐松草之间的形态区别.  相似文献   

17.
喻丁香  杨锦超  肖之强  杜凡 《广西植物》2018,38(11):1446-1453
植物资源调查是探讨系统发育、植物区系进化历史和亲缘关系的基础,是我国植物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虽然我国在植物资源调查方面有了丰富的积累,并以《中国植物志》和各地方植物志为代表,但部分偏远地区的植物资源状况仍然缺乏数据。该研究通过形态特征比较分析,发现云南省被子植物新记录3种,即柳叶黄肉楠(Actinodaphne lecomtei C. K. Allen)原分布于四川、贵州、广东(乳源)、广西,云南省丘北县为其新记录点;八角樟(Cinnamomum ilicioides A. Chevalier)原分布于中国的广东、海南、广西和越南北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为其新记录点;贵州山核桃(Carya kweichowensis Kuang A. M. Lu ex Chang et Lu)原分布于贵州安龙、望谟、册亨、兴义等,云南省丘北县为其新记录点。柳叶黄肉楠和八角樟在云南的新分布点是对我国樟科薄弱地带的补充,为分析滇产原始种类对相关属的起源发生和中国樟科分类学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贵州山核桃在物种层面上对确定贵州山核桃与喙核桃(Annamocarya sinensis)两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案例,并为云南发展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生产提供了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8.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7,37(5):541-546
该文描述了荨麻科三新种:(1)自中国重庆市发现的荨麻科荨麻属一新种,城口荨麻。此种与异株荨麻有亲缘关系,区别特征为此种的茎被少数刺毛,叶片多为心形,雄、雌花序均不分枝,瘦果在中央稍凹陷。(2)自中国广西发现的荨麻科赤车属一新种,来宾赤车。此种与特产云南东南部的富宁赤车相近缘,与后者的区别在于本种茎的毛开展或向上弯曲,叶片长椭圆形,基部斜楔形,雌花具3~4枚花被片,其中1~2枚较大花被片在背面顶端具一长筒状突起。(3)自缅甸北部发现的荨麻科楼梯草属一新种,克钦楼梯草。此种在体态上与骤尖楼梯草甚为相似,与后者的区别在于本种的每一茎节具正常叶和一退化叶,托叶狭披针状条形和无脉,雌总苞苞片无角状突起,雌小苞片较大,呈楔状长圆形,雌花具一小花被片,以及雌蕊具一宽倒卵球形柱头。  相似文献   

19.
毛茛科的桐庐铁线莲(Clematis tongluensis)原知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和孟加拉,2019年夏天在中国西藏东南部被发现.桐庐铁线链与绣球腾(Clematis montana)在亲缘关系上接近,两者的区别在于桐庐铁线莲的萼片呈长圆形,顶端尾状渐尖和表面被毛,背面无毛.  相似文献   

20.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6,36(Z1):88-94
描述了毛茛科五新种:(1)托里乌头,与阿尔泰乌头近缘,区别为其茎和叶无毛,总状花序极密集,雄蕊花丝多有1或2小齿。(2)门源翠雀花,与大通翠雀花近缘,区别为其茎极短,花序总状,退化雄蕊瓣片不分裂。(3)云台山铁线莲,与裂叶铁线莲近缘,区别为其叶为二回羽状复叶,花较小,雄蕊花丝呈黑色,无脉。(4)黑丝铁线莲,与前种云台铁线莲在亲缘关系上极为相近,区别为其小叶较小,多呈狭卵形或披针形,聚伞花序也较小,通常只具3花。(5)五台山毛茛,与砾地毛茛相似,区别为其基生叶被柔毛,花瓣蜜槽具鳞片,心皮具短而粗的花柱和小柱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