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播散性念珠菌病(Disseminated candidiasis,DC)是一种侵袭性真菌病,多发生于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合并粒细胞缺乏的患者,主要累及肝脏和脾脏,也会累及肺部、肾脏和其他器官,以往也称为肝脾念珠菌病(hepatosplenic candidiasis,Hsc)[1]。该病确诊困难,病程较长。目前国内外对该病多采用唑类或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单药或联合治疗,临床疗效不满意[1-2]。近年来,侵袭性真菌病主张早期进行临床诊断并抢先治疗,抢先治疗可尽快改善临床症状并提高患者生存率[3]。我们以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菌病(COPD合并IPA)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收治的一例COPD合并IP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患,“咳嗽、咳痰30余年,气短3年,加重1月余”入院,肺部CT示双肺多发结节影、空洞影,经抗炎、抗念珠菌治疗无效,CT下肺结节病灶活检病理示肺曲菌.抗曲菌治疗后症状好转、肺部影像明显吸收.结论:COPD合并IPA正逐渐引起重视,临床特征无明显特异性,肺部影像以结节影、空洞影多见,早期常规治疗无效时应积极抗曲菌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降低死亡率,病理活检是确诊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米卡芬净与伊曲康唑在多发性骨髓瘤并发侵袭性真菌病(IFD)病例治疗中的疗效及成本.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入选2010年1月~2012年11月我科发生侵袭性真菌病的3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米卡芬净治疗组与伊曲康唑治疗组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时间、治疗成本及不良反应.结果 米卡芬净组17例,伊曲康唑组20例,米卡芬净组治疗有效率为76.46% (13/17),伊曲康唑组治疗有效率70% (14/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 >0.05).米卡芬净组2例发生消化道不适反应.伊曲康唑组3例发生消化道不适反应,2例低钾血症并消化道不适反应;3例患者出现药物性肾功能损害,l例停药后肾功能恢复,2例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米卡芬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 (2/17),伊曲康唑不良发生率为40% (8/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第14天总有效率作为疗效判断标准,米卡芬净组和伊曲康唑组成本疗效比分别为263.73和289.11.结论 米卡芬净与伊曲康唑对骨髓瘤合并IFD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成本效益比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DNA甲基化是目前肿瘤领域研究中研究最多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之一.主要发生在DNA的CpG岛.DNA的甲基化通过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ases,DNMTs)完成.DNA甲基化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发现,甲基化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等有密切关系.深入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相关的甲基化可为MM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伊曲康唑治疗肝衰竭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伊曲康唑治疗肝衰竭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治疗方法:静脉注射伊曲康唑0.2g静脉滴注q12h 1天或者2天后改为伊曲康唑0.2g静脉滴注qd,疗程2~4周.结果 共有16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本研究,男女比例为3∶1.其中4例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造成,4例为热带念珠菌感染,8例为曲霉感染.临床结果:4例肝衰竭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其中3例治愈出院,1例死于肝衰竭.4例肝衰竭合并热带假丝酵母感染患者,其中2例治愈出院,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肝衰竭.8例肝衰竭合并肺曲菌病感染患者中,5例感染控制,其中2例治愈出院,2例接受肝移植,1例死于肝衰竭.3例肺部感染加重,死于呼吸衰竭.结论 伊曲康唑治疗肝衰竭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安全有效,可以作为治疗肝衰竭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microRNA(miRNA)是一种内源性非编码的单链小分子RNA,长度约19~24个核苷酸,通过靶向结合mRNA的3′非翻译区域(3′UTR)区域,抑制翻译或者降解靶标mRNA而调节基因的表达.miRNA参与一些重要的生理、病理学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和凋亡等.大量研究发现,miRNA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的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等有着密切关系.深入探讨MM相关miRNA的调节机制和功能等,可为MM发病机制的研究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肺真菌感染居首位,己成为免疫功能下降或缺陷宿主常见的死亡原因。艾滋病是经典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时需及时识别、治疗,以降低其病死率。国内、外各种有关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指南的不断问世,极大地提高了临床医生对侵袭性真菌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该文就艾滋病常见侵袭性肺真菌病:肺念珠菌病、肺孢子菌肺炎、肺马内菲青霉病、肺隐球菌病、肺曲霉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克隆性的恶性增殖性疾病,是最常见的易累及骨骼的肿瘤.骨骼X线是MM骨病检查的金标准.但是,普通X线对MM的检测存在很多限制.目前有研究报道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睛(MIBI)显像反映MM瘤细胞负荷量及活动性的灵敏性、特异性强,本文主要就99mTc-MIBI显像对MM疾病诊断、预后判断、疗效检测及与其它影像学检查比较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李江  胡维新 《生命科学》2010,(8):793-796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研究表明,活化NF-κB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它既能调节细胞因子;影响细胞周期,又与血管发生有关,并且与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密切相关。该文就NF-κB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特点,增强对该病的认识,降低漏诊和误诊率。方法:对15例确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确诊的MM患者中,贫血13例,肾功能损害10例,骨痛和骨骼疾患3例,肺部感染1例,颅内占位1例,全血细胞减少1例,升主动脉扩张1例,以贫血、肾功能受损和骨折骨痛最多见。骨髓细胞学检查可见浆细胞比例增高,形态呈多样化,可见双核、多核的骨髓瘤细胞。X线或CT检查可见多发性虫蚀样及穿凿样骨质破坏影,密度低,边界清或不清,甚至出现病理性骨折。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出M蛋白。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多见于中老年人,随人口老龄化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引起贫血、感染、肾功能损害、骨痛、病理性骨折,甚至局部肿物或占位等罕见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常造成误诊,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工作人员应加强对MM的认识,掌握其临床表现的复杂特点,对异常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应加以综合分析,使多发性骨髓瘤能够得到及时确诊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目前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线治疗方案,研究表明,该方案同时会使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生率增加。硼替佐米治疗致带状疱疹激活的机理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预防是临床医师需要解决的问题。阿昔洛韦是第一代无环鸟苷类药物,伐昔洛韦是阿昔洛韦的前体药物,目前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可用于接受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的MM患者带状疱疹的预防。本文对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硼替佐米后带状疱疹发生的相关机理及预防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骨髓瘤(MM)系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以老年人多见.目前治疗以化疗和自身干细胞移植为主,仍难以治愈.多发性骨髓瘤的进展涉及到一系列基因和骨髓微环境的改变,这些改变恰好促进了肿瘤细胞的生长并瓦解了局部的免疫反应.CD4+和CD8+T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数量和功能的改变都已经阐明.Treg细胞和Th17细胞的平衡在维持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抗肿瘤免疫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reg细胞负责维持机体对外来抗原和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Th17细胞主要参与机体抵抗真菌和寄生虫感染、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TGF-β和IL-6高水平表达,并可直接或通过其他促炎因子影响Th17细胞的分化,进而调节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因此我们针对Treg细胞和Th17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是一种致命性真菌感染性疾病,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发病率逐年增多,报道1例以双下肢多发皮下结节为首发表现,伴有肺及脑受累的播散性念珠菌病,并文献复习播散性念珠菌病的皮肤受累临床表现。方法患者女,37岁。因双下肢多发皮下结节6个月余就诊。有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史,口服强的松及他克莫司2a余。取患者皮损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皮损组织、脓液、血、痰、尿、粪、脑脊液进行真菌镜检及真菌培养,并文献检索统计播散性念珠菌病皮肤受累患者临床特点。结果皮损组织病理见假菌丝,皮损组织、脓液、痰、尿、粪标本直接涂片均见假菌丝并培养出白念珠菌,CT显示肺受累,诊断为播散性念珠菌病,予抗真菌治疗,患者皮损愈合及肺部病灶部分吸收,但因自行停药,最终出现颅内播散。结论以皮损为首发表现的播散性念珠菌病临床罕见,临床诊疗中应重视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皮损的组织病理及微生物检查,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防止出现系统性播散,从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人类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难以治愈的B淋巴细胞恶性分化的疾病,其细胞遗传学特征表现在染色体异常.原癌基因c-maf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高水平表达,其编码的c-Maf蛋白作为转录因子,通过作用于5个下游靶基因CCND2、ITGB7、CCR1、SPP1和ARK5,与细胞周期调控、肿瘤细胞的黏附性、肿瘤侵袭和转移、血管发生等方面有关.原癌基因c-maf和/或c-Maf蛋白有可能作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深部真菌感染率的上升,白念珠菌病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白念珠菌之所以能引起全身播散性的感染,黏附并侵袭黏膜屏障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总结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白念珠菌黏附、侵袭黏膜屏障相关的机制做一综述,为更好的了解和治疗念珠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的20年里,新药的治疗使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使其总生存期从之前的2~3年延长至现在的8~10年.对MM肿瘤生物学的深入了解促进了MM临床诊断、预后评估和疗效监测方面的进展,特别是为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生物学基础及新的靶点.然而,目前MM仍旧...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异常积聚的一种恶性疾病。白介素-6(IL-6)是MM最关键的生长因子,能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其基因异常表达或分泌往往引起MM的发生。IL-6在MM中的作用居多,如参与信号转导、免疫反应以及增殖、生存、耐药性等。目前依据IL-6在M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针对IL-6在MM的靶向治疗已成为MM治疗的趋势。靶向治疗主要在信号通路、骨髓微环境、免疫反应以及遗传表观学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在临床应用上发挥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建军  洪丽萍  汤立军 《生命科学》2010,(11):1192-1195
白细胞介素-6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瘤细胞生长和生存的关键因子,也是MM患者发病的主要因子。IL-6/IL-6R系统通过不同通路影响多发性骨髓瘤瘤细胞生长并导致患者骨损害、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一系列并发症。针对IL-6/IL-6R系统的治疗方法将给MM的治疗带来重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骨髓内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其并发血栓事件的风险很高,尤其是MM患者静脉血栓(VTE)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另外,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明新型的免疫调节药物(IMi Ds)在MM患者中的应用,如沙利度胺及其类似物来那度胺也可导致与治疗相关的静脉血栓发生的增加,特别是与大剂量的地塞米松和(或)蒽环类抗生素为基础的化疗药联合使用时,可进一步加剧静脉血栓的发生。目前,MM患者VTE的发生机制仍不太清楚,可能涉及凝血系统的激活,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异常,血流及血液瘀滞度的改变及与肿瘤细胞相关的炎症因子产生的增多,组织因子(TF)表达增加,内皮细胞损伤等。因此,仍需对在MM患者中VTE的发生机制做更进一步的研究。而本文将主要从多发性骨髓瘤本身及免疫调节药物的应用所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而致静脉血栓形成这一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于垚  何慧倩  吴梦雪  贾鑫明 《菌物学报》2020,39(11):2088-2108
念珠菌是一类最常见的人类机会性致病真菌,可导致致命的侵袭性念珠菌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深入了解念珠菌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为诊断、预防和治疗念珠菌病提供新的理论策略。本文综述了念珠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概括了念珠菌的致病机制和宿主的免疫应答两方面内容,重点分析了念珠菌的形态转换、分泌型蛋白、模式识别受体以及介导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并对未来念珠菌与宿主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