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隗黎丽 《生态学报》2010,30(12):3304-3310
湖泊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水华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它所带来的主要危害之一是产生的藻毒素对鱼类的影响。在已发现的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的分布广、毒性大、危害严重,而备受关注。阐述了MCs对鱼类的影响。微囊藻毒素能干扰胚胎的发育,降低孵化率,增加畸形率,影响存活率,胚胎孵化受微囊藻毒素影响还具有剂量依赖效应;野外室内实验均表明鱼类暴露于微囊藻毒素后不仅可在肝脏中富集还可在肌肉、肠道等组织器官中快速积累;对鱼类进行组织病理检测发现MCs可导致肝脏、肾脏、心脏、脑、鳃等组织受损;MCs在鱼体中的解毒过程可能开始于由谷胱甘肽S-转移酶催化的还原型谷胱甘肽的结合反应;MCs还可影响鱼类的生长、行为和血清生化指标,此外,还具有一定的免疫毒性。MCs的转运机制和分子作用机制以及在食物链中传递过程中对人类造成的潜在影响可能成为今后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微囊藻细胞抽提物亚慢性暴露对小鼠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采用腹腔注射进行连续染毒28d,染毒组剂量为3.3μg micmcystins/kg体重.结果显示,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氧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在第4周时发生显著性升高,提示微囊藻细胞抽提物激活了小鼠肝脏抗氧化系统.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对照组相比也显著提高,表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作为解毒Ⅰ相酶加快了对肝脏微囊藻毒素的清除.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也显著升高,说明抗氧化系统未能清除微囊藻细胞抽提物对小鼠肝脏的氧化损伤,导致了氧化应激的产生.结果表明低剂量微囊藻细胞抽提物长时间暴露能够导致小鼠肝脏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3.
微囊藻毒素对大鳞副泥鳅胚胎和幼鱼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是一类单环七肽的生物毒素,它主要由淡水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产生,由于MC的作用靶器官为肝脏,故又称肝毒素。    相似文献   

4.
微囊藻细胞抽提液对小鼠血液的亚慢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注射含微囊藻毒素的微囊藻细胞抽提掖对小鼠血液以及免疫系统的亚慢性毒性作用。实验分为3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10只昆明小鼠,雌雄各半),采用腹腔注射的染毒方法对3个处理组进行暴露,剂量分别为2.4、4.8 和 9.6 μg microcystin-LR/kg body weigh,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14d。实验结果表明,14d 染毒后,小鼠的肝体比和脾体比都明显增大(p < 0.05), 同时在9.6 μg/kg处理组,血清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明显升高,但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率下降。这些指标的变化说明,含微囊藻毒素的微囊藻细胞提取液对处理组小鼠肝脏造成了损伤,肝组织学观察也印证了这个结果,在处理组小鼠肝组织有明显的水样变性。另外,9.6 μg/kg处理组小鼠血液白细胞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组织细胞学观察发现,处理组小鼠脾脏也有明显的损伤。该实验结果说明,含微囊藻毒素的微囊藻细胞抽提液对小鼠的血液和免役系统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精细肝切片技术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哲琼  彭仁 《生物技术》2002,12(2):47-48
一种新兴的生物实验技术—精细肝切片 (precision -cutliverslice :PCLS)技术作为介于器官与细胞水平间的实验手段 ,不需用胶原酶 ,切片技术相对简单 ,且保存正常组织结构、细胞联系及细胞极性 (polarityofhepaticcell) ,故较其它体外模型更接近在体代谢模式 ,而且在RT -PCR测定CYPmRNA诱导中 ,其诱导时间较肝细胞短得多[1] ,这些优点使它在体外药物及毒物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种技术还可用于其它多种器官 (如肾、肺、心、脾等 ) [2 ] ;组织来源可以是各种实验动物 ,亦…  相似文献   

6.
《生命科学研究》2014,(5):445-452
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导致了蓝藻水华在世界范围内频发。蓝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是最常见的一种藻毒素,对人类和动物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甚至导致死亡。微囊藻毒素经非核糖体合成途径由多肽合成酶合成。对微囊藻毒素的结构与性质、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的功能及其生物合成、微囊藻毒素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进行了评述,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应用环境微生物治理淡水湖泊微囊藻毒素污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蓝藻水华现象时有发生,蓝藻及其释放的藻毒素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各种藻毒素中,以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毒性最强,对人类危害也最大,微囊藻毒素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且难以通过常规水处理方法消除,因此如何有效去除环境中的MCs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难题。研究发现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能够有效降解和消除MCs污染,由此产生的环保技术极具应用价值。本文主要概述了微囊藻毒素的产生机理、化学结构以及毒性危害,总结了微囊藻毒素的自然分解过程以及微生物群落对微囊藻毒素的响应机制,重点分析了微生物群落在微囊藻毒素污染控制技术中的潜在应用,并对应用微生物技术治理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技术瓶颈提出了建议,以期加速微囊藻毒素微生物降解技术的完善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微囊藻毒素LR对大鼠肝细胞Caspase-3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导致藻类水华频频发生。在全球由于藻类水华所产生的毒素,对人和动物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使之成为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其中危害最严重的 是微囊藻毒素(Micnocystin,MCYST)。而微囊藻毒素LR(LR)是微囊藻毒素中存在最为普遍且毒性作用最明显的一种,是MCYST的主要代表物。    相似文献   

9.
一种检测微囊藻毒素LR诱导大鼠肾细胞凋亡的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单环七肽毒素,主要由微囊藻产生。其中5个氨基酸为固定组成成分,另外2种氨基酸是可变的,由此衍生出众多的同类物,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 LR,MCLR)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同位素示踪显示,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和口服3种不同途径进入小鼠体内的125I-MCLR 70%以上分布在肝脏和肾脏,揭示这两个脏器是它的靶器官。本实验中采用正常大鼠的肾细胞来研究MCLR对细胞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PI/Annexin V双染色法检测MCLR能否引起细胞凋亡的改变,为进一步探讨MCLR对细胞的损伤及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淡水鱼类可溶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sGST)在微囊藻毒素去毒代谢过程中具有独特 的关键作用,因而也称为微囊藻毒素去毒酶. 从淡水食毒藻鱼类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肝脏通过简并引物克隆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cDNA核心序列,应用5′RACE和3′RACE技术分别扩增该序列的5′末端和3′末端序列,最后通过序列拼接获得鲢鱼肝脏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cDNA全序列.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鲢鱼肝脏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cDNA全长920 bp,其中5′-UTR长74 bp,3′-UTR长174 bp,编码区长672 bp,编码223个氨基酸. 应用基因组步行法,在鲢鱼克隆得到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5′侧翼区878 bp序列. 与哺乳动物及海水鱼sGST基因不同,鲢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的5′侧翼区,发现存在多个脂多糖反应元件(LPSRE),表明来源于毒藻的脂多糖可能对鲢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表达有潜在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