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总结并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P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并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6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良性肿瘤17例,完整切除15例,部分切除2例,复发4例,均再次手术;恶性肿瘤29例,完整切除10例,部分切除15例,活检2例,复发6例,再次手术4例。随访时间0.5至5年,良性肿瘤死于其他疾病3例,死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例;恶性肿瘤死亡22例,其中1年内死亡8例,3年内死亡12例,5年内死亡2例。结论: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B超、CT及MRI检查是目前诊断PRPT方便、有效的诊断手段,手术治疗是治疗PRPT的首选治疗方式,完整切除肿瘤是影响PRPT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于复发病例应选择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复发及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15年1月30年间于我院治疗的91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方法分析腹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手术的治疗效果,预后及复发和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77例原发性腹膜后良性副神经节瘤患者,l、3、5年总生存率均为98.5%,复发率分别为2%,4.5%,16%。手术根治度与复发相关(X~2=10.368,P=0.01),手术未完整切除复发率高。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与复发无关(P0.05)。14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副神经节瘤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5%、50%,41.5%。14例恶性副神经节瘤复发率分别为71%,85%,100%。肿瘤级别与腹膜后恶性副神经节瘤预后(X~2=5.536,P=0.019)和复发相关(X~2=5.734,P=0.017),肿瘤级别低,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远处转移与复发相关(X~2=4.067,P=0.044),远处转移患者复发率高;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手术根治度与预后及复发无关(P0.05)。结论:良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预后较好,手术根治度与复发相关,根治性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恶性副神经节瘤预后差,肿瘤分级与其复发及死亡相关,肿瘤分级低复发及死亡率高,远处转移与复发相关,远处转移患者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鼻内镜手术对于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科采用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手术治疗的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共109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随访12-60个月,本组109例患者中,应用单纯鼻内镜下治疗的4例鼻腔鼻窦肿瘤患者术后出现复发,1例失访,复发率为5%;鼻内镜联合柯陆氏入路手术的16例患者中未出现术后复发;2例鼻内镜辅助鼻侧切开手术治疗的恶变内翻乳头状瘤患者术后1年出现局部复发及广泛脑膜侵犯死亡;鼻内镜辅助鼻侧切开手术中的2例恶性黑色素瘤其中1例术前已出现颊部及颈部淋巴结转移,于术后8个月-1.5年中出现远处转移后死亡.结论:鼻内镜手术已经逐渐成为多种鼻腔鼻窦良性肿瘤以及部分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纤维瘤在临床上是属于极少见的病例,通常患者就诊时无明显临床症状。本文报道1例43岁成年男性的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纤维瘤并进行相关文献的复习。已有研究证实影像学检查可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提供重要依据,节细胞神经纤维瘤的影像学检查亦具有其特征性表现,但最终本病的确诊仍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技术。影像学检查是确定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计划的必要措施。目前手术已成为治疗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纤维瘤的首选治疗。辅以血管外科技术,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已在临床上广泛开展。通过手术治疗后尽管有二次复发可能,但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预后仍较好。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纤维瘤在临床上是属于极少见的病例,通常患者就诊时无明显临床症状。本文报道1例43岁成年男性的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纤维瘤并进行相关文献的复习。已有研究证实影像学检查可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提供重要依据,节细胞神经纤维瘤的影像学检查亦具有其特征性表现,但最终本病的确诊仍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技术。影像学检查是确定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计划的必要措施。目前手术已成为治疗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纤维瘤的首选治疗。辅以血管外科技术,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已在临床上广泛开展。通过手术治疗后尽管有二次复发可能,但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预后仍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间具完整临床资料的8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病例资料。结果:85例GIST病例中,发生于胃部46例(54.1%),发生于小肠24例(28.2%),发生于结直肠7例(8.24%),发生于其他部位8例(9.41%)。CD117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76.5%。8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7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率83.5%,随访时间为2-60个月,平均24.5个月。85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复发转移5例,死亡2例。结论:GIST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为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额底纵裂入路治疗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的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从2011年1月~2013年1月与我院行额底纵裂入路手术治疗的30例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的患者,术中行单侧额或双侧额弧形切口,根据术中所见肿瘤位置,由终板、视神经一颈内动脉等存在的生理间隙处切除肿瘤,观察所有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可见肿瘤位于鞍内鞍上,部分或全部突入第三脑室底,其中有6例患者伴有脑积水。术中肿瘤全切23例,次全切5例,大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前25例患者视力减退,术后23例患者视力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仅1例暂无明显变化。术后19例出现电解质紊乱,患者经治疗后均已纠正;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症,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术后随访6个月,23例肿瘤全切患者病灶无复发,另外4例次全切者病灶也无明显变化,仅1例次全切和2例大部切除患者于术后行伽马刀再次治疗。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治疗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可以达到视野清晰,直观下进行肿瘤切除,手术效果好,并发症较少,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谈宗国  毛世华  刘洁  章伟芬  熊辉 《生物磁学》2013,(26):5127-5129,5142
目的:研究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125I粒子植入后血清CA125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40例复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20例行腹腔镜下切除病灶并进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对照组20例仅行腹腔镜切除病灶治疗。监测术后6个月内患者血清CA125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的6个月内,实验组的血清CA125水平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降低至正常水平共有14例(75%);术后随访的6个月内,对照组血清CA125水平降低后逐步升高,术后3个月降低至正常水平共有3例(1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的2a肿瘤生存率为20%,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125I粒子植入后血清CA125水平显著降低,该法是评估肿瘤治疗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胃肠间质细胞瘤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问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2例胃肠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12例中,6例胃间质瘤,6例小肠问质瘤。主要症状为不规则腹痛、腹块、消化道出血。经胃镜、钡餐、CT检查发现。1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诊断。9例随访,无复发,死亡。结论:胃肠问质细胞瘤大多为恶性或低度恶性,治疗以手术切除,术后严密随访。胃肠间质细胞瘤是指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干细胞并呈非定向分化的间叶肿瘤。过去受病理诊断技术的限制,这类肿瘤多被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及神经纤维瘤。近年来随着病理诊断技术的进步,这类肿瘤被统一命名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CLSTs)。我科自1995年至今收治胃肠道问质瘤1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脂肪母细胞瘤病是比较罕见的、复杂的软组织肿瘤,临床相对缺乏认识,为了探讨脂肪母细胞瘤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手术要点,提高诊疗水平,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脂肪母细胞瘤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复习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共10例, 8例男性, 2例女性,肿物发现时年龄6个月~12岁,平均2岁3个月,位于颈肩部、纵隔、椎管、腹腔、阴囊、大腿等, 4例为颈部或颈肩部等浅表位置, 6例涉及纵膈、椎管等多重要部位.经统计, 10例患儿共接受手术20次, 6例接受多次手术. 10例患儿中5例手术难度大,联合肿瘤、骨科、神经外科等科手术, 1例接受颈肩部肿物切除后腹部和躯干、阴囊等处肿物后暂时保守治疗. 10例患儿本院病理均为脂肪母细胞瘤病, 3例复发病例的病理结果有成熟倾向.末次术后随访1年~8年5个月,平均4年3个月. 7例无临床症状, 1例术后3年在院外复发后压迫气管放弃治疗后死于呼吸衰竭, 2例下肢瘫或生长发育欠佳. 4例无复发, 5例原位复发, 1例异位复发,复发时间3个月~13个月,平均10个月,复发病例肿物生长缓慢.因此,本研究认为脂肪母细胞瘤病呈浸润性生长,病理趋于成熟,如完整切除困难,不宜为追求完整切除而损伤太大,可分期多次手术或者进行减瘤术.该病复发率较高,复发病例常是散发病例,特别是位于纵隔等易残留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周海华  杨倞  孙永健  孟岩  霍爽 《生物磁学》2014,(9):1665-1667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效果及其对术后放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6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所选病例分为两组,其中26例接受根治性切除术,34例患者采用姑息性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不同手术方式下放疗后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两组患者各有2例患者失访。随访的23例根治手术患者1、3、5年间的生存率为19(82.6%)、10(43.5%)、2(8.7%);32例姑息性手术患者1、3、5年间的生存率为15(46.9%)、4(12.4%)、0(0%)。根治性手术后患者1、3、5年间的生存率显著性高于姑息性手术治疗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术前影像学诊断,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联合术后放疗,可有效延长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季振涛  王霖  桂成岩  靳虎  杨庆诚 《生物磁学》2011,(13):2522-2524
目的:探讨胫骨上端骨肉瘤保肢手术中使用人工关节重建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10年6月对21例胫骨上段骨肉瘤患者行根治性切除人工关节重建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21—62岁,平均34.1岁。依据Enneking分期:ⅡA期12例、ⅡB期9例。均采用广泛性边缘切除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术后化疗。结果:1例患者发生术后胫前肌群坏死。所有患者均随访6—72个月,平均45.1个月。ⅡA期12例患者中,1例因肺转移死亡(占8.3%),局部复发1例,行股骨下段截肢,10例无病生存;ⅡB期9例,4例死亡,5例存活;Enneking分期明显影响预后。结论:胫骨上段人工关节重建对胫骨上段骨肉瘤的保肢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淡明江  吕军  胡卫列  张长征  童亮 《生物磁学》2011,(21):4081-4083
目的: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分析并总结3例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J盏床病理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1例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术前细针穿刺病理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瘤细胞呈团、条索或弥漫分布,体积较大,呈多角形胞质丰富嗜酸性,边界清楚。2例患者行单侧睾丸切除,1例行睾丸肿瘤剜除术,术后分别随访24、15、1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睾丸间质细胞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细针穿刺病理可明确诊断并有助于手术的选择及手术范围的确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资料完整的45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腺癌33例(73.3%)为主要的病理类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上腹部不适、黄疸、消化道出血等。胃十二指肠镜、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超声内镜、CT及B超确诊率分别为91.1%(41/45),93.3%(42/45),82.2%(37/45),75.6%(34N5),68.9%(31/45)及26.7%(12/45)。本组45例均行开腹手术,包括根治性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6例;姑息性手术,胃肠吻合术2例、肿瘤局部切除术5例、短路手术2例。根治术和姑息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6.7%和4.4%,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对全组45例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手术方式、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节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胃十二指肠镜、ERCP以及十二指肠低张造影等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率;根治性手术远期疗效较好;淋巴结转移和局部侵犯是肿瘤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99例甲状腺结节手术切除患者术前血清TSH、甲状腺B超,手术记录、术后病理诊断报告。根据术后病理报告判定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分析术前血清TSH水平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不同分布。结果: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前血清TSH水平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组(2.179±2.017vsl.259±0.884μIU/mL),P〈0.001;在DTC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较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较Ⅰ、Ⅱ期以及肿瘤直径≥1cm较〈1cm的患者术前血清TSH明显升高(均P〈0.001)。结论:术前血清TSH水平是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胡海燕  吴琍  侯琳 《生物磁学》2009,(20):3921-3923
目的:研究乳腺癌术后发生甲状腺癌患者乳腺癌组织中RET(rearranged during transfection)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3例乳腺、甲状腺多原发癌患者乳腺癌组织中RET基因的酪氨酸激酶区(TK)的表达进行分析,并设30例单纯乳腺癌和20例乳腺良性病变做对照组。结果:(1)乳腺、甲状腺多原发癌患者乳腺癌组织中RET-TK阳性检测率达57.6%(19/33),单纯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ET-TK阳性检出率30%(9/30),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病变乳腺组织中RET-TK阳性检出率为10%(2/20)。三组的阳性率差别分别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2)RET-TK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ER情况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Her-2表达等病理学特征无关(P>0.05)。结论:RET基因的过量表达可能与乳腺、甲状腺多原发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术后辅以沙培林(注射用A群链球菌)联合丝裂霉素(MMC)膀胱内灌注治疗高危膀胱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符合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64例,观察组:TUR-BT术后行沙培林联合MMC膀胱内灌注化疗32例,对照组;MMC单药灌注32例。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63.7岁,治疗随访时间为6~54个月,中位时间27.3个月。治疗随访期间有3例患者出现膀胱内肿瘤复发(9.3%),1例患者疾病进展,发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于术后7个月死亡(3.1%)。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疾病复发率及进展率均明显改善。结论: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癌临床复发率、进展率高,TUR-BT术后沙培林联合MMC膀胱内灌注通过局部化疗及免疫治疗联合,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复发和进展,降低患者接受膀胱部分切除或膀胱全切手术的机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早期卵巢颗粒细胞瘤初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9例早期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术式对肿瘤复发和预后的影响。结果:39例患者中,行全面分期手术者20例,其中7例仅予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而未予淋巴结清扫,所有淋巴结术后病理皆提示无淋巴转移;19例行非全面分期手术。随访期间,全面分期手术组皆无复发,而非全面分期手术组4例复发,两组患者术后3年的复发率分别为0和2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全面分期手术组有1例患者于术后29月死亡,死亡年龄为72岁,全面分期手术组无死亡病例,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卵巢颗粒细胞瘤罕有淋巴结转移,早期卵巢颗粒细胞瘤行全面分期手术对于明确肿瘤分期、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而全面分期手术中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对于肿瘤的复发意义有限,初治患者全面分期手术时可不予淋巴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