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马尾松毛虫寄生性天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的寄生性天敌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类两大类。文章列出我国马尾松毛虫主要寄生蜂58种和寄生蝇类20种的名录与寄生的虫态,着重综述了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Matsumura、松毛虫黑卵蜂Telenomus dendrolumusiChu、白跗平腹小蜂Anastatus albitarsis(Ashmead)、黑足凹眼姬蜂Casinaria nigripes(Gravenhorst)、松毛虫脊茧蜂Aleiodes dendrolimi(Matsumura)等5种优势种寄生蜂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同时还介绍马尾松毛虫寄蝇在野外寄生状况、室内饲养繁殖等方面的研究概况,以期为马尾松毛虫寄生性天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邱式邦 《昆虫学报》1955,(2):181-190
1936—37年在南京地区观察松毛虫寄生天敌所得的初步结果可简述如下: (一)南京地区业经发现的松毛虫天敌有卵寄生蜂3种:赤眼卵蜂、松毛虫长腹卵蜂、平腹小蜂;幼虫寄生蜂4种:松毛虫瘦姬蜂、松与虫红头小茧蜂、花胸姬蜂、黑基瘤姬蜂;幼虫寄生蝇3种:家蚕寄生蝇、大寄生蝇、小寄生蝇;蛹寄生蜂4种;日本黑点姬蜂、黑瘤姬蜂、大腿蜂、费氏大腿蜂;另重寄生8种。 (二)卵寄生蜂在防治松毛虫上起了适当大的作用,有时减低寄主虫口达61.24%。3种寄生蜂中以松与虫长腹卵蜂及平腹小峰为较重要。 (三)松毛虫初龄幼虫寄生率最高时可达26%。寄生率的高低及各种天敌的比较重要性与采集寄主材料的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往往数日之差,寄生率可截然不同。 (四)松与虫的后龄幼虫遭3种寄生蝇的寄生。寄生率最高可达42%。 (五)松毛虫茧期的寄生率可达38.4%,天敌中以大寄生蝇及日本黑点姬蜂为 最主要。 (六)无论在卵期、幼虫期或蛹期,第2化松毛虫的寄生率均比第1化的为高。此点似说明越冬问题是松毛虫天敌繁殖中的一个关系问题。 (七)几种比较重要的寄生天敌的发生时期和生活习性,本文中根据观察所及,加以记载。 (八)本文中将几个影响松毛虫寄生天敌虫口的因子提出讨论,这些因子包括;重寄生的严重、天敌发生时期与寄主生活史的不相  相似文献   

3.
<正> 松毛虫卵跳小蜂Ooencyrtus sp.是落叶松毛虫卵期主要寄生蜂之一,自然寄生率24.1—30.3%,对控制松毛虫为害起重要作用。现将六年来观察的情况整理如下。 一、生活史 松毛虫卵跳小蜂,在海林林区一年发生三代。第一代蜂于6月份出现;第二代蜂7月中旬羽化,下旬达到羽化盛期;第三代蜂于8月中旬  相似文献   

4.
松毛虫赤眼蜂对不同植物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伯钧  邱鸿贵 《昆虫知识》1991,28(6):359-361
松毛虫赤眼蜂是马昆松毛虫卵的重要寄生蜂,亦能寄生亚洲玉米螟卵,但平均寄生率很低,仅为5%。在松毛虫赤眼蜂对植物定向中,颜色是一个因素,但寄主植物散发的气味显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天敌和寄主长期协同进化中,松毛虫赤眼蜂对其寄主植物互利素(Synomone)的专一性形成了极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寄生发生前寄生蜂的寄生行为及寄生发生后寄生蜂的生长发育情况能够反映出寄主对寄生蜂的适合性,而寄生蜂对寄主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是寄生蜂完成发育的生理基础。为了从寄生蜂利用寄主营养能力的角度探讨寄主对不同种赤眼蜂适合性变化的原因,本文观察了以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卵为寄主时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Viggiani、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 Matsumura和玉米螟赤眼蜂T. ostriniae Pang et Chen的寄生行为及发育和存活情况,测定了被寄生米蛾卵内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结果发现,玉米螟赤眼蜂的产卵时间为84.9 s,显著长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产卵时间。拟澳洲赤眼蜂检测寄主所需时间为30.8 s,显著长于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所需时间,但从每寄主卵中羽化出的拟澳洲赤眼蜂数量显著高于松毛虫赤眼蜂及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的结果。3种赤眼蜂卵+幼虫的发育历期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卵成虫的发育历期间存在显著差异。玉米螟赤眼蜂幼虫期和预蛹期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相应虫期的死亡率。这些结果表明:米蛾卵对松毛虫赤眼蜂及拟澳洲赤眼蜂的适合性高于对玉米螟赤眼蜂的适合性。未被寄生的米蛾卵内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在24~96 h时间段内从开始的2.194 mg/mL逐渐下降到1.565 mg/mL,而被寄生的米蛾卵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均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现象。被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寄生的米蛾卵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在48 h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239 mg/mL和3.222 mg/mL,被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的米蛾在72 h达到最高值,为4 .323 mg/mL,显示同玉米螟赤眼蜂相比,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能够更快地分解利用寄主营养。这些结果提示,3种赤眼蜂利用米蛾卵内营养物质能力的不同导致了米蛾卵对3种蜂适合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中国林木害虫寄生蜂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林木害虫寄生蜂资源调查、主要种类生物学、生态学、生理生化、人工繁殖及利用等方面综述了我国林木害虫寄生蜂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松毛虫赤眼蜂、管氏肿腿蜂、花角蚜小蜂、平腹小蜂及白蛾周氏啮小蜂等的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松毛虫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毛虫是我国针叶林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其周期性的爆发对我国林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在松毛虫防治中多采用化学方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化学防治方法却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生物防治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总结了松毛虫习性的基础上,将国内常用的生物防治措施(寄生蜂、白僵菌、苏云金杆菌、质型多角体病毒及利用益鸟)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8.
对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4种松毛虫的8个表型性状(蛹重、蛹长、雌雄虫体重、雌雄虫翅展和雌雄虫体长)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8项性状指标在4种松毛虫之间差异极显著;在所有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蛹重(CV=51.99%);对各种群变异系数比较分析发现,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落叶松毛虫,最小的是云南松毛虫.主成分分析表明,蛹长、雌虫体重和雌虫翅展3个主分量构成的信息量基本能代表这8个性状的变异.系统聚类的结果为马尾松毛虫与落叶松毛虫聚为第一分支,思茅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聚为第二分支.松毛虫属昆虫表型性状的变异与生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较密切.  相似文献   

9.
松毛虫卵期几种寄生蜂的共寄生现象及其对寄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乐湘  童新旺 《昆虫学报》1994,37(2):145-152
松毛虫赤跟蜂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 白跗平腹Pseudanastatusalbitarsis Ashmead松毛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olitarium(Harig), 松毛虫黑卵蜂 Telenomus dendrolimusi Chu和大蛾卵跳小蜂Ooenvyrtus Kuwanae(Howard)是松毛虫卵期几种主要寄生蜂。通过对上述几种寄生蜂寄生习性的研究表明:赤眼蜂和平腹小蜂不但能寄生新鲜害虫卵,还可以寄生对方已寄生并巳发育1-3天的寄生卵,但羽化串均不高;松毛虫宽缘金小蜂不寄生新鲜害虫卵,专门寄生赤眼蜂寄生后巳发育1-7,天的寄生卵,其中又以赤眼蜂发育3-5天的卵寄生串和羽化率为最高。除赤眼蜂和平腹小蜂可以混合使用外,其它蜂种混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相互排挤的现象。如果先让平腹小蜂寄生尔后再让赤眼蜂寄生或先让赤眼蜂寄生,尔后再让跳小蜂或黑卵蜂寄生,能够提高卵块寄生串和充分发挥各自天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的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曾菊平  戈峰  苏建伟  何忠 《昆虫知识》2010,47(3):451-459
我国松毛虫种类丰富,已报道27种,其中6种频繁暴发,年危害松林面积达200万hm2以上、经济损失数亿元。松毛虫灾害研究可以为综合治理松毛虫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与相关技术。近年来,我国在影响松毛虫种群发生的关键性因子分析、性信息素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松树挥发性物质的成分鉴定及其对寄生蜂或寄生蝇的定位作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缺少系统性的归纳总结。为此,文章就近些年来我国在松毛虫灾害机制与暴发机理研究、治理现状与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展望今后我国松毛虫治理研究工作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1.
根据浙江大学应用昆虫学研究所收藏的寄生蜂标本和国内外报道,对我国寄生斜纹夜蛾的原寄生蜂和重寄生蜂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列出我国斜纹夜蛾寄生蜂40种,其中包括原寄生蜂29种,重寄生蜂11种.同时还以附录的形式列出了我国已报道过但有存疑的寄生蜂7种及国外已有报道但在我国还未采集到标本的寄生蜂61种.  相似文献   

12.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 Matsumura,白跗平腹小蜂PseudanastatusalbitarsisAshmead,松毛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solitarium(Hartig),松毛虫黑卵蜂Teleno-mus dendrolimusi Chu和大蛾卵跳小蜂Ooencyrtuskuwanae(Howard)是松毛虫卵期几种主要寄生蜂。通过对上述几种寄生蜂寄生习性的研究表明:赤眼蜂和平腹小蜂不但能寄生新鲜害虫卵,还可以寄生对方已寄生并已发育1—3天的寄生卵,但羽化率均不高;松毛虫宽缘金小峰不寄生新鲜害虫卵,专门寄生赤眼蜂寄生后已发育1—7天的寄生卵,其中又以赤眼蜂发育3—5天的卵寄生率和羽化率为最高。除赤眼蜂和平腹小蜂可以混合使用外,其它蜂种混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相互排挤的现象。如果先让平腹小蜂寄生尔后再让赤眼蜂寄生或先让赤眼蜂寄生,尔后再让跳小蜂或黑卵蜂寄生,能够提高卵块寄生率和充分发挥各自天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何忠  韩瑞东  黄丽莉  戈峰 《昆虫知识》2006,43(4):486-491
研究不同受害程度松林与马尾松毛虫Dedrolimuspunctatus(Walker)种群发育阶段的关系。结果表明,松毛虫大面积发生时松林的受害程度可以很好地标示着松毛虫种群的发生阶段。松林点片受害显示松毛虫种群进入上升开始阶段;松林受害程度中等时,松毛虫仍处于上升种群阶段;当松林的针叶被吃光,表明松毛虫已处暴发阶段。松毛虫暴发种群在自然情况下,将出现典型的蛹期和下一代卵期的寄生率大幅度升高、雌性比、蛹重和产卵量等种群参数大幅度下降等特征;其后代会自然转入下降种群或进入低虫口期。但这些暴发种群的卵转入在保证充足饲料的可控条件下饲养时,其后代的生长发育、存活率、性比、蛹重等主要种群参数没有明显差异。即没显示出上升种群和暴发种群的特征差异,说明暴发种群的终止主要是受外界环境的限制而不是松毛虫本身的内因所致。  相似文献   

14.
在室内条件下,分别用马尾松针叶(Pinus massoniana Lamb.)、湿地松针叶(Pinus elliottii Engelm)、以及在不同的幼虫龄期从用马尾松针叶转移到用湿地松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观察转换寄主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用马尾松针叶饲养转换到用湿地松针叶饲养,可显著影响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而且当在马尾松毛虫幼虫老龄期进行转换寄主饲养比低龄期转换寄主饲养,可显著缩短马尾松毛虫幼虫的发育历期,降低死亡率,同时,可显著增加幼虫体重、蛹重和化蛹率;对食物的营养效应也越强。(2)取食马尾松的松毛虫较取食湿地松的马尾松毛虫发育历期短,死亡率低,幼虫及蛹重增加,产卵量高。结果说明,马尾松毛虫从马尾松转换移到湿地松上取食对其生长发育与繁殖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5.
苹果绵蚜蚜小蜂——对苹果绵蚜有控制潜能的寄生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苹果绵蚜蚜小蜂是苹果绵蚜的重要寄生蜂。本文综述了苹果绵蚜蚜小蜂的研究概况,包括该寄生蜂的引种与分布、寄主范围、生物学特性、控制效果与影响因素、重寄生蜂及合理利用等,指出应加快苹果绵蚜蚜小蜂的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其对苹果绵蚜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晓庆  刘军和  赵紫华 《生态学报》2013,33(14):4468-4477
农业景观格局与过程能够强烈影响寄生蜂对寄主的寻找及寄生作用,寄主密度亦是影响寄生蜂分布的重要因素,然而农业景观的格局和寄主密度对寄生蜂寄生率的相互影响是一项值得研究的工作.在简单与复杂2种麦田农业景观结构下,调查了麦蚜的分布格局与2种寄主密度下麦蚜的初寄生率与重寄生率,分析了景观结构对麦蚜密度的影响、景观格局与麦蚜密度对寄生蜂寄生率与重寄生率的影响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景观结构的复杂性对麦蚜分布和寄生蜂初寄生率与重寄生率的影响均不明显,但寄主密度与景观结构的复杂性对寄生蜂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寄主密度与寄生率呈正相关,寄主密度较低时烟蚜茧蜂为优势种,寄主密度较高时燕麦蚜茧蜂为优势种.麦蚜初寄生蜂与重寄生蜂对寄主密度的反应与其形态学、体型大小以及生活史特征相关,初寄生蜂与重寄生蜂的群落组成显著影响其对麦蚜的寄生率,而与景观结构的复杂性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7.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tl.)在山东分布很广,据省林业厅统计,1953—1956年发生为害面积累计达980余万亩,害死松林约52万亩。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防治,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了迅速消灭虫害,1957年我们在崂山进行松毛虫卵寄生蜂的调查研究工作,从中采得7个蜂种。现将调查结果加以整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极端高温天气事件在高产作物种植区频繁发生,潜在影响了寄生蜂对害虫的防控能力.为明确短时极端高温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成虫致死作用及子代发育适合度的影响,本研究模拟夏季田间最高气温,以42℃高温处理松毛虫赤眼蜂成蜂0.5h和1 h,统计并观测了各处理条件下母代蜂致死率、繁殖力、子代蜂寿命、羽化率、性比和畸形率.结果显示:短时高温对松毛虫赤眼蜂有致死作用,表现为雌、雄蜂直接死亡及子代羽化率降低.42℃处理1 h,雌、雄蜂死亡率分别为40.28%和58.25%.短时极端高温导致松毛虫赤眼蜂子代适合度降低,表现为雌蜂寿命缩短、繁殖力下降,子代蜂畸形率增加及子代蜂雄性比上升.结果表明,短时极端高温对松毛虫赤眼蜂适合度产生负面影响,降低种群数量.本研究为夏季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28℃恒温下,松毛虫的胚胎发育期为7—8天;平腹小蜂的个体发育周期为19天左右,其中胚胎期约2天。如果松毛虫在产卵后12小时,胚胎发育到盘形成期以后,被平腹小蜂寄生,则胚盘在半小时内解体离散成匀质;产卵后约36小时,胚带形成后被寄生,经约5—12小时,胚带开始破坏而逐渐解体离散成为小颗粒;松毛虫胚胎发育到胚动以后,甚至将近孵化时,仍可被平腹小蜂寄生,并将离散后的寄主胚胎组织吞食殆尽,发育成蜂,破卵壳出来。在松毛虫胚胎发育早期被寄生,卵粒寄生率高,蜂的成活率也高,反之则低。 同一寄主卵可被一头或多头平腹小蜂复寄生。一粒寄主卵内的寄生蜂卵可达9粒,但最后只羽化一头蜂。  相似文献   

20.
大量研究表明多样性的农业景观格局能够影响蚜虫及寄生蜂的分布。本文利用并设计了两种尺度的麦田农业景观格局,依据麦蚜种群发生特点,分为迁入期、增长期与高峰期三个时期,论述了不同尺度下农业景观元素对麦蚜及寄生蜂系统的影响,通过逐步回归筛选了不同时期麦蚜及寄生蜂分布的关键景观元素,最后通过CANOCO软件模拟了麦蚜及寄生蜂的分布排序格局。结果表明不同景观因子对麦蚜及寄生蜂种群影响不同,迁入期两种尺度下裸地最有利于两种有翅蚜的迁飞入田,塑料大棚对有翅蚜种群的入田有抑制作用。增长期草地与林地生境对麦蚜种群增长率促进最大,塑料大棚同样抑制了麦蚜的种群增长率;但塑料大棚、草地与林地对蚜茧蜂的种群增长率有促进作用,非麦类作物生境对蚜茧蜂种群增长率抑制作用最大;草地与林地有利于重寄生蜂的种群增长率;高峰期裸地比例大的农业景观下麦蚜的最大种群密度较大,草地与林地对蚜茧蜂与重寄生蜂的最大种群密度均有促进作用。两种尺度下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麦物种的对不同景观元素反应与形态学与生活史特征有关,而且景观结构中特定的植物种类、非作物植物的密度与物候期都可能影响寄生蜂群落的多样性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