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对骨肉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骨肉瘤患者60例,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人参皂苷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肿瘤体积、血清VEGF及TSGF水平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肿瘤体积均显著减小,血清VEGF及TSGF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肿瘤体积减小更明显,血清VEGF及TSGF水平下降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0.0%)显著高于对照组(4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人参皂苷能够显著降低骨肉瘤患者血清VEGF及TSGF水平,减小肿瘤体积,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邻近血管的原发性肝癌的疗效。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技术治疗的213例(267个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病灶位置分为邻近血管组(76例,91个病灶)和对照组(137例,176个病灶),比较两组患者的微波消融次数、微波消融时间、完全消融率、局部肿瘤进展率、累计存活率及并发症。邻近血管组和对照组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消融次数均为1~3次,两组平均微波消融次数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微波消融时间为5~28 min,其中邻近血管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微波消融1个月后,邻近血管组的完全消融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3个阶段(1随访1年,3年和5年)的的局部肿瘤进展率和累计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5年随访时间内分别有29例和53例患者死亡。主要死亡原因包括肝癌进展、肝功能衰竭、血管曲张破裂、脑出血、急性肺栓塞、心肌梗死等。邻近血管组共有2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对照组有44例。主要并发症类型为腹腔积液、膈疝、出血、肝脓肿、气胸、肝区疼痛和发热。两组之间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907)。微波消融治疗邻近血管的原发性肝癌具有较好的局部肿瘤控制率,可对邻近血管的危险病灶区域进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炎症评分对接受放化疗(CRT)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35例晚期胰腺癌患者,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PFS和OS;评估与患者预后差、肿瘤减少率、6个月内肿瘤转移相关的预测因子。结果:患者平均PFS和OS分别为10.2个月和18.8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2、血浆纤维蛋白原(FIB)≥400 mg/dL为PFS和OS较差的的独立预测因素;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OPNI)是CRT后肿瘤减少率提高的预测因子(P0.05);GPS 2、FIB≥400 mg/dL的患者的早期转移发生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纤维蛋白原、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是评估接受放化疗治疗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有效的治疗和预后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沙利度胺联合放疗对宫颈癌裸鼠移植瘤的VEGF、bFGF、TNF-α表达的影响,探究其增敏作用的机制。方法:选择24只裸鼠,均在左侧腋部皮下注射0.2 m L Hela细胞悬浊液进行造模。将造模成功的裸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ontrol group,CG)、沙利度胺组(Thalidomide group,TG)、放疗组(Radiotherapy group,RG)和联合治疗组(TG+RG),每组6只,分别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沙利度胺溶液、放疗、沙利度胺溶液+放疗处理。治疗14 d后,通过检测裸鼠肿瘤体积、肿瘤抑制率、肿瘤延迟生长时间(Delayed tumor growth time,TGD)、放射增敏比(Radiosensitization ratio,SER)、肿瘤细胞的坏死程度、微血管密度、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肿瘤组织中VEGF、bF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析沙利度胺联合放疗对宫颈癌裸鼠移植瘤的放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结果:治疗14 d后,与对照组相比,沙利度胺组、放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裸鼠肿瘤体积均明显变慢,肿瘤抑制率均显著增高,TGD均显著均明显延长,坏死细胞个数均明显增多,微血管密度、血清和肿瘤组织中VEGF、bFGF、TNF-α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与沙利度胺组和放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裸鼠瘤重均明显变慢,肿瘤抑制率均显著增高,TGD均显著均明显延长,坏死细胞个数均明显增多,微血管密度、血清和肿瘤组中VEGF、bFGF、TNF-α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均P0.05);放射增敏比(SER)大于1。结论:沙利度胺可显著增强放疗对宫颈癌裸鼠移植瘤的效果,可能与其显著降低VEGF、bFGF、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地西他滨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接诊的8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给予地西他滨+DA化疗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观察组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两组均以21d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2个周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血清HGF、VEGF和LDH水平的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常规、血清HGF、VEGF和LDH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白细胞计数(WBC)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感染、多汗、出血、心脏毒性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地西他滨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毒副反应,其内在机制可能和降低血清HGF、VEGF、LDH的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研究生肌玉红膏联合康复新液对于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创面不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在乳腺癌根治术后发生皮瓣坏死创面不愈的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康复新液,观察组联用生肌玉红膏。比较两组的创面改善时间,检测两组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介素-8(IL-8)水平,且记录两组的创面面积及VAS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的腐肉脱落时间、新生上皮出现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上肢康复活动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IL-6、TNF-α和IL-8水平、创面面积以及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VEGF水平则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生肌玉红膏联合康复新液对于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创面不愈有显著的效果,可通过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反应水平,从而进一步减轻患者创面疼痛并促进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72例IDC患者(IDC组)和30例乳腺纤维腺瘤(对照组)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IDC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68.1%,显著高于对照组(23.3%),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阳性表达与IDC患者年龄和肿瘤直径大小无相关性,其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EGF水平与临床分期和病理组织学分级、以及肿瘤远处转移之间存在相关性,其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EGF在IDC组织中呈高表达,VEGF参与了IDC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VEGF可以作为评价IDC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一个新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检测胸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对良恶性胸水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测定34例良性胸腔积液患者和4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水中VEGF、TNF-α水平。结果:良性胸腔积液组患者胸水中TNF-α水平显著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组(P<0.05);良性胸腔积液组患者胸水中VEGF水平显著低于恶性胸腔积液组(P<0.05)。结论:胸水中VEGF、TNF-α水平的检测对良、恶性胸水患者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原发性肝癌(PHC)组织中的表达及病理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0例PHC标本和30例正常组织中VEGF和MMP-9的表达。结果:PHC组VEGF和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8%、62.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3.3%、26.7%),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直径≥5 cm、无包膜和低分化肿瘤组织中VEGF和MMP-9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肿瘤直径<5 cm、包膜完整和高中分化肿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VEGF和MMP-9阳性表达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构成之间、有癌栓组和无癌栓组之间、AFP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和MMP-9在PHC组织中呈高表达,VEGF和MMP-9可以作为PHC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的变化在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分析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进行了血清TNF-α、IFN-γ、IL-6、VEGF和HGF水平。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TNF-α、IL-6、VEGF和HGF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IFN-γ水平则显著地低于正常人组(P<0.01)。结论:TNF-α、IFN-γ、IL-6、VEGF和HGF水平的变化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相互作用,观察其浓度的变化对探讨其发病机理、预防和指导导用药均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步和序贯放疗联合不同化疗方案对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远期生存及毒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45例III-I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归入两组,同步放化疗组22例;序贯放化疗组23例。全组病例依据病情分别选择艾素和顺铂、吉西他滨和顺铂、长春瑞滨和顺铂或培美曲塞和顺铂方案化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率及毒性反应。结果:同步组近期有效率为81.8%高于序贯组73.9%,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有随放疗剂量增加有效率升高趋势。NP和TP方案两组近期疗效相近(P0.05)。同步组和序贯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90.9%和86.9%(P0.05);2年生存率分别为72.7%和52.2%(P0.05)。毒性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和肺炎。同步组毒副反应发生率高于序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率有优于序贯放化疗的趋势,但毒副反应发生相对增多。联合治疗模式下,分期越早,患者远期生存时间越长。近期疗效有随放疗剂量增高而提高趋势,但放疗剂量、病理类型、化疗方案等对患者远期生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TACE)序贯B超/CT精准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MWA)在原发性肝癌中的治疗应用,分析比较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42例行TACE序贯联合B超/CT精准引导下MWA治疗(联合组),另54例仅行单纯TACE治疗(TACE组)。术后1月、3月、6月、1年、2年复查增强CT/MRI、AFP、肝功能,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复发、进展和生存情况,评价两组疗效。结果:联合组肿瘤坏死率92.9%,TACE组肿瘤坏死率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肿瘤复发率7.1%,TACE组肿瘤复发率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肿瘤进展率19.1%,TACE组肿瘤进展率2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肿瘤进展时间13.2个月,TACE组肿瘤进展时间7.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1年生存率83.3%,TACE组1年生存率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2年生存率62%,TACE组2年生存率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位生存时间28.9个月,TACE组中位生存时间16.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序贯MWA治疗肝癌安全有效,互补增益,是肝癌综合治疗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与胸腔镜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7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胸腔镜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情况、预后情况以及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总引流量、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的手术切缘转移率为0.00%(0/35),死亡率为11.43%(4/3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局部复发率、复发率、胸腔内转移率、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率、肿瘤相关性死亡率相比无明显的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无病进展生存期为8.24个月(95%CI:9.34~6.27),中位生存期为15.29个月(95%CI:12.14~21.78);观察组患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11.26个月(95%CI:9.37~14.35),中位生存期为18.13个月(95%CI:15.24~22.36),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胸腔镜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We investigated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 (TGF-beta1) using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in a group of 60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and 20 healthy controls. We also examined the possibl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factors and certain clinical, laboratory parameters and SLE activity. HGF, VEGF and TGF-beta1 were detectable in all patients with SLE, and in all normal individuals. bFGF was measurable in 70% of the patients with SLE and in 65% of the healthy controls. The HGF level was higher in active SLE (median 1,019.5pg/ml) than in inactive SLE (median 787.8 pg/ml) (p < 0.005) or in the control group (median 847.0 pg/ml) (p < 0.009). The level of VEGF in active SLE was also higher (203.5 pg/ml) than in inactive disease (116.1 pg/ml) (p < 0.05) or in healthy persons (133.5 pg/ml) (p < 0.04). The levels of bFGF and TGF-beta1 were similar for both the active and inactive SLE,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We fou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vels of HGF and bFGF (r = 0.268, p < 0.04), HGF and TGF-beta1 (r = 0.365, p < 0.005) and HGF and VEGF (r = 0.327, p < 0.02) as well as VEGF and TGF-beta1 (r = 0.543, p < 0.001). We fou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VEGF serum levels and platelet counts (r = 0.272, p < 0.04), and the TGF-beta1 concentration and platelet count (r = 0.313; p < 0.02). There was also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HGF serum concentration and the SLE activity score (r = 0.435, p < 0.001), as well as between the level of VEGF and SLE activity (r = 0.252, p = 0.05). In conclusion, serum levels of the angiogenic factors HGF and VEGF may be relevant in SLE pathogenesis. Their concentrations seem to be markers of SLE activit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野照射、三维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癌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3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患者34例,均采用多野照射治疗;而乙组患者也是34例,均使用三维适形放疗;丙组患者则有35例,均使用调强放疗。观察比较各组患者放疗后的上腹部症状改善情况,并且检测各组患者的肝功能和血常规以及胰淀粉酶等临床指标,比较各组患者经治疗后的复发率以及生存率。结果:甲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显著低于乙组患者(P0.05),而乙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则明显低于丙组患者(P0.05);三组患者的钡餐造影均有所改善,但是其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9.012,P0.05)。甲组的不良反应率显著高于乙组和丙组(均P0.05),并且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中血常规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肝功能和胰脏功能的异常(均P0.05),同时甲组患者出现放射性脊髓病的患者明显多于乙组(P0.05),仅丙组患者未见放射性脊髓病。随访三年间三组患者第一年随访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第2年至第3年则三组患者的随访生存率有明显差异(均P0.05),其中随访生存率以丙组患者最高,其次为乙组患者;另外随访三年间甲组患者的随访复发率显著高于乙组和丙组患者(均P0.05),其复发率由低至高依次为丙组乙组甲组。结论:与多野照射治疗相比,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均能够更好地降低对胃癌周围组织的损伤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于降低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方面亦有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对宫颈癌患者近期疗效及远期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宫颈癌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腹腔镜组37例患者采用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开腹手术组34例患者采用改良式根治性肿瘤切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切除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盆腔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等近期疗效,以及远期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与开腹手术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长度及淋巴结清除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腹手术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的盆腔引流量较少,术后排气时间较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五年的复发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显著,且不会影响患者的远期复发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腹腔内贝伐珠单抗辅助卵巢癌术后化疗对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的210例卵巢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101)和对照组(n=109),对照组采用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腹腔内贝伐珠单抗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清治疗前后AFP、VEGF、TGF-β1、MIF水平变化,不良反应,随访生存分析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11%(90/101)vs66.05%(72/109)](P<0.05);血清AFP、VEGF、TGF-β1、MI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5.19±1.37)ng/mLvs(10.21±2.38)ng/mL,(22.61±4.32)ng/Lvs(35.76±6.34)ng/L,(168.03±20.18)ng/Lvs(203.76±28.69)ng/L,(4.81±1.01)μg/Lvs(12.79±2.50)μg/L](P<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生存时间、2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9.23±1.36)月vs(19.23±1.36)月,79.21%(80/101)vs28.44%(31/109)](P<0.05),局部复发与转移显著低于对照组[9.90%(10/101)vs13.76%(15/109)](P<0.05)。结论:腹腔内贝伐珠单抗辅助卵巢癌术后化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疾病发展,降低血清AFP、VEGF、TGF-β1、MIF水平,提高患者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OX方案与FOLFOX4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毒副作用及生存时间。方法: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期间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SOX组与FOLFOX4组,两组均为45例。SOX组患者给予奥沙利铂+替吉奥胶囊进行治疗,FOLFOX4组给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毒副反应、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的的疾病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红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腹泻、外周神经症状、手足综合征、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OLFOX4组I-II级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于SOX组(P0.05),两组III-IV级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X方案与FOLFOX4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相近,且患者的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但SOX方案的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伴壶腹周围癌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09年8月到2013年6月间收治的胰头癌伴壶腹周围癌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姑息性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及3年生存率、术后1年复发率以及肿瘤根除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41.46%)明显高于对照组(22.96%)(P=0.03),术后2年和3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肿瘤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伴壶腹周围癌虽可延长手术时间,提高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风险,但肿瘤根治效果更好,可减少术后复发,明显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前列腺癌根治术在不同危险度前列腺癌患者中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94例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D'Amico评分将其分为高危、中危及低危三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术后随访资料,并比较三组手术并发症;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计算三组患者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危险组的生存率。结果:高危组患者进行开放性手术人数多于中危组和低危组,且中危组多于低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患者术前Gleason评分和PAS水平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且中危组高于低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年高危组患者完全控尿率显著低于中危组和低危组(P0.05);三组患者间5年无生化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高危前列腺患者较中、低危患者疗效较差,但仍可达到较好的疗效,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