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三种椎管内麻醉方法用于高龄病人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探讨适合高龄病人髋部手术的椎管内麻醉方式。方法选择75例拟行髋部手术的高龄病人,随机分成3组,即持续硬膜外麻醉组(CEA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和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OCSEA组),每组25例。选择L2-3或L3-4椎间隙为穿刺点,CEA组单纯硬膜外腔给药,CSEA组蛛网膜下腔给药后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3.5cm备用后立即平卧.OCSEA组蛛网膜下腔给药及头向置人硬膜外导管后仍保持侧卧位10~15min。麻醉平面尽可能控制在T10以下。比较麻醉平面、麻醉效果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CSEA组和OCSEA组麻醉效果优于CEA组,CSEA组和OCSEA组的麻醉平面比CEA组更容易控制.OCSEA组的血压更为稳定。结论小剂量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血压变化小.安全有效,更适合高龄病人髋部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对剖宫产围术期患者围术期皮质醇及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采用的麻醉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CEA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皮质醇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纤维蛋白原、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皮质醇及D-D水平均显著高于麻醉前,但CSEA组低于CE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D水平在手术结束时、术后24 h较麻醉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SEA组D-D水平在术后24 h及、术后72 h,CSEA组D-D水平均低于CE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可以更好的抑制剖宫产患者术中血清皮质醇及术后血浆D-D水平的升高,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高凝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剖宫产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行剖宫产手术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A组及B组各40例,A组产妇使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B组产妇使用硬膜外麻醉(EA),比较两组产妇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产妇麻醉效果Ⅲ级比率85.0%,明显高于B组的22.5%(P0.05)。A组产妇心率(HR)在胎儿娩出10 min(T3)及手术结束(T4)时刻明显高于B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在胎儿娩出即刻(T2)明显高于B组,平均动脉压(MAP)在麻醉前(T1)和麻醉后(T4)明显高于B组,每博输出量(SV)在T2时刻明显低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心输出量(CO)各时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新生儿在娩出1 min时Apgar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B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手术患者使用CSEA麻醉效果明显优于EA,且患者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麻醉效果较完善,安全性高,可应作为剖宫产手术首选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CSEA)应用中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拟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左旋布比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每组各15例,均采用CSEA麻醉方法.比较各组感觉、运动麻醉阻滞情况,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罗哌卡因组麻醉效果不及其他两组,而布比卡因组与左旋布比卡因组间比较麻醉效果差异不明显;与其他两组比较,罗哌卡因组麻醉起效时间及最大运动阻滞时间均显著延长,而阻滞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0.01),且Bromage评分及麻醉满意率低于布比卡因组(P<0.05);罗哌卡因组与左旋布比卡因组患者循环系统稳定性优于布比卡因组.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中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对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均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其中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对于心血管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总结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128例老年下腹部和下肢手术患者,在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手术,对其低血压发生率、镇痛效果和肌松效果情况进行研究析。结果:CSEA组低血压发生率4.67%,镇痛效果优为89.1%,肌松效果优为90.6%;CEA组低血压发生率17.18%,镇痛效果组优为67.2%,肌松效果优为60.9%。结论:老年人下腹部和下肢手术应用CSEA效果满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硬膜外麻、气管插管全麻三种不同麻醉方式对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及胎儿的影响。方法:纳入行择期剖宫产产妇152例,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分为硬膜外组(48例)、腰硬联合麻醉组(52例)、气管内插管全麻组(52例)。观察麻醉前正常状态时(T1)、麻醉成功后5 min(T2)、胎儿娩出时(T3)三个时间点产妇SBP、DBP、HR、SV、CO、SVR及胎儿相关指标,包括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PCO_2、PO_2。结果:硬膜外麻、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全麻三组间麻醉起效时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气管内插管全麻组起效时间最快。三组间在T1时间点SBP、DBP、HR、SV、CO、S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时间点,硬膜外麻、联合麻醉、全麻三组SBP、DBP、HR、SVR水平均较T1时间点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间点,全麻组SBP、DBP、HR、SVR水平高于硬膜外、联合麻醉组(P0.05)。T3时间点三组SBP、DBP、HR、SV、CO水平均较T2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间点,全麻组SBP、DBP、SVR高于其他两组,心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agr、5 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学pH、PCO_2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脐动脉血PO_2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气管内插管全麻组脐动脉血PO_2最高。结论:三种麻醉均可以用于剖宫产术,全麻剖宫产术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小,起效快,但对胎儿脐动脉血氧浓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式(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LPSB),每组各79例。CSEA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LPSB组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维持时间、疼痛感觉评分和并发症的发生状况。结果:CSEA组和LPSB分别有1例和3例患者因局部麻醉失效而需全身麻醉;LPSB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均显著晚于CSEA组,但其维持时间显著长于CSEA组,患者疼痛感觉评分低于CSEA组(P0.05)。结论:与腰硬联合麻醉相比,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能为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提供有效的单侧麻醉,且安全性高,可作为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的首选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平行侧入法硬膜外穿刺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术后腰背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行剖宫产的产妇95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产妇接受平行直入法硬膜外穿刺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50例产妇接受平行侧入法硬膜外穿刺麻醉。比较两组产妇术后宫缩、伤口、腰背疼痛VAS评分、术中穿刺情况、术后使用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及术后3 d、7 d、14 d和2个月后腰背疼痛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宫缩、伤口以及腰背疼痛评分、术后使用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7 d、14 d以及2个月腰背痛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行侧入穿刺法行腰硬联合麻醉可有效提高剖宫产产妇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缓解产妇的术后疼痛,并降低术后腰背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高血压患者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3例行LC的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6)和研究组(n=57),对照组患者予以全身麻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T细胞亚群、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1.23%(52/57),高于对照组的76.79%(43/56)(P0.05)。研究组麻醉诱导前(T1)、插管后2 min(T2)、气腹后10 min(T3)、术中探查(T4)、术毕气管导管拔出2 min后(T5)时间点HR、MAP无明显变化,对照组T1~T5时间点HR、MAP呈现先下降后升高趋势(P0.05);研究组T1、T2时间点HR高于对照组,T4和T5时间点HR则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各时间点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毕1d(T6)、术毕3d(T7)时间CD4~+、CD4~+/CD8~+均较T1较低,CD8~+较T1升高,但研究组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则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行LC时给予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显著,可有效稳定机体血流动力学,减轻免疫抑制,促进患者术后意识恢复,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300例足月单胎、产前检查无阴道分娩禁忌、无椎管内硬膜穿刺禁忌的初产妇.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作为观察组,自然分娩组作为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镇痛有效率为95.33%,活跃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1),第二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剖宫产率(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镇痛效果确切,相对安全,是目前分娩镇痛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