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比较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与开腹根治术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直肠癌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腹腔镜切除术)和对照组(开腹根治术)各4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临床效果及1年、3年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保肛率、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均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标本长度及远切端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1年和3年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采取腹腔镜切除术与开腹根治术有同样的远期治疗效果,临床上可根据患者情况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开腹与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TME)治疗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118 例,随机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59 例。对照组行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观察组行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根治术。比较两组术中效果、 淋巴结清扫效果、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手术风险和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 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肛门排气、肠胃功能恢复和总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 发症率为5.08%,显著低于对照16.95%(P<0.05);观察组保肛率达到81.36%,显著高于对照组66.10%(P<0.05);两组2 年复发率和 转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TME 创伤小,根治率高,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 相近,综合疗效优于开腹根治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能量平台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行能量平台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的并发症主要有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局部病灶复发、肠梗阻以及腹腔内出血,其中观察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85%,低于对照组的1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其它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量平台辅助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能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感染几率小,因此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 年6月到2021年6月于我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两组均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研究组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观察吻合口肠段血运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无死亡,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中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肠梗阻、切口感染、围手术期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可以显著降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发生率,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A组)和开腹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B组)的患者,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肠道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标本病理情况。结果:1相比B组,A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少,肠道排气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B两组淋巴结清扫数、切除标本长度、肿瘤距远切断、标本切缘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腹腔镜手术相比开腹直肠癌系膜切除治疗直肠癌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分析头侧中间入路对腹腔镜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第253组淋巴结的清扫效果。方法:2017年6月到2020年6月选择在江苏省中医院诊治的80例直肠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中间组42例与外侧组38例。所有患者都给予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中间组采用头侧中间入路,外侧组给予外侧入路,记录与随访近期疗效及第253组淋巴结的清扫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吻合后系膜、肠管均无张力;中间组的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时间少于外侧组(P<0.05),两组的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组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外侧组(P<0.05)。中间组术后9个月的肠梗阻、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8 %,显著低于外侧组23.7 %(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个月,中间组的复发率为2.4 %,显著低于外侧组的15.8 %(P<0.05)。结论:头侧中间入路在腹腔镜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能提高第253组淋巴结的清扫效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近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蛇志》2015,(4)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根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安全可靠、明显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优势,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保肛术与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50例,按照乱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25例。观察组给予保肛术治疗,对照组给予Miles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自制评分量表评价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和1年生存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正常排便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优良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盆腔复发率、吻合口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而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Miles术比较,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更好,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铁蛋白(SF)、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6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98例膀胱癌患者,参照抽签法分作对照组(n=49)与研究组(n=49),对照组采用开放性膀胱癌根治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SF、SIL-2R、TSGF,白细胞数、皮质醇,并发症率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复发率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SF、SIL-2R、TSGF均降低,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白细胞数、皮质醇均上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RC与ORC的临床疗效相似,均可降低血清SF、SIL-2R、TSGF水平,但LRC的创伤较小,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可作为膀胱癌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对胃癌肠道屏障功能、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影响及护理对策。本研究选取106例自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中及术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切口长度较对照组更短;观察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更短;下床活动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过程中,两组患者清扫淋巴结个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D-乳酸、二胺氧化酶、CRP、IL-6、IL-8及HO-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3 d,观察组患者CRP、IL-6、IL-8及HO-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术后7 d时,观察组患者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7 d时RbP、PRE及AL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表明,采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创伤小,引起机体应激反应较轻,对肠道屏障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开放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全身与腹腔炎性的反应。方法:选取我院直肠癌患者210例,开放直肠癌根治术为108例,腹腔镜根治术患者102例,开放直肠癌根治术组为对照组,腹腔镜根治术患者为实验组。对比手术一般指标以及术后炎症反应指标。结果:手术一般指标:对照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4天引流量均显著大于实验组,此6项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略高于实验组,此2项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指标:术前2组4项炎症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检查:术后第1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引流物检查:第1天对照组的炎症指标均高于实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对照组的炎症指标均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于传统直肠癌开放手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及恢复快等优势,同时腹腔镜手术在术后炎症消退速度更快,更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行胆囊切除术治疗的胆结石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腹腔镜组和小切口组,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小切口组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3d的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百分数、空腹血糖(Glu)、血清皮质醇(Cor)含量、C-反应蛋白(CRP)含量。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小切口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小切口组(P0.05)。术前,两组的WBC、NE、Glu、Cor、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1 d的WBC、NE、Glu、Cor、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3 d的Glu、Cor、CRP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WBC、NE也有所降低但仍高于术前(P0.05);小切口组术后1 d的WBC、NE、Glu、Cor、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高于同期腹腔镜组(P0.05),术后3 d的WBC、NE、Glu、Cor、CRP水平有所降低但仍高于术前(P0.05),且高于同期腹腔镜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引起的应激反应更轻,并有利于胆结石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Bacon术联合腹腔镜下括约肌间切除术(Lap-ISR)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10月到2021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分配原则把患者分为改良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腹腔镜下括约肌间切除术,改良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改良Bacon术,记录两组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状况。结果:改良组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对比无差异(P>0.05),改良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正常饮食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改良组术后14 d的吻合口瘘、盆腔脓肿、切口出血、尿潴留、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1 %,低于对照组的30.8 %(P<0.05)。改良组术后3个月的肛门功能Williams分级好于对照组(P<0.05)。改良组术后1个月与3个月的肛门排便Wexner评分少于对照组(P<0.05)。改良组术后3个月的躯体功能、情绪机能、社会职能、症状体征等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Bacon术联合腹腔镜下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能促进恢复患者的肛门功能,能减少对患者的创伤,促进患者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从而持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完整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经纤维结肠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结肠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开腹手术组及腹腔镜手术组两组,每组各选取93例。开腹手术组采用开腹完整结肠系膜结肠癌根治术进行治疗,腹腔镜手术组采用腹腔镜下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结肠癌根治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和手术质量。结果:与开腹手术组比较,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排气时间缩短,术后引流量减少,引流管拔管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P0.05)。腹腔镜手术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0.43%)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35.48%)(P0.05);切口相关感染发生率(1.08%)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6.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感染发生率(11.83%)低于开腹手术组(30.11%)(P0.05)。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均达到完整系膜切除标准,肿瘤组织、系膜等均整块完整切除且系膜未发现损伤,切除标本质量分级达到C级及以上,切除肠管均距离恶性肿瘤上缘10 cm、下缘15 cm,且对切除肠管上切缘及下切缘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均未发现恶性肿瘤细胞。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在清扫淋巴结数量、肿瘤TNM病理分期方面比较均未发现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手术组肿瘤大小明显小于开腹手术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完整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手术创伤小,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手术时间还有待优化,应用指征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治疗老年局部进展期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老年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各32例,分别接受腹腔镜、开腹结肠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变化、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延长,而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则明显缩短(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腹腔镜组CD4+、CD4+/CD8+比值均明显高于开腹组(P<0.05),且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其他近期并发症如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远期并发症如黏连性肠梗阻、切口疝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2年的局部复发率、1年和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治疗老年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相当,但腹腔镜手术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更小,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和关节功能。方法:选取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3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1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DHS组(n=80,采用DHS内固定)和PFNA组(n=80,采用PFNA内固定),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所有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相关指标,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FN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DHS组患者的68.75%(P0.05)。两组患者Harris评分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DHS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DHS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HS与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方面效果相当,但与DHS内固定治疗比较,PFNA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佳,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研究弹性髓针(EMN)在青少年锁骨中段骨折(MCF)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MCF患者66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EMN组(n=35)与锁定钢板内固定(LPF)组(n=31)。EMN组行EMN治疗,LPF组行LPF治疗。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d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凝血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7 d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五羟色胺(5-HT)、P物质(SP)水平。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0 d肩关节活动度及肩关节功能评分,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EMN组术中出血量少于LPF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LPF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无差异(P0.05)。术后3 d,EMN组PT水平高于LPF组,Fg、APTT水平均低于LPF组(P0.05)。术后7 d,EMN组VAS评分、5-HT、SP、NE水平均低于LPF组(P0.05)。术后30d,两组肩外展、肩前屈活动度及肩关节功能评分均无差异(P0.05)。EM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LPF组。结论:EMN治疗青少年MCF创伤小,对机体凝血功能影响小,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7月至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91例老年直肠癌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腹腔镜组39例和开腹组52例,术后随访3年,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发热请况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低于开腹组的21.1%(P0.05);腹腔镜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死亡率与开腹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效果相当,且安全、微创,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