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乳腺癌组织和20例癌旁组织中HDAC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ER、PR之间的关系。结果:(1)HDAC1蛋白在78例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8.2%(61/78),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1/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乳腺癌组织中的HDAC1蛋白在ER或PR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高于其在ER或PR阳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P<0.01)结论:乳腺癌组织中的HDAC1蛋白过度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p-MAPK、CyclinD1和CDK4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78例大肠癌组织,距癌灶3 cm以外的癌旁组织,进行组织切片,HE染色进行病理分型,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组织中的p-MAPK、Cyclin D1和CDK4进行检测.结果 病理分型后,78例大肠癌中p-MAPK、CyclinD1和CDK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9 %(53/78)、57.7 %(45/78)和39.7 %(31/78);78例相应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 %(5/78)、10.3 %(8/78)和19.2 %(15/78).三者阳性表达率和阳性强度均以大肠癌中为高(P<0.01);大肠癌中p-MAPK与CyclinD1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而与CDK4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CyclinD1和CDK4表达呈正相关(P<0.05),RT-PCR检测结果与免疫组化相似,p-MAPK、CyclinD1和CDK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 %(61/78)、67.9 %(53/78)和53.8 %(42/78);相应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 %(3/78)、2.6 %(2/78)和6.4 %(5/78).结论 MAPK活化可能是cylinD1激活的原因之一,并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而Cyclin D1 在细胞周期中可与CDK4 结合,从而促进细胞周期进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颈腺癌组织中抑癌蛋白PTEN、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E6蛋白和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5例宫颈腺癌组织进行PTEN、HPV16/18-E6蛋白和ER检测,对30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HPV16/18-E6蛋白和ER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宫颈腺癌组织细胞核中PTEN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宫颈腺上皮组织(P〈0.01),96%的宫颈腺癌细胞核呈低表达,而仅35%的癌旁宫颈腺上皮呈低表达(P〈0.01);HPV16/18-E6蛋白和ER在宫颈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1%与49.4%,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组织(P〈0.01);HPV16/18-E6蛋白和ER的表达与宫颈腺癌的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无关,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PTEN在宫颈腺癌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其抑癌作用环节可能在细胞核水平;部分宫颈腺癌的发病可能与HPV16/18-E6蛋白过度表达有关;部分宫颈腺癌可能属于激素依赖性,雌激素可能有协同人乳头瘤病毒致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mi-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检测30例非小细胞肺癌及20例癌旁组织中Bmi-1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非小细胞肺癌及30例癌旁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Bmi-1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t=5.188,P〈0.01)。肺癌组中Bm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7.3%(35/52),明显高于癌旁组13.3%(4/30),且表达量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Z=-4.837,P〈0.01);肺癌组中Bmi-1蛋白阳性表达与癌组织的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Z=-2.567,-2.366,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等无关(P均〉0.05);结论:Bmi-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高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相关,可成为早期诊断肺癌及判断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雌激素调节基因组蛋白脱乙酰基酶6(HDAC6)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参数、预后及辅助三苯氧胺(TAM)内分泌治疗疗效的关系,明确HDAC6对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指导地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3例雌激素受体(ER)阳性原发乳腺癌HDAC6的表达,统计学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①原发ER(+)乳腺癌HDAC6的阳性表达为27.96%②HDAC6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密切相关,在肿瘤比较大、临床分期晚的患者中高表达(P〈0.05),与患者年龄、月经状态、腋淋巴结转移数目、PR状态、CerbB-2状态无相关性。③HDAC6与ER(+)乳腺癌的生存期呈负相关,生存期大于10年组中HDAC6阳性率明显低于生存期小于10年组(P〈0.05);Kaplan—Meiler分析表明HDAC6是预测DFS的预后因素。结论:在ER(+)乳腺癌HDAC6与生存期呈负相关,是预后差的指标,而且是预测ER阳性乳腺癌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疗效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Livin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Bcl-2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基因Livin和Bel-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乳腺癌、30例乳腺良性病变和15例乳腺癌旁组织中Livin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两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Livin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及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乳腺良性病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Livin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但随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升高(P〈0.05);Livin和Bel-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相关(P〈0.05)。结论Livin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且与病理分期有关,提示Livin蛋白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Livin与Bel-2蛋白可能在乳腺癌的演进中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maspin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100例HCC组织和20例癌旁肝组织中CD133和masp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癌旁肝组织中CD133和masp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和100%,而在HCC组中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0%和48.0%,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CD133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Edmondson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的数目和有无血管侵犯有关(全部P〈0.05);maspin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Edmondson分级、肿瘤的数目和有无血管侵犯有关(全部P〈0.05).且CD133蛋白的表达与maspin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CD133和maspin蛋白的表达与HCC组织的Edmondson分级、肿瘤数目和血管侵犯有关;CD133和maspin的联合检测对HCC的进展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海燕  吴琍  侯琳 《生物磁学》2009,(20):3921-3923
目的:研究乳腺癌术后发生甲状腺癌患者乳腺癌组织中RET(rearranged during transfection)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3例乳腺、甲状腺多原发癌患者乳腺癌组织中RET基因的酪氨酸激酶区(TK)的表达进行分析,并设30例单纯乳腺癌和20例乳腺良性病变做对照组。结果:(1)乳腺、甲状腺多原发癌患者乳腺癌组织中RET-TK阳性检测率达57.6%(19/33),单纯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ET-TK阳性检出率30%(9/30),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病变乳腺组织中RET-TK阳性检出率为10%(2/20)。三组的阳性率差别分别都有统计学意义(P&lt;0.05)。(2)RET-TK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ER情况相关(P&lt;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Her-2表达等病理学特征无关(P&gt;0.05)。结论:RET基因的过量表达可能与乳腺、甲状腺多原发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B-2、CD44V6和Ki67的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线性关系,同时分析其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所表现出的临床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3例乳腺癌标本中ER、PR、C-erbB-2、CD44V6和Ki67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03例患者中ER阳性的有57例(55.34%),PR阳性的有49例(47.57%),C-erbB.2阳性的有39例(37.86%),CD44V6阳性的有68例(66.02%),Ki67阳性的有例(90.29%),其中以Ki67的表达率最高,C—erbB.2的表达率最低;不同年龄、淋巴结是否转移对ER、PR、C—erbB-2、CD44V6和Ki67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相关(P〈0.05),临床分期越高,PR的表达量越低;C.erbB.2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相关(P〈0.05),肿瘤组织越小,C—erbB-2的表达量越低;ER的表达量和CD44V6的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中国以至世界,免疫组化检测ER、PR、C—erbB-2、CD44V6和Ki67的阴阳性表达,可以作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评价指标,联合检测更加有助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减轻乳腺癌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的痛苦,为临床医生选择和评估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一些参考,更为下一步的个体化治疗和基因治疗做了一些前序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Snail mRNA及其蛋白、E-cadher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它们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6例手术切除胃癌标本,同时取80例癌旁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snail蛋白、E-cadherin蛋白的表达;运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Snail mRNA的表达。结果(1)Snail蛋白在胃癌组织阳性率(83.3%)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1.25%)(P〈0.05);高、中分化组Snail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低分化组(P〈0.05);Snail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与黏液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Snail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2)胃癌组织中snail mR-NA的阳性率(76%)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0%)(P〈0.05);高、中分化组Snail mRNA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低分化组(P〈0.05);Snail mRNA的阳性表达率在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与黏液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Snail mRNA的表达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3)E-cadherin蛋白在胃癌组织阳性率(37.5%)显著低于癌旁组织(100%)(P〈0.05);高、中分化组E-cadherin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组(P〈0.05);E-cadherin蛋白阳性率在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与黏液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均无关(P〉0.05);(4)胃癌组织中snail mRNA和snail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594,P〈0.05);Snail蛋白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234,P〈0.05)。结论(1)E-cadher-in蛋白低表达与Snail蛋白高表达可能是胃黏膜恶性转变以及胃癌发生浸润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联合检测E-cadherin蛋白与Snail蛋白对预测胃癌浸润转移有重要意义。(2)Snail蛋白可能在转录水平上调控E-cadherin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王书昌  杨学伟  张玉玲  张昊 《生物磁学》2011,(21):4159-4162
目的:研究抗凋亡蛋白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的表达与乳腺癌侵袭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乳腺癌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urvivin和VEGF在41例乳腺癌标本中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乳腺癌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68.29%)与VEGF的表达(63.41%)明显升高,且他们的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和c-erBb-2有相关性。而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ER、PR和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Survivin表达与VEGF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Survivin(生存素)与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urvivin的高表达促进了VEGF的促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以及在乳腺癌化疗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资料完整的126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标本。结果:拓扑异构酶Ⅱα在126例浸润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49.2%,其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HER-2蛋白表达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月经情况、肿瘤大小、临床分期、ER、PR状态无相关(P〉0.05)。结论:拓扑异构酶Ⅱ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密切相关,TopoⅡα可作为指导乳腺癌化疗的重要指标和判断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血清及乳腺组织中结合素4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三院收集的40例乳腺癌患者和2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乳腺癌组、乳腺良性肿瘤组,采用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对所选择的血清及组织标本中nectin-4及血清中癌胚抗原(CEA)、CA153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nectin-4的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其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组织(P〈0.05);nectin-4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无关(P〉0.05),但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Her-2、ER和PR的表达均显著相关(P〈0.05)。②乳腺癌组血清nectin-4表达水平最高,为238+4.95pg/ml;乳腺良性病变组为1205:3.28pg/ml;正常对照组为104±5.86pg/ml,三者之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与正常对照组、乳腺良性病变组比较,乳腺癌组血清CEA、CAl53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④nectin-4、CEA和CA153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31.67%、43-33%、28.33%,特异性分别为92.50%、95%、95%,三者联合检测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较单独检测显著升高(P〈0.05),可达81.67%。结论:Nectin-4在乳腺癌中高表达,且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Her-2、ER和PR的表达均呈显著相关,通过联合检测血清nectin-4、CEA和CA153水平可显著提高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有助于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雌、孕激素受体及C-erbB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Progesterone Receptor PR)及C-erbB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中ER、PR及C-erbB2的表达,并对5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内膜ER、PR及C-erbB2阳性率分别为41.07%、57.14%、53.57%。子宫内膜癌中ER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R表达与肿瘤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年龄、浸润肌层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呈负相关;而C-erbB2的表达与内膜癌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ER、PR及C-erbB2表达水平均反映了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三者的测定对估计预后和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侵袭转移和多药耐药之间的关系,为治疗方案的个体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乳腺原发灶及相应腋淋巴结转移灶中P-gp、MMP-2、c-erbB-2的表达,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学指标,分析其相关性。结果:46例原发灶P-gp阳性表达35例(76.1%),MMP-2阳性表达25例(54.3%),c-erbB-2高表达18例(39.1%);相应腋淋巴结转移灶P-gp阳性表达28例(60.9%),MMP-2阳性表达16例(34.8%),c-erbB-2高表达16例(34.8%);P-gp、MMP-2蛋白表达水平与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均呈正相关(P〈0.05),c-erbB-2蛋白表达水平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数量呈正相关,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P-gp阳性表达与MMP-2和c-erbB-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肿瘤原发灶与转移灶存在异质性,P-gp、MMP-2、c-erbB-2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多药耐药和侵袭转移有关,检测上述基因在原发灶与转移灶的表达,为乳腺癌选择个体化的化疗、内分泌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乳腺癌中EGFR蛋白表达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GFR基因扩增的结果的符合率,为EGFR靶向治疗病例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05年1月到2011年12月冷水江市人民医院和湖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的147例乳腺癌档案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GFR的基因扩增,比较两种方法阳性结果的符合率。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GFR在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105/123)和79%1(9/24),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FISH检测结果显示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中分别有12%(15/123)和8%(2/24)存在EGFR基因扩增,两组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存在EGFR基因扩增的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的EGFR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为阳性。在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中,免疫组化阳性和基因扩增程度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免疫组化结果预测基因扩增的特异性较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GFR只能作为EGFR靶向治疗病例选择的初步筛选,进一步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GFR基因扩增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