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到2021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微创组与开放组各63例。微创组给予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开放组给予开放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结果:微创组的切口长度等围手术指标均少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术后1 d、3 d、5 d与7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术后7 d的的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内固定移位、神经根脊髓压迫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2 %,低于开放组的22.2 %(P<0.05);两组术后7 d的血清P物质(SP),和β-内啡肽(β-EP)含量高于术前1 d,微创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 d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与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含量高于术前1 d,微创组高于开放组(P<0.05)。结论: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可有效控制氧化应激指标、疼痛介质水平,减少创伤,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参数与创伤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前路内固定融合术组)30例和观察组(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椎体参数与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1个月及6个月,两组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椎体前、后缘高度均较术前增加,且观察组Cobb角均低于对照组,而椎体前、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周,两组血清ACTH、Cor水平升高,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NF-α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较术前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的血清ACTH、Cor、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低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参数与创伤应激状态的影响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对比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骨盆后环骨折的疗效及对血清应激因子和疼痛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0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骨盆后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50,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和B组(n=50,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情况、Majeed功能评分、血清应激因子和疼痛相关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B组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年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短于A组,但X线暴露时间长于A组(P<0.05)。B组术后1年Majeed功能评分高于A组(P<0.05)。B组术后7 d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高于A组,皮质醇(Cor) 、肾上腺素(E)水平低于A组(P<0.05)。B组术后7 d 5-羟色胺(5-HT)、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水平低于A组(P<0.05)。A组、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骨盆后环骨折患者相比,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疼痛减轻、应激反应轻等诸多优势,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对比外侧L形切口与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并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足部功能和血清应激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100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n=49)和B组(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n=51),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足部功能和血清应激因子变化情况,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天数较A组短,术后引流量较A组少(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组间对比未见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Bohler角、Gissane角均扩大(P<0.05)。两组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下降,Maryland足功能评分升高(P<0.05)。两组术后7 d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水平升高(P<0.05),B组术后7 d Cor、E水平低于A组(P<0.05)。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A组(P<0.05)。结论: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相比,经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应激程度轻,创伤小,术后足部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在脊柱手术患者应用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椎旁神经阻滞组与肋间神经阻滞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脊柱手术治疗,所有手术操作都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椎旁神经阻滞组与肋间神经阻滞组分别给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记录两组阻滞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两组通气5 min、通气30 min、恢复双肺通气30 min等时间点的HR、SPO2值在组内与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的术中补液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尿量等对比无差异(P>0.05)。椎旁神经阻滞组的坐骨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都少于肋间神经阻滞组(P<0.05),两组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椎旁神经阻滞组术后7 d的肺部感染、肺栓塞、呼吸衰竭等肺部并发症发生率2.1 %,低于肋间神经阻滞组的16.7 %(P<0.05)。结论:相对于肋间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在脊柱手术患者并不会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也不会影响手术与麻醉过程,还可缩短坐骨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研究老年脊柱手术患者血清神经丝蛋白H磷酸化亚型(pNF-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与患者病情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到2021年6月在我院进行脊柱手术的老年患者82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脊髓未损伤组(n=35)、脊髓不完全损伤组(n=27)和脊髓完全损伤组(n=20),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认知功能障碍(POCD)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POCD组,n=30)和无认知功能障碍组(No-POCD组,n=52)。比较各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天、3天、7天血清pNF-H、NSE和ESR水平。结果:(1)脊髓未完全损伤组患者血清pNF-H、NSE和ESR均显著高于脊髓未损伤组患者,而均显著低于脊髓完全损伤组患者(P<0.05);(2)No-POCD组和POCD组在性别、年龄、体重、BMI、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失血量均具有可比性(P>0.05);(3)POCD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天、3天、7天血清pNF-H、NSE和ESR水平均显著高于No-POCD组患者(P<0.05)。结论:老年脊柱手术患者血清pNF-H、NSE和ESR水平与患者病情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有关,术前及术后血清pNF-H、NSE和ESR水平升高可能增加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检测血清pNF-H、NSE和ESR水平有助于评估老年手术患者病情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脊柱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消化功能、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脊柱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静脉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后再行静脉全身麻醉诱导,对比两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生命体征变化,手术前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相关应激因子变化,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 h、术后6 h、术后12 h和术后24 h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比患者消化功能恢复时间及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评分。结果:T1到T4时间观察组SPO2、HR、MAP、DBP、SBP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T1到T4时间对照组SPO2、HR、MAP、DBP、SBP对比差异显著(P<0.05),T2和T3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SPO2、HR、MAP、DBP、SBP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GSH-px、MDA、SOD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h两组患者GSH-px、SOD、MDA均升高,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 h、术后6 h、术后12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VA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h的QoR-15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消化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可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减轻患者应激反应,改善术后短期疼痛情况,促进消化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调查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脊柱手术患者296例,统计其术后谵妄发生率,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和无谵妄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谵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96例老年脊柱手术患者中有31例发生术后谵妄,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0.47%。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谵妄与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年龄、脑卒中病史、术中低氧血症、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术前焦虑、苏醒时间、慢阻肺病史、术中低血压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手术时间≥120 min、术前Hb<100 g/L、有慢阻肺病史、手术部位为颈椎、有术前焦虑、苏醒时间≥60 min、有术中低氧血症是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较高,且受手术时间、年龄、术前Hb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结合相关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此类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的最佳手术时机,并分析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早期组(n=61,骨折后48 h内进行手术)和延期组(n=67,骨折后48 h后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此外,根据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将128例患者分为优良组(优、良)和不良组(可、差),对比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早期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延期组(P<0.05)。早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延期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费用少于延期组(P<0.05)。早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延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外侧壁分型为III型、下地负重时间≥30 d、Evans分型为不稳定型、骨密度为T<-2.5SD、ASA分级为II级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手术时机为早期则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相较于延期手术,伤后早期接受PFNA内固定治疗更能促进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恢复效果同时也受到年龄、外侧壁分型、下地负重时间、Evans分型、骨密度、ASA分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共计96例患者进行分析和比较,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UBE组(52例)和单通道孔镜患者组(44例)。评价围手术期,手术前后疼痛、功能变化及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 (P<0.05),但从远期来看,UBE组优于PELD组。在术中透视次数、复发等指标中,UBE组显著优于PELD组。影像学指标中,UBE组在椎管面积,术后残留等指标中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在青年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是一种理想且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对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行脊柱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静脉注入舒芬太尼3μg/kg·h镇痛,观察组患者静脉注入右美托咪定1.5μg/kg·h联合1.5μg/kg·h舒芬太尼。分别记录患者术后6 h,12 h,24 h以及48 h的VAS评分、Ramsay评分、MAP、HR以及SpO_2等生命指征;记录患者术后苏醒期10 min,20 min,30 min以及60 min的RSAS躁动评分;同时记录患者术后48 h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监护仪监护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生命指征,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HR,MAP以及SpO_2等指征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结束手术苏醒期的躁动情况,RSAS躁动评分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后30 min之后较对照组相对安静,没有较明显的躁动行为(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Ramsay评分发现实验组患者术后镇静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0-24 h使用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存在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48 h发生恶心呕吐和寒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脊柱手术术后镇痛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镇静状态,降低患者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measure postero-anterior stiffness of thoracolumbar spine from normal asymptomatic subjects at T4, T9, and L2 levels using a standardized device and protocol. Sixteen volunteer subjects (eight males and eight females) meeting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were recruited for the study. Their T4, T9, and L2 spinous processes were identified and marked. These spinous processes were cyclically loaded with 22.5 N, 45 N, 90 N, and 135 N fixed forces at 0.1 Hz in postero-anterior direction by a computer controlled and operated Therapeutic Spinal Mobilizer (TSM) for five cycles to the level of subject’s acceptance of the load magnitude. The magnitude of the force and displacement experienced at the spinal level were recorded using a load cell and linear variable differential transducer. The stiffness was obtained from the slope of the load/deformation curve. The stiffness values were subjected to analysis of varianc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e stiffness at different level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001) and it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testing load (p < 0.0001). The age, sex, height and weight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stiffness, neither were the cycles at the same load. The postero-anterior stiffness of the thoracolumbar spine is different at different spinal levels and varies with testing load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行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30例)行开放性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24、48 h的VAS评分、镇痛次数,术前及术后24、48 h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Prolo评分。结果:术后12、24、48 h,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逐渐下降,且观察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镇痛次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24、48 h,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血清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的Prolo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Prolo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期间,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可以明显减轻脊柱转移性瘤的疼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腰椎管狭窄症主要由腰椎关节强硬引起。腰椎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分为两类:一类为局域性症状,如下腰痛,僵硬等,一类为神经根症状,如神经性跛行。适当保护性治疗可以改善这些症状,但是一些顽固病例仍需手术治疗。单纯腰椎管减压术适用于以神经根症状为初发表现并且脊椎生物力学稳定的患者。术前评估时如出现背部手术失败综合征,退行性不稳定,严重畸形,有症状的椎骨脱离,难治性退行性椎间盘疾病,以及邻近节段病的患者可行腰椎融合术。术中评估出现广泛椎体压缩合并椎间隙大或者骨储存量不足的患者可行腰椎融合术。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及Wells评分与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分析三者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351例脊柱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59例)和非DVT组(292例)。比较DVT组和非DVT组术后1d、术后3d、术后7d、术后14d的CRP、D-D水平及Wells评分。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CRP、D-D水平与Wells评分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RP、D-D、Wells评分单项及联合三项指标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术后1d、术后3d、术后7d、术后14d的CRP、D-D水平以及Wells评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P<0.05),DVT组术后3d、术后7d、术后14d的CRP、D-D水平以及Wells评分高于非DVT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VT组CRP、D-D水平与Well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7d的D-D、CRP、Wells评分诊断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3、0.785、0.769,高于术后3d和术后14d;术后7d的CRP、D-D和Wells评分联合诊断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AUC为0.928,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结论:CRP、D-D水平及Wells评分均与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有关,术后7d CRP、D-D和Wells评分联合诊断术后DVT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是缺血脊髓组织恢复血液灌注后,脊髓组织的损伤反而加重,表现为其神经损害体征和形态学改变较前更加明显,其发生机制是多因素的综合结果,治疗措施也具有多样性,脊髓缺血后脊髓微血管结构及功能的破坏和脊髓水肿等是脊髓功能损害的主要诱因,至今为止,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主要有药物及物理治疗等方法,本文作者通过查阅中外文献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征、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作一综述,希望对研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学者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脊髓外科手术术后精神障碍患者发病影响因素及抑制性神经递质水平、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9月到2021年5月本院完成脊髓外科手术的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抑制性神经递质水平、神经营养因子(NTFs)表达水平。所有患者都给予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版自评问卷(BRIEF-A)评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83例患者术后平均SDS评分为45.10±2.87分,判定为精神障碍23例(精神障碍组),占比27.7 %。精神障碍组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非精神障碍组对比无差异(P>0.05),精神障碍组的饮酒、术后清醒时间与非精神障碍组对比有差异(P<0.05)。精神障碍组的BRI自我控制、情感控制、转移、抑制等评分与MI任务启动、任务监督、工作记忆、计划、组织评分都高于非精神障碍组(P<0.05)。精神障碍组的血清NTFs含量低于非精神障碍组,血清HA与5-HT含量高于非精神障碍组(P<0.05)。在83例患者中,Pearson分析显示SDS评分与饮酒、术后清醒时间、血清NTFs、NA、5-HT含量都存在相关性(P<0.05);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显示术后清醒时间、血清NTFs、NA、5-HT含量都为导致脊髓外科手术术后精神障碍患者发病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脊髓外科手术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较常见,可导致患者认知与执行功能降低,多伴随有抑制性神经递质水平表达上升与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下降,血清NTFs、NE、5-HT含量都为导致精神障碍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