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目的:研究和比较经皮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Mast Quadrant通道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5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单节段LDH患者90例,其中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PTED)患者58例,接受Mast Quadrant通道系统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32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TED组与Quadrant组。结合随访资料,评价并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效果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 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椎间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天、7天腰痛VAS评分及ODI均优于Quadrant组(P0.05);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Quadrant组(P0.05);两组术后腿痛VAS评分、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与Mast Quadrant通道技术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症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能够明显减少出血及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4年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经皮椎间孔镜或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患者192例,其中118例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PELD组),74例给予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照)。结合随访资料,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后的VAS疼痛评分、Mac Nab疗效、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及住院时间、费用、手术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Mac Nab疗效、总费用、手术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ELD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降低或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能够在保证良好疗效的前提下,明显减少出血及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进一步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TD)、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LDH)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月期间福建省立医院南院收治的L5/S1LDH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PETD组(n=27)和PEID组(n=33)。记录两组手术时间、X 线放射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改良 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计算患者术后临床效果优良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比较无差异(P>0.05),PEID组手术时间短于PETD组,X 线放射次数少于PETD组(P<0.05)。两组优良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VAS、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VAS、JOA、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PETD治疗L5/S1LDH的疗效相当,均可较好的减轻临床症状及促进功能恢复,然而 PEID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 线放射次数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O型臂引导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采用侧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术后疼痛、功能改善等。结果:患者术前VAS7.5±1.2,ODI(%)62.7±16.0,术后6个月VAS1.6±1.9,ODI(%)32.1±24.3,治疗效果明显,且无严重并发症,少数短期并发症可恢复。结论:O型臂引导下经皮椎间孔镜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向上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科诊治的单纯向上脱出型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均被给于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并减压手术。结果:将手术前后疼痛及麻木的感觉对比,疗效分为术前VAS(5.79±0.37)分,术后1周为(0.9±0.56)分,术后6个月(0.5±0.67)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并减压术治疗向下脱出型椎间盘突出症的破坏性小,安全性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椎间盘突出患者肌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及腰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椎间孔镜组(n=45)和后路切开组(n=45)。对照组给予后路切开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CK、CRP、腰椎功能、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较后路切开组更长,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后路切开组更低(P<0.05);手术前,两组CK、CRP检测结果无差异;手术后,两组CK、CRP均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呈上升趋势,且椎间孔镜组上升较后路切开组低(P<0.05);手术前,两组腰椎功能检测结果无差异;手术后,两组腰椎曲度、直腿抬高试验均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呈上升趋势,且椎间孔镜组上升更为明显(P<0.05);手术前,两组VAS、ODI评分评定结果无差异;手术后,两组VAS、ODI评分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下降趋势,且椎间孔镜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手术后,与后路切开组24.44%(11/45)进行比较,椎间孔镜组4.44%(2/45)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应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CK、CRP及腰椎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侧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ecompression,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确诊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80例,其中经皮椎间孔镜治疗(PTED组)37例,椎间开窗髓核摘除术(FD组)43例,记录两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随访,评估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结果:PTED组在手术切口长度(7.91±0.69 mm VS 64.09±9.90 mm)、术中出血量(9.77±2.36 mL VS 64.16±16.95 mL)、术后卧床时间(6.31±2.31 h VS 81.55±77.93 h)及住院时间(3.79±1.14 d VS 8.65±2.27-d)的比较上优于FD组,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FD组较PTED组在手术时间更短(58.23±9.98 min VS 88.00±10.82 min)、术中透视次数更少(2.74±0.90次VS 16.54±3.10次),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VAS、ODI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地改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t=1.06,P=0.00)。末次随访Macnab标准疗效评分,PTED组优良率为83.78-%,FD组优良率为79.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74P=0.918)。结论:PTED和FD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PTED手术方式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优点。FD具有X射线辐射小,手术时间更短,学习曲线短、更易掌握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单或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29例,对其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并减压手术,观察术前术后的疗效对比。结果:疗效按照术前和术后疼痛及麻木的感觉类比(VAS)评定,术前VAS评分为(5.46±0.56)分,术后1周为(0.8±0.65)分,术后6个月(0.5±0.43)分,在不同时间节点术后与术前相比较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并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可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减压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70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传统组30例,观察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切口VAS评分、ODI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使用镇痛药物的例数和住院时间均少于传统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ODI评分改善状况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减压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较于传统手术更具优越性,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不同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单节段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经椎间孔入路(PETD)组和经椎板间入路(PEID)组,每组均4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手术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PEID组的手术时间短于PETD组,X线透视次数少于PET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PEI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1 d直腿抬高试验角度、住院时间、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ODI评分、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呈降低趋势(P<0.05);同一时间点两组间O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和PEID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单节段LDH总体疗效和安全性接近,PETD可缩短术后卧床时间,PEID的操作难度更低、可减少手术时间和X线透视次数。临床中应视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PTED)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D)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来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治疗的120例单节段单侧LDH患者,其中采用PTED术式治疗患者60例,作为PTED组,采用FD术式治疗患者60例,作为FD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在术后12个月时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PTED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FD组(P0.05)。术后12个月PTED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FD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低,且与上一时间点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TED组优良率为93.33%,与FD组的9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LDH患者的疗效无差异,但是采用PTED术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在减轻术后疼痛和改善生活能力方面优于FD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roxomed Tergumed系统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早期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科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进行腰椎间孔镜手术的6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进行系统的Proxomed Tergumed脊柱功能训练,将其分为功能训练组实验组(28例)与对照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及术后6月的疼痛(VAS)、功能评分(ODI)、相关肌肉力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周时,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6月,实验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肌力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月,实验组各肌肉群力量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组肌肉群力量仍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Proxomed Tergumed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的康复中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相对于传统的术后康复训练而言有其明显的优势,且并无显著的安全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阶梯式手术治疗方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和患者对临床疗效的心理接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6年本院骨科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50例患者,经椎间孔镜下行髓核摘除微创手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术后1天和3个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术后3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效果,以及相应调查时间点患者对手术效果心理接受程度调查;对于7例微创手术疗效不佳患者进一步采用传统的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采用同样方法评价手术效果和调查患者心理接受情况。结果:50例微创术后1天及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5);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术后1天优良率为84%,术后3个月为86%;患者对术后疗效心理满意度调查:术后1天,满意并接受为84%,不满意但接受为16%,不满意难接受为0;术后3个月,满意并接受为86%,不满意但接受为14%,不满意难接受为0。对于微创术后效果欠佳7例患者行FD手术,术后1天及3个月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5);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术后1天优良率为71%,术后3个月为100%;患者对开窗术后疗效心理满意度调查:术后1天,满意并接受为71%,不满意但接受为0,不满意难接受为29%;术后3个月,满意并接受为100%,不满意但接受为0,不满意难接受为0。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阶梯式手术治疗方案临床效果和患者心理接受情况均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和比较椎板间内镜与椎板小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指标。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2012-2014 年共计126 例在我科行椎板间内镜手术或椎板小开窗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纳入和排除 标准的筛选,经皮椎板间内镜组纳入48例,椎板小开窗组纳入78 例。结合详实的术后随访,对两组患者在花费,住院时间等一般 性指标,疼痛指标,功能指标,并发症等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均取得明显的治疗疗效,在疼痛、功能等指标 中都有明显的改善。但两组之间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椎板间内镜组在住院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并发症等方面明 显的优于小开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板间内镜手术作为一种脊柱微创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好,能体 现微创的优势,可作为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益补充,在临床中进一步的开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9年4月期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收治的96例LDH合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8,采用TLIF术式治疗)和B组(n=48,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治疗),比较两组优良率、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高度、滑脱程度、隐神经、腓肠神经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胫神经、腓总神经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优良率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滑脱程度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椎间高度、隐神经SCV、腓肠神经SCV、胫神经MCV、腓总神经MCV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TLIF术式相比,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治疗LDH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腰背功能,明显改善双下肢神经功能,提高筋膜代偿能力,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选研究对象分为椎间孔镜组(47例)和腰椎间盘切除组(46例)。椎间孔镜组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切除组患者采用显微内镜下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等,分别于手术前后采用主诉疼痛分级法(VRS)和视觉模拟法(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椎间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3.54±12.28)min、术中出血量为(10.39±2.91)m L、切口长度为(0.84±0.13)cm、住院时间为(6.25±1.48)d;腰椎间盘切除组患者手术时间为(58.82±10.47)min、术中出血量为(81.56±20.48)m L、切口长度为(1.92±0.35)cm、住院时间为(9.94±1.65)d;与腰椎间盘切除组比较,椎间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小、住院时间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RS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术后VRS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腰椎间盘切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患者手术优良率(72.34%)显著高于腰椎间盘切除组(56.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关节疼痛症状,而且手术对患者机体创伤小,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