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侧柏毒蛾越冬虫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仲桂 《昆虫知识》2001,38(4):290-292
记述了侧柏毒蛾在湖南省衡阳地区的越冬虫态 ,并对该虫在我国其他地区的越冬虫态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 ,认为侧柏毒蛾在我国南北均以胚胎发育完全的幼虫在卵壳内越冬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植食性昆虫对受重金属胁迫的寄主植物的生理生态响应机制,本研究用Cd胁迫下银中杨的叶片饲养舞毒蛾幼虫,分析舞毒蛾幼虫对食物的利用情况以及其对Cd的排毒代谢机制.结果表明: 取食Cd胁迫下银中杨的叶片后,舞毒蛾3~6龄幼虫体内的Cd浓度和Cd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但随着幼虫龄期增长,其体内Cd浓度显著降低,而Cd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舞毒蛾幼虫粪便和虫蜕中的Cd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舞毒蛾3~5龄幼虫的食物消耗率显著高于对照,而转化率显著低于对照;3~4龄幼虫的食物利用率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在5龄时显著低于对照.说明在Cd胁迫下,舞毒蛾幼虫能通过有效的排毒代谢途径将体内富集的部分Cd排出体外,且高龄幼虫的排毒代谢能力强于低龄幼虫;舞毒蛾幼虫体质量的增加会对体内的Cd浓度形成一种稀释效应;舞毒蛾幼虫能通过调整食物消耗率和转化率之间的比例,来维持其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食物利用率,但超过一定限度后仍会造成食物利用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松茸毒蛾Dasychire axutha Collenette是广东马尾松的另一重要害虫。1980年7月,我们在阳江林场东岸分场的马尾松林中,发现松茸毒蛾幼虫暴发性流行罹病死亡,流行面积达2000余亩。患病死亡之幼虫,有一部分为核多角体病毒所致(苏星等,1983);但在死亡幼虫中有相当一部分虫体萎缩,尾部多粘留一粒灰白色粪便,多掉落在树头周围,这种萎缩型的松茸毒蛾虫尸,经解剖观察,体壁完好、坚韧,中肠呈现乳白色;用中肠作涂片并以苦味酸——氨基黑染色,置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含有大量的染成深蓝色的多角体,经室内感染试验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证明此病原物为质型多角体病毒。该病毒病在国内尚未见有报道。现将其形态、室内外感染试验及超低容量试验等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峨山黄足毒蛾是樟树的一种新害虫。该虫在福建一年发生3代,以幼虫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中旬末成虫开始羽化。幼虫7龄,少数6龄或8龄,老熟幼虫在樟叶面化蛹。主要天敌有日本追寄蝇、伞裙追寄蝇和瘤姬蜂等。敌敌畏、辛硫磷、敌百虫等农药喷雾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5株白僵菌菌株的产孢量及对刚竹毒蛾的毒力,结果发现:Bgz06菌株的产孢量为(5.4±0.3)×108孢子·cm-2,室内测定对刚竹毒蛾幼虫的LT50为5.6 d;用该菌株生产的粉剂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用量为22.5kg·hm-2时,幼虫死亡率超过90%,僵虫率超过85%,说明Bgz06菌株是防治刚竹毒蛾的优良菌株,可以进一步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外源茉莉酸对青杨Populus cathayana的诱导抗性及其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的影响, 室内对青杨扦插苗喷施不同浓度的茉莉酸(对照为0.17%丙酮), 分别在喷施后1, 5和10 d采集叶片分析其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 并接舞毒蛾幼虫于青杨苗木上观测其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 0.1 和0.001 mmol/L两种浓度的茉莉酸(JA)处理均使青杨叶过氧化物酶(POD)、 多酚氧化酶(PPO)、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I)和胰蛋白酶抑制剂(TI)活性较对照增加(P<0.05)。取食茉莉酸诱导的青杨苗木后, 舞毒蛾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 体重降低。0.1 mmol/L茉莉酸诱导的青杨苗木5 d后接虫, 使舞毒蛾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 较对照长8 d; 接虫21 d后称重时, 取食茉莉酸诱导的青杨叶片的幼虫体重较对照组降低了50%~100%, 该结果说明外源茉莉酸诱导青杨产生了对舞毒蛾明显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   

7.
刘后平  严静君 《昆虫知识》1991,28(3):162-163
<正> 毒蛾绒茧蜂Apanteles liparidis(Bouche)是松毛虫Dendrolimus和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L.)等害虫幼虫期的重要内寄生天敌,自然寄生率很高。1982年Schaefer等在北京、黑龙江、吉林等地考察发现,该蜂对舞毒蛾的寄生率为11.5~39.8%。1979年刘振恒等报道,在河北省丰宁县,该蜂对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越冬幼虫的平均寄生率为16.7%,对落叶松毛虫D.superans(Butler)的寄生率为15.6%。该蜂繁殖量大,寄主范围较广。为探讨室内大量繁殖此蜂的可能性,1990年作者利用人工饲料饲养的舞毒蛾幼虫  相似文献   

8.
【目的】油茶树害虫的种类较多,其中油茶毒蛾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幼虫是危害较大的害虫之一。为完成油茶毒蛾幼虫的自动检测需要对其图像进行分割,油茶毒蛾幼虫图像的分割效果直接影响到图像的自动识别。【方法】本文提出了基于邻域最大差值与区域合并的油茶毒蛾幼虫图像分割算法,该方法主要是对相邻像素RGB的3个分量进行差值运算,最大差值若为0,则进行相邻像素合并得出初始的分割图像,根据合并准则进一步合并,得到最终分割结果。【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将油茶毒蛾幼虫图像中的背景和虫体分割开来。【结论】使用JSEG分割算法、K均值聚类分割算法、快速几何可变形分割算法和本文算法对油茶毒蛾幼虫图像进行分割,将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本文方法的分割效果最佳,且处理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对杨树次生物质协同溴氰虫酰胺的胁迫响应机制,选择3种杨树次生物质(黄酮、槲皮素、芦丁)以及新型邻二苯甲酰胺类杀虫剂溴氰虫酰胺作为胁迫外源化合物,以舞毒蛾2龄幼虫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饲料添加次生物质和溴氰虫酰胺的单剂和混剂,测定对舞毒蛾存活率、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影响。结果表明,处理48 h后,3种联合处理组舞毒蛾幼虫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各杨树次生物质单剂处理组,存活率依次为53.33%、60.00%和53.33%,各联合处理组幼虫存活率与溴氰虫酰胺处理组差异不显著。除处理6 h外,不同杨树次生物质单剂处理后GST活性均诱导增加。溴氰虫酰胺处理组在48 h内GST活性显著高于单剂处理组和对照组。除联合处理1在6 h、12 h的GST诱导活性低于溴氰虫酰胺处理组外,各联合处理组的GST诱导活性均高于溴氰虫酰胺处理组。舞毒蛾2龄幼虫取食含有不同处理的人工饲料后,其体内LdGSTe2、LdGSTs1、LdGSTs2和LdGSTz1均有所表达,且不同处理的诱导程度呈现差异。以上研究结果为杨树次生物质协同溴...  相似文献   

10.
兰星平 《昆虫知识》1993,30(4):234-236
<正> 松毒蛾Dasychira axutha Collenette是贵州近年来为害松树的主要食叶害虫。1987年至1989年,在贵阳市、尤里县、惠水县,被该虫蚕食致死的松林面积达420亩。松毒蛾在贵州一年发生两代,以第二代老熟幼虫聚集于地表枯枝落叶层、岩石裂缝、土洞、杂草和灌木丛基部等隐蔽场所化蛹越冬。越冬期长达6个月以上,是开展虫情调查,拟定防治计划的有利时  相似文献   

11.
<正> 在江苏连云港地区大豆毒蛾Cifuna locu-ples Walker严重为害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该虫在当地一年发生3代,以幼虫越冬,次年3月中下旬开始取食茭白距水面10cm以上的叶片。据调查每单株茭白有虫8~10头,被害率高达87.5%以上,其中生长密度较大的  相似文献   

12.
释放肿腿蜂是控制天牛的环境友好型生物防治方法之一。为评价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sp.对悬铃木上天牛的防治效果,首先调查明确了荆州城区危害悬铃木的天牛种类主要为光肩星天牛,其幼虫和成虫数量分别占天牛总数量93.78%和95.45%;室内测定结果显示蜂虫比2∶1、1∶1、1∶2时光肩星天牛3个龄期幼虫寄生死亡率分别为86.67%、76.30%、33.34%;野外释放寄生蜂60 d后释放点天牛虫口减退率为52.79%-81.85%。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释放松褐天牛肿腿蜂能够有效控制悬铃木上天牛种群。  相似文献   

13.
赵正歧  陈朝晖 《昆虫知识》1993,30(5):300-300
<正> 芦毒蛾Laelia coenosa candida Leech是危害获、芦苇的暴食性叶面害虫。此虫1年发生3代,以幼虫啃食获、芦苇叶片。为了及时准确地作好预测预报,我们对该虫蛹,卵期的发育起点温和有效积温常数进行了测定,经1990年和1991年两年验证,预测的结果与实际发生期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探究温度胁迫对舞毒蛾Lymantira dispar幼虫营养成分和总抗氧化力的影响。【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15、20、25、30、35、40℃)下处理3 h的舞毒蛾幼虫可溶性蛋白、碳水化合物、海藻糖、脂质含量以及总抗氧化力,以饲养温度25℃的舞毒蛾幼虫为对照。【结果】舞毒蛾幼虫在不同温度下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无显著差异;碳水化合物与海藻糖含量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脂质含量无论处理温度低于还是高于对照温度均会增加;而舞毒蛾幼虫总抗氧化力在经不同温度处理后均显著降低。【结论】温度变化可以显著影响舞毒蛾幼虫碳水化合物、海藻糖、脂质3种营养成分含量以及舞毒蛾幼虫的总抗氧化力的能力,而对舞毒蛾幼虫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本研究对舞毒蛾幼虫的耐热性及其在不同温度下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油桐黄毒蛾Euproctis latifascia Walker属鳞翅目毒蛾科,是广西南宁、百色、河池等地山区县为害春玉米的黑毛虫主要种类。白毒蛾与八点灰灯蛾Creatonotus transiens(Walker)等混合发生,数量比例占黑毛虫总数的62.2%。此虫食性较杂,田间主要为害玉米幼苗,另外也为害荞麦、白菜、萝卜、甘蓝等作物。我们从1979—1981年对该虫的生活习性和防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松茸毒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松茸毒蛾Dasychira axutha Collenette是马尾松的一种重要害虫,该虫在福建一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上旬羽化,幼虫一般6龄,少数7或8龄。卵期4-13天,幼虫期30-53天,越冬代蛹期143-170天。母雄可产卵34-529粒,成虫寿命3-16天,该虫多发生在避风、郁闭度大的中、幼龄纯林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丁香酸(syringic acid,SY)对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NPV)致死及亚致死作用的影响,为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食料给毒法进行生物测定,评估LdNPV及SY与LdNPV共同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致死和亚致死作用。【结果】取食添加丁香酸人工饲料和正常人工饲料的舞毒蛾幼虫LdNPV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91.1 OBs/μL和194.8 OBs/μL。当LdNPV浓度为2 400 OBs/μL,取食添加SY的饲料及正常人工饲料的舞毒蛾幼虫LdNPV致死中时间(LT_(50))分别为9.3 d和10.1 d,当LdNPV浓度为24 000 OBs/μL时,其LT_(50)分别为7.8 d和8.1 d,LdNPV的浓度越高致死中时间越短。丁香酸增加了LdNPV对舞毒蛾幼虫的致病力,降低了LdNPV对舞毒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缩短了致死中时间。LdNPV对取食正常饲料的雌、雄幼虫历期和蛹期及雌蛾寿命影响不显著,但显著缩短了雄虫寿命,降低了平均每雌产卵量。LdNPV对取食添加丁香酸饲料的幼虫产生明显的亚致死效应,并且LdNPV浓度高于240OBs/μL时雌、雄幼虫历期延长、雄蛾寿命缩短,雄性羽化率降低,雌成虫产卵量降低,产卵量较对照减少一半左右。【结论】结果提示,丁香酸可提高LdNPV对舞毒蛾幼虫的致病力,增加LdNPV对舞毒蛾的亚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 在昆虫学有关研究中,如在测定昆虫的呼吸作用时,必须准确测出试虫的体积,才能进行计算。目前较常用且较准确的方法是排水法,但该法也有其局限性。它除较麻烦外,而且不适于对试虫进行连续定时测定。因为将试虫浸入水中,会影响其生理状态,进而影响下一次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对那些体表多毛或难以湿润的试虫(如灯蛾、毒蛾幼虫等),如用纯水测定,常因体表附有小气泡而影响测定结果。如加入某些溶剂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时,又常会影响试虫的生理状态,甚至杀死虫体而不能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谷胱甘肽S-转移酶家族基因对生长发育影响及对次生物质的响应机制,采用RNAi技术分别沉默LdGSTe2、LdGSTs1、LdGSTs2和LdGSTz1基因,分析对舞毒蛾3龄幼虫体重、存活率、营养利用等生理指标的影响以及次生物质黄酮和槲皮素胁迫响应.结果表明,dsRNA可有效抑制LdGSTe2、LdGSTs1、LdGSTs2和LdGSTz1基因表达,分别注射dsLdGSTe2、dsLdGSTs1、dsLdGSTs2和dsLdGSTz1处理组舞毒蛾幼虫的相对生长率、相对取食量、食物利用率、食物转化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对幼虫的存活率无影响,表明LdGSTe2、LdGSTs1、LdGSTs2和LdGSTz1影响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次生物质黄酮和槲皮素胁迫下,沉默LdGSTe2、LdGSTs1、LdGSTs2和LdGSTz1后舞毒蛾幼虫存活率显著下降,体重显著降低.沉默LdGSTe2、LdGSTs1、LdGSTs2和LdGSTz1基因对舞毒蛾幼虫的生长发育、食物利用具有抑制作用,同时影响了舞毒蛾幼虫对黄酮和槲皮素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 珊毒蛾Lymantria viola Swinhoe是我省栗园中新发现的一种暴食性食叶害虫。1987年该虫在鄂东栗产区为害猖獗,致使部分栗园枝无片叶,颗粒无收,损失近百万元。栗农一般用常见有机磷农药防治高龄幼虫,效果较差,仅为30~50%。1988~1990年作者在栗产区调查研究中,发现珊毒蛾对产卵寄主、寄主部位及场所要求严格。雌蛾成堆地产卵于栗树主干基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