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卡铂和培美曲塞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对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免疫功能和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2月期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晚期非鳞状NSCL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9,接受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和联合组(n=39,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肿瘤标志物水平、细胞免疫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下降,但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8+升高,但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治疗晚期非鳞状NSCLC,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CEA、CYFRA21-1、CA125水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功能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AR)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12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收治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52)。对照组接受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联合顺铂注射液或注射用奈达铂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NLR、CAR,同时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4个周期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NLR、CAR、CD8+更低,CD3+、CD4+、CD4+/CD8+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晚期非鳞NSCLC患者在化疗的基础上结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免疫功能,降低NLR、CAR。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研究替雷利珠联合白蛋白紫杉醇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分析,并探讨其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到2021年10月在院接受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一治疗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单一治疗组患者接受白蛋白紫杉醇治疗,联合组患者接受替雷利珠联合白蛋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血清IgA和IgG含量,以及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亚群。结果:(1)联合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7.5 %,显著高于单一治疗组67.5 %的临床治疗有效率(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肝肾损伤、呕吐、乏力、白细胞减少、神经毒性以及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3)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gA和IgG均显著高于单一治疗组患者(P<0.05);(4)联合组治疗后CD4+和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单一治疗组(P<0.05),而CD8+T淋巴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单一治疗组(P<0.05)。结论:替雷利珠联合白蛋白紫杉醇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晚期肺癌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但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加顺铂(TP)化疗方案对晚期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NSNSCLC)患者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晚期NSNSCLC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TP化疗方案治疗)和研究组(n=40,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和血清肿瘤标志物,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CD3+、CD4+、CD4+/CD8+、免疫球蛋白A(IgA)均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社交/家庭状况、生理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肺癌附加的关注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晚期NSNSCLC患者,可有效阻止肿瘤进展,且能减小化疗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采用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联合槐耳颗粒治疗的疗效及对Th1/Th2免疫平衡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01月~2022年02月期间来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80例。采用双色球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GP方案治疗)和研究组(40例,槐耳颗粒联合GP方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21-1)]、Th1/Th2免疫平衡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卡式评分(KPS)、Th1、Th1/Th2高于对照组(P<0.05),Th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CA125、CYFRA21-1、CEA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槐耳颗粒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NSCLC,可有效降低血清CA125、CEA、CYFRA21-1水平,改善Th1/Th2免疫平衡,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载药微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DEB-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对肿瘤标志物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分为对照组(DEB-TACE治疗,n=40)和研究组(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经肝动脉灌注卡瑞利珠单抗治疗,n=40)。对比两组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的变化情况和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CD8+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CD3+、CD4+、CD4+/CD8+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研究组的OS(中位OS为13.3个月,2年生存率30.00%)、PFS(中位OS为8.2个月,2年生存率17.50%),均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DEB-TACE联合经肝动脉灌注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肝癌,可改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研究信迪利单抗与阿帕替尼在晚期食管癌二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7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帕替尼治疗,观察组给予信迪利单抗与阿帕替尼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并在治疗前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糖类抗原50(CA-50)、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鳞癌抗原(SCC)水平;随后通过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预后生存期,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患者达到中位OS、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ORR、DCR率较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A50、CA199、CEA、SCC水平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位OS、PFS较长(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法、CA50、CA199、CEA、SCC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利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抗血管生成药物对晚期食管癌患者开展二线治疗,不仅能降低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浓度,还能延长患者的预后生存期,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伴营养不良患者营养状况、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9月期间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120例活动期UC伴营养不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接受全肠外营养治疗)和研究组(60例,接受肠内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治疗3周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后的营养状况、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和肠道菌群数量,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90.00%)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8.33%)(P<0.05)。研究组治疗3周后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水平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研究组治疗3周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研究组治疗3周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同期,大肠杆菌数量则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活动期UC伴营养不良患者选用肠内营养进行治疗,可促进营养状况和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究地舒单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实体瘤骨转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2年11月南通市肿瘤医院收治的60例实体瘤骨转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观察组,n=18,对照组,n=42。对照组开展伊班膦酸+替雷利珠单抗治疗,观察组开展替雷利珠单抗+地舒单抗治疗。比较治疗效果、骨密度水平、骨相关事件、相关指标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控制率为82.86 %,对照组治疗控制率为54.76 %,观察组更高(P<0.05);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的右足SOS变化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及对照组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观察组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为22.22 %,对照组为50.00 %,观察组发生率更低(P<0.05);治疗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及抑郁自评表(SAS)、(SDS)、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表(ADL)评分,观察组及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各指标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44.44 %,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52.38 %,观察组及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地舒单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可有效提升实体瘤骨转移的治疗效果,提升骨密度,降低骨不良事件风险,改善患者心理及生理指标,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有效提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NSCLC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培美曲塞和卡铂治疗)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基础上联合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治疗)。对比两组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肿瘤标志物、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更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CD3+、CD4+、CD4+/CD8+更高,CD8+更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及细胞角质素片段抗原21-1(CYFRA 21-1)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未见差异(P>0.05)。结论:NSCLC患者在化疗基础上联合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治疗,可提高其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减轻免疫抑制,阻止肿瘤进展,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七味白术散联合蒙脱石散对腹泻幼鼠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方法:选择SD雄性幼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七味白术散组、蒙脱石散组、七味白术散联合蒙脱石散组,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给予0.2 mL/10生理盐水,七味白术散组给予0.2 mL/10 g七味白术散,蒙脱石散组给予0.2 mL/10 g蒙脱石散,七味白术散联合蒙脱石散组给予0.2 mL/10 g七味白术散+0.2 mL/10 g蒙脱石散,5组每天定时灌胃一次,均连续给药7天。对比腹泻指数、平均稀便级、稀便率、脾重、胸腺重指数、血清淀粉酶、血清D-木糖水平、回肠、结肠、空肠黏膜厚度及小肠内容物细菌增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其他组脾重、胸腺重指数、血清淀粉酶及D-木糖水平、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低,腹泻指数、平均稀便级、稀便率、回肠、结肠、空肠黏膜厚度、大肠杆菌较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蒙脱石散组、七味白术散组、七味白术散联合蒙脱石散组的脾重、胸腺重指数、血清淀粉酶及D-木糖水平、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高,腹泻指数、平均稀便级、稀便率、回肠、结肠、空肠黏膜厚度、大肠杆菌较低(P<0.05);与蒙脱石散组相比,七味白术散组、七味白术散联合蒙脱石散组的脾重、胸腺重指数、血清淀粉酶及D-木糖水平、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高,腹泻指数、平均稀便级、稀便率、回肠、结肠、空肠黏膜厚度、大肠杆菌较低(P<0.05);与七味白术散组相比,七味白术散联合蒙脱石散组的脾重、胸腺重指数、血清淀粉酶、D-木糖水平、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较高,腹泻指数、平均稀便级、稀便率、回肠、结肠、空肠黏膜厚度、大肠杆菌较低(P<0.05)。结论:七味白术散联合蒙脱石散可明显改善腹泻幼鼠的腹泻症状,可能与其可调整腹泻幼鼠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营养状态、肠道菌群、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2年1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重症肺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弯曲杆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炎症因子水平[白介素-6(IL-6)、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C反应蛋白(CRP)]。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65%)高于对照组(80.95%)(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肺部阴影消失时间、咳嗽改善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HGB、ALB、PA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较对照组高,乳酸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弯曲杆菌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CD8+较对照组降低,CD3+、CD4+、CD4+/CD8+较对照组高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sVCAM-1、CR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联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治疗重症肺炎效果显著,可有效促使症状改善,调节肠道菌群、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状态、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阿洛司琼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96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阿洛司琼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4周,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症状进行评分,使用IBS病情严重程度调查表(IBS-SS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肠道乳酸杆菌、肠球菌及酵母样真菌菌群数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症状评分及IBS-SSS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F-36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及生活功能得分、乳酸菌及肠球菌菌群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酵母样真菌菌群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洛司琼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并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AR)患者肠道菌群、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术后AR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接受肾移植的患者150例,术后发生AR 26例作为研究组,未发生AR 12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肠道菌群变化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分析肾移植术后AR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研究组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双歧杆菌/肠杆菌较对照组减少,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较对照组增多(P0.05)。研究组术后5 d、7 d血小板比容(PCT)低于对照组,平均血小板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率(P-LCR)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乳酸杆菌数量减少、双歧杆菌数量减少、双歧杆菌/肠杆菌减少,肠杆菌数量增多、肠球菌数量增多,PCT降低、PDW升高、P-LCR升高为肾移植术后A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AR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术后PCT降低,MPV、P-LCR升高。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失调、PCT降低、PDW升高、P-LCR升高为A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卵巢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1例卵巢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和研究组(n=21)。对照组给予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研究组给予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CA125、CA199、CEA水平、卡氏评分的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生存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CA125、CA199及CE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卡氏评分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反应、神经毒性损伤、骨髓抑制及血液系统毒性率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1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卵巢癌的疗效明显优于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其能够降低患者血清CA125、CA199及CEA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炎症相关蛋白复合物(IIRPCs)、25-羟维生素D[25(OH)D]、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与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疾病活动性和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IBD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组65例、克罗恩病(CD)组85例,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血清IIRPCs、25(OH)D、Chemerin水平。此外,UC组和CD组患者分别根据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改良梅奥(Mayo)评分分为活动期组、缓解期组,分别比较UC组和CD组患者活动期组与缓解期组间的血清IIRPCs、25(OH)D、Chemerin水平、肠道菌群差异,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IBD患者的血清IIRPCs、Chemerin水平高于对照组,而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UC组血清IIRPCs、Chemerin水平高于CD组,25(OH)D水平低于CD组(P<0.05)。活动期UC、CD患者的血清IIRPCs、Chemerin水平以及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拟杆菌数量均高于缓解期UC、CD患者,而血清25(OH)D水平以及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低于缓解期UC、CD患者(P<0.05)。Pearson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C、CD患者的血清IIRPCs、Chemerin水平与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拟杆菌数量呈正相关,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呈负相关(P<0.05);UC、CD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与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拟杆菌数量呈负相关,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IIRPCs、25(OH)D、Chemerin与IBD患者的疾病活动性、肠道菌群有关,检测上述指标对评估IBD患者病情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服用酪酸菌制剂前后肠道菌群状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治疗IBS,观察酪酸菌制剂的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状况。从门诊随机选择21例男性,9例女性。检测大便常见菌群和病原菌,采用Miles-Misro介绍的滴注法操作。每次培养时均选上述细菌标准菌株一同培养作质控。治疗前总厌氧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下降,而有潜在致病性的梭菌明显下降。无致病菌生长。治疗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总有效率为834%,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升高明显。结论:IBS易致肠菌失调,酪酸菌能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病原菌,并能促进双歧杆菌、乳酸菌等肠道内的有益菌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