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75,单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和B组(n=75,双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眼压、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眼压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均增加,但B组小于A组(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下降,但B组高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单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相比,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采用双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在改善患者眼压、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生活质量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1年5月在我院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60例(78眼),随机分为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36例(46眼)患者为A组,术中不用丝裂霉素C的24例(32眼)为B组,分别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两组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CD)、平均细胞面积(AVG)及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分析其数量的改变及两组间的差异。结果:A组术前眼压为(35.4±13.7)mmHg,B组术前眼压为(32.5±13.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眼压分别为(15.7±3.7)mmHg、(17.0±3.2)mmHg,均低于B组的(19.4±3.7)mmHg、(20.2±2.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475±484)个/mm2、(2199±373)个/mm2、(2164±332)个/mm2;平均细胞面积分别为(431.4±67.6)μm2、(480.6±66.8)μm2、(463.8±46.2)μm2;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分别为(31.1±7.4)%、(34.4±6.3)%、(31.2±7.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各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342±94)个/mm2、(2185±215)个/mm2、(2074±218)个/mm2;平均细胞面积分别为(453.9±94.8)μm2、(516.3±100.8)μm2、(499.81±106.4)μm2;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分别为(30.2±3.0)%、(32.7±2.9)%、(31.4±4.3)%;除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与术前比较有意义(P<0.05)外,余参数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A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0.4%高于B组的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1.1%高于B组的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用丝裂霉素C的降压效果比不用丝裂霉素C的效果好,但短期内前者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在治疗假性近视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眼科和重庆佑佑宝贝妇儿医院眼科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400例假性近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200)。对照组给予滴眼液缓解眼疲劳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6个月后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正相对调节量和视疲劳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裸眼视力分别为(0.75±0.05)和(0.81±0.04),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屈光度分别为(+0.05±0.50)和(+0.06±0.4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正相对调节量检测结果依次是(-1.98±0.07)和(-2.51±0.24),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儿视觉感知双眼视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视觉功能恢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视疲劳调查显示观察组患儿视疲劳评分分别为(6.90±0.89)分和(3.91±0.8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能有效提高患儿裸眼视力、改善屈光度、正相对调节量和视觉感知功能,从而减少视疲劳,预防近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比较单切口与双切口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40例行常规双切口ICL植入术(80眼)患者设为对照组,2013年7月~2016年1月间40例行单切口ICL植入术(80眼)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安全性指数、有效性指数、屈光度(柱镜、等效球镜度数)、眼压、ECD、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时,两组的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手术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的柱镜、等效球镜度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的眼压、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L)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EC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双切口术比较,单切口有晶体眼后房型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白内障患者,以经微切口治疗的43例患者视为观察组,经常规切口治疗的43例患者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天、7天、1个月、3个月的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天、7天、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但两组患者之间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切口治疗白内障相比,微切口治疗白内障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相当,但其能进一步缩小患者手术切口,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及对视觉质量和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201例,根据乱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00)和研究组(n=101),对照组给予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视觉质量、泪膜功能、并发症以及角膜上皮修复时间。结果:研究组术后6个月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10%(91/10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00%(73/100)(P0.05)。研究组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角膜散光度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角膜水平曲度、角膜垂直曲度、视力、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翼状胬肉患者在翼状胬肉切除术的基础上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和泪膜功能,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准发子激光原位角膜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后屈光回退与术前各项检查结果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35例(241只眼)近视患者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126只眼(-6.00 D~-9.00 D)和B组115只眼(≥-9.00 D)。记录术前的屈光度数、眼压和角膜厚度,依据预期校正屈光度数计算理论残余角膜厚度,行LASIK手术后记录术后视力、屈光度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9.14个月。结果:A组中正常术眼108只眼(85.7%),回退术眼18只眼(14.3%);B组中正常术眼74只眼(64.3%),回退术眼41只眼(35.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术后平均视力A组为1.17±0.20,B组为0.99±0.28,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两组术后的平均屈光度数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平均理论残余角膜厚度A组为(452.53±28.47)μm,B组为(439.61±30.11)μm,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屈光回退度数与术前近视屈光度数显著正相关(r=0.35,P<0.001),与理论残余角膜厚度显著负相关(r=0.13,P=0.04),与术前眼压及术前角膜厚度无相关性(r=-0.48,P=0.46;r=-0.39,P=0.55)。结论:LASIK手术术前屈光度数越大,术前计算的理论残余角膜厚度越小,术后越易出现回退。对于-6.0 D~-9.00 D的高度近视患者,LASIK手术的预测性和术后稳定性相对较好;对于≥-9.00 D的超高度近视患者,应结合手术技术和术前计算的理论残余角膜厚度慎重选择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白内障的患者121例,随机分配为微切口组与常规切口组。常规切口组采用3.0 mm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方案,微切口组采用1.8 mm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手术前、手术后1日、7日、1个月、3个月监测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及中央角膜厚度。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手术后1日、7日、1个月、3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手术后1日、7日时,两组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均较手术前明显变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均呈降低趋势,最终与手术前相似。微切口组患者不同时点六角形细胞比例与同期常规切口组比较均显著升高,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与同期常规切口组比较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与手术切口有相关性,缩小手术面积的小切口手术使术后修复增快,安全有效,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早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于我院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18例(36眼),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随访记录其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和有效球镜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前房深度较术前变浅(P0.05),眼内压与术前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ICL植入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的短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同轴常规切口与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视力以及泪液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患者采用同轴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术,研究组采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前房稳定性、最佳矫正视力、平均超声能量、角膜散光程度、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泪液炎性因子以及术后恢复时间,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1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呈升高趋势,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平均超声能量、术中前房稳定人数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泪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同轴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术相比,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患者,在改善患者角膜散光、视力以及泪液炎性因子水平方面效果显著,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患者的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白内障患者20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的视力进行检测。于术前、术后2周检测患者的眼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并计算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率。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测,记录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的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均降低,对照组的细胞密度低于观察组(P0.05)。术前、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情绪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情绪得分均高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相比,超声乳化术能在短期内更快的提升患者视力,且对患者的眼角膜内皮细胞损伤较小,但两种手术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基本一致,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究全飞秒激光与飞秒激光辅助Lasi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的效果,并分析治疗对患者角膜曲率、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240眼)高度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结合患者意愿的方式将其区分为研究组(n=60,接受飞秒激光辅助Lasik治疗)与对照组(n=60,接受全飞秒激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值及客观散射指数(OSI)、角膜曲率变化、屈光度差异、视力情况差异,统计两组患者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MTF值及OS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MTF值和OSI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术后90 d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内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3)术前两组患者的角膜前表面曲率以及后表面曲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时开展组间比较,研究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曲率中K1、K2以及Km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后表面曲率中K1、K2以及Km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前表面曲率K1、K2以及Km值有明显变化(P<0.05),后表面曲率K1、K2以及Km值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统计研究组患者共出现弥漫性层间反应2例,感染1例,角膜内生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3.33%(4/1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0%(0/120)(P<0.05)。结论:全飞秒激光和飞秒激光辅助Lasik术对高度近视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相比于全飞秒激光术,飞秒激光辅助Lasik术在改善患者视觉质量方面明显占优,但其并发症发生率同样更高,全飞秒激光术术后视觉质量,但安全性更高,建议临床上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术式,以改善高度近视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切口和双切口联合手术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眼压(IOP)及中央前房深度(CC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单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切口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面积、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IOP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均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IOP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CT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切口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视力、IOP及CCT水平,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角膜接触镜辅助翼状胬肉切除术对患者泪膜功能及创面上皮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74例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7例每组。观察组术后加用角膜接触镜,对照组术后使用常规纱布包盖。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 d、5 d、10 d创面上皮愈合情况,术前和术后10 d泪膜功能情况。结果:术后10 d,观察组的Schimer Ⅰ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观察组角膜上皮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5 d、10 d,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角膜上皮愈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膜接触镜辅助翼状胬肉切除术能改善患者泪膜功能,促进患者创面上皮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白内障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眼压变化、视力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 h、6 h、12 h及24 h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具有围术期眼压升高慢、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准分子激光PRK治疗近视眼息者503例的早期临床结果进行分析,近视范围为-2.0至-15.0D,根据术前屈光度不同分为三组,术后随访三个月.结果证实准分子激光是一种安全、有效、预测性较好的治疗近视眼方法.全部病人提高了裸眼视力,绝大部分保持了最佳矫正视力,且没有产生危及视力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